1
|
奥赛罗的文化认同 |
李毅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8
|
|
2
|
文化对话与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
杨金才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
1999 |
7
|
|
3
|
从《太平经》看道教称谓对佛教称谓的影响 |
俞理明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4 |
7
|
|
4
|
试论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宗教原因 |
高福进
|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6
|
|
5
|
波德莱尔与鲁迅笔下“猫头鹰”意象的跨文化解读 |
樊颖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6
|
|
6
|
读奇文,话奇人——张承志《心灵史》赘言 |
张志忠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4
|
|
7
|
维吾尔族民间文学中的原始信仰 |
袁舍利
|
《民族文学研究》
|
1988 |
4
|
|
8
|
元代景教城址及墓群遗存的发现与研究综述 |
李影
|
《中国天主教》
|
2024 |
0 |
|
9
|
美国乡土作家哈特眼中的中国人形象 |
冒键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4
|
|
10
|
北美殖民地宗教专制的根源和特点 |
陈海宏
|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0 |
|
11
|
布勒特·哈特的华人叙事 |
胡永洪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05 |
2
|
|
12
|
对“黄崖教案”的思考 |
屈汉斯
|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 |
3
|
|
13
|
CATAIANS的争论和CATHAY的误用——莎剧中关于“中国人”的注释 |
毕墨惜
张倩
|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2
|
|
14
|
瑞典模式的令人痛心的毁灭 |
埃.武利亚米
欣英
|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1
|
|
15
|
论佛教在西方200年的形象变化 |
李四龙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16
|
教长的“自我形塑”与“黑面纱”的“协和”——评《教长的黑面纱》 |
何志敏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7
|
文质彬彬的异教徒 弗朗索瓦·欧容 |
王铎
|
《电影世界》
|
2009 |
1
|
|
18
|
生命伦理学和世俗人道主义——寻求一种共同的道德规范 |
恩格哈特
李学钧
|
《中国医学伦理学》
|
1995 |
1
|
|
19
|
马可百万 |
尤金.奥尼尔
刘海平
漆园
|
《当代外国文学》
|
1988 |
1
|
|
20
|
拜伦式英雄光环下的女性人物分析 |
魏红
|
《芒种》
北大核心
|
2012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