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地方医派传承发展张仲景学说刍议 被引量:1
1
作者 马俊杰 《现代中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26-30,共5页
仲景学说自明清开始出现北学南移,此与江苏地方医派关系密切。除刊刻《仲景全书》,精研仲景学术思想外,江苏医家结合当地气候、饮食及患者体质等因素,灵活变通《伤寒杂病论》的证治思路,促进了温病学派的诞生。此外,江苏地方医派秉承寒... 仲景学说自明清开始出现北学南移,此与江苏地方医派关系密切。除刊刻《仲景全书》,精研仲景学术思想外,江苏医家结合当地气候、饮食及患者体质等因素,灵活变通《伤寒杂病论》的证治思路,促进了温病学派的诞生。此外,江苏地方医派秉承寒温一体理论,临证融伤寒、温病之长,同时将此思想融入中医教育中;并且借鉴西方院校教育模式,发展中医学校教育,开辟当代中医教育之先河。文章对江苏中医流派的学术及教育学思想进行了简单阐述,并对后续的中医药数字化科普工作进行了思考及展望,为中医流派的守正创新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地方医派 张仲景 北学南移 寒温一体 传承发展 中医教育 中医数字化科普
下载PDF
宋爱人温病学术思想探析
2
作者 蒋文杰 朱平 +2 位作者 赵鸣芳 杨进 宋立人(指导) 《江苏中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62-65,共4页
宋爱人为近代为数不多兼通伤寒、温病的大家,为现代伤寒、温病学说体系的奠基人。其学术上摒弃门户之见,主张寒温一体,提出了“伤寒为温病之源,温病为伤寒之变”的观点,完善了伏气温病的证治理论,系统梳理了春温与伏暑的理法方药,补前... 宋爱人为近代为数不多兼通伤寒、温病的大家,为现代伤寒、温病学说体系的奠基人。其学术上摒弃门户之见,主张寒温一体,提出了“伤寒为温病之源,温病为伤寒之变”的观点,完善了伏气温病的证治理论,系统梳理了春温与伏暑的理法方药,补前人之所未备;临证主张六经与卫气营血同参,经方与时方同裁,打破了因流派纷争而产生的流俗积弊,并融古训与新知于一体,为现代温病学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宋爱人的一生,矢志于岐黄,躬耕于杏林,其治学严谨,勤于著述,包容并蓄,堪称一代大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爱人 温病学 寒温一体 伏气温病 六经辨证
下载PDF
从伤寒与温病两大辨治体系的差异谈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辨治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大伟 王飞雪 +4 位作者 岳利峰 马克信 韩经丹 王一战 范吉平 《中医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588-592,共5页
统一中医理论中伤寒与温病的概念,是中医在辨治传染病问题时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一气周流的角度看,寒热原本是一体,只不过伤寒学说详于寒,略于温,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崛起埋下了伏笔,但二者并无本质差别。六经的辨治可统寒温,广义... 统一中医理论中伤寒与温病的概念,是中医在辨治传染病问题时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一气周流的角度看,寒热原本是一体,只不过伤寒学说详于寒,略于温,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崛起埋下了伏笔,但二者并无本质差别。六经的辨治可统寒温,广义的伤寒应该包括温病的范畴,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可与六经辨证相须使用,且温病学中的药证与方证也可以看作是对伤寒药证与方证的进一步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温病 传染病 寒温一体 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六经辨证 中医理论
下载PDF
《伤寒论》寒温一体观浅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鲜光亚 《江西中医药》 1995年第5期50-51,共2页
从发病、证候、治法、传变等方面对《伤寒论》内容进行了剖析,认为《伤寒论》不但论述了狭义伤寒证治,而且在相当程度上论述了温病证治;传统研究将《伤寒论》所有内容纳入狭义伤寒范围,不符合《伤寒论》实际,有悖仲景寒温一体之本... 从发病、证候、治法、传变等方面对《伤寒论》内容进行了剖析,认为《伤寒论》不但论述了狭义伤寒证治,而且在相当程度上论述了温病证治;传统研究将《伤寒论》所有内容纳入狭义伤寒范围,不符合《伤寒论》实际,有悖仲景寒温一体之本意。在《伤寒论》中,几乎每经病中都同时论及了寒热阴阳两类不同性质的证候及治法,这是很难仅用狭义伤寒所能概括的;狭义伤寒多“病发于阴”,温病则多“病发于阳”;将《伤寒论》所有内容纳入狭义伤寒范围内研讨,其六经传变的许多环节及规律是难以成立的,而将狭义伤寒与温病分别来讨论,其六经传变规律则清晰可见,且符合临床实际;《伤寒论》论温病虽具相当成就,但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尚不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寒温一体 温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