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旅游与竹地摩梭人“家”空间的多维生产及身份认同建构 被引量:28
1
作者 郭文 黄震方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07-921,共15页
采用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对旅游背景下竹地摩梭人"家"空间的多维生产与身份认同建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竹地摩梭人的宗教信仰及其在不同时代的流转,规约着摩梭村民日常空间实践中的自然观、世界观... 采用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对旅游背景下竹地摩梭人"家"空间的多维生产与身份认同建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竹地摩梭人的宗教信仰及其在不同时代的流转,规约着摩梭村民日常空间实践中的自然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具有心物自洽和身心统一性;竹地摩梭人"家"空间具有系统性,体现在村外层、村寨层、家址层、祖母房和身体层不同尺度空间圈层中,其空间秩序和意义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生态意识和人地关系;②以旅游为媒介的资本、权力和消费等结构性力量相互交织和渗透,对竹地摩梭人"家"空间带来了微观地理空间的社会关系、文化意义和人地关系的重塑,且具有多维空间的交互辩证生产性;③随着竹地"家"空间的多维生产和微观地理重塑,出现了以人本主义为特征的前因式认同建构、以结构主义为特征的后果式认同建构,以及以"价值认同,情感不认同"和"价值不认同,情感认同"为特征的"中间型"认同建构。竹地摩梭人对"家"空间旅游化实践的身份认同建构,暗含和折射了村民对"家园"和"家国"的认同状况。④竹地"家"空间的旅游化,本质上是传统民族空间资本化的实践过程,归根结底是新时代"地方"对发展路径和方式的选择,但未来需要调适"家"空间资本化和发展异化之间的矛盾。此外,竹地"家"微观地理空间的案例剖析,在理论上补充和延伸了学术界既有"家"的理论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空间的多维生产 差异化身份认同建构 人地关系 竹地摩梭人
原文传递
流动性视角下成都明月村民宿“家”空间转换研究
2
作者 余正勇 陈兴 《旅游研究》 2024年第4期88-98,共11页
研究基于流动性视角,以成都明月村为例,运用田野观察等定性研究方法,探讨外来创客、游客和返乡创业者等城乡流动主体有关乡村民宿“家”空间的转换与协商实践。研究发现:城乡流动赋予乡村民宿“家”的丰富意义,源于逆城市化流动主体对... 研究基于流动性视角,以成都明月村为例,运用田野观察等定性研究方法,探讨外来创客、游客和返乡创业者等城乡流动主体有关乡村民宿“家”空间的转换与协商实践。研究发现:城乡流动赋予乡村民宿“家”的丰富意义,源于逆城市化流动主体对民宿“家”的差异化地理想象,民宿因而成为承载城乡流动主体频繁流动、相遇和实践的“家”空间和场所;主体的文化差异与对家的不同地理想象与表达主导着民宿多维度的空间生产实践,并在各自的利益诉求下实现民宿“家”空间的塑造与转换;主体民宿“家”的塑造与转换实践遭遇多元文化相遇、价值利益的冲突与张力,经由主体积极的互动协商,构建了在地化的多层次认同,营造了共建共享共治的社区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民宿 空间 逆城市化 城乡融合
下载PDF
性别与权力:女性主义视角下乡村“家”空间的演变——以成都市明月村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彭满洪 陈兴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5-160,共6页
立足女性主义视角,以成都明月村为案例进行研究,探究旅游介入下明月村“家”空间演变中女性的成长路径以及性别权力关系的基本架构。研究表明:“权力-资本-人”的作用加速了传统明月村“家”空间的分化与演变,原始化的家庭生活空间被乡... 立足女性主义视角,以成都明月村为案例进行研究,探究旅游介入下明月村“家”空间演变中女性的成长路径以及性别权力关系的基本架构。研究表明:“权力-资本-人”的作用加速了传统明月村“家”空间的分化与演变,原始化的家庭生活空间被乡村旅游生产挤占,逐渐演变成商业化的生产空间。同时,明月村家庭住宅在不断被功能化和商业化的过程中,现有家庭空间的性别与权力秩序也在发生重构:(1)旅游发展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拓展了明月村女性的话语空间,女性主体成为家庭供养的重要参与者和直接生产者,逐渐实现家庭话语权从失语向在场、从边缘化向中心化的转移。(2)伴随着女性主体性的成长以及女性话语权的拓展,家庭中的夫妻关系趋于平等化,直接扭转了传统意义上“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家庭权力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与权力 空间 庭话语权 女性主义视角 成都市明月村
下载PDF
乡村旅游地“家”的空间表征与建构——基于市场认知的文本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黄剑锋 朱芳 操彬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1年第6期30-37,共8页
随着旅游的生活转向和城市化的推进,乡村旅游地“家”的空间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本文以网络游记为材料,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文本分析方法,探究乡村旅游地“家”的空间表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家”的空间建构策略。研究... 随着旅游的生活转向和城市化的推进,乡村旅游地“家”的空间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本文以网络游记为材料,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文本分析方法,探究乡村旅游地“家”的空间表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家”的空间建构策略。研究表明:旅游者从空间要素、结构、功能、价值等多个方面对乡村旅游地“家”的空间加以表征;这种表征具体表现为村庄与景区融合的空间样态、主人与宾客共享的空间权力、物质与社会同构的空间场域、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空间意蕴;应从供求适配、服务品质、社会认同、文化传承等方面,推动乡村旅游地“家”的空间建构,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乡村旅游地 空间表征 空间建构 市场认知 文本分析
下载PDF
乡村旅游背景下错高村“家”空间重构解释 被引量:1
5
作者 焦敏 陈亚颦 +2 位作者 和佳慧 吴佳倚 戴镇涛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9-14,共6页
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聚落的重建使得错高村社区居民“家”空间发生了变化.基于“家”空间理论,以林芝传统古村落错高村为研究对象,从社区居民视角出发,充分运用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错高村社区居民重建的“家”空间进行分析... 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聚落的重建使得错高村社区居民“家”空间发生了变化.基于“家”空间理论,以林芝传统古村落错高村为研究对象,从社区居民视角出发,充分运用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错高村社区居民重建的“家”空间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家”的重建使得错高村社区居民“家”的空间位置、结构和范围等均发生了变化,居住空间从无序到有序、活动空间多元化、感知空间扩大化、意象空间多样与秩序化以及情感空间波动化.对乡村旅游发展后社区居民“家”空间重构进行解释,有助于社区居民尽快建立对新“家”的认同,进而促进对传统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错高村 空间 重构
下载PDF
青年类家消费空间的生产——家的批判地理学视角与YOU+青年社区案例 被引量:14
6
作者 罗佳丽 张敏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64,共9页
家的缺失以及消费时代青年文化发展促使以"家"为营销主题的青年类家消费空间应运而生。本文基于家的批判地理学,以YOU+国际青年社区为例,从家的日常生活实践以及家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两方面探讨了青年类家消费空间进行"... 家的缺失以及消费时代青年文化发展促使以"家"为营销主题的青年类家消费空间应运而生。本文基于家的批判地理学,以YOU+国际青年社区为例,从家的日常生活实践以及家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两方面探讨了青年类家消费空间进行"家"的再造过程。研究表明,青年类家消费空间通过物质空间与想象、青春化的日常生活实践以及社会网络的拓展与重构,将住房建构为充满社会与情感意义的地方,以"类家庭"的形式弥补了都市青年家庭生活和眷属关系的缺失,促进其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形成与表达。结合本土社会文化语境,本文从青年视角对家的批判地理学进行补充,亦弥补了地理学对家与青年文化空间研究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空间 青年 的批判地理学
原文传递
试析绵竹年画在家中的空间分布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杨燕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4-87,共4页
中国人对"家"的界定非常有意思,大可指国家,小可指夫妻及其未成年孩子组成的单位,这种概念范围的不确定,也常常影响到人在其中的社会互动。中国人特别注重家的空间布局,绵竹年画就是根据家的空间布局来创作,且带有较强社会功... 中国人对"家"的界定非常有意思,大可指国家,小可指夫妻及其未成年孩子组成的单位,这种概念范围的不确定,也常常影响到人在其中的社会互动。中国人特别注重家的空间布局,绵竹年画就是根据家的空间布局来创作,且带有较强社会功能的节日符号。人们对家之空间概念的解释角度不同,直接影响到不同内容的年画在其中的分布秩序,而通过这种分布秩序,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传统社会中人与家的关系,以及家对人的行动的种种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竹年画 空间 门神 分布秩序
原文传递
边疆少数民族“家”的空间建构:人本理性、公私秩序与社会整合 被引量:1
8
作者 韩璐 明庆忠 史鹏飞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7-88,共12页
本文构建“私家—公家”分析框架,以云南省盈江县大谷地傈僳族村寨的易地搬迁为例,通过扎根理论和空间句法验证对村民“家”的空间建构进行分析:在制度性之外,边疆少数民族对“家”空间组构的理性回归源于其内源性的社会反应机制和自然... 本文构建“私家—公家”分析框架,以云南省盈江县大谷地傈僳族村寨的易地搬迁为例,通过扎根理论和空间句法验证对村民“家”的空间建构进行分析:在制度性之外,边疆少数民族对“家”空间组构的理性回归源于其内源性的社会反应机制和自然组合能力,村民基于“私家—公家”的秩序对多个“家”构筑社会关系联结,是边疆少数民族主观能动对政策客观引导的补充;“家”的空间组构效果与其中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力互为指引,边疆少数民族在多个“家”间的迁移,推进了民族情感要素和发展要素的跨空间交流与共享,为与之相应的命运共同体之“家”的意识培育奠定了基础。边疆少数民族对“家”的跨空间建构能为我国民族地区加快推进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提供有益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迁移 空间组构 资本重组 社会行动 边疆少数民族
下载PDF
民族旅游地区家空间的主客角色冲突研究——以丽江白沙村为例 被引量:36
9
作者 张机 徐红罡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57-1065,共9页
以社会角色与角色冲突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云南丽江白沙村当地纳西族居民家的微观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当地居民与游客在互动过程中的角色冲突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与汉族游客在家空间的互动过程中,双方各自存在角色... 以社会角色与角色冲突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云南丽江白沙村当地纳西族居民家的微观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当地居民与游客在互动过程中的角色冲突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与汉族游客在家空间的互动过程中,双方各自存在角色内冲突的现象,同时彼此之间也存在两种角色间冲突现象。互动双方在处理这些角色冲突的过程中,既反映出当地居民对经济利益的诉求,也反映出当地居民与游客在家空间中的地位与权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旅游 角色 角色冲突 主客互动 空间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中家屋空间重构的过程、内容与逻辑——以广州珠村为例 被引量:34
10
作者 丁传标 赵永琪 陶伟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26-1336,共11页
基于家的地理学视角,运用空间句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把传统村落及家空间的重构现象放置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进行思考,既重视文化的空间分析又强调空间的文化研究。在微观空间中,揭示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家空间物质形态变迁的文化观念表征... 基于家的地理学视角,运用空间句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把传统村落及家空间的重构现象放置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进行思考,既重视文化的空间分析又强调空间的文化研究。在微观空间中,揭示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家空间物质形态变迁的文化观念表征和空间形态重构过程中的社会文化逻辑。主要结论如下:(1)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个体家庭的响应遵循着不同的空间生产逻辑。家屋空间产生了家庭现代化、从家到户、家与房子的分离3种不同的重构模式。(2)在家屋物质空间重构过程中,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祭祀空间、内外关系、家庭关系、代际关系、性别关系等均发生着重构。(3)区位和大量外来人口是珠村家屋空间重构的外在动力;村民家庭的现代化诉求和家空间的经济需求是家屋空间重构的内在因素。城市化带来的新的社会经济关系是珠村家空间重构的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城市化 空间 空间句法 珠村
下载PDF
家空间与家庭关系的活动—移动行为透视——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被引量:21
11
作者 赵莹 柴彦威 Martin DIJST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68-1076,共9页
家被认为是具有保护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空间,是个人寻求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场所。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家的意义以及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存在着明显差异。基于活动—移动行为分析,以家空间利用和家庭关系为突破点,讨论由传统文化价值观及社会... 家被认为是具有保护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空间,是个人寻求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场所。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家的意义以及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存在着明显差异。基于活动—移动行为分析,以家空间利用和家庭关系为突破点,讨论由传统文化价值观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社会人际交往模式的不同。实证研究部分基于中国北京和荷兰乌特勒支在2007年进行的活动日志调查,围绕"谁会被允许进入家空间"的问题,将活动空间划分为"自己家—他人家—公共空间"三个层次,分析活动同伴对见面地点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居民通常在家会见亲属,而在公共场所会见朋友;乌特勒支居民对亲属和朋友共同活动地点选择并没有明显差异。这与中国较强的家庭观念以及家庭保护意识相一致。活动地点的选择也受到性别、家庭结构等社会经济属性的影响。进而讨论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对中西方和谐社会建设及老龄社会保障等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移动行为 空间 庭关系 同伴 活动地点
原文传递
女性跨国婚姻移民家空间的性别、资源与权力——粤西乡村案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万蕙 朱竑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09-1922,共14页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空间不仅具有物质属性,也是社会关系的容器。家庭常被置于社会学的论述范畴,同时,家庭也以空间形式出现,并表征着家庭成员间复杂、细微的权力结构。论文以广东罗定市华石镇中越跨国家庭的家空间为分析样本,以家庭...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空间不仅具有物质属性,也是社会关系的容器。家庭常被置于社会学的论述范畴,同时,家庭也以空间形式出现,并表征着家庭成员间复杂、细微的权力结构。论文以广东罗定市华石镇中越跨国家庭的家空间为分析样本,以家庭资源中的经济资源、情感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分析框架,并结合家空间的实用性、装饰性和防御性等特点,考察越籍妻子在家空间中的占用、功能划分与使用、美学装饰,以及日常空间实践中自我赋权的方式与机制。研究发现:①为家庭提供主要经济收入的越籍妻子在夫妻权力结构中占有优势,在家空间的设置和安排中持有更多的话语权;②越籍妻子将家空间视为自我情感与认同的表达渠道,通过装饰家居环境以建立起对家空间的控制;③由于社会资源的缺乏,越籍妻子在公共空间中受到排斥,家空间成为越籍妻子回避邻里交往的防御性堡垒。研究认为女性跨国婚姻移民在家空间中获得了施展个人权力的契机,但其权力仅限于家空间内,现阶段难以拓展至家以外的更大区域。研究结果既是对家的地理学中性别话题的补充,亦是对它的拓展与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跨国婚姻移民 空间 空间实践 庭资源 性别权力 广东罗定
原文传递
以家为校: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替代性学习空间的建构及策略 被引量:6
13
作者 袁振杰 周健好 +1 位作者 谢宇琳 朱竑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84-1699,共16页
新冠疫情背景下,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学校纷纷开展“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造就了“以家为校”的特殊教育现象。但疫情背景下居家学习引起的人地矛盾和协商问题尚未被充分认识。从替代性学习空间建构的视角切入,采用半结构深度访谈和问... 新冠疫情背景下,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学校纷纷开展“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造就了“以家为校”的特殊教育现象。但疫情背景下居家学习引起的人地矛盾和协商问题尚未被充分认识。从替代性学习空间建构的视角切入,采用半结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法,对疫情期间大学生居家建构学习空间的行为、过程和“矛盾-协商”影响因素等展开研究,发现:①居家学习不仅是学习场所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移,更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和时代意义,其空间机制是教育空间与家空间的互嵌,从而赋予了教育行为新的空间过程和意义。②居家替代性学习空间建构的过程是学习空间与家庭物理-生计空间和社区-家庭生活空间相互嵌套的复杂动态过程。其中,学习空间的大小和质量与家庭和社区的经济社会情况紧密相关;学习行为嵌入家庭日常生活后,学习空间与家庭生活空间的边界被模糊化,为居家学习带来干扰;③学生拥有居家建构学习空间的能动性和自主权,并灵活运用空间、时间、身份策略诠释家空间与学习空间的时空关系,也协调“家人”与“学生”的身份表达。研究在理论上探索教育和学习行为与空间的互嵌关系,在实践上反映和反思新冠背景下居家学习引起的教育人地矛盾和协商问题,服务于构建有序高效的居家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空间 空间 空间建构 教育地理学 新冠疫情
原文传递
上书房行走:家空间视野下书房的表征与非表征
14
作者 宋佳倪 刘培学 +2 位作者 张建新 何家伟 李佳敏 《人文地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127,共10页
“家”的地理学是近年来人文地理学的热点话题之一,其中书房作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特定家屋空间值得关注。本研究以空间表征与非表征为视角,深入探讨家空间视野下高校知识分子的书房空间。研究发现,高校知识分子的书房空间以“文... “家”的地理学是近年来人文地理学的热点话题之一,其中书房作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特定家屋空间值得关注。本研究以空间表征与非表征为视角,深入探讨家空间视野下高校知识分子的书房空间。研究发现,高校知识分子的书房空间以“文化与情怀”为符号表征,并呈现出“暂时性书房”—“准书房”—“独立书房”的阶段性、扩张性空间建构过程,部分出现了“超书房”空间建构;在高校知识分子的空间实践与情感氛围下,书房成为其身份建构下的物质文化空间、记忆怀旧空间以及情感象征空间。情感意义丰富但边界模糊的书房塑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矛盾的“家”空间,本研究将家空间研究延伸向书房微空间,并在中国视角下进一步延伸了“家”的意义与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表征 非表征 书房空间 高校知识分子
原文传递
家空间的生产与演变:新力量导演乡土电影研究
15
作者 姜雨昕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1-74,共4页
新力量导演的创作活跃时间与走向乡村振兴的时间重合,其电影作品见证了中国乡村从传统阶段、转型阶段到振兴阶段的变迁。家空间承担着乡村空间组织的多种重要功能,家庭空间既是生存的保障,又是生产的组织形式,更以非专业的空间形态承担... 新力量导演的创作活跃时间与走向乡村振兴的时间重合,其电影作品见证了中国乡村从传统阶段、转型阶段到振兴阶段的变迁。家空间承担着乡村空间组织的多种重要功能,家庭空间既是生存的保障,又是生产的组织形式,更以非专业的空间形态承担着乡村的教育、医疗等专业功能。在乡村发生巨大变迁的十多年中,新力量导演创设的家空间也在转变,在传统乡村、乡村转型、乡村振兴的三个阶段中,身体与家空间、其他空间与家空间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力量导演 空间 乡土电影 电影空间
原文传递
空间视角下旅游休闲场所的主客关系——以广州白天鹅宾馆大堂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古恒宇 陶伟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2-92,共11页
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对广州市白天鹅宾馆大堂的空间组构规律进行分析,并结合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质性分析方法,探究空间因素在主客交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酒店大堂呈现“视觉整合统一,空间分割互补”的空间构型特征,该特征... 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对广州市白天鹅宾馆大堂的空间组构规律进行分析,并结合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质性分析方法,探究空间因素在主客交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酒店大堂呈现“视觉整合统一,空间分割互补”的空间构型特征,该特征与游客需求相适应。2)大堂中的主客关系表征出接触时间短、受限于特定时空间、地位不平衡等特点,游客在主客关系中的地位高于酒店员工,酒店的盈利性是塑造主客关系不平衡性的主要原因。3)空间对不平衡主客关系的塑造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大堂空间“迎合”了各类旅游休闲者的需求,促进其旅游休闲体验的提升,同时“规训”了酒店员工的行为;空间对部分酒店员工产生了正向的“外溢”作用;空间是展现酒店服务水平的“门面”和“舞台”,酒店管理者试图通过大堂的空间设计维持不平衡的主客关系。4)酒店管理者及员工有意图地为游客营造“家”的感受,提升其满意度及出行体验。“家”的建构与游客现代性背景下的情感有关,在特定的空间构型下可外化为舒适性、便利性等诸多体验,并作用于其消费等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关系 酒店大堂 空间句法 空间 白天鹅宾馆
下载PDF
旅游商业化“家空间”的代际权力关系与领域构建——西双版纳傣族园案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锋 保继刚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67-879,共13页
论文以西双版纳傣族园的旅游商业化“家空间”为分析样本,基于亲代和子代双重视角,构建家庭微观领域政治的分析框架,意在揭示代际权力关系和领域构建机制。研究发现,旅游商业化的“家空间”是整合多代家庭、促进代际资源交换和权力平衡... 论文以西双版纳傣族园的旅游商业化“家空间”为分析样本,基于亲代和子代双重视角,构建家庭微观领域政治的分析框架,意在揭示代际权力关系和领域构建机制。研究发现,旅游商业化的“家空间”是整合多代家庭、促进代际资源交换和权力平衡的协商空间:(1)第一代经营者在旅游经营中积累了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掌握着家庭决策权和家务分工权,通过主导空间设置、强化空间排他性、分配家务劳动等领域行为,实现领域构建;(2)第二代经营者通过接受教育和外出务工,提高劳动技能,在家庭经营中凸显人力资源优势,提高了家庭自主权,并通过居住空间区隔化、私人生活独立化、家庭经营自主化等空间“去领域化”和“再领域化”策略,重塑领域格局。该研究为理解适度旅游商业化“家空间”的“权力—空间关系”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也是对领域化理论的补充,并为平衡代际权力关系、促进代际团结、推动乡村旅游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商业化 空间 庭资源 庭权力 领域化 西双版纳傣族园
原文传递
家的空间重构与祖先观念:粤西香火屋的现代变迁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伟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0-137,180,共9页
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更加重视地景与文化间的关系。通过粤西香火屋的田野资料,探讨家屋空间与祖先观念的相互建构关系。研究发现,传统祖屋的空间布局象征着“亦善亦恶”的祖先形象。随着家的空间重构,独立香火屋强化了“严苛”的祖先形... 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更加重视地景与文化间的关系。通过粤西香火屋的田野资料,探讨家屋空间与祖先观念的相互建构关系。研究发现,传统祖屋的空间布局象征着“亦善亦恶”的祖先形象。随着家的空间重构,独立香火屋强化了“严苛”的祖先形象;而祖先龛则更强调“亲近”“友善”的祖先形象。在这过程中,新家的空间布局是空间资源约束和祖先观念影响的结果,而居民观念中的祖先形象也被新的空间格局重塑。粤西香火屋的案例展示了社会急速变迁背景下人文景观与文化观念的互动关系,也表明了中国民间信仰在应对环境变迁时具有高度的弹性和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祖先观念 社会变迁 香火屋
下载PDF
民族旅游产业经济发展中家空间的物质变迁研究——以西江苗寨为例
19
作者 陈美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 2022年第2期122-131,共10页
在当前我国民族旅游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产业作为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推动了地方的发展与变迁。旅游产业发展使旅游地家中设备以及食材等物质发生变化,展现出文化认同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传统的研究中,研究者多把家当作一... 在当前我国民族旅游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产业作为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推动了地方的发展与变迁。旅游产业发展使旅游地家中设备以及食材等物质发生变化,展现出文化认同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传统的研究中,研究者多把家当作一个容器,没有涉及家的空间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访谈和参与式观察三种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以西江千户苗寨作为案例地研究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对当地家庭产生的影响,以及该影响所隐含的意义。研究发现,旅游参与后,通过对家中内部格局的重新布置、家用设备的更新以及产品原材料的采购,家空间成为一个新的消费空间,从而使家的内部空间结构被游客所影响。从物质的变化体现经济的变化,反映了民族旅游地居民的家在游客凝视作用下成为旅游活动主体与客体之间互动协商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旅游产业 经济发展 空间 物质变迁
下载PDF
观看之变:当代中国家空间中的视觉性范式的变迁
20
作者 罗彩月 《新闻传播》 2018年第22期26-28,共3页
社会变迁影响着视觉性范式的转型。图像已逐渐成为人与世界沟通的第一方式,从模拟到数字,从象征到真实,从复制到虚拟,视觉文化嵌入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形成了视觉性的文化思维。本文着重研究相对私人化的家空间内部,当代国人... 社会变迁影响着视觉性范式的转型。图像已逐渐成为人与世界沟通的第一方式,从模拟到数字,从象征到真实,从复制到虚拟,视觉文化嵌入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形成了视觉性的文化思维。本文着重研究相对私人化的家空间内部,当代国人依照所处时代背景、所在群体的意识形态和当时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自我偏好与审美修养,逐渐形成特有的对该空间内存在的图像进行观看的视觉性范式。而如何有效利用不断更新的视觉媒介技术,如何穿透图像的迷雾,抵达事件的真相,达到图像本身丰富视野、启迪思想的目的,是公众目前理应深思与探索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性 视觉范式 空间 媒体空间 变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