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史记》看同义词“孰”“谁”在上古的发展演变 被引量:5
1
作者 管锡华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5-90,共6页
本文对同义词“孰”“谁”从先秦到《史记》的发展演变作了深入的研究,描写了这组同义词在使用频率、指称义、语法义、功能组合、固定组合、构词能力六个方面的变化情况,证明了上古同义词不尽处于一个平面的观点。
关键词 《史记》 同义词 “谁” 指称义 语法义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疑问代词“谁”和“孰”的考察 被引量:1
2
作者 邓军 李萍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3-117,共5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种文体中,使用“谁”、“孰”两字的情况较为普遍。作者通过对《三国志》、《六度集经》……《百喻经》等九部文献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着重从分布和用法两方面对魏晋南北朝疑问代词“谁”和“孰”作了比较,揭示了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种文体中,使用“谁”、“孰”两字的情况较为普遍。作者通过对《三国志》、《六度集经》……《百喻经》等九部文献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着重从分布和用法两方面对魏晋南北朝疑问代词“谁”和“孰”作了比较,揭示了二者的发展和变化以及特定语言环境下的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分布 用法
下载PDF
古代汉语的比较问句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海芬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1年第2期133-144,共12页
所谓比较问句,就是对两者或数者(人、物、事)的高下、优劣、得失进行询问的句子。这类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出现频率很高。因此,弄清这类句子的特点,对掌握古代汉语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本文试图对这类句子作一个较全面的列举。
关键词 句子 古代汉语 战国策 出现频率 问句 史记 “之” 句式 人称代词
原文传递
“孰与”句的结构和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方文一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4-38,共5页
“孰与”句的结构和作用方文一一、“孰与”句的形成“孰与”句指含有固定结构“孰与”的句子,它主要用来表示比较,有时也用来表示取舍或反诘。这种句子春秋末期就出现了,到战国时代已经用得相当广泛。春秋末期可举的例子不多。如:... “孰与”句的结构和作用方文一一、“孰与”句的形成“孰与”句指含有固定结构“孰与”的句子,它主要用来表示比较,有时也用来表示取舍或反诘。这种句子春秋末期就出现了,到战国时代已经用得相当广泛。春秋末期可举的例子不多。如:(1)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内容 《战国策》 焦点 现代汉语 形容词 孟尝君 疑问语气 客体 《论语译注》
下载PDF
《论语》特指式反问句初探 被引量:2
5
作者 宋晓蓉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4-51,共8页
《论语》特指式反问句初探宋晓蓉疑问代词是构成特指式问句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区分特指式问句与非特指式问句的形式标志。前者有疑问代词,后者则没有疑问代词。特指问句又分为特指式疑问句和特指式反问句,特指式疑问句是指对事情的某... 《论语》特指式反问句初探宋晓蓉疑问代词是构成特指式问句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区分特指式问句与非特指式问句的形式标志。前者有疑问代词,后者则没有疑问代词。特指问句又分为特指式疑问句和特指式反问句,特指式疑问句是指对事情的某一部分有疑问,在问匈中用疑问代词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问句 特指式疑问句 疑问代词 《论语》 动作行为 “何” 动词谓语 必要性 “焉”
下载PDF
《春秋繁露》中的疑问代词“何”“谁”“孰”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华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32-36,共5页
《春秋繁露》疑问代词“何”和“何”字结构,以及“谁”、“孰”的使用都表现出与同时代的《史记》中的使用有不同的特点,其更多的保留了先秦汉语疑问代词的特点。这是汉语语法在同一时期发展的不平衡性的体现。
关键词 《春秋繁露》 不平衡性
下载PDF
《庄子》中的疑问代词“何”“谁”“孰”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春萍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41-43,共3页
《庄子》中疑问代词使用十分丰富。“何”及“何”字结构的用法及分布;“谁”“孰”在使用频率、指称义、功能组合、表达语气等方面的异同,战国时期某些方言中“谁”“孰”在语法功能上存在着互补关系。
关键词 庄子
下载PDF
《史记》《汉书》疑问代词“孰”与“谁”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胡继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323-328,共6页
对《汉书》中“孰”与“谁”这一组同义疑问代词的共时描写和同先秦典籍、《史记》等的历时比较,认为二者从先秦到东汉的发展演变是十分复杂的,东汉时期“谁”完全占据主导地位,“孰”日渐衰落。
关键词 《史记》 《汉书》
原文传递
疑问代词“啥”的用法和来源 被引量:3
9
作者 徐媛媛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0-42,共3页
本文描写了“啥”的用法并尝试从语源学的角度探求方言疑问代词“啥”的语源,认为它是由先秦就出现的疑问代词“孰”演变而来的,“孰”和“啥”具有“源”与“流”的纵向的同源关系。
关键词 疑问代词 语源 同源
下载PDF
“孰与”句的结构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聚元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66-67,共2页
文言表示抉择、比较的问句常用“孰与”来表示。例如:“吾孰与徐公美?”“吾孰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君少长?”(《鸿门宴》)这种句子的结构该如何分析,值得讨论。有人在分析“孰与君少长”的结构时认为,“君少长”是补语... 文言表示抉择、比较的问句常用“孰与”来表示。例如:“吾孰与徐公美?”“吾孰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君少长?”(《鸿门宴》)这种句子的结构该如何分析,值得讨论。有人在分析“孰与君少长”的结构时认为,“君少长”是补语,前面省略了介词“于”(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89年4期《疑难指要》)。廖序东先生的《文言语法分析》也把“孰与”后的成分都看作补语(参见该书《邹忌讽齐王纳谏》《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关句子的“说明”)。我们认为,这种分析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 结构分析 主语 补语 宾语 文言语法 谓语 介词“于” 《鸿门宴》
下载PDF
“孰与”句的形成、结构和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方文一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69-73,共5页
“孰与”句的形成、结构和作用方文一一、“孰与”句的形成“孰与”句指含有固定结构“孰与”的句子,它主要用来表示比较,有时也用来表示取舍或反洁。这种句子春秋末期就出现了,到战国时代已经用得相当广泛。春秋末期可举的例子极少... “孰与”句的形成、结构和作用方文一一、“孰与”句的形成“孰与”句指含有固定结构“孰与”的句子,它主要用来表示比较,有时也用来表示取舍或反洁。这种句子春秋末期就出现了,到战国时代已经用得相当广泛。春秋末期可举的例子极少。如:①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策》 主要内容 焦点 形容词 现代汉语 《史记》 明确的回答 《古代汉语》 “与”
下载PDF
古汉语用“孰”“与”组成的选择比较问句——兼论一些译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玉珂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0年第3期148-157,共10页
古汉语“孰”和“与”组成的选择问句,根据谓语是动词还是形容词,性质有所不同。动词谓语句只表选择,形容词谓语句既表选择,又有着浓重的比较意味。试对比下面的例:1.公日:“姜(与)赢其孰兴?”(《国语·郑语》)*
关键词 “与” 动词谓语句 主语 古汉语 形容词谓语句 史记 句子形式 选择问句 句式
原文传递
论《马氏文通》对“询问代字”的研究
13
作者 张福善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32-134,共3页
“询问代字”是《马氏文通·代字》章中比较重要的一节。马氏在本节中从语法功能的角度逐个探讨了古汉语中“询问代字”的用法 ,研究方法较之前人有重大突破 ,自然也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 ,他一味... “询问代字”是《马氏文通·代字》章中比较重要的一节。马氏在本节中从语法功能的角度逐个探讨了古汉语中“询问代字”的用法 ,研究方法较之前人有重大突破 ,自然也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 ,他一味重视形式功能 ,却忽视了对“询问代字”表达功能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文通 询问代字
下载PDF
“孰”作句首状语表反问的一种句式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新武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8-40,共3页
作句首状语表反问的句式,古往今来经常被误释。为此,本文对这种句式进行了探讨,指出了这种句式的两个显著特点,以作为识别的标志。
关键词 句首状语 古汉语反问句
下载PDF
《论衡·刺孟》所“刺”
15
作者 樊琪 《贵州文史丛刊》 1997年第3期28-31,共4页
关键词 孟子 王充 论衡 孔子 义利观 董仲舒 圣王 实现途径 论语
下载PDF
战国出土与传世文献中的“谁”与“孰”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春萍 《殷都学刊》 2012年第1期96-100,共5页
文章以传世战国文献与出土战国文献为语料,考察了疑问代词"谁"与"孰"的频率、询问功能与句法功能、时代性等问题。"谁"主要问人,"孰"人、物并询。战国早期,"谁"作主语较多;战国中晚... 文章以传世战国文献与出土战国文献为语料,考察了疑问代词"谁"与"孰"的频率、询问功能与句法功能、时代性等问题。"谁"主要问人,"孰"人、物并询。战国早期,"谁"作主语较多;战国中晚期,"谁"作主语较少,主要作谓语、宾语、定语等,而"孰"主要作主语,这时"谁"、"孰"在句法成分上形成互补关系。出土文献中"谁"、"孰"的数量远远不及传世文献,但出土文献中"谁"、"孰"的语言面貌与传世文献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文献 “谁” 询问功能 句法功能
下载PDF
金文释词二则 被引量:1
17
作者 寇占民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8-91,106,共5页
戎生编钟铭文中的"倝",读为"榦",应训为"防御"义;史密簋铭文中的"雚",读为"觀",应训为"觀兵"义。
关键词 戎生编钟 史密簋 金文
原文传递
《孟子》中疑问代词“何”“谁”“孰”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良红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7年第11期55-56,共2页
本文就《孟子》中"何""谁""孰"这三个疑问代词在使用规律方面进行分析描写,以探讨三者之间用法的区别。
关键词 《孟子》
下载PDF
讨论小学写字教材的两封信
19
《课程.教材.教法》 1984年第1期75-76,共2页
编辑同志: 附上一本《写字》帖,这是小学四年级的摹本、教材。 我们多么希望有一个规范化的教材,使学生在起步时就方向正确、笔画恰当、间架合理,和小学语文教学一致。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本 小学语文教学 规范汉字 繁体字 改编本 三年级 异体字 铅笔字 钢笔字
下载PDF
假借、通假和破读辨谈
20
作者 熊汉龙 《龙岩学院学报》 1998年第S1期63-64,共2页
关键词 通假字 破读 《说文解字》 假借字 “朝” 本字本义 派生义 如字 具体语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