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9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条主义、民意与难办案件 被引量:386
1
作者 苏力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3-111,共19页
关键词 重大案件 主义 法条 民意 疑难案件 事实清楚 天理 制度制约
原文传递
中西人文精神传统之比较 被引量:17
2
作者 邓阿宁 《重庆社会科学》 2005年第4期71-76,共6页
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身的探究和思考,对人生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的关注和追问,并力图在生活中去努力实践和追求人性与社会的真、善、美,人生的最高境界和价值。它植根于不同民族文化土壤中,有自己生存发展的传统。中国人文精神传统从先... 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身的探究和思考,对人生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的关注和追问,并力图在生活中去努力实践和追求人性与社会的真、善、美,人生的最高境界和价值。它植根于不同民族文化土壤中,有自己生存发展的传统。中国人文精神传统从先秦开始,到明清,经历代文人的思辩论争形成儒道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终极价值追求和人欲对天理的对立斗争。西方人文精神则体现了理性与信仰的对立统一,崇尚自由,追求平等,注重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行动性的思想内涵。本文探讨了20世纪以前中西人文精神的发展和特质,并比较了它们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理 中西 存在 人生 人欲 儒道互补 传统 追求 文化土壤 论争
下载PDF
儒家“无为”思想的政治内涵与生成机制——兼论“儒家自由主义”问题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星久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4-87,共14页
本文首先从思想逻辑层面诠释儒家“无为”思想 ,指出其基本含义在于要求当政者顺应天理民心和事物的“当然之理” ,不自作聪明、不违反事物的固有法则和秩序行事 ,不做不仁、失德之事 ,并就此讨论了儒、道两家“无为”思想的区别 ;继而... 本文首先从思想逻辑层面诠释儒家“无为”思想 ,指出其基本含义在于要求当政者顺应天理民心和事物的“当然之理” ,不自作聪明、不违反事物的固有法则和秩序行事 ,不做不仁、失德之事 ,并就此讨论了儒、道两家“无为”思想的区别 ;继而从儒家无为思想在实际政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层面 ,从四个方面对其政治内涵加以梳理 ,指出儒家无为的基本政治倾向在于约束专制君主的权力 ,把君主摆在无知、无欲、无能的位置上 ,防止其自作聪明 ,滥用权力 ,扰乱社会政治秩序。接着 ,从儒家对人类可能出现的德性堕落、陷溺无知以及对于君权的警惕 ,从无数次历史教训的反复“试错” ,以及宗法农业社会的自主性和对国家权力的疏离意识方面 ,探讨了儒家无为思想的生成机制。最后 ,对儒家无为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某些契合成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无为思想 事物 天理 君主 无知 德性 政治内涵 社会政治秩序 国家权力
全文增补中
从“大一统”到“正统”论——论唐宋文化转型中的历史观嬗变 被引量:15
4
作者 江湄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45,共10页
伴随唐宋文化转型而兴起的“正统”论,扬弃了天人感应、五德终始之说,以法则性、道德性“天理”取代主宰性、意志性“天命”,经宋儒精心阐发的文化价值理想、社会政治理想“天理—王道”再次构成统合历史兴盛衰亡之变的“贞一之理”。... 伴随唐宋文化转型而兴起的“正统”论,扬弃了天人感应、五德终始之说,以法则性、道德性“天理”取代主宰性、意志性“天命”,经宋儒精心阐发的文化价值理想、社会政治理想“天理—王道”再次构成统合历史兴盛衰亡之变的“贞一之理”。而北宋时代的正统之辨呈现出儒家历史哲学、政治哲学在因应时代变化之际曾具有的复杂、深刻的思想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王道 正闰 天理 正统
原文传递
司法机械主义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建伟 《法治社会》 2023年第1期68-85,共18页
司法机械主义是历史与现实都存在的一种司法形态。古代司法机械主义往往是法定的和形式性的,当代的司法机械主义脱离了法律有意识和规模化的对司法人员理性和良知的羁绊,但是,法律和司法解释以及上级对下级的司法控制技术也存在对司法... 司法机械主义是历史与现实都存在的一种司法形态。古代司法机械主义往往是法定的和形式性的,当代的司法机械主义脱离了法律有意识和规模化的对司法人员理性和良知的羁绊,但是,法律和司法解释以及上级对下级的司法控制技术也存在对司法理性的一定的羁绊现象并由此引发僵化、机械司法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诸如司法人员只知恪守法条规定而不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进行变通造成的对于实质正义的偏离。本文从近些年来大众媒体关注和社会舆论热议的个案出发,针对其呈现的司法机械主义现象,尝试从司法特性、司法体制、法律教育、司法官任用考试等制度、司法官的群体性格、司法惯性等方面寻找原因和对策,同时从司法与天理、人情的疏离与融合现象理解最高司法机关试图解决僵化、机械司法的思路与成效,进而提出若干改良司法以避免司法机械主义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机械主义 僵化司法 恐龙法官 司法体制 天理 人情
下载PDF
“天下”观念考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扬帆 《国际政治研究》 2002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为了理解基于“民族国家”观念的现代国际关系对中国的冲击之深远意义,本文考察了中国传统的世界秩序观念(即天下观念)的理论来源和历史实践。理论上而言,传统的天下观念从属于总体的天道—天理观念,它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概括了中国... 为了理解基于“民族国家”观念的现代国际关系对中国的冲击之深远意义,本文考察了中国传统的世界秩序观念(即天下观念)的理论来源和历史实践。理论上而言,传统的天下观念从属于总体的天道—天理观念,它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天的崇拜和理论体系代替了全国性的宗教的作用。在历史实践中,这个观念所指代的内容(地理的、心理的和权力的)是随着环境、时间和事件的不同而有重大区别的。天下观念的历史实践不仅对中国的传统外交思想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着当代中国外交以及中国人观察世界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实践 国际关系 外交思想 世界秩序 观念 当代中国 权力 天理 天道 决定性
原文传递
“群己之辩”与近代中国的价值观变革 被引量:11
7
作者 高瑞泉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1年第4期73-78,共6页
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群己之辩”只是近代的产物 。由于试图在“天理”的框架内安放个人或个性,前近代思想家至多只是赋予“己”以有限的独立性。以龚自珍为发端的价值观变革以“天”与“人”的分离为前提,从张扬以往被压抑的个人... 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群己之辩”只是近代的产物 。由于试图在“天理”的框架内安放个人或个性,前近代思想家至多只是赋予“己”以有限的独立性。以龚自珍为发端的价值观变革以“天”与“人”的分离为前提,从张扬以往被压抑的个人和个性开始;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社会关系重组导致了新的群体意识的产生。围绕着社会、政治伦理展开的价值观争论,曾经出现过种种不同的观点。尽管有过个性解放的高潮,但近代思想家大多更倾向于群己平衡、甚至群己和谐的理想。只是并没有发现有效地实现这一理想的道 路,在“群己之辩”方面的价值观变革并未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思想 天理 政治伦理 有限 个人 理想 价值观 变革 严格 个性
下载PDF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现代德育意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谭菊华 谭娟娟 《江西教育科研》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26,30,共2页
关键词 王阳明 “知行合一” 德育意义 现代 哲学意义 道德哲学 生活世界 本体 “行” “知” 首先 范畴 是非 天理 善恶
原文传递
和谐思想与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选择 被引量:11
9
作者 龙大轩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6-53,共8页
和谐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选择影响至巨,使其将一些看似对立的法律原则调合起来,形成和谐整体,如守法与任情、罪刑法定与非法定、告奸与容隐、平等与差序等,都被有机地纳入同一法律制度中,呈现出“天理、国法、人情”三位一体的法... 和谐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选择影响至巨,使其将一些看似对立的法律原则调合起来,形成和谐整体,如守法与任情、罪刑法定与非法定、告奸与容隐、平等与差序等,都被有机地纳入同一法律制度中,呈现出“天理、国法、人情”三位一体的法文化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 传统法律 天理 国法 人情
下载PDF
仁与天理通而为一视域下的程颢易学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新春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3-63,共11页
置身由汉唐经学向宋明理学转型过程中的程颢,对易学的天人之学作出了创造性诠释与转化,建构起仁与天理通而为一视域下的崭新易学天人之学,推出了他的理学体系。程颢的易学,首先开示了一个充满盎然生机、生意的有机整体宇宙图景,继之揭... 置身由汉唐经学向宋明理学转型过程中的程颢,对易学的天人之学作出了创造性诠释与转化,建构起仁与天理通而为一视域下的崭新易学天人之学,推出了他的理学体系。程颢的易学,首先开示了一个充满盎然生机、生意的有机整体宇宙图景,继之揭示了此一生机、生意之所自来的终极宇宙根基、根据,即天理,并指出天理是一终极的令物生生之理,即是一最高的绝对之善本身,由此天理即仁体。天理与仁通而为一,可名之日天理—仁体。此一天理—仁体令天地万物涵具并彰显出盎然生机、生意,且一体无隔。人禀受它而具备了存在的所以然的终极宇宙根基和充足的价值根据与资源,应据之一则珍视自己生命的内在价值,令其原发性畅然舒展、展现与实现,再则珍视并善待他人他物的内在价值,视天地人物一体无隔的有机宇宙整体中的一切皆为我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期其亦皆能原发性畅然舒展、展现与实现自我,从而成就起一宇宙式大我,达到成为天理—仁体自觉圆融化身的最高的生命境界,即天地境界。为此,尚需作识仁与定性的工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颢 易学 天理 生意 天地境界 识仁 定性
下载PDF
宋代理学的“性即理”与“心即理” 被引量:14
11
作者 向世陵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8-35,共8页
自程颐提出“性即理”的命题始,在理本论的框架下,“性即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性即天理,善的普遍天理通过人性的确立而具体实现。从而,理本论与人性论得以打通,儒家性善论长期以来缺乏本体论基础而说服力不强的问题,也第一次拥... 自程颐提出“性即理”的命题始,在理本论的框架下,“性即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性即天理,善的普遍天理通过人性的确立而具体实现。从而,理本论与人性论得以打通,儒家性善论长期以来缺乏本体论基础而说服力不强的问题,也第一次拥有了相当有效的解决方案。所以,朱熹称赞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理学 心即理 人性论 理本论 说服力 本体论 性善论 天理
原文传递
朱子哲学中道心人心论与天理人欲论之内在逻辑关系探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谢晓东 杨妍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2-35,共4页
在朱子哲学中,“人心”指人的感觉与需求,“人心”之合乎性理的状态即为“道心”。“人欲”的真实含义是“私欲”,“人心”不是“人欲”。“人心”是“通孔”,“道心”或“天理”乃“人心”向上提升一层的结果,“人欲”乃“人心”向下... 在朱子哲学中,“人心”指人的感觉与需求,“人心”之合乎性理的状态即为“道心”。“人欲”的真实含义是“私欲”,“人心”不是“人欲”。“人心”是“通孔”,“道心”或“天理”乃“人心”向上提升一层的结果,“人欲”乃“人心”向下坠落的结果。“天理”“人欲”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是在“人心”的基础上分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心 人心 天理 人欲 逻辑关系
下载PDF
近代中国政治正当性之历史转型 被引量:10
13
作者 许纪霖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23,共11页
在晚清和民国,中国的政治正当性发生过重大的历史转型。在经历传统正当性危机的同时,近代中国的思想家们逐步重建新的政治正当性轴心。新的政治正当性以"去道德化"为时代标志,以世俗化的历史主义目的论为知识背景,确立了三个... 在晚清和民国,中国的政治正当性发生过重大的历史转型。在经历传统正当性危机的同时,近代中国的思想家们逐步重建新的政治正当性轴心。新的政治正当性以"去道德化"为时代标志,以世俗化的历史主义目的论为知识背景,确立了三个重要的正当性轴心:自由之正当性、民主之正当性和富强之正当性,并分别形成了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国家主义这三种近代中国重要的政治思潮。从天理到公理,再到潮流,近代中国的政治正当性逐步失去了超越的和客观的性质,走向历史的和心理的主观意向。与此同时,政治正当性的基础也有一个从善(德性)到权利(自由)的转型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当性 天理 公理 权利
下载PDF
道德与宗教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世英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共8页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道德的根据何在?此乃人生不可回避的一个严重问题。各民族的进化史上大都有一个很长的时期把道德置于宗教的基础之上,以对神的敬畏作为道德的根据。西方传统主要在“上帝”那里找道德的根据,中国传统主要在“天”(“...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道德的根据何在?此乃人生不可回避的一个严重问题。各民族的进化史上大都有一个很长的时期把道德置于宗教的基础之上,以对神的敬畏作为道德的根据。西方传统主要在“上帝”那里找道德的根据,中国传统主要在“天”(“天理”)那里找道德的根据。本文意在探讨一种“没有宗教的道德”的根据的可能性。作者认为,道德决非可有可无之事,但道德可以不需要主宰人间祸福的“上帝”或“天”作依据。作者结合中西哲学的发展历程,主张以“万物一体”作为道德的根据。人之所以必须讲道德,在于人本与人(包括万物)为一体,“民吾同胞”的道德精神源于“万物一体”。缺乏对“万物一体”的领悟从而缺乏“民胞”的道德精神的人,不是真正的人。作者强调要以对“万物一体”的崇敬之情代替“上帝”和“天”,以重振道德的权威性,让我们的民族把讲道德、尊重道德视为人之为人的根本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精神 万物一体 根据 为道 宗教 中西哲学 天理 回避 根本 依据
下载PDF
易学、理学和欧阳修的史学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怀祺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1期86-93,共8页
欧阳修不仅是著名的史学家,也是理学的重要先驱人物。其易学、理学是其史学的理论基础。在经学方面,他敢于疑古,认为《十翼》非孔子所作,对《周礼》等也发出疑问。他提出“天理”等范畴,对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贡献。他认为支配... 欧阳修不仅是著名的史学家,也是理学的重要先驱人物。其易学、理学是其史学的理论基础。在经学方面,他敢于疑古,认为《十翼》非孔子所作,对《周礼》等也发出疑问。他提出“天理”等范畴,对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贡献。他认为支配社会兴衰的是“人理”,主张编写历史时应以“书人不书天”为基本原则。在史学著作中,主张德政,重民爱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易学 理学 史学 天理 人理 变法观
下载PDF
宋儒正统论之内容与特质 被引量:7
16
作者 范立舟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2期80-85,共6页
宋代理学思潮的兴起,使正统之辨成为传统政治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鲜明主题。宋儒对中国历代王朝合法性依据的认定标准有二:“合天下于一”和“居天下之正”。北宋时期,注重“一统”甚于“居正”,未尝唯以终极本体的伦理观念“天理”为... 宋代理学思潮的兴起,使正统之辨成为传统政治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鲜明主题。宋儒对中国历代王朝合法性依据的认定标准有二:“合天下于一”和“居天下之正”。北宋时期,注重“一统”甚于“居正”,未尝唯以终极本体的伦理观念“天理”为标尺去审视、评价中国历史上王朝传承中的合法性。南宋立国之后,现实的政治格局自然地引起宋儒文化心态与历史观念的重大变化,体现在正统理论问题上,“合天下于一”的观念淡薄了,而“居天下之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统论 一统 居正 天理 终极标准
下载PDF
论陆王心学中可能诱发“异端”思想的因素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锡勤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4-59,共6页
关键词 陆王心学 “异端”思想 良知 《王阳明全集》 陆九渊 陆象山 经训 天理 王守仁 吾心 心即理 程朱理学
原文传递
《四库全书总目》与乾嘉“新义理学” 被引量:9
18
作者 周积明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5-162,共18页
中国早期启蒙学术在乾嘉时期以“乾嘉新义理学”为表现形态。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 ,力主达情遂欲 ,反对存理灭欲 ,要求以新的合情之理取代宋明压抑人情的“天理” ;其二 ,通过“训诂明而后知义理”的为学程序 ,淡化传统“义理学”的“道... 中国早期启蒙学术在乾嘉时期以“乾嘉新义理学”为表现形态。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 ,力主达情遂欲 ,反对存理灭欲 ,要求以新的合情之理取代宋明压抑人情的“天理” ;其二 ,通过“训诂明而后知义理”的为学程序 ,淡化传统“义理学”的“道德化”强势及“自由心证”的主观语境 ,突出学术的意义、实证的意义、试验或实测的意义 ;其三 ,从“言心言气言理”的形上“义理学”走向沟口雄三所指出的“社会的相关之理的创出”。正是如上三方面 ,构成“乾嘉新义理学”的框架 ,并显示出与宋明“义理学”的分野所在。而编纂于这一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 ,就从多方面表现出与乾嘉“新义理学”的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理学 天理 主观 为学 自由 道德化 启蒙 新义 所指 训诂
原文传递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政治文明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连国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90-195,共6页
本文从生态文明的视野把握政治文明建设问题。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是 “政治生态体系”观,这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环境之间,以及人所组成的“政治体系”与“社会内部 环境”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模式。... 本文从生态文明的视野把握政治文明建设问题。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是 “政治生态体系”观,这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环境之间,以及人所组成的“政治体系”与“社会内部 环境”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模式。生态政治秩序建设目标:推天理明人事,建立以从生态社群 到生态城市,到生态民族国家或文化共同体,到生态系统,到生态存在的绿色差序格局,和遵循生态伦理 及“生态正义”的“理治社会”。为此,必须体悟既非自然中心主义,亦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人以自然而 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内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明建设 政治生态 政治体系 生态政治 正义 秩序 民族国家 存在 天理 非人类中心主义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时空观与道观念的演变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晓春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33,共7页
中国古代时空观在中国古代法象思维的影响下,与原始的道的含义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在宋明理学兴起之后,这种与天地万物的实际存在相联系的时间和空间则由于理与气的相分而与理分离开来。道在宋明理学中被理学一系改造为天理,这个天理... 中国古代时空观在中国古代法象思维的影响下,与原始的道的含义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在宋明理学兴起之后,这种与天地万物的实际存在相联系的时间和空间则由于理与气的相分而与理分离开来。道在宋明理学中被理学一系改造为天理,这个天理已经不是过去那种与气、时空纠结在一起的混沌未分的存在。可以说,道在宋明时期分化出了两个部分,即理和气;我们因此也便知晓,宋明时期所说的天理只是先秦时期道的一个部分,虽然道的原意依旧在张载、王夫之的思想中有所保留,但中国主流关于道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理 时间 空间 时空观 宋明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