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泉证道·严滩问答·南浦请益──有关王阳明晚年宗说的三件大事 被引量:6
1
作者 方祖猷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7年第3期16-21,103,共7页
天泉证道、严滩问答、南浦请益是王阳明卒前一年在两个月中向其弟子阐述晚年宗旨的重要活动。这三件事是否确有其事,其内容究竟如何,应如何理解?历史上都有不同的看法。
关键词 天泉证道 严滩问答 南浦请益 王阳明 钱德洪 王畿
下载PDF
天泉证道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方学渐对于龙溪学的批判与方以智的统合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昭炜 《中国哲学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84,共10页
阳明后学方学渐以性善为宗,以着实为学,倾向于王心斋之学的“真实”与钱绪山之学的“有”,并批判龙溪学的超越与“无善”,纠正阳明学左派的玄虚之弊。龙溪学显赫于天泉证道,方学渐追根溯源,辨析龙溪对于王阳明之教的误解与偏离,表现在... 阳明后学方学渐以性善为宗,以着实为学,倾向于王心斋之学的“真实”与钱绪山之学的“有”,并批判龙溪学的超越与“无善”,纠正阳明学左派的玄虚之弊。龙溪学显赫于天泉证道,方学渐追根溯源,辨析龙溪对于王阳明之教的误解与偏离,表现在“良”的本义、有无的对峙、道体功夫的一致、王阳明的开阖、证道的仓促等方面。方学渐之学由其子方大镇与同乡吴应宾推进,至其曾孙方以智集大成,在纠正龙溪学之弊的基础上,道体论发扬“潜无于有”“藏虚于实”,功夫论主张“藏悟于学”,形成阳明学理论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泉证道 龙溪学 方学渐 方以智
原文传递
阳明四句教及四有四无说论争之现代诠释 被引量:4
3
作者 汪频高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年第5期45-51,共7页
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一大公案,关于阳明四句教及四有四无说的论争一直聚讼纷纭。实际上,四无乃龙溪实持之说,四有则为龙溪虚立之名。天泉证道之后问题发生了转换,不再是四有四无之争,而是以"四无"及"无善无恶"为中心... 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一大公案,关于阳明四句教及四有四无说的论争一直聚讼纷纭。实际上,四无乃龙溪实持之说,四有则为龙溪虚立之名。天泉证道之后问题发生了转换,不再是四有四无之争,而是以"四无"及"无善无恶"为中心的两层质疑:龙溪四无说是否违背阳明宗旨?阳明"无善无恶"说是否违背儒家正道?依牟宗三之"共法说",阳明、龙溪不但不是"禅",而且还对传统儒学有重大贡献,是儒学义理圆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环节。阳明、龙溪等能突破长期以来的禁忌,发挥这种"无"的智慧,从而将传统儒学推进到义理更为圆熟的新境界。这也是儒家学说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阳明"无善无恶"、龙溪"四无说"的独特创新之处和巨大贡献在于此,而他们备受误会和责难的深层原因亦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王龙溪 天泉证道 四句教 四有四无 无善无恶 牟宗三 共法说
下载PDF
“天泉证道”所及的本体工夫论之探微
4
作者 何静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1-84,共4页
王阳明的良知是一具有道德知觉的存在(价值)本体和境界本体。受宗密和会顿渐并崇尚先顿后渐工夫观的影响,王阳明兼容顿渐,故而他在天泉桥上肯定钱德洪的渐修渐悟,也认可王畿的顿悟顿修,但他最心仪的是先悟后修,以为良知本体之理可顿悟,... 王阳明的良知是一具有道德知觉的存在(价值)本体和境界本体。受宗密和会顿渐并崇尚先顿后渐工夫观的影响,王阳明兼容顿渐,故而他在天泉桥上肯定钱德洪的渐修渐悟,也认可王畿的顿悟顿修,但他最心仪的是先悟后修,以为良知本体之理可顿悟,达致或保任良知之境需渐修。王阳明认为重工夫的钱德洪只懂良知是一存在(价值)本体,不解良知的无滞境界;而已悟本体的王畿则欠缺悟后的工夫。他冀望二高足相资为用,圆融本体和工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钱德洪 王畿 天泉证道 本体
下载PDF
《遗言录》与《传习录》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来 《中国文化》 1994年第1期97-99,101-103,共6页
去年,日本广岛大学吉田公平教授、福冈女子大学难波征男教授分别增予《阳明先生遗言录)《稽山承语》影本。二书同为王阳明语录,而国内馆藏无存。《遗言录》所载近十分之四未收入诸本《传习录》,《稽山承语》所录则全未收入《传习录》,... 去年,日本广岛大学吉田公平教授、福冈女子大学难波征男教授分别增予《阳明先生遗言录)《稽山承语》影本。二书同为王阳明语录,而国内馆藏无存。《遗言录》所载近十分之四未收入诸本《传习录》,《稽山承语》所录则全未收入《传习录》,故此二本对阳明学研究,颇有价值。另一方面,《遗言录》的出现,引出了《传习录》史的许多问题,须加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习录 钱德洪 阳明学 陈九川 甲寅 南大吉 王阳明 一斋 何廷仁 天泉证道
下载PDF
论王畿与钱德洪对王阳明“四句教”的不同诠释路径 被引量:1
6
作者 尉利工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9-12,共4页
“天泉证道”所提出的“四句教”是王阳明的立教宗旨,“四句教”本身包含两种诠释向度,王阳明的两位高足钱德洪和王畿围绕着“四句教”展开了争论并分别从中诠释出相反的“四有”和“四无”的结论。
关键词 天泉证道 四句教 四有 四无
下载PDF
“四句教”与王学分化
7
作者 方国根 《湖湘论坛》 1998年第3期36-38,共3页
王阳明晚年从"致良知"的观点出发,将其学说概括为"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①在王阳明晚年(1522-1527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跟随左右的两大高足钱德洪(1496-1... 王阳明晚年从"致良知"的观点出发,将其学说概括为"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①在王阳明晚年(1522-1527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跟随左右的两大高足钱德洪(1496-1574年,名宽,号绪山)、王畿(1498-1583年,字汝中,号龙溪)就由于对"四句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心学 四句教 无善无恶 为善去恶 本体 致良知 王学 心体 天泉证道 分化
下载PDF
“天泉证道”的“追述义”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程海霞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9-116,共8页
基于阳明后学的研究视域,根据"天泉证道"的主要记载,"天泉证道"的"追述义"值得思考。此可以从"求证前"与"求证中"两个环节进行探讨。这两个环节皆从多层面显示出阳明一传弟子相互争... 基于阳明后学的研究视域,根据"天泉证道"的主要记载,"天泉证道"的"追述义"值得思考。此可以从"求证前"与"求证中"两个环节进行探讨。这两个环节皆从多层面显示出阳明一传弟子相互争辩的特征,从而呈现出"天泉证道"区别于"发生义"的又一重属性——"追述义"。探析此"追述义"还须对之进一步明晰与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泉证道 追述义 发生义
下载PDF
钱绪山对阳明学“四句教”的诠释——以“无善无恶”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9
作者 邓国元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4-71,共8页
钱绪山对阳明学“四句教”的诠释是考察阳明学“四句教”的重要内容。在“天泉证道”中,钱绪山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是在坚持“四句教”“一毫不可更易”的前提下,又对“四句教”有着具体理解。相较于王龙溪,王阳明在“天泉证道”中更偏向... 钱绪山对阳明学“四句教”的诠释是考察阳明学“四句教”的重要内容。在“天泉证道”中,钱绪山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是在坚持“四句教”“一毫不可更易”的前提下,又对“四句教”有着具体理解。相较于王龙溪,王阳明在“天泉证道”中更偏向于钱绪山的立场和观点。从“四句教”本身以及后来产生的思想影响来看,“无善无恶”是考察钱绪山对“四句教”诠释的中心。钱绪山对“无善无恶”的诠释与阳明相一致,在于揭示和强调心体“廓然大公”、“物来而顺应”的体用本质。在《复杨斛山书》中,通过对“后世格物穷理”之学“先存乎一善”“定理”观的反省,钱绪山指出阳明“无善无恶”的提出在于揭示至善心体的“虚灵”本质,“虚灵”是他诠释“无善无恶”的核心观点与独特创见。钱绪山在“无善无恶”诠释上的问题意识与创见观点,对丰富阳明学“四句教”的思想意涵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绪山 天泉证道 四句教 无善无恶 廓然大公 虚灵
下载PDF
论王龙溪语境中的“四有说”——兼论钱绪山在王门“天泉证道”中的观点立场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国元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9-125,160,共8页
嘉靖六年'天泉证道'并无'四有说''四无说'的提法,二者是王龙溪后来才提出的事实,形成龙溪语境中'四有说'的特定论题。传统学术和现代学界的相关论述,不仅表明龙溪语境中'四有说'的复杂性和重要... 嘉靖六年'天泉证道'并无'四有说''四无说'的提法,二者是王龙溪后来才提出的事实,形成龙溪语境中'四有说'的特定论题。传统学术和现代学界的相关论述,不仅表明龙溪语境中'四有说'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也说明还有待考察的空间与必要。立足嘉靖六年'天泉证道'存在阳明'四句教'、绪山'定本'下对'四句教'的具体理解、龙溪'四无说'三种观点的前提,龙溪语境中的'四有说'不是指绪山的观点,而是指阳明'四句教'。判定'四有说'的依据不在于是'至善无恶',还是'无善无恶',而在于'有善有恶意之动'。相对以'先天正心'为理论基础的'四无说','后天诚意'是龙溪语境中'四有说'的基本内涵。'四有说'体现了龙溪对阳明'四句教'的特定理解和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龙溪 “四有说” 钱绪山 天泉证道 “四句教” “后天诚意”
下载PDF
王阳明在绍兴事迹汇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传龙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第4期74-81,共8页
绍兴在王阳明的生长经历及学说传播中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王阳明与绍兴知府佟珍的交往,是他第一次与绍兴发生明确关联。随后阳明隐居于会稽阳明洞旁,但并非不问世事,而是与地方官长来往密切,并在此完成了他治... 绍兴在王阳明的生长经历及学说传播中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王阳明与绍兴知府佟珍的交往,是他第一次与绍兴发生明确关联。随后阳明隐居于会稽阳明洞旁,但并非不问世事,而是与地方官长来往密切,并在此完成了他治学路径的"转念",从此"复思用世"。王家最终迁居绍兴,当出于王阳明之父王华之决断,约在正德五年前后。王华选择徙居绍兴,除了喜爱绍兴山水,更为便于奉养老母岑太夫人。自正德十六年八月至嘉靖六年八月,王阳明在绍兴连续讲学,这在心学传播的历程中是极为关键的一段时期。阳明在世之时,讲学活动最为繁盛者并非江右,而当属浙中,绍兴一地又居其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绍兴 天泉证道 阳明洞
下载PDF
《传习录》中的“无善无恶”——从“侃去花间草”一条切入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琪慧 《王学研究》 2018年第2期93-102,共10页
"天泉证道"的对话场景乃是相当抽象的"论道",阳明、王畿、钱德洪师弟子三人是在谈论他们对致良知功夫的"想法"。而《传习录》上卷"侃去花间草"一条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功夫实践的场景,虽然"... "天泉证道"的对话场景乃是相当抽象的"论道",阳明、王畿、钱德洪师弟子三人是在谈论他们对致良知功夫的"想法"。而《传习录》上卷"侃去花间草"一条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功夫实践的场景,虽然"去草"不无隐喻的性质,但它是一个真实的日常的生活行为,"去草"的讨论对"去草"的实践也是提供指导意义的。此种讨论场景,不仅为"无善无恶"这一让人难以理解的论题增添一种活泼、亲切的味道,也提供了一个运用"无善无恶"指导具体功夫实践的鲜活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句教 天泉证道 传习录
下载PDF
妙在“有”“无”之间--从“天泉证道”到“严滩问难”
13
作者 田智忠 袭叶超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6年第2期68-75,共8页
从价值观的视角看,阳明和王畿的思想都有自觉融合"有"与"无"的一面,这在所谓"天泉证道"和"严滩问难"中,有突出的体现。从"天泉证道"到"严滩问难",讨论的中心是本体与工夫... 从价值观的视角看,阳明和王畿的思想都有自觉融合"有"与"无"的一面,这在所谓"天泉证道"和"严滩问难"中,有突出的体现。从"天泉证道"到"严滩问难",讨论的中心是本体与工夫问题,而其表述方式,则是"有"与"无"的交融。其中,学界关于"天泉证道"和"严滩问难"的最大争论,是王畿以"四无论"来解读阳明的"四句教"和"有心""无心"之论,是否符合阳明的本意。我们认为,虽然王畿有对"无"的特殊偏好,但是其根本的为学宗旨还是主张要"有"与"无"交融,而其提出"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或是"本体上说工夫"、"即本体证工夫"与"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或是"工夫上说本体"、"用工夫合本体",则分别代表着为学工夫的不同入手路径。阳明和王畿的为学宗旨,都能做到妙在有无之间,这也确保了其不会偏离儒学的基本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泉证道 严滩问难 四句教
下载PDF
无善无恶——从阳明学到阳明后学
14
作者 吴震 《中国学术》 2003年第1期171-228,共58页
阳明学是一种思想学说,同时也是一种思想运动。良知学说构成了阳明心学的理论核心,但是有关良知学说的种种诠释活动并没有因王阳明的去世而告终结。阳明后学是阳明学运动的延伸和展开。从阳明学到阳明后学,不妨可以理解为是心学运动... 阳明学是一种思想学说,同时也是一种思想运动。良知学说构成了阳明心学的理论核心,但是有关良知学说的种种诠释活动并没有因王阳明的去世而告终结。阳明后学是阳明学运动的延伸和展开。从阳明学到阳明后学,不妨可以理解为是心学运动史上的一个历史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阳明学 阳明后学 良知学说 心学 义理结构 话语体系 天泉证道 无善无恶论 人性 道德判断
原文传递
“天泉证道”所及的本体工夫论
15
作者 何静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5年第1期82-85,共4页
阳明的良知本体融存在论、价值论、认识论和境界论为一体,可以说阳明的良知是一具有道德知觉的存在本体、价值本体和境界本体。顿悟渐修是阳明最心仪的致良知的工夫。他以为良知本体之理可顿悟,达致或保任良知之境则需渐修。在“天泉证... 阳明的良知本体融存在论、价值论、认识论和境界论为一体,可以说阳明的良知是一具有道德知觉的存在本体、价值本体和境界本体。顿悟渐修是阳明最心仪的致良知的工夫。他以为良知本体之理可顿悟,达致或保任良知之境则需渐修。在“天泉证道”中,阳明认为重工夫的德洪尚未觉解良知也是一境界本体,而已顿悟良知本体的汝中则欠缺悟后的渐修工夫,因此他冀望二高足相资为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天泉证道 本体 工夫
下载PDF
王阳明哲学遗嘱新论——《有无之境》旧诠之述评反思
16
作者 赵武 梁艳阳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47-53,共7页
不管是平思、田出征之际的师弟论学(从“天泉证道”到“严滩问答”),还是家书中“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的夫子自道,阳明的晚岁思想、哲学遗嘱应该是内在圆融的。“天泉证道”师弟三人的观点恰形成正—反—合的辩证发展,阳明在肯认... 不管是平思、田出征之际的师弟论学(从“天泉证道”到“严滩问答”),还是家书中“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的夫子自道,阳明的晚岁思想、哲学遗嘱应该是内在圆融的。“天泉证道”师弟三人的观点恰形成正—反—合的辩证发展,阳明在肯认龙溪“四无”境界的基础上重申四句教言,这与未透本体的德洪对四句教的保守显然意蕴有别。现代学人以文本诠释服务于自家关于宋明理学的宏大思想史叙事,一番诠释使得阳明遗嘱变得支离破碎、自相矛盾:从“天泉证道”到“严滩问答”发生了哲学根本立场的翻转,阳明思想归宿是“四句教”而非“致良知”。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研究应正视和强调功夫的重要性,同时作为儒学研究者工作前提的传统心性功夫还应尽可能对所有现代人展现其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四句教 致良知 天泉证道 严滩问答
下载PDF
天泉证道与六祖坛经之比较研究
17
作者 汪建初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15-18,共4页
阳明心学与禅宗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阳明心学渗透了禅学,因而探讨二者的关系有助于更加全面理解阳明心学内容及特色。可从三个方面对阳明心学与禅宗思想展开比较分析,揭示阳明心学与禅宗的内在关系,凸显阳明心学的禅宗特点。
关键词 阳明心学 禅宗 天泉证道 六祖坛经
下载PDF
“天泉证道”所及的本体工夫论之探微
18
作者 何静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33-134,144,共3页
王阳明的良知是具有道德知觉的存在(价值)本体和境界本体。受宗密和会顿渐并崇尚先顿后渐工夫观的影响,王阳明兼容顿渐,故而他在天泉桥上肯定钱德洪的渐修渐悟,也认可王畿的顿悟顿修,但他最心仪的是先悟后修,以为良知本体之理可顿悟,达... 王阳明的良知是具有道德知觉的存在(价值)本体和境界本体。受宗密和会顿渐并崇尚先顿后渐工夫观的影响,王阳明兼容顿渐,故而他在天泉桥上肯定钱德洪的渐修渐悟,也认可王畿的顿悟顿修,但他最心仪的是先悟后修,以为良知本体之理可顿悟,达致或保任良知之境需渐修。王阳明认为重工夫的钱德洪只懂良知是一存在(价值)本体,不解良知的无滞境界;而已悟本体的王畿则欠缺悟后的工夫。他冀望二高足相资为用,圆融本体和工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钱德洪 王畿 天泉证道 本体工夫
下载PDF
严滩论学与王龙溪哲学思想的关系
19
作者 许多 《哲学门》 CSSCI 2013年第2期177-189,共13页
王阳明严滩论学阐发了有与无的境界,是对天泉证道主题的深化。这使得对阳明论学诸语作更加深入的哲学阐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课题。王龙溪在此后的讲学活动中,逐渐地将阳明严滩论学与天泉证道之论相融合,以有无的精神境界为基本的哲学阐... 王阳明严滩论学阐发了有与无的境界,是对天泉证道主题的深化。这使得对阳明论学诸语作更加深入的哲学阐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课题。王龙溪在此后的讲学活动中,逐渐地将阳明严滩论学与天泉证道之论相融合,以有无的精神境界为基本的哲学阐释框架,对阳明的四句教以及天泉证道谈话作了重新的哲学诠释,并以此为思想基础,作《钱绪山行状》、《天泉证道纪》等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王龙溪 四句教 天泉证道 严滩论学
原文传递
试析王阳明的“四句教”
20
作者 田光辉 杜贤伟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3期26-33,共8页
王阳明是我国宋明时期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思想,在明代中后期曾经风靡一时,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仍保持着广泛的影响,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在王阳明的整个哲学思想中,最引起当时与后世人议论的,就是王阳明在故乡天泉桥“证道”时所... 王阳明是我国宋明时期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思想,在明代中后期曾经风靡一时,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仍保持着广泛的影响,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在王阳明的整个哲学思想中,最引起当时与后世人议论的,就是王阳明在故乡天泉桥“证道”时所提出的“四句教法”,即“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四句教 传习录 天泉证道 无恶 钱德洪 明代中后期 习心 王龙溪 汝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