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人之辩:《庄子》哲学再诠释(上) 被引量:12
1
作者 杨国荣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5-11,共7页
通过反对“以物易性”即人的物化,《庄子》以独特的方式提出了合乎人性或人性化的存在的问题,蕴含着对人自身之“在”的关切。在何为合乎人性的存在以及如何达到合乎人性的存在等问题上,《庄子》展示了其在天人之辩上的另一面。对《庄... 通过反对“以物易性”即人的物化,《庄子》以独特的方式提出了合乎人性或人性化的存在的问题,蕴含着对人自身之“在”的关切。在何为合乎人性的存在以及如何达到合乎人性的存在等问题上,《庄子》展示了其在天人之辩上的另一面。对《庄子》而言,人性化的存在,以同于“天”为其实质内涵;与此相应,走向人性化存在的途径,主要便表现为循乎天道而回归自然。这里既有化“人”为“天”(形成第二自然)、走向实践智慧的一面,又内含着对自在及自发形态的肯定。其中交错着确认目的性(对人性化存在的向往)与悬置目的性(疏离名利以及广义的文明化追求)、天道与人道、自然与当然之紧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庄子》 天人
原文传递
天人之辩:《庄子》哲学再诠释(下) 被引量:5
2
作者 杨国荣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1-30,共10页
通过反对“以物易性”即人的物化,《庄子》以独特的方式提出了合乎人性或人性化的存在的问题,蕴含着对人自身之“在”的关切。在何为合乎人性的存在以及如何达到合乎人性的存在等问题上,《庄子》展示了其在天人之辩上的另一面。对《庄... 通过反对“以物易性”即人的物化,《庄子》以独特的方式提出了合乎人性或人性化的存在的问题,蕴含着对人自身之“在”的关切。在何为合乎人性的存在以及如何达到合乎人性的存在等问题上,《庄子》展示了其在天人之辩上的另一面。对《庄子》而言,人性化的存在,以同于“天”为其实质内涵;与此相应,走向人性化存在的途径,主要便表现为循乎天道而回归自然。这里既有化“人”为“天”(形成第二自然)、走向实践智慧的一面,又内含着对自在及自发形态的肯定。其中交错着确认目的性(对人性化存在的向往)与悬置目的性(疏离名利以及广义的文明化追求)、天道与人道、自然与当然之紧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天人
原文传递
“天人之辩”的近代展开及其终结——中国近代价值观变革的一个侧面 被引量:4
3
作者 高瑞泉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28-34,共7页
For Chinese people,the “debate on Heaven and Man”had been an ancient way to seek their last absolute values.However,the Confucian tradition of “the Mandate of Heaven”derived from the debate is encountered severe c... For Chinese people,the “debate on Heaven and Man”had been an ancient way to seek their last absolute values.However,the Confucian tradition of “the Mandate of Heaven”derived from the debate is encountered severe criticisms in modern times.On the one hand,such an idea of passively yielding to the natural world implied in the past conception of the way of Heaven gave place to the notions of “separation of Heaven from Man”and “Man’s inevitable conquest of Heaven”;on the other hand,more humanistic thoughts embodied in the conception of the way of Man came into being sequentially,and subjectivity as well as human practical activity and creativity was greatly elevated. Along with this,a series of values with modernity,such as science,power,competition and creation was set up one after another.The crisis of modernity and its immanent critique,as a matter of fact,might lead to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idea of “unity between Heaven and Man”.But this idea discussed today was mainly confine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The “debate on Heaven and Man”as the foundation of whole values has already comes to an end.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 中国 近代价值观 价值观念 民族性 哲学观念 意识形态 天道观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卫平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20,4,共8页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探讨的主要问题都蕴含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先秦至两汉的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表征着哲学基本问题的开端,魏晋至唐宋的有无之辩和形神之辩预示着哲学基本问题的深入,宋元至明清的理气之辩和...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探讨的主要问题都蕴含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先秦至两汉的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表征着哲学基本问题的开端,魏晋至唐宋的有无之辩和形神之辩预示着哲学基本问题的深入,宋元至明清的理气之辩和心物之辩则标志着哲学基本问题的明晰;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根本的理论点上有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有着外在的社会根据,而且有着内在的理论根据,不仅有着理论上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基本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 主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心物 名实 气一元论 形神 天人 王夫
原文传递
代“天之天”为“人之天”及其多重意蕴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国荣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92-99,共8页
天人关系是儒家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先秦开始,辩析天人即构成了儒家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由此形成的人文传统则绵绵不绝。明清之际,以天崩地解的社会震荡为背景,天人之辩获得了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并进一步展开于儒家价值体系的各个... 天人关系是儒家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先秦开始,辩析天人即构成了儒家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由此形成的人文传统则绵绵不绝。明清之际,以天崩地解的社会震荡为背景,天人之辩获得了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并进一步展开于儒家价值体系的各个侧面。当然,时代的变迁使明清之际诸儒在延续传统的同时,又对天人关系作了新的定位,后者从一个视角展示了明清之际儒家价值体系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多重意蕴 天人关系 价值体系 儒家价值观 天人 清儒 自然 理性 戴震
原文传递
天人之辩的多重意蕴——基于《荀子·天论》的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国荣 《船山学刊》 2022年第5期1-14,共14页
在天人关系上,荀子首先肯定“天行有常”,认为自然的变迁基于自身法则,非人能左右。从“明于天人之分”观念出发,荀子确认了天道的实在性,又注意到社会治乱取决于人自身的治理而与天行无关。以此为前提,荀子又强调人和天之间的互动,主... 在天人关系上,荀子首先肯定“天行有常”,认为自然的变迁基于自身法则,非人能左右。从“明于天人之分”观念出发,荀子确认了天道的实在性,又注意到社会治乱取决于人自身的治理而与天行无关。以此为前提,荀子又强调人和天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人通过把握自然之道,进一步作用于自然,由此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天人之分意味着自然的过程没有人的目的和意图的参与,相对于此,现实世界的生成则离不开人的作用过程,所谓“能参”,便承诺了这一点。人对自然的作用与社会自身的治理,都离不开对道(天道与人道)的把握,由此,天人之辩进一步引向能知与所知、天君与天官的认识论关系,“天君”对“天官”的支配,逻辑地蕴含着理性对感性的制约;明于天人之分意义上的“不求知天”与了解和认识自然的法则意义上的“知天”并行而不悖。荀子以“万物为道一偏”的命题隐喻道的整体性,而全面、真切地达到作为统一原理的道,则被视为天人互动的认识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天人 天行有常 天人 知天与知道
下载PDF
代“天之天”为“人之天”及其多重意蕴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国荣 《中国哲学史》 1994年第2期103-110,共8页
天人关系是儒家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先秦开始,辩析天人即构成了儒家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由此形成的人文传统则绵绵不绝。明清之际,以天崩地解的社会震荡为背景,天人之辩获得了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并进一步展开于儒家价值体系的各个... 天人关系是儒家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先秦开始,辩析天人即构成了儒家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由此形成的人文传统则绵绵不绝。明清之际,以天崩地解的社会震荡为背景,天人之辩获得了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并进一步展开于儒家价值体系的各个侧面。当然,时代的变迁使明清之际诸儒在延续传统的同时,又对天人关系作了新的定位,后者从一个视角展示了明清之际儒家价值体系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字义疏证》 王夫 明清 《读四书大全说》 天人关系 《张子正蒙注》 儒家价值 自然的人化 清儒 天人
下载PDF
价值观视域中的天人之辩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国荣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149,共7页
从价值观的视域看,天人之辩既涉及人自身的存在,也关乎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在人的存在这一层面,儒家注重化天性为德性,道家则以维护和回归天性为指向,二者各有所见,也蕴含自身的问题,合理的取向体现在超越天性和德性之间的对峙和分离;... 从价值观的视域看,天人之辩既涉及人自身的存在,也关乎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在人的存在这一层面,儒家注重化天性为德性,道家则以维护和回归天性为指向,二者各有所见,也蕴含自身的问题,合理的取向体现在超越天性和德性之间的对峙和分离;它的深层意义,则在于一方面确认人之为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又避免社会规范的形式化、外在化。在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上,今天面临三重超越或三重扬弃:首先是扬弃前现代的视域,其实质内涵在于超越天人之间原始的合一;其次是扬弃片面的现代性视域,其实质内涵在于超越天人之间的抽象分离;其三,超越后现代的视域,其实质表现为在天人互动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在更高的历史阶段重建天人之间的统一。以上超越,同时表现为以历史主义的观念,理解和看待天人之间的关系,其价值的指向,则是人道原则与自然原则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 自然原则 人道原则
下载PDF
从荀子的天人观看先秦儒家天人关系的衍化 被引量:1
9
作者 苏允苹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36-40,共5页
"天人之辩"是先秦时期讨论的重要问题。孔孟荀虽同属儒家,但他们对"天人之辩"的不同解答,正体现了哲学的发展。孔子"天人之辩"中对天的理解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等多重含义,主张人要顺天命;孟子主张人通... "天人之辩"是先秦时期讨论的重要问题。孔孟荀虽同属儒家,但他们对"天人之辩"的不同解答,正体现了哲学的发展。孔子"天人之辩"中对天的理解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等多重含义,主张人要顺天命;孟子主张人通过"尽心"、"知性"过程,最终达到"知天"、"事天"的境界,使得儒家哲学走向了唯心主义;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吸收了《老子》、《管子》的思想,把天人关系放在了天人相分、人能够制天命而用之的立场上,克服了孔子、孟子思想的弊端,在巩固儒家的理性精神的同时,将儒家天人关系推向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天人 天人 衍化 先秦儒家
下载PDF
作为价值观的天人之辩及其多维向度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国荣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CSSCI 1993年第4期132-138,共7页
本文认为天人之辩的历史起点可以追溯到先秦。从价值观上看,儒家在类的层面上要求从自然走向文明,在个体的层面上要求化天性为德性,其注重之点在人文价值;墨家主张“赖其力”而超越自然,其中同样包含着化自然为人文的要求;儒墨的人文取... 本文认为天人之辩的历史起点可以追溯到先秦。从价值观上看,儒家在类的层面上要求从自然走向文明,在个体的层面上要求化天性为德性,其注重之点在人文价值;墨家主张“赖其力”而超越自然,其中同样包含着化自然为人文的要求;儒墨的人文取向集中体现为人道的原则,后者在佛家那里得到了某种回应。与儒墨不同,道家将自然视为一种理想的状态,并提出了自然的原则。儒墨和道家的如上原则大致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天人关系上的二重基本的价值取向,二者各有所见,亦各有所蔽。天人关系的进一步延伸,便逻辑地展开为力与命的关系。相对于儒道之徘徊于力与命之间,墨、法及后起道教更多地表现了对主体权能的确信,而在这种不同的趋向之后,则蕴含着对自由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 价值观 天人关系 道家 儒家 价值取向 超越自然 人道原则 自然状态 基本的
下载PDF
中国传统哲学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比较——从“天人之辩”、“古今之争”和“言意之辩”谈起
11
作者 牛文君 叶美芳 《宿州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6-8,共3页
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中选取三个论争中心“天人之辩”、“古今之争”、“言意之辩”为角度,在人与世界、传统与现在、语言和意义的关系问题上,对中国传统哲学和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进行若干比较研究,以反观中国传统哲学,并促进中西哲学的... 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中选取三个论争中心“天人之辩”、“古今之争”、“言意之辩”为角度,在人与世界、传统与现在、语言和意义的关系问题上,对中国传统哲学和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进行若干比较研究,以反观中国传统哲学,并促进中西哲学的交流与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 古今 言意 视域融合 效果历史
下载PDF
晚清传统士大夫价值观变革
12
作者 郝之慧 《鄂州大学学报》 2016年第5期24-25,共2页
晚清是中国的一个特殊时期,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社会各方面随之进入一个大变革时期,在思想领域价值观念自然也发生了剧烈变化。文章重点讨论晚清知识分子与这场观念变革的关系。
关键词 晚清士大夫 价值观 群己 天人 义利
下载PDF
“天人之辩”的渊源及唐代刘、柳的贡献
13
作者 杨欣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2期13-19,共7页
“天人之辩”的渊源及唐代刘、柳的贡献杨欣中国古代哲学是围绕着“天人之辩”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先秦、两汉直到隋唐,中国前期封建社会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即是围绕着天人关系问题而展开的哲学论战,以及由此派生的一系... “天人之辩”的渊源及唐代刘、柳的贡献杨欣中国古代哲学是围绕着“天人之辩”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先秦、两汉直到隋唐,中国前期封建社会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即是围绕着天人关系问题而展开的哲学论战,以及由此派生的一系列哲学问题的争论和探索。以韩与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 天人关系 唯物主义 “天” 刘禹锡 元气一元论 柳宗元 《天论》 董仲舒 有神论
下载PDF
孟子思想中的一统观
14
作者 闫中远 《学周刊(上旬)》 2010年第11期19-21,共3页
孟子认为积大德,顺民意,得天命,达到天人合一,能实现一统;认为行王道,反霸道,就能够建立起名实相符的一统天下;认为要一统天下,必须推行仁政。
关键词 孟子 天人 王霸 仁政 一统观
原文传递
浅析先秦哲学中“天人”之辩的发展
15
作者 刘莉 《传承》 2008年第4期94-95,共2页
天"与"人"这两个哲学范畴在中国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贯穿中国哲学史的"天人之辩"则在先秦之前的奴隶社会已经发轫。本文试图就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与"人"这两个概念的产生以及先... 天"与"人"这两个哲学范畴在中国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贯穿中国哲学史的"天人之辩"则在先秦之前的奴隶社会已经发轫。本文试图就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与"人"这两个概念的产生以及先秦哲学中"天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天人 孟子 荀子
下载PDF
先秦儒家天人之辨的价值内涵
16
作者 杨国荣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31-36,共6页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之辩内含多重意蕴:既涉及天道观,又关联着价值观。从后一意义看,天即广义的自然及本然,人则首先指主体的创造活动(自然的人化)及其成果(表现为各种形态的文明)。对象世界及人本身是否应当超越自然(天)的状态?文明是否...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之辩内含多重意蕴:既涉及天道观,又关联着价值观。从后一意义看,天即广义的自然及本然,人则首先指主体的创造活动(自然的人化)及其成果(表现为各种形态的文明)。对象世界及人本身是否应当超越自然(天)的状态?文明是否有价值?自然的人化是否应伴随着人的自然化?等等,作为价值观的天人之辩总无法回避这些问题。自先秦开始,中国哲人便已从价值观的角度对天人关系加以阐释,并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而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则是儒家的天人关系论。本文拟通过分析先秦儒家(孔、孟、荀),对儒学的天人之辩及其内蕴作一检视,并进而从一个侧面把握儒家的价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道原则 孔子 孟子 天人 价值内涵 先秦儒家 人道原则 孝悌 礼则 超越自然
下载PDF
先秦儒道的“天人之辩”及其当代价值
17
作者 朱荣英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83-87,共5页
道家顺天而化、道法自然的价值理想及其强调对自然"制、用、使、化"而达返璞归真的理论主张,对解决当代物欲膨胀、生态失衡的生存困惑不无裨益。儒家天人相通、修其天爵的人生诉求及其尽心知性、参赞化育的道德标杆,对找回早... 道家顺天而化、道法自然的价值理想及其强调对自然"制、用、使、化"而达返璞归真的理论主张,对解决当代物欲膨胀、生态失衡的生存困惑不无裨益。儒家天人相通、修其天爵的人生诉求及其尽心知性、参赞化育的道德标杆,对找回早已失落的精神家园、重建价值理性支点、复归异化的人性本质,也将产生重要的精神启迪作用。总之,先秦儒道"内圣外王"之理性诉求、"生生不息"之人性光辉、"内在超越"之研究理路、"实事求是"之思维风格及"继绝开新"之终极关怀,必将以特有的非凡气度与民族情怀融入世界文化洪流中,经过特殊的现代化、世界化的文化洗礼和实践改造而积极发挥其鉴往知来、开拓创新的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儒道 天人 当代价值
下载PDF
道德动因视域下传统清官人格养成的“三个维度”
18
作者 孙泊 陈楠 《廉政文化研究》 2018年第5期78-84,共7页
揭示传统清官人格的道德动因,应该秉承唯物史观从"三个维度"加以整体性、宏观域、发展性研究:一是探寻哲学基点,从"天人之辩"的理论思维加以追问。对于自然的本能敬畏和神格崇拜心理,催生了道德的意义和遵循道德的... 揭示传统清官人格的道德动因,应该秉承唯物史观从"三个维度"加以整体性、宏观域、发展性研究:一是探寻哲学基点,从"天人之辩"的理论思维加以追问。对于自然的本能敬畏和神格崇拜心理,催生了道德的意义和遵循道德的原始起点,引发了传统视域下对天道敬畏的理论命题,萌生出神秘的生命情怀。二是立足治国理政,从"德治之基"的实践思维加以追寻。道德人的价值诉求和道德教化的治理功效,孕育和推进了传统社会的德治思维和德化路向,培育出浓郁的家国情怀。三是回归终极理想,从"民本之要"的价值思维加以揭秘。无论是个体的圣贤追寻还是整体的政治理想,最终都是为了人的意义,目标都指向人的主体性实现,是"天人合一"命题的真正超越,彰显出鲜明的人民情怀。因此,传统清官人格是生命情怀、家国情怀和人民情怀"三位一体"的集中体现和价值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清官人格 道德动因 天人 德治传统 民本思想
下载PDF
个体存在:老子的价值取向
19
作者 杨国荣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5-111,共7页
从自然的原则出发,老子对个体存在给予相当关注,通过"后其身"和"外其身"而达到"身先"和"身存",便体现了这一点。按老子的理解,相对于外在的"名"和"利",个体的生命具有更... 从自然的原则出发,老子对个体存在给予相当关注,通过"后其身"和"外其身"而达到"身先"和"身存",便体现了这一点。按老子的理解,相对于外在的"名"和"利",个体的生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由此引向天人之辩,便涉及在更广意义上对人的理解。在本体论上,老子强调以"道"观之,物无差别;从价值观看,老子则肯定以"天"观之,天人如一。相对于通过确认"身"以突出个体的存在价值,以上取向更多地从类的角度,强调人的存在与自然(天)的相通性。由等观天人,老子进而对偏离自然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提出了种种批评。历史地看,社会的规范和文明发展的成果对人的存在本身并不仅仅具有消极的意义,走向合乎人性的社会形态,也无法完全抛却以上方面。老子对社会规范和文明发展成果的责难和质疑,无疑仅仅见其一而未见其二,其思维进路也相应地呈现抽象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 社会规范
下载PDF
“天人之辩”与严复的“天演”
20
作者 王刚 邢志华 《岱宗学刊》 1999年第3期64-67,共4页
本文从考察传统的“天人之辩”出发,认为从汉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到宋理学以来,在建立了一套天理规则系统后,从而使其僵化,时至近代,则成为一道迈出中世纪的篱藩。而在西洋船坚炮利压迫之下直接造就的封建理想天国的崩... 本文从考察传统的“天人之辩”出发,认为从汉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到宋理学以来,在建立了一套天理规则系统后,从而使其僵化,时至近代,则成为一道迈出中世纪的篱藩。而在西洋船坚炮利压迫之下直接造就的封建理想天国的崩溃,使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日渐失去根基,在民族危亡的外力作用下严复祭出的“天演”援引西方理论,对“天人之辩”进行了一次近代扬弃,对中国思想界及各阶层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本文就此分析了其近代特点与传统的关系,试图从另一个视角蠡窥中国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中一些思想变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 严复 天演 中世纪 历史影响 近代转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