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商代复合制国家结构 被引量:27
1
作者 王震中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46,共16页
商代的国家结构和形态,既非一般所说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亦非所谓"邦国联盟",而是一种"复合制"国家结构,它由"内服"与"外服"所组成。内服亦即王邦之地,有在朝的百官贵族;外服... 商代的国家结构和形态,既非一般所说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亦非所谓"邦国联盟",而是一种"复合制"国家结构,它由"内服"与"外服"所组成。内服亦即王邦之地,有在朝的百官贵族;外服有诸侯和其他从属于商王的属邦。内、外服关系亦即甲骨文中"商"与"四土四方"并贞所构成的结构关系。维系内、外服"复合制"结构的是商的王权及其"天下共主"的地位。商的王权既直接统治着本邦(王邦)亦即后世所谓的"王畿"地区,也间接支配着臣服或服属于它的若干邦国。王邦对于其他属邦就是"国上之国";其他属邦则属于王朝中的"国中之国"。这是一种以王为天下共主、以王国(王邦)为中央、以主权不完全独立的诸侯国即普通的属邦为周边(外服)的复合型国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服 外服 复合制国家结构 王权 天下共主
原文传递
不但是史学权威,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的读者群及遗产
2
作者 李崇寒 《国家人文历史》 2024年第2期128-135,共8页
公元前632年冬,霸主晋文公在温地(今河南温县)大会诸侯,要求周襄王参加,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名存实亡的天下共主只好顺从。若干年后,此事在《春秋》被隐言为“天王狩于河阳”,河阳在今河南孟州市西北,离东周都城洛阳不远。
关键词 挟天子以令诸侯 周襄王 《左传》 天下共主 晋文公 《春秋》 文学名著 河南孟州市
原文传递
夏王朝国家安全问题研究
3
作者 王林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2-29,共8页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形态,也是公有制原始社会向私有制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夏王朝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是中国国家安全思想史的开端,对后世维护国家安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夏王朝面临大洪水等自然灾害威胁,也面临东夷进攻、同...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形态,也是公有制原始社会向私有制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夏王朝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是中国国家安全思想史的开端,对后世维护国家安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夏王朝面临大洪水等自然灾害威胁,也面临东夷进攻、同姓诸侯叛乱及夏王失德等安全威胁。夏王朝在维护政权安全、领土安全、民生安全等领域积极实践,体现了确保“天下思想”影响下的“天下共主”、武力征伐与羁縻并用、敬天与修德并重、法制与礼制并行等国家安全战略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王朝 国家安全 天下共主 羁縻
下载PDF
从三监看武王大分封的性质 被引量:5
4
作者 杜勇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1-95,共5页
关键词 三监之乱 大分封 武王伐纣 管叔 监国制度 《左传》 《古文尚书》 分封制 周公东征 天下共主
下载PDF
论西周的民族政策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本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6-62,共7页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近人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说:“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夏殷以来古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近人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说:“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夏殷以来古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赵伯雄同志在《周代国家形态研究》中列举金文和古文献中的记载,论证周王与诸侯邦君之间确实存在着君臣关系.这种君臣关系的存在,说明周天子是天下的最高统治者,西周王朝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是,他认为:“这种君臣关系又是十分有限的.周人受了他们自己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克商践奄以后,不可能彻底改变商代政权的统治模式,不可能建立后世那种统一的集权的大帝国……由分封所建立的邦,虽名义上是天子之臣,却是有很大的独立性的”.西周的天下是一个大国,周天子就是这个大国的国君,但这大国是由许许多多的邦组成的,周邦只是其中之一.于是,我们看到,一方面西周作为一个统一大国而存在,另一方面,周王与邦君的关系在历史上表现为一种十分独特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政策 少数民族 五服制 《左传》 风俗习惯 政治制度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天下共主 民族关系 商族
下载PDF
夏朝民族政策探微 被引量:4
6
作者 郑文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63-70,共8页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形态,在其形成伊始,就面临着如何处理同周边古代各民族群体关系的基本问题,而民族政策即成为夏朝统治者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手段和策略。本文拟就其民族政策的模式、功能、效用作一定探究,并教正于方家。
关键词 民族政策 夏朝 《十三经注疏》 民族关系 统一多民族国家 天下共主 民族融合 民族凝聚力 各民族 《史记》
下载PDF
从停止朝贡到起兵反明——兼释努尔哈赤“七大恨”之由来
7
作者 姚念慈 《清史论丛》 2023年第1期15-63,共49页
明金两国正式决裂,历来以万历四十六年(1618,后金天命三年)努尔哈赤“七大恨”起兵为标志。实则双方交恶,始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建州停止朝贡。随后围绕贡市、勘界以及北关三者展开,最终未能调和。故欲了解“七大恨”之由来,不得不回... 明金两国正式决裂,历来以万历四十六年(1618,后金天命三年)努尔哈赤“七大恨”起兵为标志。实则双方交恶,始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建州停止朝贡。随后围绕贡市、勘界以及北关三者展开,最终未能调和。故欲了解“七大恨”之由来,不得不回溯此前十年这段历史。关于明金关系,《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武皇帝实录》多所隐讳,《明神宗实录》亦不乏掩饰,所幸明人疏奏尚存,然须多方比勘辨析,始得近乎历史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共主 停贡 勘界 属夷 “七大恨”
下载PDF
“苗疆再造”与铸牢国家意识的历史经验
8
作者 张中奎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59,140,共8页
对于铸牢国家意识来说,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持续不断地建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有历史经验可循。尤其是清朝,前期的帝王对内自行建构起一套自身为“天下共主”的民族观。在这一新民族观的主导下,康熙、雍正、乾隆在“苗疆再造”过程中,对... 对于铸牢国家意识来说,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持续不断地建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有历史经验可循。尤其是清朝,前期的帝王对内自行建构起一套自身为“天下共主”的民族观。在这一新民族观的主导下,康熙、雍正、乾隆在“苗疆再造”过程中,对待苗民的态度采用“帝王赤子”(“君主”与“臣民”)来消解“华夏蛮夷”(“文明”与“野蛮”)的叙事。雍正、乾隆打破传统中国“夷夏之辨”把南方各少数民族视为“蛮夷”的偏见,认为“苗、瑶、倮、僮”等皆属“赤子”,都可以通过教化“共敦善俗,永息刁风”。雍正、乾隆把清王朝境内的诸多族群都一视同仁地当作“赤子”,把自身建构为“天下共主”,这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强化了各族人民的向心力与国家认同。值得注意的是,18世纪末,乾隆在面对英国要求扩大通商事宜上却继续套用“夷夏之辨”的理论武器,来对抗工业革命后迅速崛起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疆再造 夷夏之辨 天下共主 “帝王赤子” 国家意识
下载PDF
黄老思想在汉初政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余谦 《求实》 1988年第2期39-41,共3页
西汉初年,汉中央采用了黄老思想,这种思想的运用,对汉初较快的稳定和繁荣起了一定作用。采用黄老思想取决于当时的经济、政治条件。汉初为什么要采用黄老思想?黄老思想在当时如何起作用?本文试从政治角度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 黄老思想 刘邦 汉初政治 中央集权 诸侯 同盟军 项羽 政治角度 天下共主 《汉书·刑法志》
下载PDF
尧、舜、禹:继位与禅让 被引量:2
10
作者 束有春 《寻根》 1995年第3期41-43,共3页
尧、舜、禹:继位与禅让束有春一关于尧舜禹天子地位的传递方式,自春秋战国时代起,就存在着“禅让”与非禅让之争。其中允以尧与舜之间的政权更替是否力“禅让”疑议更多。这里举几家典型说法:孟子在与方章之徒讨论时,曾直截了当地... 尧、舜、禹:继位与禅让束有春一关于尧舜禹天子地位的传递方式,自春秋战国时代起,就存在着“禅让”与非禅让之争。其中允以尧与舜之间的政权更替是否力“禅让”疑议更多。这里举几家典型说法:孟子在与方章之徒讨论时,曾直截了当地指出:舜“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共主 三年之丧 吕氏春秋 《中国通史简编》 部落 用人制度 尧舜禹 比较研究 太史公 《离骚》
原文传递
清朝中前期对宗藩关系的重大调整及其相关心态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宝晓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49-54,共6页
清初实行朝贡制度时有较多满族特征,沿袭明朝"天下共主"概念时注重调解,带有满洲入关前盟主制度的遗迹。白莲教起义爆发后政策趋向收缩和调整,从刚柔并济变为以柔为主,对属国间纠纷变为不愿过问的"一视同仁"。同治... 清初实行朝贡制度时有较多满族特征,沿袭明朝"天下共主"概念时注重调解,带有满洲入关前盟主制度的遗迹。白莲教起义爆发后政策趋向收缩和调整,从刚柔并济变为以柔为主,对属国间纠纷变为不愿过问的"一视同仁"。同治朝开始,以边疆安全为中心的地缘政治的考虑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对外话语体系也将以"兴灭继绝"为特征的存祀主义和国际法中的边界安全和"保护"弱小国家联系起来,古老的体现朝贡制度的一些语言如羁縻和羁縻之国、恭顺等在政策层面逐步弱化乃至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贡 天下共主 一视同仁 刚柔并济 边疆安全
下载PDF
走进中华人文始祖 看仰韶文化时期的黄帝时代
12
作者 陈伟 《中外酒业》 2022年第22期66-67,共2页
黄帝,本姓公孙,生于姬水,也姓姬;居轩丘,而号轩;因建都于有熊,也称有熊氏;以土德为瑞,而称黄帝。《史记》记载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伺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当时,炎帝是天下共主,各部落相互侵夺,天下大乱,炎帝管不了,黄帝用兵... 黄帝,本姓公孙,生于姬水,也姓姬;居轩丘,而号轩;因建都于有熊,也称有熊氏;以土德为瑞,而称黄帝。《史记》记载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伺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当时,炎帝是天下共主,各部落相互侵夺,天下大乱,炎帝管不了,黄帝用兵平定了天下,各部落来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时期 黄帝时代 天下共主 炎帝 人文始祖 姬水 《史记》 有熊氏
原文传递
论中国封建社会分裂时期的内聚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大华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21-29,共9页
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和五十多个少数民族,人口达十亿,接近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一;中国有辽阔的疆域,国土达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上下五千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大国之一。人口众多、地大物博、... 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和五十多个少数民族,人口达十亿,接近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一;中国有辽阔的疆域,国土达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上下五千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大国之一。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是中国的特征。为什么中华民族始终聚而不散,而且越聚越牢?笔者以为,这在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存在强烈的内聚性。统一时期,不言而喻,即使在分裂时期,这种内聚性也同样存在,而且显得更为突出,犹如磁石,当你向外牵拉时,才会感到其巨大的磁力一样。本文专论中国封建社会分裂时期的内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聚性 分裂时期 少数民族 中华民族 国家观念 华夏族 中国封建社会 天下共主 民族意识 中原文化
下载PDF
汉高祖名邦字季略说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新光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11-112,共2页
关键词 汉高祖 《史记》 高祖本纪 《汉书》 司马迁 天下共主 颜师古 《汉》 司马贞 《史》
下载PDF
基于地权的国家模型的更迭与嬗变
15
作者 靳相木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04-108,共5页
迄今为止的国家理论,无论是契约论,还是掠夺论,或者新制度经济学的暴力潜能论,都很难对我国历史上国家的产生和演变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华夏文明史上国家肇始以来,从夏商两朝的部落联盟制的奴隶制国家,到西周的天下共主的领主制国家,... 迄今为止的国家理论,无论是契约论,还是掠夺论,或者新制度经济学的暴力潜能论,都很难对我国历史上国家的产生和演变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华夏文明史上国家肇始以来,从夏商两朝的部落联盟制的奴隶制国家,到西周的天下共主的领主制国家,再到秦统一六国后的皇帝专制的地主制国家,直至20世纪的宪政体制的民主制国家,国家的历史形态在不断更迭和嬗变。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国家的暴力倾向逐渐地让位于契约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 天下共主 皇权 宪政
下载PDF
炎帝与神农辨析
16
作者 张文祥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2期72-110,共2页
关键词 神农之世 黄帝时代 宝鸡地区 天下共主 文化因素 神农氏 氏族集团 母系氏族社会 图腾崇拜 《国语·晋语》
下载PDF
封建释义
17
作者 徐喜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6期25-31,111,共8页
周族本是以今之洛阳以西至泾渭一带为根据地的“小拜周”,公元前十一世纪下半叶取代“大拜殷”而为天下共主。为了巩固西周政权,周公东征,摧毁商殷及其同盟淮夷的残余势力后,便在全国要冲大封同姓、异姓和古帝王之后于新占领的东方,“... 周族本是以今之洛阳以西至泾渭一带为根据地的“小拜周”,公元前十一世纪下半叶取代“大拜殷”而为天下共主。为了巩固西周政权,周公东征,摧毁商殷及其同盟淮夷的残余势力后,便在全国要冲大封同姓、异姓和古帝王之后于新占领的东方,“从蕃屏周。”《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说:“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亻入)效篇》说:“兼制天下,立国七十一,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又说:“武王、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公东征 左传 天下共主 封国 奴隶主贵族 荀子 周族 甲骨卜辞 公元前 史记
下载PDF
郑和下西洋反思
18
作者 林振草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98-105,共8页
通过对十五世纪中、西方远航船队的比较 ,昭示世人郑和船队的伟大。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目的的辨析 ,阐明了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真实意图 ,追求“天下共主”的虚名和“贸采琛异”的耗费 ,给明朝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打... 通过对十五世纪中、西方远航船队的比较 ,昭示世人郑和船队的伟大。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目的的辨析 ,阐明了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真实意图 ,追求“天下共主”的虚名和“贸采琛异”的耗费 ,给明朝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这是“埋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 下西洋 天下共主 贸采琛异
下载PDF
周王权兴衰的财政经济原因
19
作者 刘孝诚 《财政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57-62,共6页
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公元前11世纪),到周赧王为秦昭王所灭(公元前256年),名义上的周天子地位长达800余年之久。而实际上,周天子真正具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下共主之权威者,只是西周的一些国王,时... 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公元前11世纪),到周赧王为秦昭王所灭(公元前256年),名义上的周天子地位长达800余年之久。而实际上,周天子真正具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下共主之权威者,只是西周的一些国王,时间最多二百多年。春秋时期,周王王权远不如诸侯霸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王朝 诸侯国 经济原因 王权 财政经济 天下共主 春秋时期 周王室 兴衰 周武王
原文传递
“亲亲”而“分封”:“天下共主”之成败——公羊家政治哲学一个基本原则的使用与效果分析
20
作者 余治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8-138,共11页
周代的政制、礼法、宗庙、祭祀维系于血缘伦理,都与公羊家的"亲亲"原则相关联。"嫡长子继承法"是周人的制度创新,解决了夏商以来王权交接的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周王分封遵循"褒有德","尊勤劳&quo... 周代的政制、礼法、宗庙、祭祀维系于血缘伦理,都与公羊家的"亲亲"原则相关联。"嫡长子继承法"是周人的制度创新,解决了夏商以来王权交接的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周王分封遵循"褒有德","尊勤劳",血缘亲属优先,兼顾异姓战功。"封建亲戚"是对血缘关系的绝对信任,借助宗法力量而维护王权核心利益。周天子作为盟主并不拥有天下疆土统治权,只充当首领。柳宗元否认诸侯能倍加爱护封国之土田人口,其势力过大却挑战朝廷权威,乃至"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秦"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封建必将被郡县所取代。但分封制激活了地方,加速土地开发与人口繁殖,促进经济发展、文化振兴,催生贵族阶层,则也是事实。整个西周历代天子都把精力消耗在为"亲亲"确立制度体系、处理复杂血缘关系上,可依然有不断的亲亲相害,应该认真反省这种政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亲 封建 天下共主 柳宗元 政治哲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