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7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大秦牍《泰原有死者》简介 被引量:38
1
作者 李零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1-84,共4页
北大藏秦简有1枚木牍,内容是讲死者复生,可与放马滩秦简《志怪故事》比较,是一篇难得的文献。木牍长23、宽4.7厘米,属于标准的尺牍,墨书8行,共165字,外加重文2字(见本期《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概述》图三)。今拈篇首语题篇,作《... 北大藏秦简有1枚木牍,内容是讲死者复生,可与放马滩秦简《志怪故事》比较,是一篇难得的文献。木牍长23、宽4.7厘米,属于标准的尺牍,墨书8行,共165字,外加重文2字(见本期《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概述》图三)。今拈篇首语题篇,作《泰原有死者》,简介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者 简介 大秦 北京大学 木牍 秦简 简牍
原文传递
公元1到5世纪中国文献中关于罗马帝国的传闻——以《后汉书·大秦传》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2
2
作者 林英 《古代文明》 CSSCI 2009年第4期54-62,共9页
《后汉书》以及关于魏晋南北朝诸史西域传中多包括大秦传,这些记载反映了公元1到5世纪中国社会对于罗马帝国的了解和想象。本文以《后汉书·大秦传》为中心分析这些记载的特点,认为相关信息是经过各种中间渠道传入中国,并非国人... 《后汉书》以及关于魏晋南北朝诸史西域传中多包括大秦传,这些记载反映了公元1到5世纪中国社会对于罗马帝国的了解和想象。本文以《后汉书·大秦传》为中心分析这些记载的特点,认为相关信息是经过各种中间渠道传入中国,并非国人亲眼所见。把大秦知识传入中国的中介主要是安息人、贵霜人和南印度居民。中国人大体上从东汉永元年间(89—105年)主要通过安息人和贵霜人开始了解罗马帝国。2世纪中叶之后,关于罗马帝国的新消息则是通过南印度和南海路传入中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秦 《后汉书》 罗马帝国 印度
下载PDF
大秦重载铁路75kg/m钢轨伤损特点及规律 被引量:11
3
作者 田常海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8-42,53,共6页
研究目的:为获得钢轨伤损类型、伤损沿钢轨横截面分布、钢轨伤损随月份(季节)分布规律、钢轨每公里重伤量与累计通过总重变化规律,本文利用太原局提供的大秦重载线2011年至2016年钢轨伤损台账及车站里程图,将线路分为线路区间和站区,进... 研究目的:为获得钢轨伤损类型、伤损沿钢轨横截面分布、钢轨伤损随月份(季节)分布规律、钢轨每公里重伤量与累计通过总重变化规律,本文利用太原局提供的大秦重载线2011年至2016年钢轨伤损台账及车站里程图,将线路分为线路区间和站区,进行钢轨自上道至下道完整使用周期内伤损统计分析。研究结论:(1)包含站区与不含站区钢轨伤损类型及其所占总伤损的百分比相差不大;(2)钢轨伤损主要是焊接伤损、核伤、擦伤和孔裂伤损,重车线钢轨伤损主要是焊接伤损;(3)钢轨伤损主要发生在轨底和轨头,轨腰伤损占比不足14%;(4)钢轨重伤量随月份变化,冬季12月~2月份钢轨重伤量是夏季6月~8月份钢轨重伤量的2.1倍;(5)钢轨上道初期伤损主要表现为冶金和焊接质量伤损,中后期表现为疲劳伤损,无论是母材还是焊接或者是总钢轨月度重伤量,都随累计通过总重呈波浪形波动;(6)无论是母材还是焊接或者是总钢轨累计每公里重伤量,都与累计通过总重呈二次函数关系,钢轨累计重伤量随累计通过总重呈二次函数关系上升,但不存在"突变点";(7)月钢轨重伤量高点变化决定累计钢轨重伤量与累计通过总重关系变化趋势;(8)本研究结果可为钢轨使用和管理部门进行伤损检查、维修决策提供决策依据,为制定重载铁路钢轨换轨周期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秦 重载铁路 75 KG/M钢轨 伤损 规律
下载PDF
甘英西使大秦获闻希腊神话传说考 被引量:9
4
作者 张绪山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18-120,共3页
东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经略西域大获成功之时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的外交活动,是古代中西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对中国人域外知识的扩展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东汉 甘英 大秦 希腊神话
下载PDF
洛阳新出大秦景教石经幢校勘 被引量:7
5
作者 赵晓军 褚卫红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29-32,共4页
洛阳新出土唐代大秦景教经幢残石一件,上刻祝文、《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和《经幢记》。残石经文可与敦煌遗书《景教宣元本经》相对照,进行补订校勘。《经幢记》记载了立经幢的原委、经过、参加人员及迁举时间。它的发现为研究景教在中... 洛阳新出土唐代大秦景教经幢残石一件,上刻祝文、《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和《经幢记》。残石经文可与敦煌遗书《景教宣元本经》相对照,进行补订校勘。《经幢记》记载了立经幢的原委、经过、参加人员及迁举时间。它的发现为研究景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佛教、伊斯兰教以及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交流状况,特别是洛阳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等问题,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秦 景教 《宣元至本经》 丝绸之路
下载PDF
甘英出使大秦线路及其意义新探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共乐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15-118,共4页
关键词 甘英 大秦 罗马 意大利 中国 线路研究 外交行政
原文传递
条支、黎轩、大秦和有关的西域地理 被引量:3
7
作者 余太山 《中国史研究》 1985年第2期57-74,共18页
条支、黎轩和大秦的地望,是东西史学界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自从一六三六年A.Kircherius翻译大秦景教碑、向西方学界介绍“大秦”这一名称引起讨论以来,已有三个多世纪,有关论文将进百万字。
关键词 大秦 地理 西域 史学界 景教碑 地望
原文传递
唐代景教之地域背景及名称质疑 被引量:2
8
作者 叶蓉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34-38,共5页
景教于唐贞观九年(635年)由波斯传教士阿罗本(Olopen)传至长安。在唐代以至后代的一些历史文献中均记载阿罗本为“波斯僧”,他在长安所建的景教会堂在最初一百余年间亦被称为“波斯寺”,由他传入的教义被称为“波斯经教”。可是,明代(1... 景教于唐贞观九年(635年)由波斯传教士阿罗本(Olopen)传至长安。在唐代以至后代的一些历史文献中均记载阿罗本为“波斯僧”,他在长安所建的景教会堂在最初一百余年间亦被称为“波斯寺”,由他传入的教义被称为“波斯经教”。可是,明代(1625年)出土、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却称阿罗本为“大秦国大德”。碑文诠释了“景教”教名的来历,却只字未提“波斯经教”或“波斯寺”。文章就历史文献记载的差异,对景教的地域背景及名称提出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秦 阿罗本 波斯寺 波斯经教 景教
下载PDF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大秦景教”碑情况介绍:卜弥格和刘应发挥的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魏若望 崔祥芬 王银泉 《国际汉学》 CSSCI 2017年第3期27-36,共10页
作者魏若望(John W.Witek,1933—2010),是美国著名已故汉学家,乔治城大学东亚系主任。研究和教学的主要领域为:汉学、日本学、藏学、印度学、早期亚欧交通史,以及来华耶稣会士研究。他关于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南怀仁(Ferd... 作者魏若望(John W.Witek,1933—2010),是美国著名已故汉学家,乔治城大学东亚系主任。研究和教学的主要领域为:汉学、日本学、藏学、印度学、早期亚欧交通史,以及来华耶稣会士研究。他关于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的研究在汉学界享有权威。魏若望的主要著作有《耶稣会士傅圣泽神甫传索隐派思想在中国及欧洲》(Controversial Ideas in China and in Europe:A Biography of Jean-Fran?ois Foucquet S.J.(1665—1741),1982)、《传教士、科学家、工程师、外交家南怀仁(1623—1688)》(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Jesuit Missionary,Scientist,Engineer and Diplomat,1994)等,还曾主持了罗明军、利玛窦编纂的《葡汉字典》的整理影印工作(Portuguese-Chinese Dictionary,2001)。本文原题为"Presenting the‘Nestorian’Monument from the Late Seventeenth to the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The Role of Micha?Piotr Boym(1612—1659)and Claude Visdelou(1656—1737)",最初是魏若望神父在国际会议上宣读的,后发表于《华裔学志》(Monumenta Sinica)2011年第59期第301—313页。本文概述了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来华传教士卜弥格(Michel Boym,1612—1659)和刘应(Claude Visdelou,1656—1737)的生平、来华背景,研究了他们对大秦景教碑的翻译和理解等方面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世纪 17世纪 景教碑 大秦 来华传教士 《华裔学志》 耶稣会士 the
原文传递
古典文献中的苏合香考证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丹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56-58,107,共4页
熏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而中国古代的香料品种也十分丰富。在诸多香料中,苏合香作为一种外来香料,被广泛使用,备受古人推崇。苏合香产于异域,经丝绸之路辗转来到中国,其产地扑朔迷离,史料记载的苏合香有不同的形态,因此对其产地和形... 熏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而中国古代的香料品种也十分丰富。在诸多香料中,苏合香作为一种外来香料,被广泛使用,备受古人推崇。苏合香产于异域,经丝绸之路辗转来到中国,其产地扑朔迷离,史料记载的苏合香有不同的形态,因此对其产地和形态的考证十分有意义。苏合香广泛应用于古人的日常生活,并以独特的药用价值成为一味重要的中药药材,深刻影响着古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合香 古典文献 大秦 风俗
下载PDF
海帆初扬:东吴时期的对外交流
11
作者 林硕 《世界知识》 2022年第14期66-68,共3页
东汉末年,随着桓、灵二帝时期政局持续动荡,陆海两条丝绸之路均处于相对衰落期,不复东汉初期“三通西域”时的盛景。不过,这一时期的东吴政权是个特例,先后有来自大秦、扶南诸国的海外来客抵达江南,还派遣朱应、康泰下南洋,并在东南亚... 东汉末年,随着桓、灵二帝时期政局持续动荡,陆海两条丝绸之路均处于相对衰落期,不复东汉初期“三通西域”时的盛景。不过,这一时期的东吴政权是个特例,先后有来自大秦、扶南诸国的海外来客抵达江南,还派遣朱应、康泰下南洋,并在东南亚与天竺使者不期而遇,在第三国完成了“魏晋之世”中国与印度仅有的一次直接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南 下南洋 东汉初期 第三国 丝绸之路 大秦 中国与印度 衰落期
原文传递
中国基督教图像历史进程之二:大秦景教经幢 被引量:1
12
作者 包兆会 《天风》 2018年第2期40-41,共2页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2006年在洛阳出土,是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有关唐代景教石刻的重大考古发现,现藏于洛阳市博物馆。
关键词 景教 大秦 历史进程 经幢 中国 基督教 图像 考古发现
下载PDF
关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再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洪波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16-21,共6页
汉代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首先是汉武帝派遣使节搜求奇珍异宝的结果,目的在于获得满足宫廷生活的高端奢侈品,一开始并不是一种经济行为。使节所走的商路,并不具有张骞通西域那样的"凿空"性质,之前南洋和西洋的商人已经经... 汉代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首先是汉武帝派遣使节搜求奇珍异宝的结果,目的在于获得满足宫廷生活的高端奢侈品,一开始并不是一种经济行为。使节所走的商路,并不具有张骞通西域那样的"凿空"性质,之前南洋和西洋的商人已经经此往返。海上丝路的开通,实际上是中外政府和商人双向努力的结果,外邦方面可能贡献更大。由于汉政府的有意限制,以及贸易商品主要局限于高档奢侈品,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规模很小,没有对岭南社会的经济文化面貌造成很大影响。但在汉帝国境内,岭南沿海各郡之间的贸易活动比较繁荣,今天留下的考古遗迹,大多数是海上丝路境内段商贸活动的结果,与远洋贸易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 译长 大秦
下载PDF
中华法系与古代罗马法之“暗合”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显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46-54,共9页
中国古代很早就与西方有过密切的法律文化交流。在中国古代的正史文献中,大都记录了古代罗马的风俗习惯和政治法律制度等情况。从两汉至唐宋之际,中华法系和古代罗马法系之间有着很多的交流路径。虽然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未找到古代罗马... 中国古代很早就与西方有过密切的法律文化交流。在中国古代的正史文献中,大都记录了古代罗马的风俗习惯和政治法律制度等情况。从两汉至唐宋之际,中华法系和古代罗马法系之间有着很多的交流路径。虽然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未找到古代罗马法传入中国的直接证据,也没有发现中国古代的法律典籍传到西方的资料,但从中华法系与古代罗马法诸多的"暗合"来看,这些"暗合"应该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彼此双方法律文化交流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秦 罗马法 中华法系 暗合
下载PDF
甘英出使大秦受阻原因分析
15
作者 钱允凤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20-23,共4页
汉和帝永元九年(97)甘英出使大秦,到达地为今天的波斯湾沿岸,由于大海阻隔,未能完成使命。本文对学术界有关甘英出使中途而返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甘英返回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史书中记载的"海中有思慕之物,往者莫不悲怀"是阻... 汉和帝永元九年(97)甘英出使大秦,到达地为今天的波斯湾沿岸,由于大海阻隔,未能完成使命。本文对学术界有关甘英出使中途而返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甘英返回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史书中记载的"海中有思慕之物,往者莫不悲怀"是阻止甘英渡海的最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英 大秦 波斯湾 受阻原因
下载PDF
“甘英临西海以望大秦”但终未抵大秦之原因分析
16
作者 谢晓燕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361-362,共2页
甘英未到大秦而中止西行,不是因为惧怕海上的艰难险阻和当地各种恐怖的传说,而是受当时社会的客观条件所限制。甘英之行将"丝绸之路"延伸到波斯湾,加深了东汉对西域地区和中亚、西亚各国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了中西文化经济交流... 甘英未到大秦而中止西行,不是因为惧怕海上的艰难险阻和当地各种恐怖的传说,而是受当时社会的客观条件所限制。甘英之行将"丝绸之路"延伸到波斯湾,加深了东汉对西域地区和中亚、西亚各国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了中西文化经济交流和各国友好关系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英 西海 丝绸之路 大秦
下载PDF
甘英出使罗马,东西方交往未完成的传奇
17
作者 林硕 《世界知识》 2022年第7期63-65,共3页
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率36名部属以“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的豪气,在鄯善击溃匈奴使节,取得“通西域”的关键胜利。永元三年(91年),班超被朝廷委任为西域都护之后,决定遣使西行赴“大秦”,也就是罗马帝国。
关键词 遣使 西域都护 罗马帝国 大秦 匈奴 使节 班超
原文传递
甘英出使大秦原因考
18
作者 姚胜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82-86,共5页
秦汉四百年间,北方的匈奴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巨大威胁,东汉前期概莫能外。如何消除匈奴的威胁是一件令东汉朝廷头疼的事情。与汉武帝基本相同,东汉明、和二帝对北匈奴的政策也是军事打击。班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派往西域,经略三十余年的... 秦汉四百年间,北方的匈奴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巨大威胁,东汉前期概莫能外。如何消除匈奴的威胁是一件令东汉朝廷头疼的事情。与汉武帝基本相同,东汉明、和二帝对北匈奴的政策也是军事打击。班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派往西域,经略三十余年的。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西域都护班超派遣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甘英途径十余国,往返三万八千多里,"穷临西海",遥望大秦。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也是为了联合大秦夹击北匈奴,而非发展与大秦的经济贸易。二者活动的目的是一致的,其结果也极为相似,张骞凿空,未得要领而归,甘英西使,穷临秦海乃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超 甘英 大秦 汉匈关系 三绝三通 七科谪
下载PDF
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的教堂之一——大秦寺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伟 《天风》 2012年第7期38-39,共2页
大秦寺位于中国西安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的秦岭北麓,距离西安1.5小时车程。它是历史上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公元635年唐贞观九年,罗马天主教(聂斯托利)传入中国内地,时称景教。因唐时称罗马为大秦,所以该教寺院称为大秦寺。... 大秦寺位于中国西安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的秦岭北麓,距离西安1.5小时车程。它是历史上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公元635年唐贞观九年,罗马天主教(聂斯托利)传入中国内地,时称景教。因唐时称罗马为大秦,所以该教寺院称为大秦寺。景教传教士(阿罗本)来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召见。遂颁诏准许(阿罗本)建寺传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内地 基督教 大秦 罗马天主教 教堂 唐太宗 秦岭北麓 传教士
下载PDF
漢譯外文in-al-in(秦阿秦)Catha(契丹)等詞源流考 被引量:1
20
作者 譚世寶 《中国文化》 CSSCI 2016年第1期211-217,共7页
在后人所译注的《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中,有1355年阿拉伯人伊本?巴图塔(Ibn Batuta)写的《伊本?巴图塔游记》,记述了其从马六甲前往中国的历程是首先到达之地为Zituun。而且后人考订其惯用的转写为Zaytun,乃"刺桐"的对... 在后人所译注的《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中,有1355年阿拉伯人伊本?巴图塔(Ibn Batuta)写的《伊本?巴图塔游记》,记述了其从马六甲前往中国的历程是首先到达之地为Zituun。而且后人考订其惯用的转写为Zaytun,乃"刺桐"的对音,指今福建泉州。该书又记述了其次到达之地为Cin-al-Cin,后人考订此为"秦阿秦"的对音,意即中国之中国。此词又写作Cin-kelan,用来指称中国的广州城,而kelan在波斯文之意思为"大",Cin-kelan的原意就是"大中国",是由梵文Mahacina(大秦或摩诃支那)演变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 大秦 源流考 契丹 外文 汉译 阿拉伯人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