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黑夜意识和女性的(自我)毁灭——评现代中国的黑暗理论 |
沃尔夫冈.顾彬
赵洁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5
|
|
2
|
从地理视时还原历史真时 |
潘悟云
|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0
|
|
3
|
光影的形而上学 |
沈克宁
|
《建筑师》
|
2010 |
14
|
|
4
|
重新认识叶绍钧小说的文学史地位 |
阎浩岗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9
|
|
5
|
语境中祈使句的结构特点 |
商拓
|
《当代修辞学》
CSSCI
|
1997 |
5
|
|
6
|
《夜》及《夜》的阴影──丁玲小说《夜》的重读 |
刘绍信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7
|
|
7
|
论沈从文《夜》的隐喻书写 |
舒帆羲
|
《今古文创》
|
2024 |
0 |
|
8
|
见证文学与文学的见证 |
吕鹤颖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6
|
|
9
|
塔吉扬娜·托尔斯泰娅访问记 |
余一中
|
《俄罗斯文艺》
CSSCI
|
1995 |
3
|
|
10
|
论林庚早期自由诗 |
龙清涛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4
|
|
11
|
为什么陶醉?——对《我爱林风眠的画》一文的意见 |
石崇明
|
《美术》
|
1964 |
5
|
|
12
|
《简阳县志·礼俗·方言》“晚西”一词的研究 |
周丹
|
《汉字文化》
|
2023 |
0 |
|
13
|
“夜”之变奏——鲁迅创作中的“夜”与其思想嬗变之关系 |
王海燕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14
|
延安时期丁玲女性书写的转变与“新人”塑造--社会史视野下的《夜》的重读 |
王书吟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15
|
《社戏》的夜美好在哪里? |
张洁
|
《初中生》
|
2023 |
0 |
|
16
|
也说《睡虎地秦墓竹简》“夜草为灰”的“夜”字 |
赵久湘
张显成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17
|
藏文的■-与■- |
潘悟云
|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18
|
无独有偶,妙趣天成——《一千零一夜》与中国章回体小说之比较 |
葛铁鹰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3
|
|
19
|
阿拉伯女性作家对《一千零一夜》的再书写——以《伊玛目之死》为例 |
胡杨
|
《文学艺术周刊》
|
2023 |
0 |
|
20
|
“公家人”与革命的庸常化——从丁玲的《夜》谈起 |
吴舒洁
|
《现代中文学刊》
|
2013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