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祇园记图与变文 被引量:8
1
作者 金维诺 《文物》 1958年第11期32-35,共4页
我所以把"祇园记图"不简单的称为"劳度叉斗圣变",不只是因为图画本身所表现的内容不限于劳度叉与舍利弗斗法,也包括了须达舍金铺地买园的情节。而主要的是因为在变文方面一再提供了这种定名的依据。巴黎伯字第3784... 我所以把"祇园记图"不简单的称为"劳度叉斗圣变",不只是因为图画本身所表现的内容不限于劳度叉与舍利弗斗法,也包括了须达舍金铺地买园的情节。而主要的是因为在变文方面一再提供了这种定名的依据。巴黎伯字第3784号卷子就是描述同一内容的变文,这一变文的尾题就标名为"祇园因由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魔变文 舍利弗 壁画 外道 卷子 情节 莫高窟 形象 图画 内容
原文传递
论涅槃图中的外道形象 被引量:4
2
作者 吕德廷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0-135,共6页
涅槃图中的外道可分为与迦叶交谈的外道以及见佛涅槃而幸灾乐祸的六师外道。在犍陀罗艺术中,与迦叶交谈的外道多被刻画为赤裸剃发的耆那教徒,此形象符合佛经记载;在莫高窟和柏孜克里克石窟中,则演变为婆罗门形象,反映了该图像的中国化... 涅槃图中的外道可分为与迦叶交谈的外道以及见佛涅槃而幸灾乐祸的六师外道。在犍陀罗艺术中,与迦叶交谈的外道多被刻画为赤裸剃发的耆那教徒,此形象符合佛经记载;在莫高窟和柏孜克里克石窟中,则演变为婆罗门形象,反映了该图像的中国化。唐代莫高窟第148窟涅槃经变中出现了见佛涅槃而幸灾乐祸的六师外道,宋辽西夏时期的涅槃图中仍有出现,多是手持乐器或手舞足蹈的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涅槃图 外道 尼乾外道 六师外道
原文传递
《罗摩衍那》传记在藏族地区的流行和发展 被引量:6
3
作者 洛珠加措 曲将才让 《青海社会科学》 1982年第1期71-75,共5页
本文介绍了古印度叙事诗《罗摩衍那》在藏族地区的传播情况,供研究藏族历史和文化参考。
关键词 《罗摩衍那》 梵文 藏文 藏族地区 译本 译文 佛经 外道 校本 印度
下载PDF
僧肇《物不迁论》析疑
4
作者 朱钧 朱敏 《法音》 2024年第4期5-12,共8页
关于僧肇《物不迁论》的思想特质,分别有小乘说、外道说及大乘缘起性空说等观点,然皆有不足之处。实际上,此论的“物不迁”指的是物在当下,心不迁则物不迁。其完全符合“八不缘起”的“不灭不生”思想,是中观思想的中国化表述。
关键词 缘起性空 中观思想 僧肇 思想特质 《物不迁论》 物不迁 外道 大乘
原文传递
巴利语律藏文献《药犍度》医药考释——信息·叙事·思想
5
作者 李颖 《佛学研究》 2023年第1期223-234,共12页
本文对巴利语《药犍度》的原文从医药信息、叙事形式和深层意涵三方面展开考释。在微观戒律层面,本文结合医药名类、存用法则及命题形式,发掘医药观念背后的中道思想;在宏观叙事层面,本文从纵向布局中复原医药法体系的基本结构,并基于... 本文对巴利语《药犍度》的原文从医药信息、叙事形式和深层意涵三方面展开考释。在微观戒律层面,本文结合医药名类、存用法则及命题形式,发掘医药观念背后的中道思想;在宏观叙事层面,本文从纵向布局中复原医药法体系的基本结构,并基于对经行意义的探讨,主张其叙事时序及经行路线既体现传记性,也具有转法轮与狮子吼的宗教寓意,体现了中道思想的流布。因此,《药犍度》在医药学、叙事学和哲学层面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利三藏 佛教医学 佛传叙事 中道观 外道
下载PDF
婆薮仙与鹿头梵志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惠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4-70,共7页
北朝至初唐的中国佛教造像 ,一度流行婆薮仙、鹿头梵志图像 ,现存的造像碑、金铜像和若干石窟中都可以见到。敦煌壁画中的婆薮仙、鹿头梵志图像是在北魏、西魏、北周、隋、初唐时期 ,共 2 9组 ,本文通过考察 ,将它们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 北朝至初唐的中国佛教造像 ,一度流行婆薮仙、鹿头梵志图像 ,现存的造像碑、金铜像和若干石窟中都可以见到。敦煌壁画中的婆薮仙、鹿头梵志图像是在北魏、西魏、北周、隋、初唐时期 ,共 2 9组 ,本文通过考察 ,将它们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并考证其经典依据和分析其所体现的佛教教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婆薮仙 鹿头梵志 外道
下载PDF
吐鲁番随葬衣物疏所见五道大神原始性质新探——以《增一阿含经》为中心
7
作者 齐子通 《宗教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9-93,共5页
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所见五道大神具有佛教色彩,学界对此多有讨论,但未对《增一阿含经》的相关文本作全面细致考察。部派佛教时期经典《增一阿含经》所见五道大神明显属于“外道”,同时也呈现出积极向佛教靠拢的形象特征,这成为五道大... 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所见五道大神具有佛教色彩,学界对此多有讨论,但未对《增一阿含经》的相关文本作全面细致考察。部派佛教时期经典《增一阿含经》所见五道大神明显属于“外道”,同时也呈现出积极向佛教靠拢的形象特征,这成为五道大神此后被纳入佛教系统的逻辑起点。大乘佛教时期经典《普曜经》所载五道大神,则完成了从外道神灵到佛教护法菩萨的身份转变,继而以佛教形象传入中国。这一个案折射出佛教诸神起源的历史逻辑与佛教信仰体系扩大化的早期发展历程,甚至对探究东西文化交流、佛教中国化也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道大神 增一阿含经 外道
原文传递
大足“释迦行孝、修行图”中的外道人物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胡同庆 宋琪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1-40,共10页
本文首先对大足宝顶第17号龛全图重新定名,然后对图中的外道人物形象、地位和作用以及佛教与六师外道的关系、释迦出家苦行的本质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 大足 释迦行孝 修行图 外道
下载PDF
《阿含经》之外道异见综述
9
作者 界定 《普陀学刊》 2021年第1期39-77,共39页
早期佛教经典《阿含经》中有大量的外道及如何驳外道的记载。所谓"外道",一般指两类:一是指正统的婆罗门以吠陀经典为核心的种姓差别观,一是指以六师外道为代表的非正统的各种异见。这些"异见"主要涉及六个方面,即... 早期佛教经典《阿含经》中有大量的外道及如何驳外道的记载。所谓"外道",一般指两类:一是指正统的婆罗门以吠陀经典为核心的种姓差别观,一是指以六师外道为代表的非正统的各种异见。这些"异见"主要涉及六个方面,即种种差别问题、生命与烦恼的本源问题、苦行与三业轻重问题、善恶业报问题、形而上的终极问题以及各种零星的奇思妙想。《阿含经》认为,这些"异见"之所以产生、蔓延,并进一步发展成附佛外道甚至邪教,主要缘于它们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偏差,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若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当树立正见,努力加强自身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含经 外道 异见 附佛外道
下载PDF
“汪国真文化现象”透视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其武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1期106-109,共4页
不管是评论界视若不见的冷漠,还是先锋诗人们囊中羞涩地不屑一顾,汪国真的诗以每本四、五万册的数量不断面世,至今尚无收敛之势,在诗歌沉寂已久的今天,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人们可以认为汪国真的诗意象浅薄,所示人生哲理是对生活表层的... 不管是评论界视若不见的冷漠,还是先锋诗人们囊中羞涩地不屑一顾,汪国真的诗以每本四、五万册的数量不断面世,至今尚无收敛之势,在诗歌沉寂已久的今天,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人们可以认为汪国真的诗意象浅薄,所示人生哲理是对生活表层的肤浅认识;也可以对其“为中国人夺回四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豪言壮语淡然一笑或傲然训斥“黄口小儿,滥出狂言”。但是,我们却无法对一个拥有如许读者的诗人(请那些认为汪国真算不得诗人的评论家原谅)置若罔闻,尤其是诗人们苦心经营的诗集不得不自费出版,印数仅以千计的当今。汪国真其人其诗大红大紫,等着他签名的队伍见首不见尾;近三十家出版社竞相出版其作品;报纸杂志争相聘为专栏作家;电视台邀请其为专题节目主持人;在当代中国,从来没有一位诗人受到过如此礼遇厚爱。透视汪诗引起的轰动效应,人们可以发现产生这一文化现象的诸多原因,“汪国真文化现象”理应引起评论界的重视和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国真 文化现象 内儒 传统人格 评论家 外道 出版事业 青年读者 文化诗 少男
下载PDF
莫高窟第275窟中的外道人物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同庆 张元林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0-27,i007,共9页
莫高窟北凉第275窟本生故事画和相关佛经中的外道人物,既有以劳度叉为代表的贪婪、奸诈、凶残的婆罗门,也有一大批心地善良、明辨是非、宁死也不助纣为虐的婆罗门,同时也有自私自利但尚存良知的盲婆罗门。国王求法和劳度叉说法的关系,... 莫高窟北凉第275窟本生故事画和相关佛经中的外道人物,既有以劳度叉为代表的贪婪、奸诈、凶残的婆罗门,也有一大批心地善良、明辨是非、宁死也不助纣为虐的婆罗门,同时也有自私自利但尚存良知的盲婆罗门。国王求法和劳度叉说法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古印度社会婆罗门种姓和刹帝利种姓之间的矛盾。斲钉、剜肉、砍头、剜眼等行为与婆罗门的苦行及古印度的刑罚制度乃至商品交换意识都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275窟 外道 劳度叉 国王 苦行 刑罚
下载PDF
《成唯识论》中的唯识空观及其对“外道”的批判 被引量:2
12
作者 姚卫群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5-31,共7页
佛教思想是在与不少其他宗教哲学派别思想的相互影响和冲突中发展起来的。大乘佛教虽然分为中观和瑜伽行两派,但它们在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对其他派别的态度也有类似点。《成唯识论》中的唯识思想实际上包含了般若中观理论的重要成分,... 佛教思想是在与不少其他宗教哲学派别思想的相互影响和冲突中发展起来的。大乘佛教虽然分为中观和瑜伽行两派,但它们在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对其他派别的态度也有类似点。《成唯识论》中的唯识思想实际上包含了般若中观理论的重要成分,是瑜伽行派论述佛教“空”观念的一种基本形式。《成唯识论》从佛教的唯识空观出发,对其他派别进行了批判。这种批判涉及各派的核心思想,而批判的重点则是各派学说中的实有观念。通过对这方面内容的分析,可以了解佛教与许多印度古代思想派别的基本理论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印度宗教 《成唯识论》 外道
原文传递
宋代杂剧艺术形式的物态遗存——四川大足窟“六师外道”群像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修海林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82-83,共2页
辛未深秋赴渝参会,重庆音协安排去大足石窟,同行者皆是音乐界同行。石窟中“六师外道”群像(见图像)的生动传神,素为游览者喜爱,尤其是那“吹笛女”,称得上是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这实际上是宋杂剧中“五花爨弄”表演形式的物态遗存。
关键词 大足石窟 外道 大足石刻 宋代杂剧 佛教 艺术形式 古代石刻艺术 宋杂剧 群像 五花爨弄
原文传递
《降魔变文》补校 被引量:1
14
作者 项楚 《敦煌研究》 1986年第4期65-71,21,共8页
《敦煌变文集》卷四所载《降魔变文》,由王重民先生根据六种敦煌写本校录。其后徐震堮先生《敦煌变文集?遣拐芳啊对俨埂?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及附录《〈敦煌变文集〉校记录略》,又续加补校。笔者再为摭拾若干条,以为续貂... 《敦煌变文集》卷四所载《降魔变文》,由王重民先生根据六种敦煌写本校录。其后徐震堮先生《敦煌变文集?遣拐芳啊对俨埂?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及附录《〈敦煌变文集〉校记录略》,又续加补校。笔者再为摭拾若干条,以为续貂。《变文集》校记引丁卷异文有须改正者,一并附焉。引文出自《敦煌变文集》者,但标页码,不赘书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魔变文 敦煌写本 讲经文 敦煌卷子 舍利弗 引文 敦煌变文 外道 变文字义 补校
下载PDF
传说 被引量:2
15
作者 次仁罗布 《民族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10,共7页
"刀枪不入。真的,刀枪不入。"冬日的白昼极短,不到下午六点半,太阳的最后那点光从酒馆的窗玻璃上滑走了,屋子里一下冷气肆虐。酒馆老板娘蹲在铁炉旁开始生火,牛粪饼引燃后吐出的烟子在屋里升腾。
关键词 萨迦班智达 金刚 康巴 啤酒 刀枪 传说 人寿 青稞酒 僧人 外道
原文传递
元代基督教消亡之谜
16
作者 邱树森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基督教 唐朝 元代 消亡 原因 群众基础 "外道" 争斗
原文传递
从《百论》中佛教对“外道”的批驳看中观派的理论特色 被引量:1
17
作者 姚卫群 《宗教学研究》 CSSCI 2000年第1期44-51,共8页
本文对佛教中观派的主要论著之一《百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中观派与印度思想史上的其他一些影响较大的派别之间在一系列重要理论上的对立进行了较全面的对比分析,并就大乘佛教中观派的理论特点作了论述。
关键词 《百论》 佛教 外道 中观派 印度 佛教理论 “神”
全文增补中
《儒林外史》本事溯源拾遗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欲祥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1994年第2期55-58,110,共5页
吴敬梓在撰写《儒林外史》时,往往杂取时人古事,大多信手拈来,了无痕迹。前人已指出作者这种创作特色,并对书中本事作了可贵的探源,如清代的金和、平步青及今人何泽翰、李汉秋诸人。惟吴著博大精深,自难一一钩稽。今略作补遗一二。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叔公 和尚 周方 吴敬梓 妄言 外道 尚书 夷坚志 创作特色
下载PDF
关于古藏文文献《释犬相》( )的解读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57-59,共3页
藏文古代文献浩如烟海,包括历史、文学、哲学、医学、艺术等学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种内容。但就宗教文献领域看,多属佛教、本教的文献,鲜见与此无关的写本、刻本。在宗教、历史书籍中,经常提到"外道"概念,但关于藏地"... 藏文古代文献浩如烟海,包括历史、文学、哲学、医学、艺术等学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种内容。但就宗教文献领域看,多属佛教、本教的文献,鲜见与此无关的写本、刻本。在宗教、历史书籍中,经常提到"外道"概念,但关于藏地"外道"的具体材料凤毛麟角。对"外道"文献材料的搜集、发掘、整理和研究应该是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近年来,随着国家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力度的不断增强,藏文古代文献的抢救、保护和研究工作取得巨大成绩,大量古文文献得以重见天日。这些文献的发现表明,至少在后弘期的早期,藏区还存在民间宗教与佛教、本教等多元宗教共存的现象。近来,笔者获得一批古代藏文文献,内容丰富,对于我们研究藏族早期宗教、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将对其中的一个残片作一尝试性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藏文文献 释犬相 外道 占卜 民间信仰
原文传递
天台智者的内外之判
20
作者 韩焕忠 《五台山研究》 2002年第1期7-12,共6页
天台智者非常重视佛教与外道的区别 ,在对三藏教的判释中阐述了佛教相对于外道的优越性。就产生而言 ,外道起于对因果的错误见解 ,而佛教则是由于佛正观因缘悟道而产生 ;就内容而言 ,三藏教戒定慧三学诠因缘生灭四谛之理 ,能引导人们出... 天台智者非常重视佛教与外道的区别 ,在对三藏教的判释中阐述了佛教相对于外道的优越性。就产生而言 ,外道起于对因果的错误见解 ,而佛教则是由于佛正观因缘悟道而产生 ;就内容而言 ,三藏教戒定慧三学诠因缘生灭四谛之理 ,能引导人们出离生死流转之苦海 ,而外道戒定慧虽有邪正之分 ,但都不能出世离苦 ;就修行而言 ,三藏教有四门入理 ,佛依悉檀因缘善巧设教 ,而外道之四门皆无悉檀因缘 ;就次位而言 ,三藏教念对初心成就 ,既已远胜六师外道。智者认为 ,佛教与外道优劣虽属天悬地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台智者 三藏教 外道 判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