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悲剧性美——对一种典型诗学现象的文化心理透视 被引量:7
1
作者 韩经太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83-199,共17页
本文从审美理想与文化精神、悲剧性心理与社会历史形态、感伤世界的深层结构与农耕生活背景、典型意象与艺术构想的心理动因等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悲剧性美这一典型诗学现象进行了历史、文化和心理的分析。作者认为.对于中国古代诗人... 本文从审美理想与文化精神、悲剧性心理与社会历史形态、感伤世界的深层结构与农耕生活背景、典型意象与艺术构想的心理动因等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悲剧性美这一典型诗学现象进行了历史、文化和心理的分析。作者认为.对于中国古代诗人来说,传统文化精神赋予了他们以悲悯情怀,而农耕生活的情调则为他们提供了感物吟志的独特方式;中国古典诗歌的悲剧性美,正是中国诗人悲剧性心理的艺术表现,其主要内容,就是"士不遇"的永久性主题。夕阳与明月是构成诗歌感伤世界的中心意象,在对这两种中心意象的创造过程中,中国古典诗歌形成了具有东方诗情画意的悲凉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悲剧性 审美理想 中国诗 性心理 农耕生活 传统文化精神 古代诗人 感物吟志
原文传递
读陶管见 被引量:5
2
作者 逯钦立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64年第1期25-56,共32页
《陶渊明集》是我爱读的古代文集之一。对这部书曾经读过一些注本,翻览过几种宋刻元刻,还参考过某些有关史籍。时间久了就有一些零星体会和不同于人的看法。这些体会看法,有的写过论文,有的一直没谈过。现写出十二条以就正于专家、读者... 《陶渊明集》是我爱读的古代文集之一。对这部书曾经读过一些注本,翻览过几种宋刻元刻,还参考过某些有关史籍。时间久了就有一些零星体会和不同于人的看法。这些体会看法,有的写过论文,有的一直没谈过。现写出十二条以就正于专家、读者。这十二条,就其内容来说,无内在必然联系,无前后一定次序,是一种读书笔记性质;涉及的问题又未必有关宏旨。因此,把这篇文章题作《读陶管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江州刺史 自然观 创作思想 陶管 生活 桓玄 晋书 五斗米道
下载PDF
中国文学“士不遇”主题的文化审美阐释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国乾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7-121,共5页
“士不遇”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主题。社会的封建性决定了“不遇”是古代作家的必然 命运,但中国古代作家却又主动地不断的去重演前人的命运,其原因在于古代作家的心理结 构是悲剧性的。“士不遇”主题不仅包含着“士”的命运悲剧,而且... “士不遇”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主题。社会的封建性决定了“不遇”是古代作家的必然 命运,但中国古代作家却又主动地不断的去重演前人的命运,其原因在于古代作家的心理结 构是悲剧性的。“士不遇”主题不仅包含着“士”的命运悲剧,而且也包含着人格的悲剧。 在传统政治人伦文化的影响下,古代文士对于仕途之“遇”的普遍追求,仕途“不遇”的共 同命运,文学创作的排泄、补偿,就成为“士不遇”主题之所以普遍产生的基本规律和基本 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运悲剧 人格悲剧 中国文学
下载PDF
刘禹锡赋中的士不遇情结及其心理成因
4
作者 李忠洋 《新乡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41-47,共7页
基于时代环境与个体差异,刘禹锡赋汲取并发扬了传统士不遇文学主题的基本思想内涵与审美特征,呈现出鲜明的贬谪主题和怨怼幽愤的情感基调,同时又接受儒家入世思想的熏陶,开辟了一种俟时奋起、积极乐观的风格。从代偿与挫折心理角度来看... 基于时代环境与个体差异,刘禹锡赋汲取并发扬了传统士不遇文学主题的基本思想内涵与审美特征,呈现出鲜明的贬谪主题和怨怼幽愤的情感基调,同时又接受儒家入世思想的熏陶,开辟了一种俟时奋起、积极乐观的风格。从代偿与挫折心理角度来看,刘氏所作之赋实际上就是以“穷愁著书”作为“见志之具”,释放长期压抑的士不遇心理,从而寻求内心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禹锡 挫折的ABC理论
下载PDF
论韩愈士不遇诗虚词造语与比兴意象之新变
5
作者 孟毅苗 黄伟 《语文学刊》 2024年第1期49-57,共9页
韩愈七应科举,二贬南荒,是中唐“士不遇”文人的典型代表,韩诗中约有三成主题涉及“士不遇”。韩愈士不遇诗贯彻其“自树立,不因循”的诗学之旨:在语言表达上,锻炼字词,多用文言反问、疑问词语,借助“其”“且”“与”“所”等虚词新创... 韩愈七应科举,二贬南荒,是中唐“士不遇”文人的典型代表,韩诗中约有三成主题涉及“士不遇”。韩愈士不遇诗贯彻其“自树立,不因循”的诗学之旨:在语言表达上,锻炼字词,多用文言反问、疑问词语,借助“其”“且”“与”“所”等虚词新创“虚词造语”;在艺术手法上,追求奇异,比兴意象“奇诡化”的新变背离了诗歌雅正传统,形成“奇崛险怪”的审美风格。韩愈将幕府生活、党争革新、贬地风物等新题材引入诗歌,士不遇诗在呈现新面貌的同时,更寄托着不遇文人崇高的精神信仰。韩愈在“自树立,不因循”诗学之旨引导下大变唐诗风貌,推动诗歌从唐音至宋调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虚词造语 比兴 意象
下载PDF
闲居的诗思:士不遇焦虑消解与自我形象书写
6
作者 邹福清 程鑫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80,188,共10页
中国古代士人不断探索对不遇焦虑的调适与消解途径。嵇康“乐道闲居”,追求“逍遥”的人生境界,从呵护人性的高度肯定闲居,否定出仕;白居易晚年闲居洛阳期间提出“中隐”说,追求“闲适”人生境界,悬置闲居与入仕价值高下的判断,实际是... 中国古代士人不断探索对不遇焦虑的调适与消解途径。嵇康“乐道闲居”,追求“逍遥”的人生境界,从呵护人性的高度肯定闲居,否定出仕;白居易晚年闲居洛阳期间提出“中隐”说,追求“闲适”人生境界,悬置闲居与入仕价值高下的判断,实际是将闲居与入仕等而视之;邵雍绝意科举后迁居洛阳,标举“安乐”人生境界,重建闲居的价值,赋予其道德实践的意义而与入仕相抗衡。他们都致力于建构闲居期间日常生活的价值,努力实现士不遇焦虑的消解和现世性的精神超越。他们将屈原的凤凰和凡鸟对立与错位的士不遇书写模式加以转换,用来书写士不遇焦虑的调适及人生境界和自我形象。嵇康以挣脱网罗、远翔区外的鸾凤作为自我形象的隐喻;白居易将凤凰和凡鸟的对立与错位置换成凤与鱼的飞沉异势,并以“潜鱼”作为自我形象的隐喻;邵雍表达其本体论和人格论时,采用了凤凰与凡鸟的对立错位,其自我形象的建构主要通过观物所得及物我关系体认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闲居 日常生活 自我形象
下载PDF
高适的云霄万里路(外二章)
7
作者 彭敏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8-89,共42页
山河板荡,从来“国家不幸诗家幸”。一曲幽州台歌,满怀志士不遇的悲炝;边塞幕府生涯,成就诗人的慷慨之作;襟怀磊落付壮词,摄一把英雄泪。诗人彭敏以初盛唐诗人陈子昂、高适及南宋词人辛弃疾为对象,用洒脱谐趣的文字对三人文辞进行别致... 山河板荡,从来“国家不幸诗家幸”。一曲幽州台歌,满怀志士不遇的悲炝;边塞幕府生涯,成就诗人的慷慨之作;襟怀磊落付壮词,摄一把英雄泪。诗人彭敏以初盛唐诗人陈子昂、高适及南宋词人辛弃疾为对象,用洒脱谐趣的文字对三人文辞进行别致生动的解析,将时代风云与诗词作品相结合,得以窥见诗词大家性格的多面与细部,提供别一种贴近观察历史人物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词人 盛唐诗人 时代风云 襟怀磊落 诗词作品 高适 辛弃疾
原文传递
论古典诗歌中“浮云”意象的多重蕴涵 被引量:2
8
作者 褚自刚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9-23,共5页
"浮云"作为诗歌意象萌芽于《楚辞》,定型于汉末,在魏晋南北朝、唐宋及元明清等几千年中国古典诗歌史中都有鲜明的表现。在不同的诗歌情景中这一典型意象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深层意蕴。当它与"白日"相连时常隐喻"... "浮云"作为诗歌意象萌芽于《楚辞》,定型于汉末,在魏晋南北朝、唐宋及元明清等几千年中国古典诗歌史中都有鲜明的表现。在不同的诗歌情景中这一典型意象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深层意蕴。当它与"白日"相连时常隐喻"闺怨"主题或因"奸邪蒙蔽明君"而致使"士不遇"的主题;当它与"西北"或"高楼"相连时常隐喻"佳人难遇知音"的主题或"贤士因自身才华、品性的过于超俗出众而不被君主赏识、重用"的"士不遇"主题;当它与游子相前后时,常体现出浓烈的思乡怀友主题;当它与表示功名利禄的事物相连时,常隐喻抒情主体鄙视功名利禄、超俗傲岸的精神气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歌 浮云 意象研究 闺怨 思乡
下载PDF
凤凰与早期中国理想士人人格的赋形 被引量:3
9
作者 邹福清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38,共10页
西周初形成的天命观以君权神授、以德配天为核心内涵,解决的是政权合法性问题。在这一历史语境中,凤凰被形塑为传达天命的使者,代表天临鉴人间君王之“德”,并成为“明王”的预示。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凤凰的知识和信仰被转换、改造,用以... 西周初形成的天命观以君权神授、以德配天为核心内涵,解决的是政权合法性问题。在这一历史语境中,凤凰被形塑为传达天命的使者,代表天临鉴人间君王之“德”,并成为“明王”的预示。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凤凰的知识和信仰被转换、改造,用以建构和形塑理想士人人格。孔子将“知天命”作为君子人格的本质,将“德”由政治面向的君王的德行转换为人性面向的士人的德性,将天命转换为理想士人人格合理性的来源,同时将凤凰出现与否和君子的穷通联系起来,将其形塑为君子人格的表征。凤凰的形态与仁、义等德目的对应关系随后也被系统地建立起来。屈原虽不言天命,但关于政权合法性的思考没有超越周初的天命观,而且,他极其关注士人的人格,张扬凤凰被放逐、被囚禁以及与众鸟的对立和错位,将其形塑为洁身自好、取义成仁的骚人人格的表征,透露出士不遇的焦虑,这得到了宋玉的发扬。汉代士人则基于时势的体验,主张“知命”、“委命”,建构适应大一统的新君子人格,潜藏着吁求君德和消解士不遇焦虑的文化动机;基于环境判断或远翔或降临的凤凰被形塑为审时度势以选择进退的新君子人格的表征。凤凰虽被不断形塑为不同内涵的理想士人人格,但都潜藏着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不遇焦虑的体验和自我调适的努力,成为早期中国的重要文化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凰 天命观 人人格 新君子人格
下载PDF
汉代“士不遇”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亭玉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82-85,共4页
“士不遇”赋是汉代政治抒情赋的代表。这类赋反映时代变化 ,描写自然景物 ,思想内容丰富 ;它还探索表现方法 ,创造新的体裁 ,在艺术形式上也取得了高度成就。不过 ,汉代士不遇赋有很多的教训 ,值得深思。
关键词 汉代 "" 政治抒情赋 思想内容 表现方法 艺术形式
下载PDF
陶渊明的美学思想及其渊源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进廉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1期1-10,共10页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散文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因此,他的诗歌散文往往带有浓郁的哲理意味和思辨色彩。他没有哲学思想著作,但他善于把自己的哲学见解和理性思考诉诸艺术的语言、韵律和形象之中。不论他的哲理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散文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因此,他的诗歌散文往往带有浓郁的哲理意味和思辨色彩。他没有哲学思想著作,但他善于把自己的哲学见解和理性思考诉诸艺术的语言、韵律和形象之中。不论他的哲理诗、咏怀诗、田园诗,还是辞赋散文,都能明理、抒情、写景巧妙结合,相互烘托,形成一种厚朴真淳、浑融隽永的艺术境界。这种前无古人的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同他的美学思想分不开的。很难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美学思想 理性思考 田园诗 审美理想 哲学思想 哲理诗 咏怀诗 陶诗
下载PDF
从董仲舒、司马迁、东方朔的赋看汉武帝时代的“士不遇”现象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霞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142-143,共2页
重贤士、好大赋是汉武帝时代的特征之一。董仲舒、司马迁、东方朔是武帝时代不同类型士人的代表 ,三人的思想、性格、经历、结局都不相同 ,却都写下了“不遇”之赋。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东方朔的《答客难》... 重贤士、好大赋是汉武帝时代的特征之一。董仲舒、司马迁、东方朔是武帝时代不同类型士人的代表 ,三人的思想、性格、经历、结局都不相同 ,却都写下了“不遇”之赋。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东方朔的《答客难》这三篇赋 ,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武帝时代的士人风貌和文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司马迁 东方朔 汉武帝
下载PDF
论汉代辞赋中的“士不遇”主题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炳尉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4-157,共4页
"士不遇"一语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最早见于董仲舒的《士不遇赋》。汉代士人对不遇的歌咏,其表现手法甚至语言,主要源自屈赋。按照与屈赋的相关程度,可以分为三大类。尽管不及屈赋庄严绚烂,汉代士人的歌咏尤其是《答客难》一类... "士不遇"一语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最早见于董仲舒的《士不遇赋》。汉代士人对不遇的歌咏,其表现手法甚至语言,主要源自屈赋。按照与屈赋的相关程度,可以分为三大类。尽管不及屈赋庄严绚烂,汉代士人的歌咏尤其是《答客难》一类的作品,仍然是士人追求自我完成这条人文之路上的一道奇丽的光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困境 片段化 客难主答
下载PDF
“伪碑”仍伪 “确证”不确——《李白与大匡山》等文质疑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友竹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10-16,共7页
我曾经论证:(一)李白隐居读书之“岷山之阳”指青城山;(二)杜甫《不见》有“匡山读书处”之句,匡山即庐山;(三)李白作《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戴天山乃青城群峰之一“成都戴天山”;(四)所谓《别匡山》诗决非李白作品.前两个问题前人多... 我曾经论证:(一)李白隐居读书之“岷山之阳”指青城山;(二)杜甫《不见》有“匡山读书处”之句,匡山即庐山;(三)李白作《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戴天山乃青城群峰之一“成都戴天山”;(四)所谓《别匡山》诗决非李白作品.前两个问题前人多已论及,而我则进行了详细论证.第三个问题是我率先提出并加以论证的.对第四个问题的探究旨在辨别真伪,防止谬种流传.详见我的《李白与青城山》、《杜诗【不见】辨疑》、《“匡山读书处”与【别匡山】诗析疑》、《李白为什么要隐读于青城山》等文.在此期间,蒋志先生发表了《李白未隐青城辨》,后改作《【李白与青城山】质疑》重新发表,后又写《李白与大匡山》自署’中国李白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后改作《岷山之阳·戴天山·匡山——李白隐居读书处》发表.这几篇“蒋文”都对我的某些学术观点进行了辩驳.我认为,欲论证李、杜作品中某些词句的涵义,特别是涉及他们行踪的某些地名的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城山 李白 天山 大匡 杜光庭 庐山 成都师专学报 杜甫 读书台
下载PDF
陶渊明的世界观 被引量:2
15
作者 钟优民 《学术月刊》 1980年第4期62-68,18,共8页
陶渊明的世界观,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年来相继发表的几篇评陶文章,也都比较系统地讨论到这个问题,并提出了某些新颖的见解。但有些问题仍然若明若暗,未得确解。对此,本文拟略抒孔见,以就正于诸位专家与广大读者。
关键词 陶渊明 哲学思想 世界观 朴素唯物主义 委运任化 唯心主义 魏晋玄学 灭论 慧远
原文传递
汉代士的地位变化和司马迁的不遇心态 被引量:2
16
作者 尚学锋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4-30,共7页
司马迁在《悲士不遇赋》中说:"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之无闻。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逮屈而不伸。"生活在汉代全盛时期的... 司马迁在《悲士不遇赋》中说:"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之无闻。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逮屈而不伸。"生活在汉代全盛时期的司马迁为什么竟会感到"生之不辰"?这种强烈的不遇之感产生了什么结果?它们在历史上有何意义?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番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汉代 心态
原文传递
陶渊明诗文韵部初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舒志武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75-83,共9页
晋代在汉语语音发展史上是一个转折时期,考察这一时期的方音,是很有意义的工作。魏晋南北朝时,虽曾有过韵书,如李登的《声类》,但都未流传下来,考察晋代语音的主要依据就是诗文押韵。当时文人赋诗作文没有唐宋以后那样的"官韵&quo... 晋代在汉语语音发展史上是一个转折时期,考察这一时期的方音,是很有意义的工作。魏晋南北朝时,虽曾有过韵书,如李登的《声类》,但都未流传下来,考察晋代语音的主要依据就是诗文押韵。当时文人赋诗作文没有唐宋以后那样的"官韵",他们押韵是自由的,也是自然的,应能反映作者的方音面貌。本文利用陶渊明诗文用韵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 闲情赋 韵部 广韵 陶诗 杂诗 通押 魏晋南北朝 咏贫
下载PDF
黄景仁暮夜诗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祎黎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35-38,共4页
黄景仁虽生逢"乾隆盛世",但其短暂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失意。他是清代统治者文化高压政策下不遇文人的典型代表。黄景仁以"暮夜"为题材的诗歌集中展现了其内心深重的幽怨苦闷,记录着他的心路历程。暮夜诗是黄景仁诗歌... 黄景仁虽生逢"乾隆盛世",但其短暂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失意。他是清代统治者文化高压政策下不遇文人的典型代表。黄景仁以"暮夜"为题材的诗歌集中展现了其内心深重的幽怨苦闷,记录着他的心路历程。暮夜诗是黄景仁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门类,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景仁 暮夜诗
下载PDF
漢鏡銘中所見“悲士不遇”主題之書寫 被引量:1
19
作者 伏雪芹 《历史文献研究》 2020年第1期155-164,共10页
漢代昭明、精白鏡銘的内容是對漢代"悲士不遇"主題的另一種書寫和表達,與當時的主流文學書寫尤其是辭賦的創作之間存在明顯的互動關係。從文體句式和固定套語入手,我們發現昭明鏡和精白鏡銘與部分騷體賦的特定表達之間存在特... 漢代昭明、精白鏡銘的内容是對漢代"悲士不遇"主題的另一種書寫和表達,與當時的主流文學書寫尤其是辭賦的創作之間存在明顯的互動關係。從文體句式和固定套語入手,我們發現昭明鏡和精白鏡銘與部分騷體賦的特定表達之間存在特殊的淵源關係;結合漢代其他歷史文獻,通過具體分析部分固定套語的特定歷史内涵,表明昭明鏡和精白鏡銘是對漢代的時代主題"悲士不遇"的另一種書寫;基於本文的討論并結合銅鏡的製作過程與漢代士人的生存狀態,對此類鏡銘出現在銅鏡上的原因提出了兩點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明鏡 精白鏡 歷史書寫
原文传递
浅谈咏贫类文学——以韩愈《送穷文》为中心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敏敏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3期35-37,共3页
韩愈《送穷文》作为咏贫类文学的经典之作,揭示了士人生存窘境,品行才能上的"富有"及现实的失意不得志之"穷"的冲突,也肯定了士人安贫乐道的精神,千古文人之"穷"不出于韩文"智穷"、"学穷&... 韩愈《送穷文》作为咏贫类文学的经典之作,揭示了士人生存窘境,品行才能上的"富有"及现实的失意不得志之"穷"的冲突,也肯定了士人安贫乐道的精神,千古文人之"穷"不出于韩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这"五穷‘。《送穷文》以游戏谐虐之笔"宣郁抒衷","宣"的"士不遇"的苦闷,抒的是守道固贫的信念。这类文学为士人提供了宣泄途穷郁闷的途径。基于同情共感的传统,容易引起共鸣及效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送穷文 咏贫 安贫乐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