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5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 被引量:298
1
作者 傅伯杰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23-1932,共10页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与研究方法变革,新时期的地理学正在向地理科学进行华丽转身...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与研究方法变革,新时期的地理学正在向地理科学进行华丽转身,研究主题更加强调陆地表层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范式经历着从地理学知识描述、格局与过程耦合,向复杂人地系统的模拟和预测转变。在服务国内重大需求和国际全球战略过程中,地理学正在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在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管理、地缘政治等领域拥有广阔发展前景。中国地理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需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创新发展综合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深远国际影响的地理科学体系,为中国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 可持续发展 综合性 范式 人地系统
原文传递
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格局与过程耦合 被引量:264
2
作者 傅伯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52-1059,共8页
地理学是一门以综合性和区域性见长的学科。地理学的综合性通过要素多样化来体现,区域性则表现为区域分异或区域差异。地理学综合研究是对地球表层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人地关系的研究,帮助我们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趋... 地理学是一门以综合性和区域性见长的学科。地理学的综合性通过要素多样化来体现,区域性则表现为区域分异或区域差异。地理学综合研究是对地球表层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人地关系的研究,帮助我们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趋势,把握其变化的脉搏。格局是认识世界的表观,过程是理解事物变化的机理,基于长期的野外观测和综合调查以及模型模拟,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地理格局与过程进行耦合研究,是从机理上理解与解决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文章结合在黄土高原地区的相关研究案例,探讨了将格局与过程耦合研究的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 地理学综合研究 格局 过程 尺度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地理尺度转换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30
3
作者 李双成 蔡运龙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8,共8页
大量研究证实, 地理学研究对象格局与过程及其时空特征均是尺度依存的,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 尺度问题越来越展示出其重要性。针对地理学各个分支学科都不同程度存在诸如概念模糊、转换模式不统一、转换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标准等与尺... 大量研究证实, 地理学研究对象格局与过程及其时空特征均是尺度依存的,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 尺度问题越来越展示出其重要性。针对地理学各个分支学科都不同程度存在诸如概念模糊、转换模式不统一、转换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标准等与尺度相关问题, 本文对一些有关尺度转换的议题进行了探讨。在评述了尺度及其转换研究的地理学意义后, 着重阐述了地理学尺度研究理论框架的内容和对象, 提出了地理科学中需要解决的 10个关键尺度问题, 并给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 概念模糊 客观标准 研究理论 过程 对象 内容 尺度问题 尺度转换 时空特征
下载PDF
耦合度模型的形式、性质及在地理学中的若干误用 被引量:250
4
作者 丛晓男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8-25,共8页
耦合度模型在区域经济、城市科学、环境政策、科技政策等地理学相关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但对该模型表达形式和性质的讨论却鲜有涉及,且模型应用存在较多错误。文章从耦合度的物理意义出发,给出其两种一般化表达式C_1和C_2,并详细分解其计... 耦合度模型在区域经济、城市科学、环境政策、科技政策等地理学相关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但对该模型表达形式和性质的讨论却鲜有涉及,且模型应用存在较多错误。文章从耦合度的物理意义出发,给出其两种一般化表达式C_1和C_2,并详细分解其计算过程。研究发现并证明耦合度具有零阶齐次性,且满足C_1,C_2∈[0,1]。当系统个数为2时,C_1和C_2具有相同的表达式,当系统个数大于2个时,C_1≤C_2。鉴于耦合度模型被大量误用且目前这一状况仍无改观,作者结合近年有关文献,对一般化表达错误、不同耦合度模型混淆、耦合度取值范围错误及耦合阶段划分错误等问题给予阐释与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 协调 数学性质 零阶齐次 系统 地理学
原文传递
关于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215
5
作者 陆大道 杜德斌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23-727,共5页
大国间的争霸与兴衰更替,无疑不受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法则的支配。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权力结构正发生深刻重组,世界正在进入新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大时代,中国和平发展亟需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的... 大国间的争霸与兴衰更替,无疑不受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法则的支配。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权力结构正发生深刻重组,世界正在进入新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大时代,中国和平发展亟需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的理论支撑。本文在总结世界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从思想渊源上论述了地理学在地缘政治学和地缘经济学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剖析了当前中国地理学在地缘政治地缘经济领域研究中的不足,进而提出了地理学界如何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 地缘经济 地理学
原文传递
新时期地理学的特征与任务 被引量:178
6
作者 傅伯杰 冷疏影 宋长青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39-945,共7页
地理学是"探索自然规律,昭示人文精华"的一门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理学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计划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经成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础。起... 地理学是"探索自然规律,昭示人文精华"的一门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理学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计划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经成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础。起源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并结合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未来地球"研究计划,代表了新时期地理学发展的方向。当代地理学研究方法已经从勘察、观测、记录、制图等传统的研究方法向空间统计、对地观测、GIS、室内外模拟、建模、决策系统等现代科学方法转变,逐渐走向综合性、定量化;随着地理学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更加综合,地理学研究议题变得更为综合和多元,吸引了更为广泛的学科参与,地理学视角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重视,概念和工具所属的学科边界正变得模糊。新时期的地理学正在走向地理科学。中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个理想的地理科学试验场所,中国地理科学未来的发展需要以综合的角度加深对人地复杂系统全面而综合的理解,需要加强全球性问题的研究,全面提升中国地理科学国际化水平,普遍提高先进技术解析地理现象的能力,系统实现地理科学的社会服务价值,促进中国从地理学大国走向地理学强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地理学 地理科学 特征 任务
下载PDF
分形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47
7
作者 秦耀辰 刘凯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6-436,共11页
美国数学家Mandelbrot提出的分形理论为解决复杂性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法。地理学的复杂性问题已成为分形理论的重要实证研究领域。本文根据国内已有的文献,在概括分形理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地理学各分支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及有关问题进... 美国数学家Mandelbrot提出的分形理论为解决复杂性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法。地理学的复杂性问题已成为分形理论的重要实证研究领域。本文根据国内已有的文献,在概括分形理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地理学各分支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及有关问题进行了评述,并就地理学分形研究的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理论 分形维数 地理学 进展
下载PDF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 被引量:139
8
作者 郑度 陈述彭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1年第5期599-606,共8页
现代地理学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 ,其发展趋势是 :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 ,地理过程的微观研究进一步深化 ,结合实践拓宽应用研究领域 ,实验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理论思维模式的转... 现代地理学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 ,其发展趋势是 :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 ,地理过程的微观研究进一步深化 ,结合实践拓宽应用研究领域 ,实验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地理学应在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与调控、地球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战略等前沿领域开拓创新 ,为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协调人地关系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 陆地表层 全球环境变化 区域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 地球信息科学
下载PDF
地理学关于城镇化领域的研究内容框架 被引量:127
9
作者 陆大道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97-901,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长时期的高速和超高速经济增长,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实现了大规模的城镇化。到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2%,2010年和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即30 a前相比,全国能源消耗由每年5.7×108t标准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长时期的高速和超高速经济增长,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实现了大规模的城镇化。到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2%,2010年和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即30 a前相比,全国能源消耗由每年5.7×108t标准煤增加到32.5×108t标准煤,增加的城市人口相当于350个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地理学 框架 改革开放 经济增长 城市人口 能源消耗 特大城市
下载PDF
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 被引量:101
10
作者 郑度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9,共6页
地理学素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其特色。区域研究是地理学悠久而重要的传统,并已形成区域学派。根据综合地理学或统一地理学的观点,区域研究是体现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重要层次和有效途径。探讨区域单元的形成发展、分异组合、划分合并和... 地理学素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其特色。区域研究是地理学悠久而重要的传统,并已形成区域学派。根据综合地理学或统一地理学的观点,区域研究是体现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重要层次和有效途径。探讨区域单元的形成发展、分异组合、划分合并和相互联系,是地理学对过程和类型综合研究的概括和总结。从地理学角度看,可以认为抓住典型区域研究,深化对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是与国际接轨、连接全球的桥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应当包含地理学的区域性,其研究与实施也有不同的空间尺度。可以相信,在理论深化和方法创新的基础上,区域研究仍将是地理学的核心领域,也有着开展相关专题综合研究工作的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 区域研究 地域分异 环境变化
下载PDF
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98
11
作者 傅伯杰 赵文武 陈利顶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23-1131,共9页
在人类活动深刻影响和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传统地理—生态过程研究正发生深刻变化。本文在概述地理—生态过程研究概况的基础上,指出:(1)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基本科学问题包括结构与过程、综合与集成两大方面,涉及结构、功能、动态、... 在人类活动深刻影响和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传统地理—生态过程研究正发生深刻变化。本文在概述地理—生态过程研究概况的基础上,指出:(1)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基本科学问题包括结构与过程、综合与集成两大方面,涉及结构、功能、动态、驱动力、过程、机制、要素集成、过程集成、区域集成等科学要点;(2)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尺度—结构—过程相互作用、自然—经济—社会相互联系、地貌—水文—生态过程相互耦合、地理—生态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相结合等领域;(3)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发展呈现出系统化、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的发展趋势;(4)未来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重大论题包括地表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和生物流过程研究,地表环境变化的驱动力研究,区域综合和区域内异质性研究,尺度推绎与转换研究,地理学的整体性研究,方法论创新,应用研究等内容;(5)未来地理—生态过程研究应当注意加强观测、实验、调查与模拟,加强遥感与野外观测的结合,加强区域综合和全球研究,加强学科交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过程 集成 地理学 生态学
下载PDF
区域贫困的地理学分析 被引量:103
12
作者 丁建军 冷志明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2-247,共16页
贫困的多维属性和空间属性意味着具备综合性和区域性优势且以"人地关系"为研究核心的地理学在贫困研究和扶贫实践指导方面应大有作为。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地理学关注的贫困主题及其研究进展基础上,尝试从地理学视角阐释区域贫... 贫困的多维属性和空间属性意味着具备综合性和区域性优势且以"人地关系"为研究核心的地理学在贫困研究和扶贫实践指导方面应大有作为。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地理学关注的贫困主题及其研究进展基础上,尝试从地理学视角阐释区域贫困的本质、构成要素、格局、形成过程及应对方案。主要结论为:(1)区域贫困的本质是特定时空情境下"人"(贫困主体)、"业"(生计活动)、"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维度上的剥夺或三者之间耦合失调的过程与状态。(2)区域贫困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性要素"人"、中介性要素"业"和客体性要素"地",各要素层面的剥夺以及三要素"人业地"耦合失调形成区域贫困格局类型。(3)区域贫困格局的形成既是主体性要素"人"、中介性要素"业"和客体性要素"地"之间非线性"负向循环累积"过程,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主体性要素"人"和客体性要素"地"未与中介性要素"业"的变化相协调在特定地域的表现。(4)区域贫困的系统化干预既需要各要素层面的"靶向干预",还需要各措施之间的协同,而仿效医院的会诊制度是一种可行的制度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贫困 地理学 系统化认知 综合干预
原文传递
论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被引量:61
13
作者 何建邦 钟耳顺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84-90,共7页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兴起代表了地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综合信息技术,它属于技术地理学的范畴,它为资源与环境的管理和规划以及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革命性工具。另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的...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兴起代表了地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综合信息技术,它属于技术地理学的范畴,它为资源与环境的管理和规划以及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革命性工具。另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又依赖于地理学理论和实用模型的发展。进一步勾通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分析之间的关系是目前促进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分析 地理学
下载PDF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初探 被引量:74
14
作者 叶岱夫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07-314,共8页
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操作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认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 ,人地系统本身也必须得到发展 ,这样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内涵的丰富化与哲理化。在当代世界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操作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认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 ,人地系统本身也必须得到发展 ,这样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内涵的丰富化与哲理化。在当代世界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困惑越来越多的情况下 ,研究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相互作用机理 ,探讨了人地系统的发展本质、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人地协调发展的时空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可持续发展 朴素作用 地理哲学 地理学
下载PDF
基于地理视角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95
15
作者 甄峰 席广亮 秦萧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2-409,共8页
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建设除了技术支撑之外,还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城市政府、企业和居民活动及其空间的影响。本文在对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认为智慧城市的出现是适应当前城市化战略转... 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建设除了技术支撑之外,还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城市政府、企业和居民活动及其空间的影响。本文在对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认为智慧城市的出现是适应当前城市化战略转型、公共服务提升、社区发展和城市问题解决的必然趋势,从多源异构数据整合、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平台两个方面梳理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从流动空间以及新的人地关系、时空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智慧城市的理论支撑,并进一步明确地理学应对和研究重点。同时,提出基于城市地理研究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的主要方向,包括顶层设计、功能和空间布局、基础设施整合、城乡治理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智慧城市 地理学 流动空间 人地关系
原文传递
关于“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学术争鸣 被引量:94
16
作者 陆大道 王铮 +14 位作者 封志明 曾刚 方创琳 董晓峰 刘盛和 贾绍凤 方一平 孟广文 邓祥征 叶超 曹广忠 杜宏茹 张华 马海涛 陈明星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05-824,共20页
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提出中国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线(简称"胡焕庸线"),被广泛认可和引用,是中国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成果。2014年底,李克强总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高度关注胡焕庸线,并提出了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问... 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提出中国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线(简称"胡焕庸线"),被广泛认可和引用,是中国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成果。2014年底,李克强总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高度关注胡焕庸线,并提出了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问题。胡焕庸线因而再度引起争论和热议。据此,组织了一些地理学者围绕该问题进行学术讨论,力图从不同层面展现学者们对胡焕庸线的理解与反思,从而深化胡焕庸线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而指导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区域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学术争鸣 新型城镇化 地理学
原文传递
当地理学家谈论媒介与传播时,他们谈论什么?——兼评保罗·亚当斯的《媒介与传播地理学》 被引量:88
17
作者 袁艳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7-176,共20页
地理学家大卫-哈维(David Harvey)曾说:“地理太过重要,仅靠地理学家研究是不够的”(Harvey,1995:161)。同样的表达也适用于传播学:传播和媒介如此复杂,绝非传播学者可以穷尽。无论传播学者多想这个研究领域的专属权,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 地理学家大卫-哈维(David Harvey)曾说:“地理太过重要,仅靠地理学家研究是不够的”(Harvey,1995:161)。同样的表达也适用于传播学:传播和媒介如此复杂,绝非传播学者可以穷尽。无论传播学者多想这个研究领域的专属权,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媒介与传播本是多种学科的研究对象,存在着多种思想脉络,分布在不同的学科之中,从来不是传播学所独有(马特拉,1996/2008:1;黄旦,2018)。如果说,传播学已经无数次地向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甚至某些自然科学学科表达过敬意,那么直到今天,它对地理学还缺少足够的谦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者 历史和现实 地理学 亚当斯 经济学 理学 思想脉络
原文传递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基于地理学综合研究的视角 被引量:85
18
作者 刘文政 朱瑾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5-86,共12页
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连接社会系统、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纽带,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联系、又彼此相对独立的矛盾统一体的关键所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方向。综合性与区域性、人地关系是支撑其发展的重要... 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连接社会系统、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纽带,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联系、又彼此相对独立的矛盾统一体的关键所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方向。综合性与区域性、人地关系是支撑其发展的重要理论框架。本文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尽的综述。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经近百年发展,从最初的单一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甚至农业资源承载力发展到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以及生态环境承载力。近几十年,生态足迹、虚拟水、能值分析等综合研究理论与方法兴起,极大地推动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定量化和模式化。目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战。主要表现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基础、学科范式和方法体系尚需继续完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尺度效应、关键阈值、变化机制等)亟待解答;基础研究需要与实践应用加强联系等等。在此基础上,本文主张从地理学综合视角重新审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框架和今后研究的优先主题。通过建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地理学综合研究范式,能够拓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有助于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水平。本研究提出未来相关研究应围绕以下优先主题开展:(1)资源环境承载力关键要素的变化及驱动机制;(2)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3)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监测与预警;(4)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国土功能区划与管控;(5)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恢复与提升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研究进展 地理学 综合视角 优先主题
下载PDF
地理学碰上“大数据”:热反应与冷思考 被引量:85
19
作者 吴志峰 柴彦威 +14 位作者 党安荣 龚建华 高松 乐阳 李栋 柳林 刘行健 刘瑜 龙瀛 陆锋 秦承志 王慧 王鹏 王伟 甄峰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07-2221,共15页
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热潮迅猛波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地理学是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的天然试验场。聚焦地理学与大数据的碰撞,回顾大数据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探索,重点讨论大数据给地理学研究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讨论认... 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热潮迅猛波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地理学是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的天然试验场。聚焦地理学与大数据的碰撞,回顾大数据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探索,重点讨论大数据给地理学研究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讨论认为:大数据已经对地理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人文地理学领域的反应最为热烈,基于大数据的研究案例纷纷呈现;地理信息科学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将会更加迅猛发展,自然地理学领域正在寻找和等待爆发点。目前,大数据还不能改变地理学的核心命题与基本范式,在坚持地理学核心思想的同时,应该对地理学领域有关大数据理论的探讨与应用尝试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 大数据 机遇与挑战 笔谈 反思
原文传递
局部收缩:后增长时代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争鸣 被引量:85
20
作者 李郇 吴康 +14 位作者 龙瀛 李志刚 罗小龙 张学良 王德起 杨东峰 郐艳丽 李裕瑞 杨振山 周恺 胡毅 宋涛 戚伟 李昊 高舒琦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997-2016,共20页
中国的城镇化长期是建立在"增长模式"下的顶层设计,城市增长与空间扩张是地理学者与规划政策界关注的经典命题。随着全球发展格局变化及中国"新常态"转型的来临,以中西部中小城市人口向东部迁移导致的发展放缓或停... 中国的城镇化长期是建立在"增长模式"下的顶层设计,城市增长与空间扩张是地理学者与规划政策界关注的经典命题。随着全球发展格局变化及中国"新常态"转型的来临,以中西部中小城市人口向东部迁移导致的发展放缓或停滞,以东北城市为代表的"局部收缩"已初见端倪,而在金融危机后,东部的工业城市也出现了部分"收缩"的空间。"收缩"表现为人口外流、GDP和地方财政增长乏力乃至城市空间衰败。如何科学辩证地认识城市增长、空间扩张与局部收缩的发生和转化机制,如何在慢增长或逆增长环境下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中国城镇化研究的重大挑战,也是地理、规划和相关学科学者亟需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新命题。本期笔谈邀请了来自人文地理、城市规划、区域经济和公共管理等学科领域的学者就城市收缩的科学界定、识别方法以及后增长时代下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响应路径等话题开展学术争鸣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城市 可持续发展 地理学 城乡规划 学术争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