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 被引量:12
1
作者 朱惠国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17,共10页
1940年前后发生在午社的"四声之争",实质是民国时期以推崇梦窗为标志的词风发展到这一时期面临困境,要求再次转变的一种体现,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夏承焘、龙榆生、吴眉孙等人的观点在当时具有一定代表性,是词学界对晚清以来... 1940年前后发生在午社的"四声之争",实质是民国时期以推崇梦窗为标志的词风发展到这一时期面临困境,要求再次转变的一种体现,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夏承焘、龙榆生、吴眉孙等人的观点在当时具有一定代表性,是词学界对晚清以来持续不断的梦窗热的一种反思与反拨,表现出再次解放词体的内在要求以及对词体功能定位的重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词 午社 四声 梦窗词风
下载PDF
夏承焘与夏敬观词学交游考论
2
作者 张燕芹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10,共5页
民国词坛大家夏承焘与夏敬观的词学交游可分两阶段:一是1929年至1938年,夏承焘在杭州,夏敬观在上海,主要以信函往来;二是1939年至1942年,夏承焘因战乱避居沪上,以午社雅集为中心,与夏敬观交往密切。民国时期是“二夏”词学“交集”期,... 民国词坛大家夏承焘与夏敬观的词学交游可分两阶段:一是1929年至1938年,夏承焘在杭州,夏敬观在上海,主要以信函往来;二是1939年至1942年,夏承焘因战乱避居沪上,以午社雅集为中心,与夏敬观交往密切。民国时期是“二夏”词学“交集”期,其交游具有层递性与连续性。夏敬观提携夏承焘,体现词学代代承衍;同为“新变派”,二人围绕“四声之争”辨议词学,共同架构传统词学向现代词学过渡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承焘 夏敬观 词学交游 午社 四声 民国词坛
下载PDF
论民国“守四声”风气的生成演变与午社词人的拨乱反正 被引量:3
3
作者 马大勇 杜运威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44,共6页
晚清民国时期,词坛掀起"选涩调,守四声"创作风气,不可简单将其等同于"梦窗热",二者既紧密联系,又有异同。前者是后者声律层面的重要特征,后者加快了前者产生与传播的步伐;但"守四声"并不局限于梦窗一家,... 晚清民国时期,词坛掀起"选涩调,守四声"创作风气,不可简单将其等同于"梦窗热",二者既紧密联系,又有异同。前者是后者声律层面的重要特征,后者加快了前者产生与传播的步伐;但"守四声"并不局限于梦窗一家,且其生成演变的主要因素是民国词社的勃兴。依四声填词源自朱祖谋的提倡,经舂音词社、沤社的强化,至如社达到"限调限体"的极致。抗战时期,在午社内部引起强烈反弹,经龙榆生引导,由反四声转向反梦窗,并呼吁增强词体社会功能。"四声之争"纠正了民国词坛过于追求艺术技巧,忽视情感内容的弊病,逐步恢复词体抒情文学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声 午社 梦窗热 朱祖谋 拨乱反正
原文传递
守律辨声 重塑词统——民国词社的创作理念与词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水云 《厦大中文学报》 2016年第1期118-129,共12页
民国时期南北词社兴盛一时,这些词社既受晚清常州词派的影响,也有现代文学社团的重要表征,其成员由清遗民、文化名流和大学教授三类人组成,在创作上表现出一种从反映世变到逞才斗艺的倾向。在词成为一种文人展示才情的工具之后,他们尤... 民国时期南北词社兴盛一时,这些词社既受晚清常州词派的影响,也有现代文学社团的重要表征,其成员由清遗民、文化名流和大学教授三类人组成,在创作上表现出一种从反映世变到逞才斗艺的倾向。在词成为一种文人展示才情的工具之后,他们尤其重视词的形式——严守四声,谨遵词律,但当形式成为一种新的束缚之后必然形成反弹,因而在现代词坛发生了关于协律与是否守四声的激烈论辨,出现了拥护、反对、调和的三种声音,这表明现代词坛在填词守律问题上呈现着多元取向。民国词社对于现代词学而言有两大意义,一是发扬晚清以来编辑地域词选的风气,力图重建地域词统;二是推动现代词学对于词调、词律、词韵等问题的深入研讨,为现代词体声律学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词社 反映世变 四声 地域词统 词体声律学
原文传递
民国词坛“四声之争”钩沉——以午社词人为中心
5
作者 薛玉坤 罗俊龙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69-76,共8页
晚清以来,填词严守四声成为词坛一时风气,其流弊引起民国词人的诸多争议。以冒鹤亭、夏承焘、龙榆生、吴庠、夏敬观等为核心的午社词人对此讨论最为集中和激烈。诸人对四声或倡言支持,或痛陈其弊,或居间调和,并引来张尔田、施则敬等午... 晚清以来,填词严守四声成为词坛一时风气,其流弊引起民国词人的诸多争议。以冒鹤亭、夏承焘、龙榆生、吴庠、夏敬观等为核心的午社词人对此讨论最为集中和激烈。诸人对四声或倡言支持,或痛陈其弊,或居间调和,并引来张尔田、施则敬等午社外词学名流的加入。众人关于四声问题的不同立场,实际呈现的是民国词人从文字格律寻绎词体音乐属性的理论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词 四声 午社 冒鹤亭 夏承焘 龙榆生 吴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