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0——13世纪中国历史走向的深度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廖寅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7-145,共9页
10—13世纪,中国社会沿着两条主线、三大板块发展。两条主线为从唐到宋的演变和从唐到辽、夏、金的演变。三大板块为辽—金、宋、夏。以辽金更替为界,三大板块又表现为前、后三国鼎立。两条主线、三大板块不约而同地走在近世化道路上。... 10—13世纪,中国社会沿着两条主线、三大板块发展。两条主线为从唐到宋的演变和从唐到辽、夏、金的演变。三大板块为辽—金、宋、夏。以辽金更替为界,三大板块又表现为前、后三国鼎立。两条主线、三大板块不约而同地走在近世化道路上。三大板块虽然各自独立,但近世诸元素的合力造就了各自社会的深度统一。三大板块趋同的近世元素、深度的社会统一决定了中国社会必然走向"大元"。社会的深度统一反过来也决定了元朝以后中国核心区再也不会走向分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宋夏金元 近世元素 唐宋变革 “征服王朝”
原文传递
模式及其变迁——史学史视野中的唐宋变革问题 被引量:34
2
作者 罗祎楠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31,共14页
关键词 史学史 中国文化 唐宋变革 内藤湖南 宫崎市定 地域周期理
原文传递
“中世纪城市革命”论说的提出和意义--基于“唐宋变革论”的考察 被引量:19
3
作者 宁欣 陈涛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20世纪初,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了"唐宋变革论"学说。到70年代,美国学者施坚雅又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世纪城市革命"学说。他对中国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存在层... 20世纪初,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了"唐宋变革论"学说。到70年代,美国学者施坚雅又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世纪城市革命"学说。他对中国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存在层次性和多元性,城市体系不仅是经济体系,还受到社会和政府职能的影响。该理论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领域,也推动了"唐宋变革论"在城市研究方面的扩展和深入,加大了对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和城市结构、城市空间等方面的研究。本文梳理了在上述两种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重要著作,并做出了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城市革命 唐宋变革 城市史研究
原文传递
关于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庆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6-125,共10页
内藤湖南在20世纪前期提出了“唐宋变革论”。他的原意是强调宋代为中国“近世之始”,这是内藤湖南历史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近百年内,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而这又和国际汉学及近代中日学术思想的论争有密切关系,是... 内藤湖南在20世纪前期提出了“唐宋变革论”。他的原意是强调宋代为中国“近世之始”,这是内藤湖南历史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近百年内,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而这又和国际汉学及近代中日学术思想的论争有密切关系,是从世界的角度重新探讨中国历史的产物。所以,应该把它放到世界汉学流变中去认识。这一问题的讨论,对于中国历史研究的展开,也具有相当的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变革 内藤湖南 日本汉学 历史分期
原文传递
唐宋变革论于日本成立的背景 被引量:13
5
作者 葭森健介 马彪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0-23,共4页
随着先秦古史分期和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讨论近年以来的逐渐沉寂,关于中古社会变迁的研究却日益热闹起来。这些年海内外每年都要举行数以十计的学术讨论会,讨论唐宋变革或中古变迁问题。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中古”时代虽然迄今仍然莫衷一是... 随着先秦古史分期和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讨论近年以来的逐渐沉寂,关于中古社会变迁的研究却日益热闹起来。这些年海内外每年都要举行数以十计的学术讨论会,讨论唐宋变革或中古变迁问题。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中古”时代虽然迄今仍然莫衷一是,但若说中古社会的变迁,大体都会包括“汉唐”的历史走向和“唐宋”历史变革等问题。过去贺昌群、侯外庐、胡如雷等大多着眼于这个时期的土地关系、政治口号的变化。最近的讨论一般以社会变迁为论题。这里发表的几篇笔谈,切入的角度各不相同。谷川道雄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张国刚从家法伦理观念、吴丽娱从“礼”与书仪形制的关系分别讨论了汉唐历史的走向问题。王利华则试图将中古以后的宋代和中古以前的汉代做一个大跨度的对比,讨论中古文化与环境的互动。王永平从文化方面对于唐宋变革进行了概括。学术界一般认为最早提出唐宋变革问题的是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葭森健介结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学习西方文化的大背景,叙述了内藤史学受到西方文化史学影响的具体史实,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认识。由此可见,本期笔谈的一组文章,虽然不是也不可能对于“中古社会变迁”这一主题作全面探讨,但是来自中国和日本不同年龄段的诸位作者都展现了比较新的观察视角,或者试图提出一些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时代发展 历史认识 唐宋变革 君主政体 京都文化史学
下载PDF
唐宋变革视野中文学艺术的转型 被引量:12
6
作者 虞云国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0-143,共14页
"唐宋变革论"作为一种理论参照系,将文学艺术的转型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场景中作总体性审视,真切地勾画出这一转型从萌蘖到勃发的历时性演变,并深刻揭示这种演变的社会性动因。这一新视野有助于结合文学艺术的固有特点,从体裁... "唐宋变革论"作为一种理论参照系,将文学艺术的转型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场景中作总体性审视,真切地勾画出这一转型从萌蘖到勃发的历时性演变,并深刻揭示这种演变的社会性动因。这一新视野有助于结合文学艺术的固有特点,从体裁形式、受众对象、传播形态、核心精神、题材内容等层面,全面探讨唐宋变革为文学艺术的转型所带来的新形式、新内容、新元素与新理念,进而深入思考这一转型的过程性、迟滞性、差异性及其对周边政权的辐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变革 文学艺术 文化转型
下载PDF
从近世走向近代——宋元变革论述要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瑞来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0-83,共14页
论述中国历史的演进,最为有名的是日本学者内藤湖南首倡的唐宋变革论,这是向前看得出的认识。宋元变革论则向后看,从宋代与元明清乃至近现代的联系来观察历史走向。宋元变革论,准确地说是南宋至元变革论。本文追溯了宋元变革论的学术背... 论述中国历史的演进,最为有名的是日本学者内藤湖南首倡的唐宋变革论,这是向前看得出的认识。宋元变革论则向后看,从宋代与元明清乃至近现代的联系来观察历史走向。宋元变革论,准确地说是南宋至元变革论。本文追溯了宋元变革论的学术背景,运用地域切割理论,把视点聚焦于江南,从南朝到南宋的联系上,揭示一直遮蔽于中原政治光环之外的经济和文化重心江南的重要性。并且在士大夫政治研究的基础上,从科举登第后士人命运的角度切入,指出制度上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产生的流弊,加之进入南宋后的"员多阙少",使绝大多数科举登第后的士人停滞在选人这一低级官僚的层面。严酷的仕途现实让士人失望、绝望,逐渐与主流政治产生疏离,形成流向多元化。而元代长期废止科举,更为促进了这种趋势。大量士人参与到地方社会,引领了社会转型。文化下移,教化普及,明清以来强势的地方乡绅社会,来源正是南宋历元的积淀。通过对时(南宋)、地(江南)、人(士人)三要素互动的考察,来俯瞰中国如何走向近代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变革 唐宋变革 士大夫政治 选人改官 地方社会
下载PDF
走出“唐宋变革论”的误区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际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1-141,168,共22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士族"不是"贵族"。中国古代确实经历过贵族政治与君主独裁两个阶段,但不是从六朝至隋唐五代以前是贵族政治,宋以后是君主独裁;而是春秋战国以前是贵族政治,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的秦汉至宋元明...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士族"不是"贵族"。中国古代确实经历过贵族政治与君主独裁两个阶段,但不是从六朝至隋唐五代以前是贵族政治,宋以后是君主独裁;而是春秋战国以前是贵族政治,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的秦汉至宋元明清都是君主独裁。唐律令非常明确地承认唐代百姓田的私有性质。《唐令·田令》设计的那种田制,表面上虽有一些土地国有色彩,实际上不改秦汉以来土地私有的现实。隋唐五代敦煌、吐鲁番发现的大量租佃契约和唐代西州堰别青苗簿等都充分证明在两税法成立、《唐令·田令》设计的那种田制名实俱亡以前,租佃制已在除农民自耕外的各种农业生产方式中占主导地位,契约租佃制十分发达。这证明我国隋唐时期农业劳动者既不是"奴隶佃农",也不是"部曲农奴",而是法律身份自由的"良人"。内藤湖南等笔下的隋唐五代,不是我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隋唐五代。其所论率多削我国隋唐五代历史之足,以适欧洲中世纪之履。其基本结论、主要观点,乃至其所持的所谓论据都是错误的。现在亟应走出内藤湖南等"唐宋变革论"误区,还历史真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藤湖南 唐宋变革 欧洲中心 歪曲历史
下载PDF
中古以来南北差异的整合发展与江南的角色功用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治安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7-34,164-165,共8页
由于疆域广袤、民族风俗多样,东汉以后,南北整合发展上升为中华文明内部诸地域子文明间相互关系的"主旋律"。首次南北差异整合发生在南北朝隋唐。北朝体制诚为隋唐立国之本或入口,南朝体制则是其演化趋势或出口。由"南朝... 由于疆域广袤、民族风俗多样,东汉以后,南北整合发展上升为中华文明内部诸地域子文明间相互关系的"主旋律"。首次南北差异整合发生在南北朝隋唐。北朝体制诚为隋唐立国之本或入口,南朝体制则是其演化趋势或出口。由"南朝化"起步的"唐宋变革",就是革均田、租庸调、府兵等北朝三制度的"命"。元统一后的南北差异博弈整合,北制因素过分强大,总体上占上风。朱元璋、朱棣父子个人经历和政治文化心态等偶然因素,致使明前期的整合再次以北制占优势。明中叶以后南、北制因素的另一次整合,改而以南制为重心。重在革除徭役的"一条鞭法",亦是南制因素压倒北制的"里程碑"。东汉以后的中国,先后发生"五胡乱华"和女真、蒙古等南下入主,黄河中下游的华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曾经被中断两三次。万幸的是,华夏经济和文化藉东晋和南宋南渡在江南得以延续。5世纪以后的江南成为中国经济重心和文化主脉所在,成为中国"富民"和农商并重秩序成长发展的"风水宝地",尤其是宋元明清的江南依然代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唐宋前后南北地域差异的上述三四次博弈整合中,承载着中国经济重心及文化精英的江南地区,推动着华夏经济和文化在南北统一国度下总体上继续繁荣,最终避免了欧洲5世纪日耳曼蛮族南下中断或暂时毁灭希腊罗马文明而整体步入黑暗中世纪的悲剧性道路。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至今,总体上未曾中断,在世界范围独一无二,江南的历史性角色作用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 江南 元明 南北整合 大运河 唐宋变革 夷夏东西说
下载PDF
走出“唐宋变革论”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华瑞 《历史评论》 2021年第3期76-80,共5页
内藤湖南的"宋代近世说"实质上是企图为日本"温情"入侵中国张目。我们对内藤湖南的汉学成就应当加以总结,但对其服务于日本政论的观点则必须深刻反思。"宋代近世说"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1866—1934)在20... 内藤湖南的"宋代近世说"实质上是企图为日本"温情"入侵中国张目。我们对内藤湖南的汉学成就应当加以总结,但对其服务于日本政论的观点则必须深刻反思。"宋代近世说"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1866—1934)在20世纪初首先提出。内藤认为,中国历史的演进在唐宋间发生了断裂。从宋代开始,中国已提前迈入西方历史分期中的"近世"。二战后,内藤的学生进一步将"宋代近世说"发展为"唐宋变革论"。随后该理论风靡西方汉学界,八九十年代传入国内后同样引起学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藤湖南 唐宋变革 宋代近世说 汉学界 八九十年代 历史分期 唐宋
原文传递
神圣与世俗:唐宋文士的佛教观转型——评何复平《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960-1279)》
11
作者 司聃 《文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8-160,共13页
何复平《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960-1279)》通过考察唐宋寺院题记来探究唐宋文士佛教观的变化。该书选择以唐宋文士寺院题记这一类型文体为切入点做历时性研究,取材较为新颖,但类型文学面临高度程式化的问题,且因公众面向的特征,未充分对... 何复平《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960-1279)》通过考察唐宋寺院题记来探究唐宋文士佛教观的变化。该书选择以唐宋文士寺院题记这一类型文体为切入点做历时性研究,取材较为新颖,但类型文学面临高度程式化的问题,且因公众面向的特征,未充分对照其他文体,结论未必全面。该书用“世俗化”来解释唐宋士大夫佛教思想的变化,认为多重语意下的“俗世的虔诚”是宋代文士佛教观的内在核心,但较为遗憾的是缺少对寺院功能性演变的阐释。作者在唐宋变革论域下,沿袭海外汉学的研究范式,打破“佛教时代”“新儒家时代”的既有划分,认为佛教在宋代不仅没有被边缘化,而是融入世俗,并在社会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文学 海外汉学 佛教观 历时性研究 神圣与世俗 佛教思想 宋代文 唐宋变革
原文传递
“本末”与“文明”:内藤湖南唐宋变革论对陈邦瞻的“回避”
12
作者 盛险峰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6-175,共10页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对中国古代纪事本末体史书极为推崇,但作为唐宋变革论的提出者,在其所著的《中国史学史》这部书中并没有涉及《宋史纪事本末》一书,也没有涉及该书的作者明人陈邦瞻及其“宇宙之变”说。这一现象如果不是由于内藤湖南...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对中国古代纪事本末体史书极为推崇,但作为唐宋变革论的提出者,在其所著的《中国史学史》这部书中并没有涉及《宋史纪事本末》一书,也没有涉及该书的作者明人陈邦瞻及其“宇宙之变”说。这一现象如果不是由于内藤湖南对中国古籍阅读的欠缺,那么难道是出于主观上的“回避”?为探究内藤湖南“回避”的可能原因,按照史书体例与历史认识关联的这一逻辑,通过对陈邦瞻“本末”叙事和内藤湖南“文明”叙事的不同的史学书写及其认识差异的比较、分析,内藤湖南的“回避”不仅有史家叙事逻辑的“代沟”,也有认识上价值判断的迥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末叙事 文明叙事 内藤湖南 《中国史学史》 唐宋变革 陈邦瞻 宇宙之变
下载PDF
宋代吉礼研究综述与展望
13
作者 宋可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1期72-76,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学界对宋史研究的重视,宋代吉礼也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进入21世纪,国内学界对宋代吉礼的关注度逐渐上升,并在吉礼的文献整理、吉礼“四类”、国家祭祀、民间祭祀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时人对宋代礼典...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学界对宋史研究的重视,宋代吉礼也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进入21世纪,国内学界对宋代吉礼的关注度逐渐上升,并在吉礼的文献整理、吉礼“四类”、国家祭祀、民间祭祀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时人对宋代礼典的整理还不够深入完整,再加之受到“唐宋变革论”思想的影响,宋代吉礼研究在“断代礼制史研究”和整体性研究等方面存在着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在讨论宋代吉礼时,可将“大宋史”的理念引入宋代吉礼研究中,从而拓宽研究思路。同时,研究者还需要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关注国外学者对中国古代礼制的研究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吉礼 祭祀制度 民间祭祀 唐宋变革 大宋史
下载PDF
“唐宋社会变革”假说的反思与区域视野下的“历史中国” 被引量:5
14
作者 刁培俊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1-146,共6页
近年来,关于"唐宋变革"的讨论成为国内学术界的一股热潮。实际上,"唐宋变革论"并非一个完美无缺的研究范式。在这一论域之下,许多中国历史上的问题,尚有不尽切合于这一假说之处。中国国土广袤,民族众多,区域间差异... 近年来,关于"唐宋变革"的讨论成为国内学术界的一股热潮。实际上,"唐宋变革论"并非一个完美无缺的研究范式。在这一论域之下,许多中国历史上的问题,尚有不尽切合于这一假说之处。中国国土广袤,民族众多,区域间差异很大,即便在统一中央皇权控制下的政治制度、行政策略、礼法习俗等,诸多领域都未必千篇一律,实际运行中也更多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不但区域间未必能整齐划一,而且时段上也不能一概而论,即并非所有事物均在"唐宋之际"发生了断裂式"变革"。譬如,乡村民户的管理体制,元丰官制的改革,身丁钱物的征收,均不能套用"唐宋社会变革论"这一研究范式。这也说明,中国史的研究,需要理性地辨析域外中心观下的理论和研究范式,以中国本土的观念和方法、实事求是地就文献记载努力体悟、提炼、建构属于"历史中国"的阐释体系,来透析中国传统历史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变革 乡役 身丁钱 元丰改制 区域差异 历史中国
原文传递
近四十年中国古史断代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5
15
作者 沈长云 楼劲 +3 位作者 包伟民 赵轶峰 黄爱平 刘志伟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9-129,167,168,共23页
近四十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中国古代史研究也经历了学科的重建、论域的扩展、方法的更新、议题的转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和日渐扩大的社会影响。近四十年来的古代史研究以断代史的形式展开,几乎在每一个知识点上都获... 近四十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中国古代史研究也经历了学科的重建、论域的扩展、方法的更新、议题的转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和日渐扩大的社会影响。近四十年来的古代史研究以断代史的形式展开,几乎在每一个知识点上都获得了新的认识,但这些进展似乎又未形成新的整体性认识,甚至给人以“碎片化”的印象。站在历史新的节点上,如何评估近四十年中国古代史断代研究的总成绩,成为研究者必须直面的问题。有鉴于此,本刊编辑部协同相关单位于2018年底举办“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古代史断代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邀请亲历古代史研究四十年发展的代表性学者,对这一段学术史进行回顾与总结、反思与展望,以期助力古史研究的“再出发”。本期推出的这组笔谈,即是此次专题研讨会的部分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社会形态 唐宋变革 社会经济史 范式转换 史料扩展 碎片化
下载PDF
唐宋变革论的误解与正解--仅以言必称内藤及会通论等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邦炜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0-76,共7页
唐宋变革是个较为复杂的论题,只怕很难以"对"或"错"一字蔽之。唐宋变革论各式各样,然而如今学者每提及唐宋变革论,大有言必称内藤湖南之势。其实,日本学界有京都学派与东京学派之分,并非"内藤假说"一统... 唐宋变革是个较为复杂的论题,只怕很难以"对"或"错"一字蔽之。唐宋变革论各式各样,然而如今学者每提及唐宋变革论,大有言必称内藤湖南之势。其实,日本学界有京都学派与东京学派之分,并非"内藤假说"一统天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学者有自己的唐宋变革论,且源远流长,岂能数典忘祖。唐宋变革不是断裂,而是因革。包伟民新近提出的唐宋会通论,对唐宋变革论不是颠覆,而是补充和完善。唐宋变革论与会通论相辅相成、兼容互补、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变革 内藤湖南 唐宋会通
原文传递
被忽视的首倡者:柳诒徵及其唐宋变革论
17
作者 闻轩轩 戴建国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7-83,共7页
长期以来,学界大多认为内藤湖南是唐宋变革论的首倡者,这一说法并不确切。柳诒徵才是近代史学体系规制下唐宋变革论的首倡者。在1902年编撰完成的《历代史略》中,柳诒徵就已对“唐宋变革”问题有着明确揭示,时间上远早于内藤湖南。此后... 长期以来,学界大多认为内藤湖南是唐宋变革论的首倡者,这一说法并不确切。柳诒徵才是近代史学体系规制下唐宋变革论的首倡者。在1902年编撰完成的《历代史略》中,柳诒徵就已对“唐宋变革”问题有着明确揭示,时间上远早于内藤湖南。此后他又在《中国商业史》中对“唐宋变革”问题加以重申,并在《中国文化史》中作了系统阐发。有证据表明,柳诒徵的唐宋变革论曾对陈寅恪和钱穆产生过影响。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柳诒徵在“唐宋变革”问题上的贡献长期受到忽视,这一现象提示我们有必要重新检视中国学者的唐宋变革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诒徵 唐宋变革 《历代史略》 《中国文化史》
下载PDF
宫崎市定“唐宋变革论”辨析
18
作者 孙波 《史学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4-123,159,160,共12页
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也称为“宋代近世说”),作为宋史研究中重要的理论范式,影响深远。宫崎市定光大其师内藤湖南的理论,沿袭欧洲历史的分期方法,将东洋历史分成古代、中世纪、现代(近世)三期,并认为宋代应为“近世”的开端。对此... 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也称为“宋代近世说”),作为宋史研究中重要的理论范式,影响深远。宫崎市定光大其师内藤湖南的理论,沿袭欧洲历史的分期方法,将东洋历史分成古代、中世纪、现代(近世)三期,并认为宋代应为“近世”的开端。对此,宫崎市定所持的两个主要论证核心是“政治上的统一趋势”和“民族主义运动”。然而,中国古代王朝将“天下”视作自身的统御范围,这与近现代“国家”的领土不同,其根本政治理念“大一统”的涵义并不局限于“领土”方面的统一,因此也就无法通过近现代国家“领土”的扩张,证明古代王朝具备“先进性”和“领导性”。宫崎市定还将中国古代的“夷夏”观念和近现代的民族主义直接对比,过分夸大了宋代“夷夏”之间的对立,并将这种对立中的强弱看作彼此征伐、吞并的正当理由,从而暴露出其为日本侵华建构合法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崎市定 唐宋变革 大一统 民族主义叙事
原文传递
跳出“唐宋变革论”——兼论当前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被引量:3
19
作者 成一农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9-165,共7页
虽然近十多年来以“唐宋变革论”为代表的各种“变革论”受到了各种质疑,但是这些质疑基本限于“变革论”的框架之内,并未指出“变革论”的真正的问题。大致而言,研究者需要意识到,“变革论”只是一种具有强烈主观性的历史认知,而不是... 虽然近十多年来以“唐宋变革论”为代表的各种“变革论”受到了各种质疑,但是这些质疑基本限于“变革论”的框架之内,并未指出“变革论”的真正的问题。大致而言,研究者需要意识到,“变革论”只是一种具有强烈主观性的历史认知,而不是既定的历史事实,因此讨论“变革论”是否成立并无太大的意义,更应当讨论的是隐藏在“变革论”背后的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知,由此才能深化对历史、历史学及其意义的思考。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强化对理论的讨论以及其他学科方法的了解,弱化对史料的依赖,由此中国学者才能成为历史研究的“设计师”,而不是“工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变革 变革 史学理
下载PDF
宋代士大夫灾异论再认识——以苏轼为切入点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力耘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9-62,158,共15页
苏轼的灾异论不符合过去学界归纳的北宋士大夫灾异论的显著特征。青年苏轼在制科策论中批评《洪范五行传》、历代《五行志》"牵合",改造传统阴阳事应说解读灾异意指;中年苏轼在奏疏中弃置事应说,不再解读灾异意指;晚年苏轼注... 苏轼的灾异论不符合过去学界归纳的北宋士大夫灾异论的显著特征。青年苏轼在制科策论中批评《洪范五行传》、历代《五行志》"牵合",改造传统阴阳事应说解读灾异意指;中年苏轼在奏疏中弃置事应说,不再解读灾异意指;晚年苏轼注解《尚书》,肯定事应说的价值,强调不可轻易废弃《洪范五行传》。抛开预设的理论和价值,回到历史情境中,旁征时人的灾异论并重新检讨主流史料即可见:苏轼灾异论的若干形态,极具时代代表性;其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变化,也揭示出两宋灾异论演变的重要面向;北宋士大夫反对事应说,是在宋仁宗《洪范政鉴》的压力下,强调灾异解读之时政维度的矫枉表现,灾异生成机制认识的局限和不知"天意"带来的现实问题,使得回归事应说具有必然性。以苏轼的灾异论为切入点,能有效反思学界对宋代天人关系、理性化等问题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异 宋代 苏轼 唐宋变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