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革命时代”的中国现当代文学 被引量:20
1
作者 程光炜 《南方文坛》 2002年第4期19-20,共2页
主持人(程光炜)语: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转向”,在眼下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所说的转向,不是指历史的断裂,而是对历史的重新叙事,是对研究视角、学科话语和描述方式的重新建构。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参与到这一讨论中来。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现代性 作家 革命时代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现代文学史 文学史家 历史叙事 文学叙事
原文传递
脱贫攻坚:后革命时代的另类革命实践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小云 杨程雪 《文化纵横》 CSSCI 2020年第3期89-97,M0004,共10页
激进革命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革命成为一种珍藏的记忆。在全球化扩张的时代,革命党治理下的国家依然面临未完成的革命使命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期强调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一种修辞性的提醒,而是在新的政治经济语境下力... 激进革命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革命成为一种珍藏的记忆。在全球化扩张的时代,革命党治理下的国家依然面临未完成的革命使命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期强调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一种修辞性的提醒,而是在新的政治经济语境下力图保持其革命性质的具体行动的思想准备。贫困,就是这个行动的先行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革命时代 革命实践
原文传递
修复集体记忆——对近年来革命文化再度勃兴的思考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宗峰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7-122,共6页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革命文化的再度勃兴。这种革命文化的再度勃兴实质上是主导意识形态在力挽被不断变异的革命之像以及芜杂的革命记忆,积极修复关于革命的集体记忆,重新确认革命正当性并强化政治合法性,力图使社会公众的文化认同与主导...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革命文化的再度勃兴。这种革命文化的再度勃兴实质上是主导意识形态在力挽被不断变异的革命之像以及芜杂的革命记忆,积极修复关于革命的集体记忆,重新确认革命正当性并强化政治合法性,力图使社会公众的文化认同与主导意识形态相吻合,从而增强主导意识形态及其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当前,对革命集体记忆的运作既有必要性,也困难重重。革命集体记忆的"语义环境"越来越显示出不利于革命集体记忆的因素,对革命集体记忆的修复活动,即对革命资源与时俱进的凡俗化处理,因为"错位"而难免尴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化 集体记忆 革命时代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国学热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国恩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5-80,共6页
在后革命时代和全球化的背景中,国学热的兴起已经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意味着一直依赖于革命正义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受到了质疑,间接促成了它在大学的教学时数被普遍地压缩,学科对思想文化界的影响力明... 在后革命时代和全球化的背景中,国学热的兴起已经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意味着一直依赖于革命正义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受到了质疑,间接促成了它在大学的教学时数被普遍地压缩,学科对思想文化界的影响力明显地下降。应对之策,在于坚持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正当性,突出其作为新文学历史原点的意义,强化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思想艺术观念的差异性。对革命的反思,不能成为取消革命历史事实的理由。新文学不是在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而是沿着五四文学革命所开辟的方向走上了与现代社会民生密切相关的创作道路,而晚清文学的创新及其价值则要通过五四新文学的成就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国学热的压力促使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反思自身的存在理由,同时也获得了动力来拓展其研究思路和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新国学 革命时代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下载PDF
后革命时代的青春期小史——论青年亚文化与“第六代”电影的青春叙事 被引量:6
5
作者 韩琛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52-56,83,共6页
"第六代"导演热衷于青春叙事,致力于营造一个青年亚文化的电影语境,以后革命时代的青春小叙事取代了革命时代的青春大叙事。青春在"第六代"电影中呈现为一种静穆的狂欢状态,一方面是去革命中心后的个体不无虚无感... "第六代"导演热衷于青春叙事,致力于营造一个青年亚文化的电影语境,以后革命时代的青春小叙事取代了革命时代的青春大叙事。青春在"第六代"电影中呈现为一种静穆的狂欢状态,一方面是去革命中心后的个体不无虚无感的自我放纵,以及陷身于物恋迷狂所形成的超现实主义幻觉;另一方面却又带有社会主义时代遗留下来乌托邦梦想,并将这种神圣的情感投注于一个可供参照并追随的象征符号——"精神之父"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六代'电影 青春叙事 青年亚文化 革命时代
下载PDF
麦克拉伦批判教育学的革命想象
6
作者 周险峰 杨启国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30,共9页
西方学者认为,在“后革命时代”,阶级与革命概念发生改变,社会呈现出革命主体的无名化,大众革命意识与革命热情已然消散。麦克拉伦在“回归马克思”的理论感召下,借用阶级与革命概念建构其革命性批判教育学,试图寻找资本主义社会的可替... 西方学者认为,在“后革命时代”,阶级与革命概念发生改变,社会呈现出革命主体的无名化,大众革命意识与革命热情已然消散。麦克拉伦在“回归马克思”的理论感召下,借用阶级与革命概念建构其革命性批判教育学,试图寻找资本主义社会的可替代方案。这种批判教育学并非敦促人们再次革命,而是一种意识观念的变革,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触动是有限的。因此,革命性批判教育学无力实现对后革命时代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时代 革命性批判教育学 麦克拉伦 教育学想象
原文传递
后革命时代的失忆与记忆 被引量:3
7
作者 韩琛 《天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4-170,共7页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缅怀过去与追忆青春成为新生代导演创作最多的主题。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太阳照常升起》,路学长的《长大成人》,贾樟柯的《站台》,张扬的《向日葵》,章家瑞的《芳香之旅》,王小帅的《青红》,张元的《看上...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缅怀过去与追忆青春成为新生代导演创作最多的主题。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太阳照常升起》,路学长的《长大成人》,贾樟柯的《站台》,张扬的《向日葵》,章家瑞的《芳香之旅》,王小帅的《青红》,张元的《看上去很美》,娄烨的《颐和园》,或者还可以包括顾长卫的《孔雀》,是这个怀旧电影系列的主要作品。1960~1970年代的童年与少年,1970~1980年代的青春和成长,是他们着意表现的内容。所有影片均具有一种带有淡淡怀旧意味的前期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疏离、感伤的怀旧气质与第五代沉重的历史创伤记忆完全不同。新生代并不在意历史的“本质”,而是着力于把前期社会主义时代作为个人记忆描述出来,让处于时间之流中的个体通过回忆塑造过去,并在回忆里认同自己。新生代的怀旧影像表明,此刻的中国依然是一个与革命相关的“后革命”中国:“社会主义是我们所熟悉的,革命也是我们所经历的,但这也许属于已经过去的某个历史阶段,因为它或许再也不可能产生出所包含的那种集体认同。另一方面,它们的遗产则依然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它们所造成的氛围依然存在于我们周围,即使由于新的发展和新的问题而复杂起来。”(阿里夫.德里克)也许我们已经“遗忘”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记忆 新生代导演 怀旧电影 新生代电影 六十年代 《阳光灿烂的日子》 革命时代
原文传递
后革命时代的艺术与爱情——谈新编黄梅戏版《雷雨》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松睿 《党政干部学刊》 2012年第11期94-96,共3页
在地方戏曲日渐衰落的背景下,黄梅戏通过对曹禺的名剧《雷雨》的改编异军突起,成为时下中国戏剧舞台上的明星。本文试图从文化研究的视角,细致解读黄梅戏版《雷雨》的改编和接受情况,并以此为切入点,思考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思想状况... 在地方戏曲日渐衰落的背景下,黄梅戏通过对曹禺的名剧《雷雨》的改编异军突起,成为时下中国戏剧舞台上的明星。本文试图从文化研究的视角,细致解读黄梅戏版《雷雨》的改编和接受情况,并以此为切入点,思考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思想状况和文化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雨》 黄梅戏改编 革命时代
原文传递
后革命时代的改组派与左派学者、革命青年的离合——以1928—1929年的大陆大学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晶 严海建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0期61-66,共6页
清党分共以后,国民党逐步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蜕变,而以汪精卫为旗帜、以陈公博为主角的改组派主张继续革命,因而赢得了党内及社会上相当一部分充满革命理想的青年的拥护。1928年陈公博在上海创办的大陆大学吸引了众多左派学者和革命青年,... 清党分共以后,国民党逐步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蜕变,而以汪精卫为旗帜、以陈公博为主角的改组派主张继续革命,因而赢得了党内及社会上相当一部分充满革命理想的青年的拥护。1928年陈公博在上海创办的大陆大学吸引了众多左派学者和革命青年,成为改组派的大本营之一。随着国民党内派系斗争局势的演变,改组派以路线之争为名追逐权力的倾向日益鲜明,从而造成其与左派学者和革命青年的分离。最终大陆大学在政治压力下被迫停办,象征着改组派与左派学者、革命青年的短暂结合就此结束。后革命时代,国民党内的路线之争背后掩盖的是权力之争,而改组派对于革命话语的运用不过系政客权力斗争的工具而已,由此决定了改组派与左派学者、革命青年结合不可能长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时代 改组派 左派学者 革命青年 大陆大学
下载PDF
论后革命时代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类型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剑龙 王童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92-196,共5页
在后革命时代的历史语境中,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创作呈现出史诗、反思、传奇、谍战等不同叙事类型,创作呈现出注重人物心理性格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注重展现革命历史的复杂性偶然性、拓展革命历史叙事的多元化个性化。新世纪革命... 在后革命时代的历史语境中,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创作呈现出史诗、反思、传奇、谍战等不同叙事类型,创作呈现出注重人物心理性格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注重展现革命历史的复杂性偶然性、拓展革命历史叙事的多元化个性化。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创作存在着某些缺憾:文体上多了影视剧的色彩,少了小说的意味;情节上关注通俗化的表达,少了经典化的叙述;整体上注重日常化的表述,缺少精神境界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时代 新世纪 革命历史 长篇小说 叙事类型
下载PDF
后革命时代的革命叙述及其新的可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传喜 《艺术广角》 2010年第3期37-40,共4页
汉娜·阿伦特在《论革命》中曾不无感慨地指出:“战争与革命决定了二十世纪的面貌。”阿伦特的这一论断是就世界范围而言的,却无意中切中了中国的实际。中国长期的革命战争虽在1949年即宣告结束,但战争思维却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 汉娜·阿伦特在《论革命》中曾不无感慨地指出:“战争与革命决定了二十世纪的面貌。”阿伦特的这一论断是就世界范围而言的,却无意中切中了中国的实际。中国长期的革命战争虽在1949年即宣告结束,但战争思维却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仍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生活。与战争相较,革命更是20世纪中国的核心浯汇,它不但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时代 叙述 革命战争 政治生活 1949年 二十世纪 世界范围 战争思维
下载PDF
“记忆的阐释学”与当代文学的记忆书写问题——以毕飞宇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坤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9-85,共7页
关于文学与记忆的关系,毕飞宇曾说:"记忆是不可靠的。是动态的,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动态或不确定使记忆本身带上了戏剧性,也就是说,带有浓重的文学色彩。"1这是哲学现代性层面的讨论,理性主义将记忆书写纳入文学的范畴,经验... 关于文学与记忆的关系,毕飞宇曾说:"记忆是不可靠的。是动态的,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动态或不确定使记忆本身带上了戏剧性,也就是说,带有浓重的文学色彩。"1这是哲学现代性层面的讨论,理性主义将记忆书写纳入文学的范畴,经验主义则证明记忆与文学之间必然的关系,问题就这样集中到文学的主体性。当代文学中,围绕现代国家的合法化、后革命时代的革命书写、社会主义道路的想象与认同,以及创伤记忆的清理和反思等问题,关于个体与集体的记忆主题不断展开、深入,记忆书写也呈现出与历史叙述之间的复杂关系,以至于关于记忆的写作,越来越多地被视为文学重返、发现、重写历史,解释、认识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毕飞宇 革命时代 记忆书写 历史叙述 革命书写 重写历史 文学色彩
下载PDF
革命拟写的冲动与尴尬——以电影《光荣的愤怒》、《天狗》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宗峰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6-109,共4页
近些年来,一些文艺作品以特有的方式对于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不正常现象和问题进行了书写,其中一些电影通过拟仿曾经繁盛的红色革命文艺的方式进行了冲动式展演,如电影《光荣的愤怒》、《天狗》,本文姑且称之为"后革命时代的革命拟写"。
关键词 革命文艺 《天狗》 电影 愤怒 拟写 尴尬 革命时代 现实生活
原文传递
后革命时代,政治抒情何以可能?——从胡丘陵的“后政治抒情诗”创作说起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继红 《芙蓉》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1-185,共5页
在20世纪中国抒情诗歌史中,:有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它以抒情主体的革命激情将政治性内涵引入诗歌,或传达对重大事件的情感、态度,或为社会政治诉求寻找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这一命名出现于1950年... 在20世纪中国抒情诗歌史中,:有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它以抒情主体的革命激情将政治性内涵引入诗歌,或传达对重大事件的情感、态度,或为社会政治诉求寻找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这一命名出现于1950年代末、60年代初,其特点是诗歌题材的政治化和视角的单一化。从现代抒情诗的艺术渊源和精神资源来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抒情诗 革命时代 创作 丘陵 现代抒情诗 20世纪 诗歌类型 抒情主体
原文传递
王蒙的文学批评:后革命时代的话语经验
15
作者 方维保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6,共6页
王蒙不但是个风格独到的作家,而且也是个具有独立见解的批评家。他的批评具有真诚、开放、包容的批评姿态,历史与审美相结合的批评标准和个性、幽默、直观的批评风格。王蒙的文学批评很典型地体现了新时期这一后革命时代话语经验的特征。
关键词 王蒙 文学批评 革命时代
下载PDF
后革命时代的城市、青年与文学--重读棉棉的《糖》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云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2-114,共3页
1989年,一个十九岁的上海女孩到南方开始了动荡不安的生活,《糖》的故事可以说由此正式开始。棉棉用纤细敏感的神经为我们不厌其烦地讲述了女孩与一个叫赛宁的男孩之间的爱恨纠葛,或许在棉棉这里,我们所能看到的1989年之后的历史就... 1989年,一个十九岁的上海女孩到南方开始了动荡不安的生活,《糖》的故事可以说由此正式开始。棉棉用纤细敏感的神经为我们不厌其烦地讲述了女孩与一个叫赛宁的男孩之间的爱恨纠葛,或许在棉棉这里,我们所能看到的1989年之后的历史就是这对恋人夹杂着暴力、毒品和性的反复分合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 革命时代 棉棉 城市 重读 文学 青年 女孩
原文传递
什么是未来诗学?——关于当代诗困境与危机的历史反思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伟栋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2-50,共9页
一、引言翟永明的新诗《全沉浸末日脚本》,巧妙传达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危机意识,比较起来,与根子《三月与末日》中个人化的“末日情绪”非常不同,这两首诗也因此标注了两个时代的不同的历史意识,前者代表了“后革命时代”的历史意识,后者... 一、引言翟永明的新诗《全沉浸末日脚本》,巧妙传达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危机意识,比较起来,与根子《三月与末日》中个人化的“末日情绪”非常不同,这两首诗也因此标注了两个时代的不同的历史意识,前者代表了“后革命时代”的历史意识,后者则可以标记为“后人类时代”的历史意识。能够辨认的是,翟永明这首诗中的“末日”被陈述为现实的、历史的逻辑,诗人试图通过一种行星思维,“俯瞰人类的巨大视野”,清点着那些毁灭的力量,并再次瞩目于人类的无知与昏暗,人类在劳作、享乐和挥霍中自诩为人类,而对终结的命运感到无知、无力。“末日”的危机意识在于,凸显了艰难、失败、无能为力与无可奈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翟永明 革命时代 危机意识 当代诗 历史反思 无知 个人化 困境与危机
下载PDF
罗兰·巴特的中国“脸谱”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宪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4-100,共7页
本文讨论法国当代思想家罗兰.巴特理论话语的"中国之旅"。巴特"脸谱"在中国经历了三种角色的"变脸":最初是以一个符号学家面目出现的,尔后变成激进的知识分子,晚近又蜕变为大众文化的吹鼓手。巴特理论话... 本文讨论法国当代思想家罗兰.巴特理论话语的"中国之旅"。巴特"脸谱"在中国经历了三种角色的"变脸":最初是以一个符号学家面目出现的,尔后变成激进的知识分子,晚近又蜕变为大众文化的吹鼓手。巴特理论话语中国式解读的角色塑造演变,鲜明地反映出"后革命时代"中国当下社会—文化语境的转变,以及这一转变所蕴含的张力和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特 脸谱 语境 革命时代 激进主义 消费文化
原文传递
公民伦理与革命伦理的“道德商谈”——从小说《官司》到电影《集结号》 被引量:1
19
作者 支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2-97,共6页
与传统现实主义革命悲剧不同,中国当代作家杨金远的短篇小说《官司》(2002)与当代导演冯小刚执导的红色大片《集结号》(2007)深刻揭示了后革命时代公民伦理与革命伦理之间的道德商谈。电影《集结号》对小说《官司》的改编采用了保留、... 与传统现实主义革命悲剧不同,中国当代作家杨金远的短篇小说《官司》(2002)与当代导演冯小刚执导的红色大片《集结号》(2007)深刻揭示了后革命时代公民伦理与革命伦理之间的道德商谈。电影《集结号》对小说《官司》的改编采用了保留、增添、改变和删除等手法。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号声真相的探询、残酷战争的展现以及象征仪式的出场三个方面。通过改编,电影《集结号》有力地强化了公民伦理与革命伦理在真诚性和生命观两个层面的剧烈冲突,以及二者通过修复共识而又相互依存的悲剧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时代 哈贝马斯 道德商谈 《官司》 《集结号》
下载PDF
王蒙的文学观和文学生态观
20
作者 张志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5-131,140,共8页
王蒙较深入地考察、把握20世纪中国历史的特点,适时探究、确认中国"后革命时代"的文学和作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符合中国"后革命时代"特点的文学观和文学生态观。在他看来,文学系统由多种成分和功能组成,文学生... 王蒙较深入地考察、把握20世纪中国历史的特点,适时探究、确认中国"后革命时代"的文学和作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符合中国"后革命时代"特点的文学观和文学生态观。在他看来,文学系统由多种成分和功能组成,文学生态系统由主要功能不同的各种文类组成;文坛不可偏废文学的某种成分或功能,也不可偏废某种有独特价值的文类,否则,文学系统将倾斜,文学生态系统将失衡。他力倡,文坛应理性正视文学的各种成分和功能、应理性正视价值独特的各种文类。他的理想是,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相生互动、协调发展,文学流派自由竞争,文学风格百花齐放,文学学派百家争鸣。他的文学观和文学生态观是常人文学观和文学生态观,也是全面、辩证、科学的文学观和文学生态观。他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辩护人。这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他晚年心情不舒畅、心结难解的主要原因是,他和世人未全面认知、准确定位他的此重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时代 王蒙 文学观 文学生态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