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当前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阈——对国内归化/异化论者的一个提醒 |
葛校琴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33
|
|
2
|
家园的跨民族译本:论“后”时代的飞散视角 |
童明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53
|
|
3
|
翻译与华裔作家文化身份的塑造 |
王光林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38
|
|
4
|
华语语系文学:边界想像与越界建构 |
王德威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4
|
|
5
|
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 |
李道新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38
|
|
6
|
对“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批判性阅读 |
王颖
卢永毅
|
《建筑师》
|
2007 |
36
|
|
7
|
谈后殖民理论与后殖民批评 |
邵建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7
|
|
8
|
国家认同与文化政治——香港人的身份变迁与价值认同变迁 |
强世功
|
《文化纵横》
|
2010 |
33
|
|
9
|
半殖民与解殖民的现代中国文学 |
李永东
|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9
|
|
10
|
空间转向、文化协商与身份重构——霍米·巴巴后殖民文化批评思想述评 |
查日新
|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8
|
|
11
|
“属下”的声音--《藻海无边》中的后殖民抵抗话语 |
张峰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3
|
|
12
|
关于殖民和后殖民模仿 |
石海峻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3
|
|
13
|
后殖民主义理论批判——兼论中国文化的“非殖民化” |
王宁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6
|
|
14
|
爱尔兰,永远的爱尔兰——乔伊斯式的爱尔兰性,兼论否定性身份认同 |
陶家俊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20
|
|
15
|
解开殖民与后殖民的“死结”走向文化平等的音乐对话 |
管建华
|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9
|
|
16
|
他者之域:和解的希望——《耻》的后殖民解读 |
颜晓川
董革非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7
|
|
17
|
“帝国的管家”:后殖民视阈下“史蒂文斯”的他者形象 |
朱颖
张弛
|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
2020 |
17
|
|
18
|
逆写的文学: 后殖民文学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
王宁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6
|
|
19
|
后东方主义与中国文化身份 |
王岳川
|
《理论与创作》
CSSCI
|
2010 |
15
|
|
20
|
后殖民旅行写作与身份认同——V.S.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解读 |
张德明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