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36篇文章
< 1 2 2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 被引量:129
1
作者 郭金山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7-234,共8页
自我同一性作为西方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广泛地应用于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但由于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的丰富与复杂以及研究者理论框架的不同,使自我同一性的概念缺乏明确统一... 自我同一性作为西方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广泛地应用于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但由于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的丰富与复杂以及研究者理论框架的不同,使自我同一性的概念缺乏明确统一的定义,从而影响了同一性概念的理论功能。本文分析了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奠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实证研究以及自我同一性概念发展的新趋向,透视了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不同层面和不同维度上的含义。最后,提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范畴以及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心理学 同一性 概念 解析 自我同一性 趋向 内容 过程 现象 结构 创造同一性 发现同一性
下载PDF
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 被引量:121
2
作者 徐盛桓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4-374,479-480,共11页
隐喻活动是心智活动。语言主体觉知到一个现实的或想象中的事物与本体有同一性,用以作譬,这就可以引起隐喻,成为隐喻的起因。隐喻的发生要涉及主体另一心智过程:隐喻是在对本体和拟议中喻体的认识过程中,在遗传的秩序感的引领下,通过心... 隐喻活动是心智活动。语言主体觉知到一个现实的或想象中的事物与本体有同一性,用以作譬,这就可以引起隐喻,成为隐喻的起因。隐喻的发生要涉及主体另一心智过程:隐喻是在对本体和拟议中喻体的认识过程中,在遗传的秩序感的引领下,通过心智里心物同构的作用发生的。隐喻的建构体现为本体的意象在心智里转换为拟议中的喻体的意象,形成"(显性或隐性的)本体+喻体"的隐喻结构;本体转换为喻体就是从对本体的感觉转换为对本体的心理感受,从感觉发展为感受的过程就是意识活动从最初意识发展为反思意识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经历一次格式塔转换。喻体的意象在心智确定后用语言符号加以描写,得出一个"(显性或隐性的)本体+喻体"的隐喻表达式,这个隐喻就生成了。对隐喻生成全过程的考察揭示了隐喻所蕴含的语言创造性和意义表达所运用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心物同构 同一性 格式塔转换
原文传递
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 被引量:97
3
作者 阎嘉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2-66,共5页
由文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是近年来文艺学研究领域的走向,而身份与认同是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在汉语语境里,需要对“身份”、“认同”和“同一性”几个词语的内涵做出明确界定。研究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到产生它们的... 由文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是近年来文艺学研究领域的走向,而身份与认同是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在汉语语境里,需要对“身份”、“认同”和“同一性”几个词语的内涵做出明确界定。研究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到产生它们的不同语境,以及与各种不同语境相联系的具体复杂的问题。身份研究和认同研究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具有鲜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与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认同 同一性 文化研究 价值取向
下载PDF
论“的”的语法功能的同一性 被引量:72
4
作者 石毓智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2000年第1期16-27,共12页
关键词 认知域 语法功能 状态形容词 同一性 数量特征 数量短语 离散 用法 名词化 修饰语
原文传递
预言与危机(上篇)——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 被引量:80
5
作者 汪晖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7-25,共9页
上篇《“五四”启蒙运动的“态度的同一性”》:“五四”启蒙思想缺乏西方启蒙思想的那种分析还原和理智重建的统一方法论,各种相互矛盾的学说在“态度的同一性”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思想运动,却没有也无法建立有力的思想体系,进而为制度化... 上篇《“五四”启蒙运动的“态度的同一性”》:“五四”启蒙思想缺乏西方启蒙思想的那种分析还原和理智重建的统一方法论,各种相互矛盾的学说在“态度的同一性”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思想运动,却没有也无法建立有力的思想体系,进而为制度化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五四”启蒙思想与它反叛的对象、与思想者个人的经验和情感体验有着紧密的联系,民主、科学以至进化论等主要不是作为科学的理论,而是作为价值、信仰或道德律令存在于“五四”启蒙思想中。下篇《“五四”启蒙运动的意识危机》:“五四”启蒙思想提出了“人的解放”以及民主,理性等启蒙主义命题,但在启蒙思想内部同时包含着对于启蒙主义命题的否定力量。第一,“五四”启蒙思想以民族主义作为其内在的前提和基本归宿,关于人的个体性和独特性的思想在面对种族国家等类属问题时不能不陷入矛盾与混乱之中;第二,“五四”启蒙思想提出了启蒙主义的“完整的人”或理性人的命题,但是“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却没有自然地和自由主义文化和经济关系相联系,而是在情感和伦理领域获得了发展。鲁迅等人在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提出了人的分裂的命题,而“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既包含了对“人的解放”的期待,又体现了对“人的解放”的可能性的悲观主义理解;第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作为启蒙思想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但它的“经济决定论”的思维逻辑和阶级斗争、阶级解放的思想,动摇了启蒙主义的“文化决定论”的思维逻辑和“人的解放”的命题,而启蒙运动的基本旗帜“民主”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那里遭到严峻的否定和批判;第四,中国传统思想以其现代形式构成了对“五四”启蒙思想的否定,如新村主义、无政府主义。“五四”启蒙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思想 启蒙运动 五四 启蒙主义 新文化运动 同一性 态度 民主 思想学说 科学
原文传递
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 被引量:17
6
作者 陈昌来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41-43,共3页
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陈昌来"上、下、进、出、起来、下去、上来、出去"等二十多个趋向动词用在句中主要动词之后时,语法学界对它们的性质、意义及功能的认识很不一致,有时同一学者在不同著作或同一著作中看法也有出入。这些差... 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陈昌来"上、下、进、出、起来、下去、上来、出去"等二十多个趋向动词用在句中主要动词之后时,语法学界对它们的性质、意义及功能的认识很不一致,有时同一学者在不同著作或同一著作中看法也有出入。这些差异,既体现了人们对这类语言单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向动词 质研究 《新著国语文法》 帮助动词 同一性 趋向意义 动态助词 语法教材 语言单位 情态助词
下载PDF
大学生同一性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 被引量:48
7
作者 李文道 邹泓 赵霞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3-67,共5页
采用问卷法对439名大学生的同一性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同一性地位类型的大学生在职业探索上存在显著差异,环境探索和自我探索两个维度的得分都呈现出达成型>延缓型>早闭型>混乱型... 采用问卷法对439名大学生的同一性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同一性地位类型的大学生在职业探索上存在显著差异,环境探索和自我探索两个维度的得分都呈现出达成型>延缓型>早闭型>混乱型的趋势,同一性地位越高,职业探索得分越高。(2)不同同一性地位类型的大学生在职业决策困难上存在显著差异,职业决策困难各维度得分及各维度平均分上大致呈现出同一性地位越高,职业决策困难得分越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一性 职业探索 职业决定困难
下载PDF
价值判断是法律推理的灵魂 被引量:42
8
作者 张继成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65-69,共5页
文章认为形式法律推理中 ,只有进行价值判断 ,才能打开前提与结论间的逻辑通道 ,避免出现“中词不同一”或不合“实质正义”的错误。在法律推理中 ,价值判断具有发现、比较、选择、归类、定性、量裁、导向等功能 ,这些功能对于法律推理... 文章认为形式法律推理中 ,只有进行价值判断 ,才能打开前提与结论间的逻辑通道 ,避免出现“中词不同一”或不合“实质正义”的错误。在法律推理中 ,价值判断具有发现、比较、选择、归类、定性、量裁、导向等功能 ,这些功能对于法律推理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没有价值判断就没有法律推理 ,有什么样的价值判断 ,就有什么样的法律推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判断 法律推理 同一性 司法
下载PDF
论动后趋向动词的性质─—兼谈趋向动词研究的方法 被引量:24
9
作者 陈昌来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64-70,共7页
论动后趋向动词的性质─—兼谈趋向动词研究的方法陈昌来一般所谓趋向动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作为独立的动词使用,其动作行为和动作行为的方向是合一的;另一是附加在动词后面,构成“V趋”结构,其用法之复杂、意义之多样、形式... 论动后趋向动词的性质─—兼谈趋向动词研究的方法陈昌来一般所谓趋向动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作为独立的动词使用,其动作行为和动作行为的方向是合一的;另一是附加在动词后面,构成“V趋”结构,其用法之复杂、意义之多样、形式之灵活,充分体现了汉语语法构造的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向动词 “上” 动作行为 “把”字句 语言单位 动态助词 “被”字句 同一性 后置成分 语义指向
下载PDF
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再思考 被引量:22
10
作者 张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8-52,共5页
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理论的深入思考,分析、提出了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同一性、循环经济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良性影响和循环经济系统的稳定性等观点。
关键词 循环经济理论 经济系统 再思考 市场经济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观点 同一性
下载PDF
试论“的”字语用功能的同一性——“的”字逆向凸显的作用 被引量:37
11
作者 徐阳春 钱书新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5-55,共11页
从句法分布上看,'的'字形成偏正结构和非偏正结构两个层面的对立,可以分成'的a'和'的b'两类:'的a'分布于偏正结构;'的b'分布于非偏正结构.从语用上看,二者又具有同一性,都是逆向凸显其前面的... 从句法分布上看,'的'字形成偏正结构和非偏正结构两个层面的对立,可以分成'的a'和'的b'两类:'的a'分布于偏正结构;'的b'分布于非偏正结构.从语用上看,二者又具有同一性,都是逆向凸显其前面的某个成分:'的a'凸显其前面的偏项,'的b'凸显其前面的施事、条件、动作、状态等成分.'的a'是原型,有句法和语用两种功能,它的语用功能派生出'的b'.'的b'凸显对比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的” 语用功能 偏正结构 非偏正结构 同一性 逆向凸显 语用 现代汉语
原文传递
当代大学生体育动机及同一与差异性的研究 被引量:38
12
作者 王和平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351-1352,共2页
为了解及掌握大学生的体育动机,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的体育活动,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集对分析法对河南具有代表性的5所高校的部分学生的体育动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体育动机男女有别,男生主要反映在3个方面,女... 为了解及掌握大学生的体育动机,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的体育活动,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集对分析法对河南具有代表性的5所高校的部分学生的体育动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体育动机男女有别,男生主要反映在3个方面,女生主要反映在5个方面,动机的同一与差异各反映在5个方面,从而为掌握大学生的体育动机和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动机 大学生 同一性 差异
原文传递
他者性教育:超越教育的同一性 被引量:42
13
作者 冯建军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23,共10页
从主体性到他者性,从同一性到异质性,从唯我性到为他性,他者性反映了在主体性责任缺失背景下的一种伦理诉求。他者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外在性,正是这些特性,使他者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因此,我不能占有和同化他者,只能尊重和回应他者的需... 从主体性到他者性,从同一性到异质性,从唯我性到为他性,他者性反映了在主体性责任缺失背景下的一种伦理诉求。他者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外在性,正是这些特性,使他者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因此,我不能占有和同化他者,只能尊重和回应他者的需求,为他者负责。以他者的"非同一性"为逻辑起点,教育不是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是师生对等的对话、交流,而是教师对学生的回应,一种负责任的回应。教育不是借助理性抹杀他者,而是在开放自由的空间中,让他者言说和行动,通过他者性对话,建构他者性共同体,实现与他者的共生。他者性只是思考教育的一个维度,它不是教育的全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一性 他者 主体教育 他者教育
原文传递
音乐家的音准感——与律学有关的听觉心理研究 被引量:37
14
作者 韩宝强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5-19,145,共16页
古今中外的律学研究都在关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找到最符合人类音准要求的律制。尽管有上下数千年的探索,但直到今天,什么是“最理想”、“最和谐”、“最纯净”的律制,人们依然众说纷云。许多人为此而迷惑不解:既然音乐实践从未因律制... 古今中外的律学研究都在关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找到最符合人类音准要求的律制。尽管有上下数千年的探索,但直到今天,什么是“最理想”、“最和谐”、“最纯净”的律制,人们依然众说纷云。许多人为此而迷惑不解:既然音乐实践从未因律制理论的不统一而中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心理 音乐家 律学研究 音乐实践 音准 制理 类音 同一性 分辨能力 音准宽容度
原文传递
女性电影文本——从男性主体中剥离与重建 被引量:29
15
作者 王虹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203-209,共7页
象征秩序由预先确定的社会与性的作用以及构成家庭与社会关系的结构组建而成。在男性社会中 ,象征秩序中的男性中心主义在电影文本中最直接的表现是将女性符码化 ,即异化为色情消费的对象以及将女性拥有的多元意义削减为单调的同一性。... 象征秩序由预先确定的社会与性的作用以及构成家庭与社会关系的结构组建而成。在男性社会中 ,象征秩序中的男性中心主义在电影文本中最直接的表现是将女性符码化 ,即异化为色情消费的对象以及将女性拥有的多元意义削减为单调的同一性。鉴于此 ,女性电影就具有了共同的特点 :反色情、破除概念 (单一性固定模式 )。对应克莱儿·姜斯顿以及萝拉·莫薇早先提出女性电影必须是对抗电影 (counter-cinema)的论点 ,女性电影不断地进行着摆脱男性的目光 ,坚持以女性的立场、女性的视角看待自我的实践。从《罗曼史》等多部女性电影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文本 中心主义 象征秩序 符码化 同一性 反色情 电影语言
原文传递
再认性同一判断中汉字信息的提取 被引量:28
16
作者 彭聃龄 郭德俊 张素兰 《心理学报》 1985年第3期227-234,共8页
我们用Condry和Levy(1979)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在同一性判断中汉字信息的提取。实验中,大学生和小学生各30名在四种干扰条件(形似干扰、音近干扰、意同干扰和控制干扰)下,分别对汉字进行同一性判断(形似、音近、意同)。结果表明,大学生与... 我们用Condry和Levy(1979)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在同一性判断中汉字信息的提取。实验中,大学生和小学生各30名在四种干扰条件(形似干扰、音近干扰、意同干扰和控制干扰)下,分别对汉字进行同一性判断(形似、音近、意同)。结果表明,大学生与小学生进行同一性判断的反应时,有明显的年龄差异;在同一年龄组内,形似判断的反应时最短,音近判断稍长.而意同判断最长。音近和意同的差别不显著。形似对意同判断的干扰,大于音近对意同判断的干扰。这说明,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语音编码并不是提取意义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这一结论是和神经心理学的某些发现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信息 同一性 语音编码 反应时 大学生 神经心理学 小学生 再认 年龄差异 控制干扰
下载PDF
论行政法的宪政基础——对行政法与宪法之间关系的再认识 被引量:32
17
作者 赵娟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6-52,共7页
在对行政法与宪法之间关系的认识上,我国行政法学界的主流观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事实上,行政法与宪法具有作为公法的同一性;两者之间也存在作为部门法的差异性;最为重要的是,“宪政国家是行政法的前提”,行政法必须构建在宪政基础之上... 在对行政法与宪法之间关系的认识上,我国行政法学界的主流观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事实上,行政法与宪法具有作为公法的同一性;两者之间也存在作为部门法的差异性;最为重要的是,“宪政国家是行政法的前提”,行政法必须构建在宪政基础之上——行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于其在宪政结构中的地位与职能、宪政控制行政法治的性质与方向、宪政决定并塑造行政法的风貌与品格。中国行政法同样需要具备宪政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政基础 宪法 认识 宪政国家 宪政结构 行政法治 片面 法学界 同一性 差异 部门法 合法 行政权 作为 公法
原文传递
论电子数据的双重鉴真 被引量:32
18
作者 刘译矾 《当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8-98,共11页
作为一种对电子数据的同一性加以鉴别的方式,鉴真在涉及电子数据的案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与物证所具有的"单一载体"不同,电子数据表现出"双重载体"的特点,外在载体主要为承载电子数据的外部存储介质,内在载... 作为一种对电子数据的同一性加以鉴别的方式,鉴真在涉及电子数据的案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与物证所具有的"单一载体"不同,电子数据表现出"双重载体"的特点,外在载体主要为承载电子数据的外部存储介质,内在载体则是使其证据事实被人所知悉的各种表达方式。这就意味着在对电子数据进行审查判断时,存在双重鉴真的过程,要对其外在载体和内在载体分别进行鉴真。鉴真在对证据的同一性加以鉴别的过程中,也有助于保障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和相关性。2016年出台的《刑事电子数据规定》结合电子数据的特点,发展了针对电子数据双重载体的鉴真方法,初步搭建起了内外载体鉴真不能的排除规则框架。在电子数据鉴真未来的发展中,立法者需要在有效实施鉴真方法、建立完备鉴真排除规则等方面作出进一步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数据 外在载体 内在载体 双重鉴真 同一性 排除规则
原文传递
主体的颠覆:拉康精神分析学中的“自我” 被引量:26
19
作者 马元龙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8-55,共8页
作为认识之主体的自我的身份无疑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在笛卡尔之前的本体论哲学中被视为不证自明的而放进了括号 ;认识论哲学将认识主体 ,也就是说将自我作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提出来 ,但是最终还是将同一性和自主性... 作为认识之主体的自我的身份无疑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在笛卡尔之前的本体论哲学中被视为不证自明的而放进了括号 ;认识论哲学将认识主体 ,也就是说将自我作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提出来 ,但是最终还是将同一性和自主性赋予了它 ;语言论哲学的革命使人们得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并对同一、自主的自我作了彻底的颠覆。但是 ,这种颠覆不是来自于形而上学 ,而是来自于拉康对弗罗伊德精神分析的创造性阐释。因为拉康的贡献 ,我们终于认识到 ,自我的同一和自主只是一种虚构和妄想 ,自我根本上是分裂的 ,因为自我其实就是一个他者。自我的存在是为另一个人而建构的 ,建构的方式和结果使他像另一个人 ,而且其存在注定要被另一个人夺走。所以 ,自我的本质就是一种挫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子阶段 自我 他人/他者 我思 同一性 挫折 异化 分裂
下载PDF
试论“不”与“没(有)”语法表现的相对同一性 被引量:30
20
作者 王灿龙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1-312,383,共12页
否定词"不"和"没(有)"的句法分布与语义表达的差异为学界所普遍认同。本文探讨它们的另一类语法现象:在某些句子中,用"不"或用"没(有)",整个句子的表义基本相同。除引言和余论外,文章分上、下... 否定词"不"和"没(有)"的句法分布与语义表达的差异为学界所普遍认同。本文探讨它们的另一类语法现象:在某些句子中,用"不"或用"没(有)",整个句子的表义基本相同。除引言和余论外,文章分上、下两篇。上篇着重于考察和描写,下篇着重于分析和解释。文章认为,"不"和"没(有)"之所以在某些句子中有同一的语法表现,主要在于二者原本的对立或不同被消解了。这种消解的发生一方面是由句子本身的语法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人们解读时采取的认知策略和运用的认识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否定 “不” “没(有)” 语法表现 同一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