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哥特式教堂与经院哲学认识论的转向——在可见世界“迎向”不可见世界 |
林季杉
徐嘉欣
|
《基督宗教研究》
|
2024 |
0 |
|
2
|
灵魂的转向——教育理念 |
毕世响
|
《江苏教育研究》
|
2009 |
4
|
|
3
|
一种古典的理性启蒙观——对柏拉图“洞喻”和“线喻”的现代解读 |
刘臻
|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
2
|
|
4
|
纪录电影的可见世界——电影眼睛学派观念在纪录片《天地玄黄》中的新维度 |
王海超
王跃
|
《传播力研究》
|
2019 |
2
|
|
5
|
“别问我是什么人”——对《俄狄浦斯王》中理性与个体关系的阐释 |
刘华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6
|
相:柏拉图诗学与美学思想方法论的元点——《柏拉图全集》阅读札记 |
李衍柱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7
|
对教育根本目标的思考 |
刘铁芳
|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
2005 |
0 |
|
8
|
租车·自行车·快餐——美国社会生活剪影 |
徐熊
|
《世界博览》
|
1993 |
0 |
|
9
|
柏拉图“洞喻”视域下的逃离与回归——论艾玛·多诺霍的小说《房间》 |
陈姝
|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
2020 |
0 |
|
10
|
通达存在真理——惠特曼“我自己的歌”新释 |
骆谋贝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11
|
柏拉图哲学王思想探析——从囚徒的境遇看王者的风范 |
李海峰
|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12
|
陪女儿高考 |
莫言
|
《现代青年》
|
2014 |
0 |
|
13
|
豪华盛宴——委罗内塞《迦拿的婚礼》赏析 |
|
《读者欣赏》
|
2013 |
0 |
|
14
|
对教育根本目标的思考(二) |
刘铁芳
|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
2005 |
0 |
|
15
|
刘铁芳:过有品质的教育生活 |
张磊
|
《基础教育论坛》
|
2012 |
0 |
|
16
|
有关雷姆·库哈斯的七问七答 |
方振宁
|
《东方艺术》
|
2013 |
0 |
|
17
|
因为风的缘故 |
李海英
|
《作家》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18
|
作文教学中要加强逻辑批改 |
黄国秀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
1990 |
0 |
|
19
|
我买下了全世界 |
于小养
|
《课堂内外(高中版)(A版)》
|
2019 |
0 |
|
20
|
不可视的世界 |
李洪波
|
《东方艺术》
|
201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