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考改革: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可为”与“难为” |
周先进
张睦楚
|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1
|
|
2
|
职业素养教育:当为、必为、可为 |
王杨
|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
2016 |
23
|
|
3
|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之可为与不可为 |
林初昇
|
《热带地理》
|
2017 |
18
|
|
4
|
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制度:应为、难为与可为 |
王昌善
贺青梅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8
|
|
5
|
生命教育:可为、难为与何为 |
闫守轩
曾佑来
|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
2013 |
6
|
|
6
|
读写结合的可为与边界——以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为例 |
卢婷婷
|
《中学语文》
|
2024 |
0 |
|
7
|
职业教育赋能非遗传承:可为、有为与善为 |
冯旭芳
王佳桐
|
《职教通讯》
|
2024 |
0 |
|
8
|
思政课凸显红色文化育人价值『三为』透视 |
何雨灿
秦专松
|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4 |
0 |
|
9
|
“可为”与“有为”——谈初中语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教学 |
张擘
|
《中学生作文指导》
|
2024 |
0 |
|
10
|
论新课改的可为与不可为 |
吴永军
|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11
|
“师道尊严”社会认可难为与可为 |
王磊
谢斐
|
《教学研究》
|
2023 |
0 |
|
12
|
在“应为”处着力,在“可为”处深耕——读余映潮老师《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
陈益林
|
《语文教学通讯》
|
2023 |
0 |
|
13
|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应为与可为 |
杨小微
|
《基础教育论坛》
|
2022 |
2
|
|
14
|
高中历史研学旅行的可为与难为 |
杨福来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20 |
3
|
|
15
|
德育领域教育技术应用的可能与可为 |
西广明
|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6
|
论中国经济伦理精神的塑造 |
刘光明
华长慧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1
|
|
17
|
站在孩子社会看孩子——“人性善”养成的社会意义 |
沙莲香
|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
2008 |
1
|
|
18
|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在当代的生命力 |
张帆
|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
2009 |
1
|
|
19
|
破解“钱学森之问”:来自家庭教育的反思与可为 |
李如密
宋立华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 |
1
|
|
20
|
基于时间之矢视角探讨辨病势“可为与不可为”的意义 |
梁永辉
陈谦峰
夏淑洁
王洋
高碧珍
李灿东
|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
2021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