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4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0年来文字学研究的回顾 被引量:27
1
作者 裘锡圭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4-12,共9页
我们所说的“文字学”取其传统用法,指以记录汉语的方块汉字为研究对象的学科。40年来,在语言学的带动下,文字学的理论水平有了提高。同时,埋藏在地下的古代汉字资料的不断发现,以及国家的语文工作和语文教学等方面的实践,都对汉字的研... 我们所说的“文字学”取其传统用法,指以记录汉语的方块汉字为研究对象的学科。40年来,在语言学的带动下,文字学的理论水平有了提高。同时,埋藏在地下的古代汉字资料的不断发现,以及国家的语文工作和语文教学等方面的实践,都对汉字的研究工作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文字学领域内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下面择要作简单的介绍,并附述我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偏颇之处希望大家指正。文中加注时,以加方括号的数字为文章或书的代号,请参阅文末所附参考文献目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 方块汉 通假 古汉 语素构成 古今 参考文献目录 假借 促进作用 隶变
下载PDF
关于汉字发展史的几个问题(上) 被引量:21
2
作者 刘又辛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34-37,共4页
我和方有国写的《汉字发展史纲要》一书就要出版了(此书为中华基金资助项目,今年由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在研究和撰写过程中,有几个关键性的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因为体例所限,有些话不能在书中多说,于是决定写这篇文... 我和方有国写的《汉字发展史纲要》一书就要出版了(此书为中华基金资助项目,今年由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在研究和撰写过程中,有几个关键性的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因为体例所限,有些话不能在书中多说,于是决定写这篇文章。这里打算谈五个问题:一、“六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借 发展史 形声 比较文 “六书” 几个问题 古今 古文
下载PDF
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 被引量:17
3
作者 卢烈红 《语文知识》 2007年第1期45-48,共4页
本文对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关系详加辨析,指出:古今字与同源字是部分重叠关系;与假借字有交叉的地方但颇有差别;与通假字在理论上没有关系,在实践上有纠葛但可以分辨清楚;与异体字迥然不同。
关键词 古今 同源 假借 通假 异体 辨析
下载PDF
古代汉语 被引量:19
4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1991年第S1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古代汉语 三十六 词性活用 温广义 华学诚 古今 广雅疏证 通假 王继如 《国语》
下载PDF
论古今字的定称与定义 被引量:13
5
作者 杨润陆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0-64,共5页
什么是古今字?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继承段玉裁的看法,坚持认为古今字是古今人用字不同,是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①。另一种意见把古今字看成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孳乳现象。他们所说的古今字实际上是本原字和区别字②。这就涉及到... 什么是古今字?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继承段玉裁的看法,坚持认为古今字是古今人用字不同,是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①。另一种意见把古今字看成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孳乳现象。他们所说的古今字实际上是本原字和区别字②。这就涉及到了古今字的定称和定义问题。洪成玉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 本原 区别 功能 同词异 词义 通假 引申义 同音 部分转移
下载PDF
古今字辨正 被引量:15
6
作者 洪成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4-100,共7页
古今字是一个传统语言学的术语而不是一个词组,因此有一个术语的科学化、标准化的问题。随着语言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古今字已逐渐定义为有造字相承关系的字。今字一般是适应词义的发展,以古字为基础,增加或改变偏旁而新造的字,以分担... 古今字是一个传统语言学的术语而不是一个词组,因此有一个术语的科学化、标准化的问题。随着语言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古今字已逐渐定义为有造字相承关系的字。今字一般是适应词义的发展,以古字为基础,增加或改变偏旁而新造的字,以分担或取代古字中的一个意义。古今字是同源字的组成部分,数量十分有限。它和异体字,通用字、繁简字等,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 分别(区别) 后起 异体 通用 繁简
下载PDF
关于异形词的规范问题 被引量:8
7
作者 傅永和 《语文建设》 1985年第1期20-23,共4页
一汉字是表意文字,它基本上不能直接表达汉语的读音,再加上汉字形体经过多次演变,有所谓古今字之不同,又有所谓假借字、通借字之异。形虽异,而音义则同,产生了汉语词语书面形式上的分歧。比如:汉语中形容大声哭的haotao一词,它的书面形... 一汉字是表意文字,它基本上不能直接表达汉语的读音,再加上汉字形体经过多次演变,有所谓古今字之不同,又有所谓假借字、通借字之异。形虽异,而音义则同,产生了汉语词语书面形式上的分歧。比如:汉语中形容大声哭的haotao一词,它的书面形式就有“号陶”“号咷”“嚎陶”和“嚎咷”等好几种写法。又如:“海拔”也可以写成“拔海”。汉语不仅有些词存在着书面形式的分歧,有些固定词组也存在着书面形式上的分歧。如表示“归结到根本上”这一意义的词组就有“归根结底”“归根结柢”和“归根结蒂”三种不同的书面形式。本文要讨论的就是这一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形词 汉语词语 形体 固定词组 古今 假借 根结 规范化工作 现代汉语 语言文
下载PDF
谈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划界原则与方法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忠华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91-93,共3页
 本文主要论证了:1.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基本特点及其划界原则,2.古字、今字、通假字与所记之词相联系的特点,3.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具体区分办法。
关键词 古今 通假 假借
下载PDF
谈谈假借字、异体字、古今字和本字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又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42-48,64,共8页
近一年来在几种有影响的杂志上刊载了好多篇讨论假借字、古今字、本字的文章,也牵涉到异体字.本文打算谈谈我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一、假借字假借字就是同音假借,利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另一个词.也就是许慎讲的“本无其字、依音托事”的假... 近一年来在几种有影响的杂志上刊载了好多篇讨论假借字、古今字、本字的文章,也牵涉到异体字.本文打算谈谈我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一、假借字假借字就是同音假借,利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另一个词.也就是许慎讲的“本无其字、依音托事”的假借.例如:“其”本象箕形,但“其雨”、“殷其雷”、“摽有梅,其实七兮”的“其”就不能当簸箕讲,只是同音假借.因为这两个字同音,就借做标音符号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体 假借 古今 说文 同源 汉代 同音 古书 简化
下载PDF
论《马王堆汉墓帛书》(肆)的声符替代现象及其与“古今字”的关系‘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莉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90-96,共7页
本文讨论的“声符替代”,指文献用字中不用为该词所造本字(包括后起本宇)或为人们认可的正字,而是使用本字或正字的声符来记录该词的现象。对这类用字现象,以往因为材料所限而笼统称之为“古今字”。本文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帛书(肆)139组... 本文讨论的“声符替代”,指文献用字中不用为该词所造本字(包括后起本宇)或为人们认可的正字,而是使用本字或正字的声符来记录该词的现象。对这类用字现象,以往因为材料所限而笼统称之为“古今字”。本文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帛书(肆)139组声符替代字的具体考察分析,指出应当区分声符替代现象所包含的两种用字类型——古今字和通假字,提出了进行上述区分的依据,并在统计调查基础上,对帛书(肆)所反映的秦末汉初文献用字实貌及古今宇的交替状况有所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王堆帛书 声符替代 古今 通假
下载PDF
重审通假字与古今字 被引量:9
11
作者 蒋书红 《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1年第10期55-58,共4页
通假字与古今字是古代汉语里一对常见的概念,然而在现在的教材和学术著作中,二者的界限和分类仍比较混乱。本文试分析其中原因,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通假 古今 古代汉语 分类 判断方法 意义
下载PDF
《说文解字》无从属字部首评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冯玉涛 赵兵战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23-26,共4页
《说文》中共35个没有从属字部首中的32个部首,许慎将它们列为部首是错误的。而他之所以将它们列为部首,主要原因一是受到汉代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主要是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将数字、干支字立作部首;二是为许氏的语文认识水平所局限... 《说文》中共35个没有从属字部首中的32个部首,许慎将它们列为部首是错误的。而他之所以将它们列为部首,主要原因一是受到汉代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主要是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将数字、干支字立作部首;二是为许氏的语文认识水平所局限。这些无属字部首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在许书中有古今字、异体字等重文证明,应当归入相关的字的下面;第二,按照许慎的条例、原则可以归入其他部首,却违反规定而单列;第三,解释字的意义、分析字形有错误,而不能归入其他部首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首 《说文解 无从属学 古今 异体
下载PDF
早期有关“古今字”的表述用语及材料辨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运富 《励耘语言学刊》 2007年第2期66-89,共24页
古今字观念形成于东汉时期。较早论述这一现象的学者是郑众,他已使用"古字""今字"对举的方式来表述古今字关系,并且对古今字的内涵做了基本界定。郑玄在古今字的理论阐述上并未超过郑众,但他首次使用了"古今字"这个组合术语,并扩... 古今字观念形成于东汉时期。较早论述这一现象的学者是郑众,他已使用"古字""今字"对举的方式来表述古今字关系,并且对古今字的内涵做了基本界定。郑玄在古今字的理论阐述上并未超过郑众,但他首次使用了"古今字"这个组合术语,并扩充了具体古今字例的分析。郑众和郑玄所谓的古今字,是指不同时代记录同一词项通行用不同字的现象。古字和今字之间同义、同音但不同字。郑玄等人注释中的"古""今"、"古文""今文"有多种涵义和所指,或沟通古今字,或注释古今语,或校勘版本异文,其实各自所使用的表述方式和措词并不完全相同,应该注意分辨,以免误解、误用、误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 郑众 郑玄 古文 今文 古今 版本校勘
下载PDF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有关古今字论述的考察 被引量:7
14
作者 黄圆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2期12-16,共5页
清代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有关古今字的论述,是体现段氏《说文》研究学术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就段注中所有关于古今字的论述材料进行全面考察,通过实例和对观点的梳理,从而对段注中的古今字观进行阐述和评论。
关键词 段玉裁 《说文解注》 古今
下载PDF
由简帛异文谈古代通用字问题 被引量:6
15
作者 吴辛丑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28-33,63,共7页
本文结合简帛典籍异文,申论建立古代通用字概念的必要性,并就通假字、古今字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略作辨证。
关键词 简帛异文 通用 通假 古今 古代汉语
下载PDF
读王念孙《广雅疏证》简论 被引量:7
16
作者 周祖谟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1期102-105,共4页
《广雅》为三国魏时张揖所作。揖字稚让,清河人,在明帝太和中(公元227——229年)为博士。(见唐颜师古《汉书注叙例》)据《隋书·经籍志》所载,张揖除撰《广雅》外,还著有《三仓解诂》《埤仓》《古今字诂》《杂字》等书,由此可知他... 《广雅》为三国魏时张揖所作。揖字稚让,清河人,在明帝太和中(公元227——229年)为博士。(见唐颜师古《汉书注叙例》)据《隋书·经籍志》所载,张揖除撰《广雅》外,还著有《三仓解诂》《埤仓》《古今字诂》《杂字》等书,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博闻多识、精通文字训诂的人。《广雅》的体例和篇目同于《尔雅》,始于《释诂》,终于《释兽》,分为上中下兰篇,今本作十卷,所收的词语几乎都是《尔雅》以外的,所以名为《广雅》。“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念孙 尔雅 疏证 训话 说文解 词义 段玉裁 钱大昭 古今
下载PDF
也谈古今字与通假字之辨别 被引量:7
17
作者 黄文龙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6期91-94,共4页
本文综合运用文字学、逻辑学的相关知识,重新审察古今字与通假字,透过音形义方面的异同表象,提出以是否是新造调为标准,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中非古今字部分;以是否是“本有其字”为标准,区分通假字与古个字中非通假字部分的理论主... 本文综合运用文字学、逻辑学的相关知识,重新审察古今字与通假字,透过音形义方面的异同表象,提出以是否是新造调为标准,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中非古今字部分;以是否是“本有其字”为标准,区分通假字与古个字中非通假字部分的理论主张。最后,肯定“古今通用”现象的客观存在,并提出处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 通假 新造 本有其
下载PDF
从古今字谱论龟茲乐影响下的民族音乐 被引量:7
18
作者 潘怀素 《考古学报》 1958年第3期95-124,157-160,共34页
我国新的人民音乐,只有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并且批判接受外国的音乐作为养料和借鉴,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和繁荣。(人民日报1956年8月10日社论)
关键词 古今 胡琵琶 音集 民族音乐 十二律 工尺谱 印度 二四谱
原文传递
《玉篇》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 被引量:5
19
作者 朱声琦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61-63,共3页
《玉篇》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朱声琦《玉篇》是我国第一部以楷书为汉字形体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采用反切注音的字典。其中既保留了不少秦汉古音,也记录了魏晋时代一些新产生的读音。《玉篇》还第一次收录了许多古今字、通假... 《玉篇》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朱声琦《玉篇》是我国第一部以楷书为汉字形体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采用反切注音的字典。其中既保留了不少秦汉古音,也记录了魏晋时代一些新产生的读音。《玉篇》还第一次收录了许多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有的字当时虽然未有字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篇》 古今 《说文》 通假 《原本玉篇残卷》 《集韵》 段玉裁 宋本 《广韵》 舌上音
下载PDF
“瑚琏”探源 被引量:8
20
作者 何琳仪 黄锡权 《史学集刊》 1983年第1期68-70,共3页
先秦礼制,典笈记载虽然丰富,但由于种种原因,流传到汉代,其中有些问题即便当时的经师也不十分明了,以至后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今,我们要想弄清这些问题的原委。
关键词 瑚琏 礼制 经师 物资 原委 《论语》 古文研究 战国文 古今 商周考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