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冯契先生的智慧哲学与本体思考:知识与价值的逻辑辩证统一 被引量:6
1
作者 成中英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7,共5页
冯契先生的哲学是从现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的冲击、变革与对其反思中提炼出来的.他的哲学思想不但具有丰富的时代精神与社会生活体验,更具有对自然与社会认识的反思与对此反思的反思的智慧,这自然形成了他的哲学思想的辩证结构与内涵,... 冯契先生的哲学是从现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的冲击、变革与对其反思中提炼出来的.他的哲学思想不但具有丰富的时代精神与社会生活体验,更具有对自然与社会认识的反思与对此反思的反思的智慧,这自然形成了他的哲学思想的辩证结构与内涵,他把以下三方面的哲学课题贯串起来,组合成他的哲学三重奏或三部曲:第一,他面临的哲学课题是“古今中西”之争,深入到中国人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检讨,此正是重建现代中国文化与社会的走向所必须面临的课题,他把这一课题直接联系到如何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问题,因之提出了人们必须认真地去把握中国文化与哲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第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哲学 逻辑辩证 价值创造 冯契 古今中西 本体 中国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思维方式 知识与智慧
原文传递
古今东西之争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汤一介 《江淮论坛》 CSSCI 1994年第6期10-17,共8页
关键词 激进主义 中国文化 自由主义 保守主义 中国现代文化 东西 学术文化 西方文化 古今中西 文化发展
下载PDF
论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历史发展——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 被引量:4
3
作者 凌厚锋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999年第10期13-21,共9页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文化建设 综合创新 文化观 古今中西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国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
下载PDF
“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哲学的当代性
4
作者 刘梁剑 《中国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6-172,207,208,共19页
“人类向何处去”这一当代中心问题在思想文化领域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古”“今”“中”“西”,呈现出从孤立到系统、从分离独立到互动生成的发展过程,其世界性特质逐步彰显,不仅在空间的维度上表现为中国向世界流溢,而且在时间... “人类向何处去”这一当代中心问题在思想文化领域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古”“今”“中”“西”,呈现出从孤立到系统、从分离独立到互动生成的发展过程,其世界性特质逐步彰显,不仅在空间的维度上表现为中国向世界流溢,而且在时间的维度上表现为中国新文化的世界历史意义。“时时珠玑”的意象有助于人们理解“古今中西”的交相发用结构。“古今中西”之争制约着当代中国哲学运思,乃至“中国哲学”本身就体现出交相发用结构。这种结构突显生成、一贯与共通。以新的时空经验反思文明冲突论,以生成的共通性超越抽象的普遍性,进而由共通性走向共同体,由人类小世界走向天地万物大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中西 交相发用结构 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世界与中国:从哲学的视域出发——第2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会议综述
5
作者 蔡添阳 《思想与文化》 2023年第1期383-398,共16页
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折射出世界与中国的相遇,对此加以省思,一方面有助于为世界哲学的建构和发展提供理论资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廓清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视域。本文综述了由国际中国哲学学会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第22届中国哲学大会... 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折射出世界与中国的相遇,对此加以省思,一方面有助于为世界哲学的建构和发展提供理论资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廓清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视域。本文综述了由国际中国哲学学会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第22届中国哲学大会研讨成果,并从会议议题、思考进路与问题探索三个方面对大会内容进行回溯性整理:大会议题丰富,体现出哲学理论的深度与研究过程的曲折;思考进路多样化,反映了史思结合与哲学理论和哲学史间的紧密关联;哲学方法的拓展,也折射出学术范式的种种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2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 中国哲学 世界哲学 古今中西
原文传递
风云际会的晚清新经学转型——张之洞与廖平的师生交往及其学术史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吴龙灿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8-46,共9页
前人有见于张之洞和廖平学术面相之异,而未深究张廖学术实质之同,或以避免"逼贿"、"惧祸"之嫌疑而曲为辩说,反而遮蔽张廖契合之真相。张廖师生爱国尊儒、援西护中,在晚清经学转型过程中,前期殊途同归,后期若合符节... 前人有见于张之洞和廖平学术面相之异,而未深究张廖学术实质之同,或以避免"逼贿"、"惧祸"之嫌疑而曲为辩说,反而遮蔽张廖契合之真相。张廖师生爱国尊儒、援西护中,在晚清经学转型过程中,前期殊途同归,后期若合符节,在回应"古今中西"之争、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共同努力中做出卓越贡献,奠定了新经学基本范式,彰显了中国传统永恒的普适价值和非凡的当代意义。在中国文化百年劫难之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无逃于"古今中西"之争问题意识,因而由张廖奠定的、"中体西用"为特征的新经学范式,也是最可借重和极富启发性的中国文化重建和当代儒学复兴的基础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廖平 新经学转型 中体西用 古今中西
下载PDF
重新塑造中国文化精神——《中华元典精神》说略 被引量:1
7
作者 余同元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7年第3期140-142,共3页
重新塑造中国文化精神——《中华元典精神》说略余同元晚清以降,“中国向何处去”率先成为时代的中心议题,由此引发的“古今中西”之争,既包含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种种歧见,又导致了西化与中国本土化关系的无数辩难。今天,问... 重新塑造中国文化精神——《中华元典精神》说略余同元晚清以降,“中国向何处去”率先成为时代的中心议题,由此引发的“古今中西”之争,既包含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种种歧见,又导致了西化与中国本土化关系的无数辩难。今天,问题的中心已由“中国向何处去”转变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典精神 中国文化精神 重新塑造 哲学诠释学 近代化 古今中西 否定否定规律 重演律 中国传统文化 原创性
原文传递
从哲学到政治(上)--“古今中西”之争与政治成熟 被引量:1
8
作者 谢茂松 《政治思想史》 2011年第1期53-79,198,共27页
本文以"文化"视角来梳理甘阳近30年来思路中的不变与变化:不变的是他将文化放置于"古今中西"之争的架构下的讨论方式;最根本的变化则是由哲学到政治的转变,此政治是原初性的现实的政治世界。如此对于政治的理解又... 本文以"文化"视角来梳理甘阳近30年来思路中的不变与变化:不变的是他将文化放置于"古今中西"之争的架构下的讨论方式;最根本的变化则是由哲学到政治的转变,此政治是原初性的现实的政治世界。如此对于政治的理解又是与质疑全球性普世化的特殊主义联系一起,这同时也使他对于"古今中西"之争的理解深化,其中的张力得以展开。他由此提出"通三统"说,再进而以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在排序上优先于自由主义,而社会主义又优先于文化保守主义。由于甘阳个人在当代中国思想学术界的某种特殊位置,通过对他个人的解读,自然也试图理解中国思想学术界晚近30年来的变迁及其背后内在的历史动力,理解中国知识分子重返政治以及何谓真正的政治成熟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阳 古今中西 政治成熟
下载PDF
冯契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定位
9
作者 荆世群 《船山学刊》 CSSCI 2010年第2期53-56,共4页
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崇高地位的确定是冯契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在冯契看来,毛泽东哲学思想因对近代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古今中西"之争和对近代哲学史上认识论方面的"心物(知行)"之辨作了历史总结,从而对近代... 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崇高地位的确定是冯契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在冯契看来,毛泽东哲学思想因对近代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古今中西"之争和对近代哲学史上认识论方面的"心物(知行)"之辨作了历史总结,从而对近代对中国哲学革命作了历史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哲学思想 冯契 中国近代哲学革命 古今中西 “心物(知行)”
下载PDF
中国近代哲学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0
作者 黎康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0年第S1期13-18,共6页
中国近代在经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巨大的社会变革的同时,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也经历了一场“古今中西”之争和一次伟大的哲学革命。从本世纪初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与中国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的革命进程中,它自身也中国化了,不... 中国近代在经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巨大的社会变革的同时,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也经历了一场“古今中西”之争和一次伟大的哲学革命。从本世纪初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与中国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的革命进程中,它自身也中国化了,不仅在理论上总结了“古今中西”之争和近代的哲学革命,而且在实践上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哲学革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古今中西 “行” 知行观 社会主义 思想原则 历史观 唯物史观 革命进程
下载PDF
冯契的政治哲学
11
作者 朱承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1-82,共12页
在冯契哲学体系中,政治哲学思想虽然不占据核心地位,却是其智慧说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中的重要体现。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冯契主张哲学与政治是不可分的,政治社会发展推动哲学变革,哲学发展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支撑。在中国哲学发展历程中... 在冯契哲学体系中,政治哲学思想虽然不占据核心地位,却是其智慧说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中的重要体现。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冯契主张哲学与政治是不可分的,政治社会发展推动哲学变革,哲学发展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支撑。在中国哲学发展历程中,古今之争、中西之争构成了时代发展的核心话题,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及近代政治哲学的价值选择路径。在政治观念上,冯契推崇近代以来的民主、平等、自由等现代性价值,对建基于民主、平等、自由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充满了信心。他认为,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个性解放与大同团结并行不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契 政治哲学 古今中西 社会进步 现代政治理念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 被引量:3
12
作者 肖伟光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共10页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概括起来就是明定位、明立场、明领导权、明使命、明方向、明规律,六者有机统一。明定位、明立场,解决的是“为何要...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概括起来就是明定位、明立场、明领导权、明使命、明方向、明规律,六者有机统一。明定位、明立场,解决的是“为何要做”问题;明领导权,解决的是“谁来做”问题;明使命、明方向、明规律,解决的是“怎么做”问题。将根脉与魂脉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机勃勃的、气韵流动的文化生命体,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实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理论指引、凝聚精神力量、发挥示范作用,这些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达之用的重要内容。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何以能够体用贯通,我们至少可以从主要创立者、创立目标和创立方式三个方面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明体达用 体用贯通 理论品格 文化主体性 破解“古今中西
原文传递
作为文化事业的通识教育——“全国首届文化素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综述 被引量:8
13
作者 吴飞 赵晓力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2-107,共6页
2007年7月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全国首届文化素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是近年来关于通识教育讨论的理论深化和推广实践。这次讲习班的课程设置将学术思想探讨中对"古今中西之争"的关注贯彻到教育实践中,强调将教育... 2007年7月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全国首届文化素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是近年来关于通识教育讨论的理论深化和推广实践。这次讲习班的课程设置将学术思想探讨中对"古今中西之争"的关注贯彻到教育实践中,强调将教育当作文化事业的一部分来思考和发展。讲习班以经典阅读和小班讨论为重点,以核心课程推动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引导学员进入对文化实质问题的理解和讨论,从而在更根本上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古今中西 经典阅读 小班讨论
下载PDF
从古今中西之争到新的文化生命体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立旭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145,160,共15页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论断。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冲击,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旧文化生命体濒临解体,如何处理中与西、古与今的关系,再造新的文化...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论断。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冲击,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旧文化生命体濒临解体,如何处理中与西、古与今的关系,再造新的文化生命体,构筑文化自信赖以依托的文化主体性,找回并坚定文化意义上的自我,重构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就成为一个摆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面前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发展出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这就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了根本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中西 新的文化生命体 文化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融通与超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古今中西之争”的破解之道
15
作者 霍广涛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62-70,共9页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将古今中外的文明融会贯通起来,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时代答案。中国共产党辩证把握“根”与“魂”的有机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将古今中外的文明融会贯通起来,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时代答案。中国共产党辩证把握“根”与“魂”的有机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也使中华文明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丰厚滋养,有效破解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体用之争;辩证把握“古”与“今”的融会贯通,在创造性转化中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在创新性发展中创造现代文明的超越形态,有效破解了中华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古今对峙;辩证把握“中”与“外”的交流互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有效破解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优劣之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古今中西 破解
原文传递
中国共产党如何破解古今中西之争 被引量:2
16
作者 姚中秋 《国家治理》 2023年第23期52-59,共8页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连遭失败,陷入全面文明危机,“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思想政治之中心问题,“古今中西之争”因此而起。运用世界体系理论,以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根本历史任务为尺度,可以论定三个历史时期古今中西之争的得失。相比...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连遭失败,陷入全面文明危机,“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思想政治之中心问题,“古今中西之争”因此而起。运用世界体系理论,以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根本历史任务为尺度,可以论定三个历史时期古今中西之争的得失。相比于沉溺在观念之争的各派,中国共产党基于以实践为中心的唯物辩证法,准确认识现代中国之处境、问题及其症结,展开革命、发展实践,创造总体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现实地破解了古今中西之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中西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历史唯物主义
原文传递
中国式现代化与“综合创新”文化观
17
作者 杨学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自从近代中西文化相遇并发生剧烈碰撞与交融以来,中国思想界和知识界所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或焦点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为此,中国思想家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案,历史上形成和现实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中体西用论”“综... 自从近代中西文化相遇并发生剧烈碰撞与交融以来,中国思想界和知识界所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或焦点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为此,中国思想家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案,历史上形成和现实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中体西用论”“综合创新论”“中国本位论”“全盘西化论”“中西古今论”“西体中用论”“河东河西论”“中国模式论”等。在这些方案中,“综合创新论”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在文化实践上都更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综合创新”文化观自20世纪30年代被提出以来不断传承发展,经历了张申府、张岱年的“三流合一”论,方克立的“马魂中体西用”论,以及第三期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综合创新”文化观具有无可置疑的当代价值,它也应该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时代主题而得到提升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中西 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综合创新”文化观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是“古今中西之争”的真正破解——基于三次思想解放的视角
18
作者 李一凡 《福州党校学报》 2024年第3期32-38,共7页
在文明自身代际更迭以及不同文明的交往中,产生了“古今中西之争”。近代以来曾有两次“古今中西之争”的高潮:第一次是“五四”时期,此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在“古与今”“中与西”两对矛盾中,“中与西”即中国与西方的矛... 在文明自身代际更迭以及不同文明的交往中,产生了“古今中西之争”。近代以来曾有两次“古今中西之争”的高潮:第一次是“五四”时期,此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在“古与今”“中与西”两对矛盾中,“中与西”即中国与西方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古今中西之争”呈现为“东西文化的论战”,核心是“文化之争”;第二次是改革开放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使争论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古与今”,即现代与传统的矛盾,重点是探讨“传统”的价值。“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融通了“古今中西”之学,实现从“古今之争”到“古今一义”、“中西之争”到“中西一体”的超越,是对“古今中西之争”的真正破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解放 “第二个结合” 古今中西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价值、逻辑与实践空间
19
作者 肖卜文 《求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1-187,共7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既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了时代条件和实践基础,又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个结合”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既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了时代条件和实践基础,又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个结合”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内在逻辑,就在于它坚定了文化自信,筑牢了道路根基,巩固了文化主体性,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加速了文明更新,打开了面向未来的创新空间。从彼此契合、守正创新、开放包容、明体达用、互相成就等维度分析发现,“第二个结合”可以推进实现破解“古今中西之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古今中西 习近平文化思想
原文传递
试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破解文化的“古今中西之争”
20
作者 张国义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11,共7页
文化的“古今中西之争”涉及在文化建设中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由“古”变“今”,以及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角色和地位问题。这是近代以来各历史时期文化建设的焦点问题,也是必答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的“古今中西之争”涉及在文化建设中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由“古”变“今”,以及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角色和地位问题。这是近代以来各历史时期文化建设的焦点问题,也是必答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应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破解“古今之争”,以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破解“中西之争”,以“第二个结合”超越“体用之辨”,以守正创新的文化观承担新的文化使命,从而全方位破解文化建设中的“古今中西之争”,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古今中西 “第二个结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