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论争与沈从文的“自我经典化”——兼及“京海之争”与“反差不多”论争的重审 被引量:2
1
作者 蒋士美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60-167,共8页
1930年代,沈从文先后发起了“京海之争”“反差不多”等一系列文学论争。当我们重返论争所发生的历史现场,将两次论争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考察,可以发现:“京海之争”并非“京派”与“海派”这两大文学流派之间的正面交锋,而是由沈从文独... 1930年代,沈从文先后发起了“京海之争”“反差不多”等一系列文学论争。当我们重返论争所发生的历史现场,将两次论争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考察,可以发现:“京海之争”并非“京派”与“海派”这两大文学流派之间的正面交锋,而是由沈从文独自代表北方作家群体(京派),与居于上海的作家群体(主要是左翼作家)展开的一场关于政治、商业与文学之间关系的大讨论;“京海之争”的真正肇始也不是沈从文的《文学者的态度》一文,而是他的另一篇文章《论“海派”》;同时,沈从文发起“反差不多”论争的真正意图与“京海之争”一脉相承,都是旨在通过批判文坛普遍存在的“差不多”现象,凸显以自己为代表的“京派”文学之独特价值。藉由系列文学论争,“京派”这一“作家群体”正式浮出历史地表,而沈从文作为后期“京派”文学的代言人,其创作观念和文学理想也日益凸显,并逐步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坛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学论争显然是沈从文主动选择的一种“自我经典化”的媒介策略,无论是在“京海之争”中强烈批判“海派”作家“玩票白相”的创作态度和“商业竞卖”的恶劣风气,还是在“反差不多”论争中激烈指责以左翼文学阵营为代表的公式化、概念化创作倾向,其背后潜藏的都是沈从文强烈的“自我经典化”意识,他实际上是想要借助群体的力量,让自己代表和引领的自由主义文学理念脱颖而出,以完成在中国现代文学场中的站位,进而为自己念兹在兹的“伟大中国文学作品”指明创作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京海之争” 差不多 自我经典化
下载PDF
“反差不多”论中的“差不多”——以“反差不多”运动中的茅盾与沈从文为中心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东方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2-56,共5页
肇始于1936年10月的"反差不多"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场自由主义文学和左翼文学间引人瞩目的文学论争,作为双方主将的茅盾和沈从文虽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但今日看来,二者间却有许多共通之处。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出了&qu... 肇始于1936年10月的"反差不多"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场自由主义文学和左翼文学间引人瞩目的文学论争,作为双方主将的茅盾和沈从文虽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但今日看来,二者间却有许多共通之处。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新八股"、"公式主义"与"差不多"的问题,发现了当时文坛存在的"差不多"的创作现状,并开出了差不多的"药方"。今天对茅盾和沈从文观点进行深入思考,不但有助于梳理和反思当年的那场论争,而且对当下文学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不多 差不多”论 茅盾 沈从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