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政教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渤 王建新 《俄罗斯研究》 CSSCI 2007年第1期74-77,共4页
自1958年到1964年,苏联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掀起了一场苏联战后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大规模反宗教运动,它不仅改变了苏联社会此前逐步走向正常化的政教关系,还以激烈的形式震动了整个苏联社会,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苏联共产党、国... 自1958年到1964年,苏联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掀起了一场苏联战后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大规模反宗教运动,它不仅改变了苏联社会此前逐步走向正常化的政教关系,还以激烈的形式震动了整个苏联社会,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苏联共产党、国家和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赫鲁晓夫 宗教组织 宗教运动
下载PDF
晚清民国时期三大政治运动对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孔令宏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541-546,共6页
学术界认为,近现代佛教、道教与过去相比处于衰落的状态,但是,对于佛教、道教衰落的原因却缺乏具体的分析。本文认为,晚清和民国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废庙办学运动、反宗教运动相继而来,绵延近百年,从思想观念到行动,形成了不利于佛教、... 学术界认为,近现代佛教、道教与过去相比处于衰落的状态,但是,对于佛教、道教衰落的原因却缺乏具体的分析。本文认为,晚清和民国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废庙办学运动、反宗教运动相继而来,绵延近百年,从思想观念到行动,形成了不利于佛教、道教生存的文化、社会、政治环境,对佛教、道教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相比较而言,由于佛教寺院经济状况好,僧尼人数和信徒人数多,社会动员力量强大,这三大运动对佛教的影响小,对道教的影响却很大,直接危及到道教的生存,严重伤及道教的元气,是道教在近现代衰落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天国运动 庙产兴学 宗教运动 佛教 道教 晚清民国时期
下载PDF
赫鲁晓夫时期的“反宗教运动”及其教训 被引量:1
3
作者 雷丽平 苗幽燕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0-128,F0003,共10页
赫鲁晓夫的"反宗教运动"持续了6年,直到赫鲁晓夫被赶下台为止。赫鲁晓夫的"反宗教运动"从其规模、破坏程度和后果看,与以前相比有所不同。这场"反宗教运动"的失误,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为社会... 赫鲁晓夫的"反宗教运动"持续了6年,直到赫鲁晓夫被赶下台为止。赫鲁晓夫的"反宗教运动"从其规模、破坏程度和后果看,与以前相比有所不同。这场"反宗教运动"的失误,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为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如何处理好政教关系和宗教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值得关注的是,宗教与民族关系的和睦息息相关,民族和宗教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对宗教极端主义者尤其是打着宗教的幌子企图分裂国家的不法分子,要加大打击力度,维护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鲁晓夫 宗教运动 东正教 教训
下载PDF
民国基督徒苏俄想象中的宗教图景
4
作者 杨卫华 《党史研究与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2-101,共10页
十月革命后,苏俄开始发动反宗教运动,但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在不同的时段轻重不一。苏俄的反宗教及宗教在苏俄的命运一直是基督教世界关注的焦点,在华中外基督徒也不例外,他们对苏联宗教命运的关注与阐释除出于同道之谊的同情外,更重要... 十月革命后,苏俄开始发动反宗教运动,但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在不同的时段轻重不一。苏俄的反宗教及宗教在苏俄的命运一直是基督教世界关注的焦点,在华中外基督徒也不例外,他们对苏联宗教命运的关注与阐释除出于同道之谊的同情外,更重要的关怀在中国基督教自身的命运,他们想以基督教在苏联的命运为参照,作为反省中国基督教的一种外在资源,以便改造中国基督教,重塑基督教在中国的恰当形象,避免中国教会落入苏联教会同样的命运。而对苏联反教的多元化诠释却成为基督徒审视共产主义的关键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俄 宗教运动 传教士 中国基督徒 民国
原文传递
公民社会的历史背景 被引量:3
5
作者 厄恩斯特·盖尔纳 张望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CSSCI 1992年第3期67-84,共18页
以1989年的巨变为顶点的东欧动荡重新引起人们对"公民社会"这个概念的强烈兴趣。笔者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个概念的种种内涵确实与建立民主自由的社会政治秩序密切相关。其实,"民主制度"一词固然适合于指称具... 以1989年的巨变为顶点的东欧动荡重新引起人们对"公民社会"这个概念的强烈兴趣。笔者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个概念的种种内涵确实与建立民主自由的社会政治秩序密切相关。其实,"民主制度"一词固然适合于指称具有可参与性的且负责任的政府,但是它所意味的模式与"公民社会"相较,在实用性上还略差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背景 政治生活 社会政治秩序 民主自由 古代城邦 穆斯林社会 市民社会 宗教改革运动 恩斯特 赫勒
原文传递
尼德兰革命的世界历史地位 被引量:1
6
作者 夏诚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0年第1期26-33,共8页
十六世纪末爆发的尼德兰反西独立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的胜利,不仅在尼德兰北部建立了一个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是欧洲、甚至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它揭开了世界历史上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十六世纪末爆发的尼德兰反西独立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的胜利,不仅在尼德兰北部建立了一个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是欧洲、甚至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它揭开了世界历史上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标志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历史进程已经开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但是,苏联史学界和国内有关世界史的著作,一般都把尼德兰革命划入中世纪史,与叙述资本主义时代的近代史截然分割开来。实际上,也就是把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看做是中世纪末期的一个地方性孤立事件,把它排斥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总进程之外。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有必要重新认识尼德兰革命在欧洲和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世纪 十七世纪 宗教改革运动 尼德兰革命 罗马天主教会 中世纪 葡萄牙 殖民地 殖民主义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
下载PDF
16-18世纪耶稣会传教艺术的起源及其若干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顾卫民 《基督教学术》 CSSCI 2016年第1期145-200,388,共57页
本文叙述了在罗马教会反宗教改革运动背景下耶稣会艺术的起源及其与灵修神学的关系,分析了耶稣会艺术的特点:(1)崇拜'耶稣之名';(2)对于圣体圣事、弥撒和祭坛的重视;(3)对于圣母崇拜的突出;(4)对于天使的崇拜;(5)对于圣徒、殉... 本文叙述了在罗马教会反宗教改革运动背景下耶稣会艺术的起源及其与灵修神学的关系,分析了耶稣会艺术的特点:(1)崇拜'耶稣之名';(2)对于圣体圣事、弥撒和祭坛的重视;(3)对于圣母崇拜的突出;(4)对于天使的崇拜;(5)对于圣徒、殉道者以及圣物的崇拜;(6)对于古典的艺术形式的提倡等表现特征,同时也论述了这些特征的神学背景。最后,本文指出了耶稣会艺术在欧洲以外地区对于本地的艺术元素的灵活吸收以及外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改革运动 特兰托大公会议 耶稣会 艺术特征
原文传递
法国近代史学的兴起
8
作者 孙秉莹 《史学史研究》 1980年第2期32-38,41,共8页
欧洲近代史学滥觞于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运动。路德教和喀尔文教同样都攻击罗马教会的历史根据和历史要求。罗稜索·发拉(Lorenzo valla)对伪造文件“君士坦丁圣赐”②所作的批判,也同样适用于对(罗马)教会特权所依据的许多其他传... 欧洲近代史学滥觞于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运动。路德教和喀尔文教同样都攻击罗马教会的历史根据和历史要求。罗稜索·发拉(Lorenzo valla)对伪造文件“君士坦丁圣赐”②所作的批判,也同样适用于对(罗马)教会特权所依据的许多其他传统说法和文献资料的批判。历史批判成了路德教等的一种武器,而文献资料则被用作《马得堡世纪丛书》③编撰者们手中的弹药。罗马教会对路德教等用历史作斗争工具的作法感到恐慌是很迟缓的。它努力想把争论限制在神学问题范围之内,但这是徒劳的。用历史来攻击最后变得十分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史学 中世纪 法国史 宗教改革运动 文献资料 修道院 君士坦丁 古文书学 批判 罗马教会
下载PDF
《1579—1724年耶稣会士中国传教团的东方之旅》简评
9
作者 约翰·德鲁尔 观鑫(译) 《国际汉学》 2010年第2期258-260,共3页
利亚姆·马修·布罗基(Liam Matthew Brokey)的新著《1579—1724年耶稣会士中国传教团的东方之旅》(Journey tothe East:The Jesuit Mission to China,1579—1724),利用欧洲(特别是葡萄牙)档案馆中的传教士文献,以生动的细节和... 利亚姆·马修·布罗基(Liam Matthew Brokey)的新著《1579—1724年耶稣会士中国传教团的东方之旅》(Journey tothe East:The Jesuit Mission to China,1579—1724),利用欧洲(特别是葡萄牙)档案馆中的传教士文献,以生动的细节和精心的论证,再现了广为人知的耶稣会士中国传教团的故事。传统观点认为,耶稣会士专门采取侧重于高层的"涓滴皈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团 耶稣会士 MATTHEW 布罗 马修 中国天主教 Mission 范礼安 利玛窦 宗教改革运动
原文传递
葡萄牙宗教裁判所为害匪轻
10
作者 顾卫民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7年第6期153-153,共1页
地理大发现时代,葡萄牙教会当局在本国及其海外殖民地的重要活动之一便是设立宗教裁判所,监视和镇压具有犹太人血统后来被迫皈依基督教的所谓“新基督徒”以及其他具有异端思想的人士。葡萄牙宗教裁判所是罗马教会反宗教改革运动的组成... 地理大发现时代,葡萄牙教会当局在本国及其海外殖民地的重要活动之一便是设立宗教裁判所,监视和镇压具有犹太人血统后来被迫皈依基督教的所谓“新基督徒”以及其他具有异端思想的人士。葡萄牙宗教裁判所是罗马教会反宗教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也是16-18世纪伊比利亚半岛特殊政治、文化和宗教形势的产物,并且与耶稣会在葡萄牙的活动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裁判所 伊比利亚半岛 罗马教会 地理大发现 耶稣会 宗教改革运动 “新基督徒” 葡萄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