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媒介化:共识、分野与中国语境下的研究路径
被引量:
9
1
作者
孙婧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5-90,共16页
本文对“媒介化”研究的基本共识——媒介的“去本质化”进行探讨,并以此为起点,对三种研究视角的分野——制度主义视角、社会建构视角、技术/物质视角进行梳理与分析。三者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对“媒介是什么”的不同解答。制度主义视角...
本文对“媒介化”研究的基本共识——媒介的“去本质化”进行探讨,并以此为起点,对三种研究视角的分野——制度主义视角、社会建构视角、技术/物质视角进行梳理与分析。三者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对“媒介是什么”的不同解答。制度主义视角下,媒介被视为独立或半独立的社会制度,媒介化即媒介制度性地“他律”着其他社会机构或系统的过程;社会建构视角下,媒介是一种能够改变交流模式的情境,媒介化即人类通过媒介嵌入日常生活世界与建构现实的过程;在技术/物质视角下,媒介是一种基础设施,媒介化可以被视为一场运动,通过这场运动,媒介技术及相关技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实践与空间都变成要在物理/物质层面去适应媒介的存在。本文认为,中国语境下的媒介化研究可遵循两条主要路径:一是围绕三种视角的交叉融合本土化研究;二是围绕媒介化的研究困境与学术启发进行辩证性的考察,以期寻找我国传播学研究的主体性,积极回应传播学中的“中国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化
去
本质
化
制度主义
社会建构
物质性
媒介技术
原文传递
职业社会学的新发展:迈向更具包容性的概念与理论框架
被引量:
1
2
作者
简逸伦
肖索未
《社会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225,M0007,共24页
职业社会学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变迁,职业社会学研究出现了危机,暴露出其基于英美社会的预设所带来的一系列局限。在此背景下,学者们重新发展了职业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去本质化”地理解职业的概念,反...
职业社会学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变迁,职业社会学研究出现了危机,暴露出其基于英美社会的预设所带来的一系列局限。在此背景下,学者们重新发展了职业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去本质化”地理解职业的概念,反思关于职业的抽象知识和自主性预设,并以更为关系性、情境化的方式理解职业,使职业社会学重新获得了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也更加适用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现实。在此过程中,职业社会学的经验研究也进一步扩展。本文系统梳理了职业社会学这一系列的新发展,进而讨论其对于中国相关研究的意义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社会学
去
本质
化
知识工作
组织研究
原文传递
从“去实践化”、“去本质化”到“去美学化”--关于后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后的思考
被引量:
2
3
作者
潘知常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89,96,共10页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当代中国美学经历了从"去实践化"到"去本质化"再到"去美学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相对于实践美学乃至新实践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后实践美学的脱胎换骨最为成功。而在后实践美学之后,...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当代中国美学经历了从"去实践化"到"去本质化"再到"去美学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相对于实践美学乃至新实践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后实践美学的脱胎换骨最为成功。而在后实践美学之后,美学则面临着从"美学"到"后美学"的根本转换,"美学的重建"与"非美学的思想"是当代中国美学所面临的全新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实践美学
“
去
实践
化
”
“
去
本质
化
”
“
去
美学
化
”
原文传递
由“是女人”向“生成女人”的跨越——一种女性主体的欲望化和去本质化思考
被引量:
3
4
作者
程党根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6-61,共6页
"生成"(becoming)是德勒兹用来区分分子(molecular)和克分子实体(molar entity)、少数主义者(minoritarian)和多数主义者(majoritarian),横越和重新调整克分子的"统一性"的一个概念;"生成女人"(be-coming...
"生成"(becoming)是德勒兹用来区分分子(molecular)和克分子实体(molar entity)、少数主义者(minoritarian)和多数主义者(majoritarian),横越和重新调整克分子的"统一性"的一个概念;"生成女人"(be-coming-woman)则是他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后现代女性主体概念。德勒兹所说的生成的女人,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女人,也不是现代女性主义哲学话语中的女性主体,因为它们都是"是女人"(being-woman),是克分子实体。"生成女人"由"柔韧的分割线"和"逃逸线"构成,它逃离男人和女人这两个克分子实体,拒不承认、认同或者仿效作为克分子实体的"是女人"。"生成女人"作为新的后女性主体,确立的不是某种如男性主体那样的实体式的主体,而是一个主体化过程。它从两个方面实现了女性主体观突破:一是使女性主体欲望化和身体化,二是使身体、性别身份去本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
生成女人
是女人
后女性主体
欲望
去
本质
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媒介化:共识、分野与中国语境下的研究路径
被引量:
9
1
作者
孙婧
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出处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5-90,共16页
文摘
本文对“媒介化”研究的基本共识——媒介的“去本质化”进行探讨,并以此为起点,对三种研究视角的分野——制度主义视角、社会建构视角、技术/物质视角进行梳理与分析。三者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对“媒介是什么”的不同解答。制度主义视角下,媒介被视为独立或半独立的社会制度,媒介化即媒介制度性地“他律”着其他社会机构或系统的过程;社会建构视角下,媒介是一种能够改变交流模式的情境,媒介化即人类通过媒介嵌入日常生活世界与建构现实的过程;在技术/物质视角下,媒介是一种基础设施,媒介化可以被视为一场运动,通过这场运动,媒介技术及相关技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实践与空间都变成要在物理/物质层面去适应媒介的存在。本文认为,中国语境下的媒介化研究可遵循两条主要路径:一是围绕三种视角的交叉融合本土化研究;二是围绕媒介化的研究困境与学术启发进行辩证性的考察,以期寻找我国传播学研究的主体性,积极回应传播学中的“中国问题”。
关键词
媒介
化
去
本质
化
制度主义
社会建构
物质性
媒介技术
Keywords
Mediatization
De-essentialization
Institutionalism
social construction
Materiality
media technology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职业社会学的新发展:迈向更具包容性的概念与理论框架
被引量:
1
2
作者
简逸伦
肖索未
机构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出处
《社会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225,M0007,共24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孩政策背景下家政服务关系的协调机制研究”(22BSH052)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职业社会学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变迁,职业社会学研究出现了危机,暴露出其基于英美社会的预设所带来的一系列局限。在此背景下,学者们重新发展了职业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去本质化”地理解职业的概念,反思关于职业的抽象知识和自主性预设,并以更为关系性、情境化的方式理解职业,使职业社会学重新获得了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也更加适用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现实。在此过程中,职业社会学的经验研究也进一步扩展。本文系统梳理了职业社会学这一系列的新发展,进而讨论其对于中国相关研究的意义与启发。
关键词
职业社会学
去
本质
化
知识工作
组织研究
分类号
C91 [经济管理]
原文传递
题名
从“去实践化”、“去本质化”到“去美学化”--关于后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后的思考
被引量:
2
3
作者
潘知常
机构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89,96,共10页
文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当代中国美学经历了从"去实践化"到"去本质化"再到"去美学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相对于实践美学乃至新实践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后实践美学的脱胎换骨最为成功。而在后实践美学之后,美学则面临着从"美学"到"后美学"的根本转换,"美学的重建"与"非美学的思想"是当代中国美学所面临的全新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
后实践美学
“
去
实践
化
”
“
去
本质
化
”
“
去
美学
化
”
分类号
B83 [哲学宗教—美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由“是女人”向“生成女人”的跨越——一种女性主体的欲望化和去本质化思考
被引量:
3
4
作者
程党根
机构
南昌大学哲学系
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6-61,共6页
文摘
"生成"(becoming)是德勒兹用来区分分子(molecular)和克分子实体(molar entity)、少数主义者(minoritarian)和多数主义者(majoritarian),横越和重新调整克分子的"统一性"的一个概念;"生成女人"(be-coming-woman)则是他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后现代女性主体概念。德勒兹所说的生成的女人,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女人,也不是现代女性主义哲学话语中的女性主体,因为它们都是"是女人"(being-woman),是克分子实体。"生成女人"由"柔韧的分割线"和"逃逸线"构成,它逃离男人和女人这两个克分子实体,拒不承认、认同或者仿效作为克分子实体的"是女人"。"生成女人"作为新的后女性主体,确立的不是某种如男性主体那样的实体式的主体,而是一个主体化过程。它从两个方面实现了女性主体观突破:一是使女性主体欲望化和身体化,二是使身体、性别身份去本质化。
关键词
德勒兹
生成女人
是女人
后女性主体
欲望
去
本质
化
Keywords
Deleuze
becoming-woman
being-woman
post-modern feminine subject
desire
deessentialization
分类号
B5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媒介化:共识、分野与中国语境下的研究路径
孙婧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9
原文传递
2
职业社会学的新发展:迈向更具包容性的概念与理论框架
简逸伦
肖索未
《社会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
1
原文传递
3
从“去实践化”、“去本质化”到“去美学化”--关于后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后的思考
潘知常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2
原文传递
4
由“是女人”向“生成女人”的跨越——一种女性主体的欲望化和去本质化思考
程党根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