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8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夷译语”调查记 被引量:44
1
作者 冯蒸 《文物》 1981年第2期57-68,共12页
"华夷译语"是明清两代官方编纂的若干种汉语("华")和非汉族语言("夷")的对译辞书的总称,是我国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大多是明清两代的抄本,刻本甚少,流传不多。解放以前,这些图书文物长期不被人们... "华夷译语"是明清两代官方编纂的若干种汉语("华")和非汉族语言("夷")的对译辞书的总称,是我国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大多是明清两代的抄本,刻本甚少,流传不多。解放以前,这些图书文物长期不被人们所重视,致使许多珍贵的文本流到海外。而国内现存多少,它们的性质如何,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也无人问津。笔者经过长时间的查访和阅读,深感这份珍贵的遗产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保护和研究、利用,为此撰写了这份调查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译语 华夷 会同馆 语言研究 明清两代 文化遗产 北京地区 四夷馆 长时间 图书馆
原文传递
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正统之争与正统再造 被引量:22
2
作者 秦永洲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0-77,共8页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政权“各言应历数,人谓迁图新”,正统与僭伪之争成为当时鲜明的时代特征。入主中原的夷族“假中国礼乐文章”,接过传统文化的旗帜,在汉族地主的导引下,再造中华正统,使中国文化以几千年从未间断的形式发展下来。...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政权“各言应历数,人谓迁图新”,正统与僭伪之争成为当时鲜明的时代特征。入主中原的夷族“假中国礼乐文章”,接过传统文化的旗帜,在汉族地主的导引下,再造中华正统,使中国文化以几千年从未间断的形式发展下来。中华正统之争与再造的积极意义,即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正统 正统再造 华夷
下载PDF
一部尚未刊行的翻译词典——清官方敕纂的《华夷译语》 被引量:15
3
作者 杨玉良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5年第4期67-69,100,共4页
翻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已有通译官。汉唐以来,随着佛教的传入,翻译佛经盛极一时,直至宋代仍然不衰。明清两代,随着中外关系及我国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发展,翻译逐渐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并有较大的发展。... 翻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已有通译官。汉唐以来,随着佛教的传入,翻译佛经盛极一时,直至宋代仍然不衰。明清两代,随着中外关系及我国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发展,翻译逐渐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并有较大的发展。明初,中央设有专门的翻译机构,称四夷馆,下设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后又增加八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 缅甸 译语 高昌 封建统治者 蒙古 官方 少数民族 中外关系 乾隆
原文传递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被引量:14
4
作者 贾益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58,158,共12页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既是最主要的治理目标理念,也是历代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大一统”治理目标下,一体两面的“华夷之辨”和“华夷一体”等观念以及相应的政策制度,为各个政权建立天下秩序和政权正统性提供...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既是最主要的治理目标理念,也是历代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大一统”治理目标下,一体两面的“华夷之辨”和“华夷一体”等观念以及相应的政策制度,为各个政权建立天下秩序和政权正统性提供不同的政治基础与合法化资源,也是中央集权制度下各种因俗而治的治理方式的依据。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紧密联系,为多民族的“大一统”观念和格局奠定了基础;而在“大一统”观念和格局下多民族之间的互动与治理方式的借鉴吸收,则成为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巩固、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华夷 大一统 民族治理 因俗而治
原文传递
从马嘎尔尼使华看国际体系之争 被引量:12
5
作者 但兴悟 《国际政治科学》 2006年第2期1-27,4,共28页
当两个不同的国际体系彼此相遇时,会产生什么结果?或者说,代表不同国际体系的国家相遇时,它们将如何定义彼此的身份并按照什么方式互动?如果双方对彼此的认知和身份定位以及各自遵循的行为规则存在冲突,矛盾如何解决?体系冲突对最终失... 当两个不同的国际体系彼此相遇时,会产生什么结果?或者说,代表不同国际体系的国家相遇时,它们将如何定义彼此的身份并按照什么方式互动?如果双方对彼此的认知和身份定位以及各自遵循的行为规则存在冲突,矛盾如何解决?体系冲突对最终失败的一方将产生什么影响?马嘎尔尼(George Macar- tney)事件为我们考察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透过这一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嘎尔 外交礼仪 三跪九叩 皇帝行 朝贡国 朝贡体制 华夷 阿美士德 行为规则 热河行宫
下载PDF
论契丹民族华夷同风的社会观 被引量:10
6
作者 武玉环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3-18,共6页
本文从契丹民族的历史观、民族观、社会观、道德观等方面论证了契丹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辽政权是属于南北对峙时期的北方民族政权。契丹王朝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教育诸方面,基本上继承了中原汉制并... 本文从契丹民族的历史观、民族观、社会观、道德观等方面论证了契丹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辽政权是属于南北对峙时期的北方民族政权。契丹王朝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教育诸方面,基本上继承了中原汉制并有所创新,体现出中华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及契丹族华夷同风的社会风貌。而日本学者所宣扬的“契丹王朝是胡族国家”,“辽朝是在中国史系列之外存在的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丹民族 《辽史》 契丹族 辽朝 南面官 各民族 道德观念 少数民族 华夷 《史记》
下载PDF
越南史籍对“中国”及“华夷”观念的诠释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焯然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18,共9页
越南自10世纪建立大越国后,便开始接受中国儒家学说,建立文庙。至陈朝时,更开科取士,以儒家经典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以中国官方所推崇的程朱学说为依归。其中《春秋》的夷夏之防和朱熹《通鉴纲目》的正统思想,对越南史家有深远的影响。... 越南自10世纪建立大越国后,便开始接受中国儒家学说,建立文庙。至陈朝时,更开科取士,以儒家经典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以中国官方所推崇的程朱学说为依归。其中《春秋》的夷夏之防和朱熹《通鉴纲目》的正统思想,对越南史家有深远的影响。越南史籍的正统论,其作用在分辨"正闰",又采用汉族政权惯用的"中国"以自称,以否定明朝的天朝和正统地位,将"居天下之中"的中国观念据为己有。可见中国古代的华夏与四夷观念,对周边民族有深远影响。中国周边的国家互相仿效,"中"与"外"、"华"与"夷"的概念在国与国之间变得模糊和混淆,也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因素而转换。越南虽然在文化上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但在政治上却对中国政权有所谴责,对政治和文化的归属有不同的立场。同时,因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观和文化优越感,虽然称其周边的民族为蛮夷,却又不能接受别人称自己为夷,以致在与中国交往时出现了非常复杂的政治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 史籍 儒学 中国 华夷 正统
下载PDF
试析先秦“大一统”民族观 被引量:7
8
作者 周庆智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63-70,共8页
本文认为,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统一于华夏的“大一统”民族观的内涵涉及华夷结构、华夷尊卑观念、以华变夷观念和华夷一统观念。虽然它在客观上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认为,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统一于华夏的“大一统”民族观的内涵涉及华夷结构、华夷尊卑观念、以华变夷观念和华夷一统观念。虽然它在客观上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功不可灭,但也有诸多弊端:“大一统”民族观的主旨是汉族文化优越论;其思想是以中国为世界中心,受地理环境制约的一个封闭系统;实质是一种民族中心主义;这种观念长期深存于中国人的思想之中,造成不利影响;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民族政策是功利性的,同化性的,因而是短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华夷 民族观念 华夏文化 “夷狄” 夷夏 试析 诸侯 四夷 族类
下载PDF
清代福建的海外贸易 被引量:6
9
作者 松浦章 郑振满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6年第1期97-104,共8页
1、绪言 明末清初在中国从事布教活动的葡萄牙人、耶苏会士Alvano Semmedo,于1647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刊行的《支那帝国志》中,记述了福建多山、居民违法出国的状况。关于其出国去向,接着又有如下的记载: 其地靠海,作为货物输出港与广东同... 1、绪言 明末清初在中国从事布教活动的葡萄牙人、耶苏会士Alvano Semmedo,于1647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刊行的《支那帝国志》中,记述了福建多山、居民违法出国的状况。关于其出国去向,接着又有如下的记载: 其地靠海,作为货物输出港与广东同样有名。本地居民自己从事这一工 作。他们把货物运往马尼拉、日本,尤其是运往台湾岛。他们在那里如数输给 荷兰人丝织品、麝香、陶器、砂糖以及织袜等本国名产。贷物的数量是相当多 的,因此,我们葡萄牙人吃亏而荷兰人获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贸易 福建商人 长崎 福建海商 建船 华夷 雍正朝 明清史 安南 厦门
下载PDF
辽代文化与“华夷同风” 被引量:7
10
作者 马赫 《民族研究》 1987年第3期27-35,共9页
公元1057年,即位不久的辽道宗耶律洪基曾“以《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诗进皇太后。”①其原作已佚,懿德皇后肖观音应制属和之词则尚存。词日: 虞廷开盛轨,王会合奇琛;到处承天意,皆同捧日心。文章通谷蠡,声教薄鸡林; 大寓看交泰,应知无古... 公元1057年,即位不久的辽道宗耶律洪基曾“以《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诗进皇太后。”①其原作已佚,懿德皇后肖观音应制属和之词则尚存。词日: 虞廷开盛轨,王会合奇琛;到处承天意,皆同捧日心。文章通谷蠡,声教薄鸡林; 大寓看交泰,应知无古今。② 全面析议这首诗的思想、艺术得失,非本文所欲涉。这里只想提出它在思想上的三个特点。其一日主倡驭国以同风。辽王朝不仅在政治上实现了华夏北疆的大一统,改变了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 辽代 文化 非本文 辽道宗 华夏 耶律 观音 契丹 君臣
原文传递
论华夷一统思想的形成 被引量:7
11
作者 黄纯艳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45-50,共6页
华夷一统思想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认识,即不论汉族(华)还是少数民族(夷)均属于一个共同体.它存在于我国古代思想领域的诸多方面,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就这一思想的萌芽、成长到... 华夷一统思想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认识,即不论汉族(华)还是少数民族(夷)均属于一个共同体.它存在于我国古代思想领域的诸多方面,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就这一思想的萌芽、成长到最终形成的历史过程作一探讨.一、先秦华夷一统思想的滥觞华夷一统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渺远的三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思想得到很大的丰富和发展,为秦汉时期华夷一统思想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1、三代时期华夷一统思想的萌芽 夏是我国有阶级和国家历史的开端.夏虽然建立了“家天下”的统治,但并未实现统一.它的内部和周边还存在着众多保有一定实力的氏族部落,如有扈氏、有虞氏、有穷氏、商部落等.这些部落为谋求生存或争夺霸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 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问题 大一统思想 统一多民族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 统一国家 系统思想 秦汉时期 地理环境
下载PDF
时代与元好问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博泉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2-27,共6页
元好问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中,是一个时代的第一流人物。他的成长、造就和贡献.无不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清赵翼《题遗山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就是从元好问的诗及其同时代的关系讲的。对时代的分析,不能限于所谓金末丧... 元好问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中,是一个时代的第一流人物。他的成长、造就和贡献.无不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清赵翼《题遗山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就是从元好问的诗及其同时代的关系讲的。对时代的分析,不能限于所谓金末丧乱所给予元好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奴隶制 元好问 金世宗 封建制 猛安谋克 大定 华夷 赵翼 金朝 女真族
下载PDF
《华夷译语》研究拾零 被引量:6
13
作者 魏英邦 《青海社会科学》 1982年第2期114-120,共7页
本文介绍了我国古代对外国和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翻译情况以及国内外出版、收藏的《华夷译语》的各种版本。
关键词 译语 华夷 高昌 暹罗 巴黎 女真 二十篇 四夷馆 蒙古 梵文
下载PDF
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连开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1-13,共13页
汉族在新中国建立以前是否已形成为民族?对这个问题在1954—1956年间曾展开相当活跃的学术讨论。当时,学者们主要依据斯大林关于民族与民族发展诸阶段的理论,形成了如下三种观点: (一)汉民族在秦汉时已形成,在其后的历史时期中不断得... 汉族在新中国建立以前是否已形成为民族?对这个问题在1954—1956年间曾展开相当活跃的学术讨论。当时,学者们主要依据斯大林关于民族与民族发展诸阶段的理论,形成了如下三种观点: (一)汉民族在秦汉时已形成,在其后的历史时期中不断得到发展,但由于资本主义在近代仍未能在中国占统治地位,因而汉族到近代也不是资本主义民族。 (二)民族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产物,汉族形成为民族,应在1840年以后中国产生资本主义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人社会 华夏民族 民族共同体 汉民族 各民族 夷狄 戎狄 黄帝 华夷 汉族
下载PDF
日本: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增杰 《日本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4-116,共13页
关键词 日本 对外关系史 和平开放战略 礼治 华夷
全文增补中
论纳异心态与唐代气魄 被引量:4
16
作者 林正根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25-136,共12页
论纳异心态与唐代气魄林正根一、民族异己心态淡漠与全面开放传统的华夷之别,夷夏之防,虽有共御外侮,不事扩张之得,其失则是妄自尊大,固蔽自守。这既不利于各族各国间的友好往还,也无助于自身的发展与开拓。唐代则不然,在保有其... 论纳异心态与唐代气魄林正根一、民族异己心态淡漠与全面开放传统的华夷之别,夷夏之防,虽有共御外侮,不事扩张之得,其失则是妄自尊大,固蔽自守。这既不利于各族各国间的友好往还,也无助于自身的发展与开拓。唐代则不然,在保有其得的同时,完全避免了其失。诚如鲁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唐书 华夷 夷夏 唐代文化 玄宗 《全唐文》 前朝后代 郑覃 隋唐五代史 朱敬则
原文传递
“中华一统”论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博泉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8-18,共11页
“中华一统”,不仅是中国古史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现实政治生活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中华一统”的研究,曾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碍。从国内讲,有传统旧观念的影响和束缚;有“批儒扬法?”的法家统一和儒家分裂,儒法政治斗争贯穿... “中华一统”,不仅是中国古史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现实政治生活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中华一统”的研究,曾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碍。从国内讲,有传统旧观念的影响和束缚;有“批儒扬法?”的法家统一和儒家分裂,儒法政治斗争贯穿历史始终的双线论的严重干扰;近来又有否定文化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 《春秋》 少数民族 夷狄 中国 董仲舒 《公羊传》 尊王攘夷 华夏族 中华一体
下载PDF
“新旧之辨”的推演与文化选择形态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中江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7-41,204-205,共17页
本文回顾晚清时期由传统的“夷夏”“古今”之辨逐渐形成的用以指涉“西学”和“中学”的“新旧”观念,进而探讨“新旧之辨”演变为“五四”时期的显题或主题,成为反映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多元性的一个根本范式。作者指出,“新旧”观念... 本文回顾晚清时期由传统的“夷夏”“古今”之辨逐渐形成的用以指涉“西学”和“中学”的“新旧”观念,进而探讨“新旧之辨”演变为“五四”时期的显题或主题,成为反映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多元性的一个根本范式。作者指出,“新旧”观念从晚清到“五四”的推演,大体上经历了“旧道新艺”——“旧道新政”——“旧道新道”这样前后相连的三个阶段,表明“新旧”冲突在五四时期进入到了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反映了人们认识的深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总体上是在“崇新”、“尚旧”和“新旧调和”这样三种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之下展开的,而“新”获得了对“旧”的优势,“新”不容“旧”占据了上风。与中国近代的社会政治现实相联系,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相互刺激、相竞而长,以致形成了难以兼容的两极,在“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上两极相通。“思想自由”原则使五四新文化运动呈现出多元和自由选择的整体态势,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重建提供了各种思想资源。“思想自由”应该是“五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选择 新旧调和 “新思潮” 文化保守主义 “新”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文化激进主义 华夷 张之洞 “西学”
原文传递
中日华夷史观及其演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盛邦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2期9-15,共7页
本文首论中日初原华夷史观,再论此史观于近代之演化。 一、中日两国初原华夷史观 “华夷”论产生于中国儒家思想,是以中国中心论为特征的古代国际秩序论。这里,首先诠释“华夷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华夏”与“夷狄”。 关于“华夏”,《... 本文首论中日初原华夷史观,再论此史观于近代之演化。 一、中日两国初原华夷史观 “华夷”论产生于中国儒家思想,是以中国中心论为特征的古代国际秩序论。这里,首先诠释“华夷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华夏”与“夷狄”。 关于“华夏”,《书》《武成》云:“华夷蛮貊罔不率俾”。疏云:“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华”的本意是“华美”,《书·尧典》:“重华协于帝”。《传》云:“华谓文德,言其光文重合于尧,俱圣明。”由此可见,中国称华夏,是因为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在东亚以至全世界,是最早诞生的文明之邦之一,是礼仪具备。文章华美之域。在东亚以中国为文明发源地与辐射地,形成了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在内的东亚文明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 攘夷 日本 《海国图志》 华夏夷狄 “夷狄” 横井小楠 魏源 文明论 吉田松阴
下载PDF
试论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基本理念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尚胜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7,共14页
考察先秦时期儒家等学派的天下观、王霸观、华夷观和义利观,可知这四种观念形态构成了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基本理念。具体来说,天下观支配了中国封建王朝在华夷关系网络中所扮演的角色观念,使封贡关系成为涉外关系的基本模式;王霸观影响... 考察先秦时期儒家等学派的天下观、王霸观、华夷观和义利观,可知这四种观念形态构成了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基本理念。具体来说,天下观支配了中国封建王朝在华夷关系网络中所扮演的角色观念,使封贡关系成为涉外关系的基本模式;王霸观影响了他们处理华夷关系的基本方式,多采取"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的涉外方针;华夷观使中国封建士大夫们乐意于向外输出中国文化,但却妨碍了他们对于域外文化的认识和吸收;而义利观则导致了中国封建君臣轻视国际贸易利益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天下 王霸 华夷 义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