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俗”之超克——鲁迅《起死》的叙事渊源与主旨辨析 被引量:6
1
作者 祝宇红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1-128,共18页
鲁迅《起死》的叙事渊源可以追溯到以王应遴杂剧《逍遥游》为代表的"庄子叹骷髅"叙事。王应遴一方面不满浊世,利用庄子思想来"化俗";另一方面不满"叹骷髅道情"所体现的道教"诱人入道"之世俗性... 鲁迅《起死》的叙事渊源可以追溯到以王应遴杂剧《逍遥游》为代表的"庄子叹骷髅"叙事。王应遴一方面不满浊世,利用庄子思想来"化俗";另一方面不满"叹骷髅道情"所体现的道教"诱人入道"之世俗性一面,于是将道情中道教神仙庄子改写为杂剧《逍遥游》中满口"释道与儒门总归一理""但做心性工夫"的新形象。鲁迅延续了杂剧《逍遥游》的"讽世"精神,同时舍去旧"叹骷髅"叙事延续的道教神仙之庄子形象,复归其"齐物论"哲理,让庄子的"哲理"与来自原始宗教的具有超越性的鬼魂与司命、来自现实生活层面的"野蛮"汉子杨大展开对峙,呈现出理性主义的"化俗"式启蒙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叹骷髅”叙事 杂剧《逍遥游》
原文传递
为己、成人与化民成俗——先秦儒家为学目的论 被引量:3
2
作者 霍艳云 肖群忠 《齐鲁学刊》 CSSCI 2021年第6期12-19,共8页
先秦儒家之学论通过"学以为己""学以成人""学以化俗"这三个循序渐进的目标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所特有的德性修养与践履躬行的特质。"学以为己"以主体自身的努力为起点,特别强调主体自身内在的... 先秦儒家之学论通过"学以为己""学以成人""学以化俗"这三个循序渐进的目标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所特有的德性修养与践履躬行的特质。"学以为己"以主体自身的努力为起点,特别强调主体自身内在的反省、体验和感悟,以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为价值依归;"学以成人"不仅意味着人成了一个大写的人,意味着人成熟、完全人格的实现,还意味着人达至了一种至全至粹的圣贤境界;"学以化俗"则主要是从社会层面论述了先秦儒家化民成俗、经邦济世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为己 成人
下载PDF
敦伦化俗,运世造命——明末“异端”学者颜钧的儒学化俗实践及其讲学活动 被引量:3
3
作者 马晓英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6-66,共11页
颜钧早年通过创建“萃和会”这种民间的化俗实践,传播儒家的孝悌仁义等纲常教义。其后他以布衣而兴出位之思,提出“运世造命”的社会改造理想,并由此展开了周流天下的讲学活动。这说明,他并非是时人眼中非毁名教人伦的“异端”学者,而... 颜钧早年通过创建“萃和会”这种民间的化俗实践,传播儒家的孝悌仁义等纲常教义。其后他以布衣而兴出位之思,提出“运世造命”的社会改造理想,并由此展开了周流天下的讲学活动。这说明,他并非是时人眼中非毁名教人伦的“异端”学者,而是一个儒家价值理念的倡导者和名教秩序的维护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端 颜钧 讲学
原文传递
成人、齐家与化俗:家礼教化功能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钧林 王法强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9-125,共7页
家是儒家开展人伦教化的核心场域,家礼则是维系家庭或家族和谐稳定的伦理观念与仪礼规范的综合体。伴随着家形态的发展演变,家礼也经历从无到有、逐渐完备,并由贵族而普及平民百姓,成为指导人们日常居家生活的各种礼仪规范以及冠、婚、... 家是儒家开展人伦教化的核心场域,家礼则是维系家庭或家族和谐稳定的伦理观念与仪礼规范的综合体。伴随着家形态的发展演变,家礼也经历从无到有、逐渐完备,并由贵族而普及平民百姓,成为指导人们日常居家生活的各种礼仪规范以及冠、婚、丧、祭四大人生礼仪。家礼具有多层次的教化功能,对于个人成长化育而言,有助于其养成尊重人和守规矩的意识;对于家族共同体而言,家礼结合家族建设举措,能够发挥敬宗收族、凝聚人心的作用;对于改良社会风气而言,家礼对于不良风俗具有校正、提升的作用。借鉴传统家礼的教化功能,反思现代家庭问题,重建适应于现代家庭的新家礼,十分必要和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礼 成人 齐家
下载PDF
周以诗乐化俗 被引量:1
5
作者 杨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17,I0004,共7页
周用诗乐代替舞乐来教化风俗,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秩序维持了长期的稳定。诗乐可以引导正确的感官,引导正确的认识和行为。诗乐可以使人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养成顺气与和气,培植稳定的、优良的德性。诗乐可以调节夫妻间的关系,实现... 周用诗乐代替舞乐来教化风俗,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秩序维持了长期的稳定。诗乐可以引导正确的感官,引导正确的认识和行为。诗乐可以使人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养成顺气与和气,培植稳定的、优良的德性。诗乐可以调节夫妻间的关系,实现性别的和谐;可以调整君臣间的关系,实现阶层的和谐。诗乐通过从上至下的风和从下至上的谏来教化风俗,使得小的风俗统合为大的风俗,旧的风俗转化为新的风俗。跟礼制、法制和行政比起来,诗乐更深入、更持久、更稳定,是最好的教化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歌诗 诗经 乐记
下载PDF
明初士人的修谱睦族热潮再探——基于黄灵庚新编《宋濂全集》的讨论 被引量:1
6
作者 曾龙生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19年第2期117-132,250-251,共18页
明初洪武年间出现了一股修谱睦族热潮,使得修谱而非建祠成为当时敬宗睦族活动中最为主流的形式。这股修谱睦族热潮由"有位之士"和"无位之士"共同掀起和推动。这些士人修谱睦族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延续"名门家系&... 明初洪武年间出现了一股修谱睦族热潮,使得修谱而非建祠成为当时敬宗睦族活动中最为主流的形式。这股修谱睦族热潮由"有位之士"和"无位之士"共同掀起和推动。这些士人修谱睦族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延续"名门家系"或使其官僚身份世袭化,而是"化族"之俗,进而"化乡"之俗,以至于"化天下"之俗。在这一"化俗"的设想中,修谱睦族成为一种最为重要、最为根本的"士行",成为分辨"士"之良善、"有志"或"无志"、"知本"或不"知本"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士人维持"士"阶层身份认同,变成"善士"、"有志之士"或"知本之士"的重要凭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初 士人 修谱睦族 《宋濂全集》
原文传递
乐以化俗:中国传统乐教的教化意蕴分析
7
作者 张锦波 《文存阅刊》 2023年第16期193-195,共3页
“乐以化俗”是中国传统乐教思想的基本主题,它关注音乐的社会性教化功能,突出音乐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澄清乐教所论之乐乃是作为社会性教化重要形式的礼乐之乐,本身就具有“化俗”之功能;另一方面,传统乐教主张乐以化俗... “乐以化俗”是中国传统乐教思想的基本主题,它关注音乐的社会性教化功能,突出音乐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澄清乐教所论之乐乃是作为社会性教化重要形式的礼乐之乐,本身就具有“化俗”之功能;另一方面,传统乐教主张乐以化俗,通过对音乐所具有的社会性教化功能的具体落实,正人心、和民志、通伦理,以之移易风俗,彰显音乐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下载PDF
语言神话的终结——王朔作品中的调侃及其美学功能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一川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10-115,共6页
“王朔神话”可以理解为一种语言的神话,其具体表现是调侃的运用。调侃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根本上是一种生存状态,是主人公们独特生存状态的基本标志。调侃的主要美学功能是以俗戏雅,体现出狂欢化、消解和整合等效果。但当调侃成为竞相仿... “王朔神话”可以理解为一种语言的神话,其具体表现是调侃的运用。调侃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根本上是一种生存状态,是主人公们独特生存状态的基本标志。调侃的主要美学功能是以俗戏雅,体现出狂欢化、消解和整合等效果。但当调侃成为竞相仿效的流行时尚时也就失去其原初合理性,而王朔在这方面流于自我复制少有创新时,其魅力必然消散;更由于基本价值体系上的虚空,其在整合未来方面自然语调乏力。王朔语言神话走向终结是必然的,既暴露出中国90年代文化在基本价值问题上的贫乏,也体现为王朔语言内部的自我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行为 王朔小说 生存状态 想像界 政治话语 美学功能 象征界 政治国家 为雅 汉语形象
下载PDF
唐宋词雅化问题之重新检讨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定广 陈学祖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46-51,共6页
唐宋词的雅化问题目前学界尚无统一认识。本文撇开元明清词话笼统的“雅俗”对立观,从现代历史观、美学观、价值观的视角对唐宋词创作和接受的实际以及时人的品评加以综合考察,认为“雅词”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概念,因时代的变化而具... 唐宋词的雅化问题目前学界尚无统一认识。本文撇开元明清词话笼统的“雅俗”对立观,从现代历史观、美学观、价值观的视角对唐宋词创作和接受的实际以及时人的品评加以综合考察,认为“雅词”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概念,因时代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内涵,唐五代北宋所谓“雅词”是与“俗词”对立的,南宋所谓“雅词”是与“艳词”对立的。唐宋词的雅化过程呈现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唐五代北宋词的“化俗为雅”,南宋词的“化艳为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词 雅词 艳词 为雅 艳为雅
下载PDF
家礼与国礼之间:《朱子家礼》的时代意义探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美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6,共8页
作为宋代家礼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朱子家礼》不仅与宋代官僚士大夫积极推动的礼仪教化实践、北宋时期家礼的发展趋势紧密关联,更与宋代国家礼制教化的推进直接联系在一起。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群体对推行礼仪教化民俗逐渐形成了清晰认知... 作为宋代家礼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朱子家礼》不仅与宋代官僚士大夫积极推动的礼仪教化实践、北宋时期家礼的发展趋势紧密关联,更与宋代国家礼制教化的推进直接联系在一起。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群体对推行礼仪教化民俗逐渐形成了清晰认知,家礼修撰日趋接近庶民层面,并由此促成国家层面的礼制下移意识的明确及官方礼制的庶民化。北宋家礼与国礼的交接极大推进了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的家礼修撰意识。《朱子家礼》直接简化、删改古礼之框架体系,旗帜鲜明地宣示为广大士庶民众修礼的意图和有助于国家推行礼教崇化导民的主张,成为充分考量普通庶民生活实际、规范冠婚丧祭诸事和日常居家生活的士庶通礼。《朱子家礼》的仪制规范走出了"行于自家"的范畴,广泛扩展于士庶社会层面,家礼由此上升到了国礼,官僚士大夫群体的礼教意图、官方礼制的下移趋势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和演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家礼 庶民 教民 《朱子家礼》
下载PDF
《太上感应篇》:宗教文本与社会互动的典范 被引量:9
11
作者 段玉明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7-72,共6页
以道教理念为核心,《太上感应篇》融汇了佛教和儒学的若干内容,大约成于北宋仁、徽二宗之际。其形成当与中国宗教思想的运动和平民的社会化密切相关。《太上感应篇》既是一套伦理系统,也是一套解释系统,还是一套仪式系统,在中国社... 以道教理念为核心,《太上感应篇》融汇了佛教和儒学的若干内容,大约成于北宋仁、徽二宗之际。其形成当与中国宗教思想的运动和平民的社会化密切相关。《太上感应篇》既是一套伦理系统,也是一套解释系统,还是一套仪式系统,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从一个纯粹的道教修仙文本转写成为一部化俗济世的善书,再演变成为一本全面的道德和社会手册,《太上感应篇》为我们揭示了宗教文本与社会的复杂的纠结关系──宗教文本的转写来自于社会的吁求,而一经转写,它又反而成为了社会再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上感应篇》 劝善 伦理道德 文本
下载PDF
再谈“京味小说派”──兼评《化俗为雅的艺术─京味小说特征论》 被引量:5
12
作者 许自强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2期52-58,共7页
再谈“京味小说派”──兼评《化俗为雅的艺术─京味小说特征论》许自强如今,“京味小说”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已成了蔚为可观的群体。不仅如此,带有浓郁“京味”的其它文艺,如京味散文,京味小品、京味歌曲、京味话剧、京味电影... 再谈“京味小说派”──兼评《化俗为雅的艺术─京味小说特征论》许自强如今,“京味小说”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已成了蔚为可观的群体。不仅如此,带有浓郁“京味”的其它文艺,如京味散文,京味小品、京味歌曲、京味话剧、京味电影、京味电视也大量涌现,深受群众的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作家 为雅 特征论 地域特色 文学流派 方言土语 地域文学 地域风 北京话 文学观念
下载PDF
王充“雅俗”美学思想的现代解读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天道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6-11,共6页
就文艺美学来看,王充提倡以俗为雅,化俗为雅;而在人生美学方面,则尚雅卑俗,褒雅贬俗。从整部《论衡》来看,全书始终贯串着作者“不与俗均”、“不与俗协”的贬俗精神。可以说,尚雅隆雅、刺世讥俗、匡济靡薄之俗,是王充的主要审美追求。... 就文艺美学来看,王充提倡以俗为雅,化俗为雅;而在人生美学方面,则尚雅卑俗,褒雅贬俗。从整部《论衡》来看,全书始终贯串着作者“不与俗均”、“不与俗协”的贬俗精神。可以说,尚雅隆雅、刺世讥俗、匡济靡薄之俗,是王充的主要审美追求。在当时,他的这种审美意趣,是极具当代意义的;即使是今天,他的这种审美旨趣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雅 为雅 尚雅卑 褒雅贬
下载PDF
以礼化俗视野中的理学道统世界——以管志道、刘宗周的家礼实践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畅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3-91,共9页
文章以晚明思想家管志道、刘宗周的家礼实践为例,在以礼化俗的历史视野中勾画理学家在回应时代难题时所涉及的多层面内涵:礼与俗、三代之治、性命之学建构、封建与郡县、宗法与宗族建设等,这些共同构成了理学道统论的思想世界。由此说明... 文章以晚明思想家管志道、刘宗周的家礼实践为例,在以礼化俗的历史视野中勾画理学家在回应时代难题时所涉及的多层面内涵:礼与俗、三代之治、性命之学建构、封建与郡县、宗法与宗族建设等,这些共同构成了理学道统论的思想世界。由此说明,理学家以十六字心法诠释儒家道统,并非将儒学局限于"微观内在"的个体精神与心灵建构,而是对于宏观的社会政治难题的理想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礼 道统 以礼
下载PDF
朱自清雅俗一元化的语言艺术初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连生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2期31-34,30,共5页
文艺作品向来有雅俗之分.雅文学与俗文学是两种不同文路的作品.然而,熟谙风土民情及群众语言、博通古今中外多种文学形式的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在一九四七年评论陈独秀和胡适之的作品时指出:“他们将雅俗一元化,而注重在‘明白’或... 文艺作品向来有雅俗之分.雅文学与俗文学是两种不同文路的作品.然而,熟谙风土民情及群众语言、博通古今中外多种文学形式的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在一九四七年评论陈独秀和胡适之的作品时指出:“他们将雅俗一元化,而注重在‘明白’或 ‘懂得性’ 上,这可以说是平民化.”这是他根据别人和自己创作雅俗共赏文学的丰富经验,第一次将哲学领域的“一元化”这个属语,化用于文艺理论的研究及作品分析上,创造性地提出了“雅俗一元化”的新概念、新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自清 语言艺术 朱先 为雅 雅为 雅文学 朗润 文言
下载PDF
刘勰雅俗论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天道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0-115,共6页
在中国文艺美学发展史上,刘勰是将雅与俗作为审美范畴,并从理论上进行全面论述的重要人物。他在《文心雕龙》中着重推崇尚雅崇雅的审美观念,从雅俗比较和变化中看待文学审美现象,标举“圣文之雅丽”,强调文艺创作必须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在中国文艺美学发展史上,刘勰是将雅与俗作为审美范畴,并从理论上进行全面论述的重要人物。他在《文心雕龙》中着重推崇尚雅崇雅的审美观念,从雅俗比较和变化中看待文学审美现象,标举“圣文之雅丽”,强调文艺创作必须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指出文艺创作主体应注重品德修养,必须“儒雅”与“文雅”,提倡“括乎雅俗之际”,隆雅轻俗,并且具体论述一系列雅俗审美命题,如“典雅”、“温雅”、“和雅”,常常“振叶以寻根,观澜以索源”,把《诗经》中来自民间、化俗为雅的诗作的审美经验作为论述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争 尚雅崇雅 “圣文之雅丽” “櫽括乎雅之际” 为雅
下载PDF
明清溺毙子女现象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柏桦 周囿杉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CAS 2014年第2期51-60,共10页
明清时期父母溺毙子女,俨然成为风俗。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抚养孩子,以及日后子女需要婚嫁费用。面对此种恶俗,不但朝廷有法律规制,也曾经颁行过榜文、事例,更有地方官颁布告示,以期在移风易俗的前提下化除此种恶俗。除此之... 明清时期父母溺毙子女,俨然成为风俗。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抚养孩子,以及日后子女需要婚嫁费用。面对此种恶俗,不但朝廷有法律规制,也曾经颁行过榜文、事例,更有地方官颁布告示,以期在移风易俗的前提下化除此种恶俗。除此之外,养济院及育婴堂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法规的实施,使社会救助得以发挥作用。虽然这些措施并未从根本消除溺毙子女的现象,但也显示出社会发展与制度的交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溺女 禁约告示 教以 育婴堂
下载PDF
试论朱子的礼俗观——以《家礼·昏礼》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志俊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9年第6期70-76,共7页
礼与俗的关系,是礼学思想落实于社会生活实践所要面临的基本问题。面对古礼繁琐难行,俗礼有违经义等现实问题,朱子重新制定《家礼·昏礼》以重整夫妇之大伦。首先,立足于古礼之基本精神,朱子大幅删减婚礼的繁文缛节;其次,严厉批评... 礼与俗的关系,是礼学思想落实于社会生活实践所要面临的基本问题。面对古礼繁琐难行,俗礼有违经义等现实问题,朱子重新制定《家礼·昏礼》以重整夫妇之大伦。首先,立足于古礼之基本精神,朱子大幅删减婚礼的繁文缛节;其次,严厉批评民间流于轻浮的鄙俚婚俗,但也酌情吸纳其中不害义理的仪节。最终,既契合古礼精神又切于人伦日用的《家礼·昏礼》在民间社会广泛流行开来,并由私家礼仪逐渐上升为国家的婚姻之礼。朱子通过“以礼化俗”的方式,使得儒家礼仪落实于百姓的日常生活,进而实现化民成俗的目标,这对于当今重建儒家礼仪文明与人伦价值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家礼·昏礼》 古礼 以礼
下载PDF
“道”之法意 被引量:2
19
作者 杜文忠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8-88,共11页
儒家关于“道”涉及的概念有道体、道学、道统,中国古代的宪制和礼乐政刑源于道统,道统政治一直是儒家理想的政治形式,这正是儒家之“道”对于政法的意义所在。对于儒家之“道”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一是基于“道体”的逻辑证成;二是基于... 儒家关于“道”涉及的概念有道体、道学、道统,中国古代的宪制和礼乐政刑源于道统,道统政治一直是儒家理想的政治形式,这正是儒家之“道”对于政法的意义所在。对于儒家之“道”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一是基于“道体”的逻辑证成;二是基于“圣神”的历史证成。儒家之“道”创制、统合并赋予儒家的政治、法律以道的意义,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的“道统政治”理论的圣神性、常道性、文教性的特点,同时还衍生出其“化俗而治”的政法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圣神观 政法 而治
原文传递
化俗为雅的艺术风格——五论“京味小说”的艺术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吕智敏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3期108-120,共13页
京味小说艺术对象的地域化、主体视角的文化化、表现为民族传统小说叙述方式开放性结构的艺术形式以及文学语言的方言口语化等特征,使其呈现出一种鲜明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集中体现了京味小说的审美风貌,从而成为这类作品总体艺术特征... 京味小说艺术对象的地域化、主体视角的文化化、表现为民族传统小说叙述方式开放性结构的艺术形式以及文学语言的方言口语化等特征,使其呈现出一种鲜明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集中体现了京味小说的审美风貌,从而成为这类作品总体艺术特征的有机体现。与那些格调单纯的作品相比,京味小说的艺术风格要显得更复杂,更深邃,从而也就更耐人琢磨寻味。然而,要想恰如其分地对京味小说的艺术风格做出把握与概括,又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具体地说,它不是单一品味的,也不是相近品味的连锁聚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风格 为雅 小说风格 功能机制 文学语言 艺术特征 表层特征 作品 审美情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