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封藩制与初明军权的转移 被引量:7
1
作者 周积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63-68,76,共7页
反元战争的硝烟尚示消散,朱元璋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未来专制政体的设计和建设。在强化专制皇权的一系列措施中,封藩是关键环节之一,而它的施行,又投给初明政治以浓重的阴影,对此不可不详加探究。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 反元战争的硝烟尚示消散,朱元璋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未来专制政体的设计和建设。在强化专制皇权的一系列措施中,封藩是关键环节之一,而它的施行,又投给初明政治以浓重的阴影,对此不可不详加探究。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告祀天地。登临宝座,建立了朱明王朝。次年四月,朱元璋即“编祖训录,定封建诸王之制”(《明史·太祖本纪》)。三年四月,“择名城大邑,豫王诸子”,待其壮而遣就藩服。正式确立了封藩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权 诸王 功臣集团 塞王 贵族 《明太祖实录》 王调
下载PDF
吴楚七国之乱与西汉诸侯王国 被引量:7
2
作者 唐赞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9-32,共14页
发生在景帝三年(前154)的吴楚七国之乱,是西汉规模最大的一次诸侯王国叛乱。这次叛乱,是王国分权势力与中央集权矛盾激化的产物。由于诸侯王与皇室亲疏关系的不同,利害关系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互之间的矛盾,导致诸侯王国... 发生在景帝三年(前154)的吴楚七国之乱,是西汉规模最大的一次诸侯王国叛乱。这次叛乱,是王国分权势力与中央集权矛盾激化的产物。由于诸侯王与皇室亲疏关系的不同,利害关系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互之间的矛盾,导致诸侯王国在叛乱中的重大分化。吴楚七国失败后,景帝对王国制度进行改革,诸侯王国的性质和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汉诸侯王国从此衰落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侯王国 景帝 吴王 吴楚七国之乱 汉书 汉初 叛乱 淮南 晁错
下载PDF
论“靖难之役”的性质 被引量:5
3
作者 郭厚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6-53,108,共9页
“靖难之役”并不是主张革新的文臣集团与守旧的亲王、武臣集团之间的斗争,所谓藩王、武臣集团也纯属子虚乌有。实际上,建文君臣并未实行过什么新政,而朱棣也并非一切都遵守祖制。“靖难之役”的实质是争夺皇位。
关键词 明朝 “靖难之役” 性质 皇位争夺
下载PDF
明代分封制度的演变 被引量:5
4
作者 苏德荣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5期117-120,124,共5页
明代分封制度的嬗变,主要表现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政治方面,由于洪武朝分封逾制,诸王尊国擅兵,结果“一传而有燕藩之祸”;建文、永乐及其后各朝严厉裁削,矫枉过正,使诸王由权力的峰巅跌入了深渊。经济方面,“祖制”照样执行... 明代分封制度的嬗变,主要表现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政治方面,由于洪武朝分封逾制,诸王尊国擅兵,结果“一传而有燕藩之祸”;建文、永乐及其后各朝严厉裁削,矫枉过正,使诸王由权力的峰巅跌入了深渊。经济方面,“祖制”照样执行,私恩越开越大,宗禄成千倍猛增,导致了国家财政的崩溃,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分封制度 庄田 宗禄
下载PDF
“文、景分国为削藩”辨 被引量:5
5
作者 古永继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81-85,共5页
西汉时期的削藩,是对当时政治局势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过去,一般认为,削藩政策始于汉文帝的分国,历经景帝,至武帝时大一统局面形成而问题解决。司马迁说:“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西汉时期的削藩,是对当时政治局势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过去,一般认为,削藩政策始于汉文帝的分国,历经景帝,至武帝时大一统局面形成而问题解决。司马迁说:“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四,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他首次把分国与削藩联在一起。班固则更进一步:“文帝采贾生之言分齐赵,景帝用晃错之计削吴楚,武帝施主父之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众建诸侯 淮南 史记 司马迁 汉文帝 政治局势 西汉时期 武帝 汉书
下载PDF
唐中叶的削藩措置及其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齐勇锋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100-106,共7页
唐自安史乱后,中央集权大为削弱,地方上形成了藩镇体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和斗争,是中晚唐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讨论唐中央的削藩以揭示这一矛盾的全貌;并从而对安史乱后唐王朝能够在藩镇割据的形势下,继续保持其中央... 唐自安史乱后,中央集权大为削弱,地方上形成了藩镇体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和斗争,是中晚唐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讨论唐中央的削藩以揭示这一矛盾的全貌;并从而对安史乱后唐王朝能够在藩镇割据的形势下,继续保持其中央政权达一个半世纪之久作进一步的说明。一藩镇之存在,根本原因是因为藩帅握有一支独立的地方军队。因此控制军队是唐中央削藩的首要措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叛乱 中央集权 唐王朝 中晚唐 中央政权 镇割据 军队 割据势力 地方势力
下载PDF
明宣宗的削藩活动及其社会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赵中男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1-106,共6页
明宣宗的削藩活动及其社会意义赵中男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任皇帝,在位10年(1426-1435),完成了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仁宣之治”,对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明宣宗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中,继续推行削藩政... 明宣宗的削藩活动及其社会意义赵中男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任皇帝,在位10年(1426-1435),完成了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仁宣之治”,对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明宣宗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中,继续推行削藩政策并最终完成削藩之举,便是其中的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乐时期 朱元璋 宣宗 朱棣 洪武时期 王府 部队 宁王朱权
下载PDF
略谈靖江藩王与桂林文化 被引量:4
8
作者 覃树冠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64-67,共4页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政权。为了强化君主专制主义的集权统治,他先后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封藩,二是废相。朱元璋对他的子孙,采取“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的制度,目的是为了既能屏卫天子,又不至于“尾大不掉”,重蹈汉、晋封王的覆辙。然...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政权。为了强化君主专制主义的集权统治,他先后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封藩,二是废相。朱元璋对他的子孙,采取“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的制度,目的是为了既能屏卫天子,又不至于“尾大不掉”,重蹈汉、晋封王的覆辙。然而历史的发展变化不象朱元璋所想的那样,在他去见上帝之后,建文帝开始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攻入南京,夺取了帝位,朱棣即明成祖。燕王朱棣发动兵变,表明了朱元璋的封藩,和君权高度集中的明朝政治是格格不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 靖难之役 文化 建文帝 朱元璋 明成祖 君主专制主义 兵变
下载PDF
西汉景武时期的削藩及其后果 被引量:3
9
作者 岳庆平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93-98,共6页
景帝即位,任用晁错削地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不削可力争不反,反亟不一定祸大;景帝削藩虽然成绩很大,但导致的七国之乱双方都受损失;削藩不一定非要付出不惜以削地而引起战争的代价。武帝吸取景帝之经验教训,采取了温和的推恩与削地... 景帝即位,任用晁错削地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不削可力争不反,反亟不一定祸大;景帝削藩虽然成绩很大,但导致的七国之乱双方都受损失;削藩不一定非要付出不惜以削地而引起战争的代价。武帝吸取景帝之经验教训,采取了温和的推恩与削地的措施,致使众建侯国无独立性,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取得的成效远高于景帝。景武两帝削藩的结果主要是解决了王国的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外,削藩为整个汉朝立下常规,为王莽代汉提供了方便,在经济上为统制政策扫平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楚七国之乱 中央集权 诸侯 武帝时期 战争 王莽 梁孝王 王国问题 史记
下载PDF
试论明朝建文帝的维新政策 被引量:4
10
作者 牛建强 阎现章 《史学月刊》 1987年第2期31-35,共5页
在明朝长达二百七十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建文一朝虽仅占有四年的时间,但他不默守故训,积极地进行调整和改革,刷新政治、革故鼎新,“永维宽猛之宜,诞布维新之政”,大胆地推行了一套“变古乱常”的维新措施,然而“靖难之变”却中断了他革新... 在明朝长达二百七十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建文一朝虽仅占有四年的时间,但他不默守故训,积极地进行调整和改革,刷新政治、革故鼎新,“永维宽猛之宜,诞布维新之政”,大胆地推行了一套“变古乱常”的维新措施,然而“靖难之变”却中断了他革新的进程,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文帝 方孝孺 朱元璋 积极意义 社会矛盾 都察院 燕王朱棣 政治活动 思想主张
下载PDF
汉景帝继位之初的势力团体
11
作者 宋斌斌 《文史天地》 2024年第2期50-54,共5页
文帝继位,诸大臣请立刘启为太子,以定国本,其居太子之位长达22年之久。公元前156年,汉文帝崩,刘启继皇帝位。史书中关于刘启为太子的事迹较少,但是钩沉史籍,却可以看到景帝为太子时就开始着手建立以对抗军功受益阶层和削藩为主要政治目... 文帝继位,诸大臣请立刘启为太子,以定国本,其居太子之位长达22年之久。公元前156年,汉文帝崩,刘启继皇帝位。史书中关于刘启为太子的事迹较少,但是钩沉史籍,却可以看到景帝为太子时就开始着手建立以对抗军功受益阶层和削藩为主要政治目标的势力团体。景帝任用晃错强力削藩,引起诸侯王的反叛,无奈的汉景帝只能选择诛杀晃错向各方势力表示妥协,所以晃错成为景帝势力与军功受益势力之间对抗的牺牲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帝 汉文帝 刘启 诸侯王 太子 继位 牺牲品
原文传递
文景时期的分国与削藩探微 被引量:2
12
作者 董平均 《天中学刊》 2003年第1期73-77,共5页
西汉文、景时期,功臣、外戚的势力已经基本解除,同姓诸侯王转而成为中央皇权的主要威胁。文帝采纳贾谊“众建诸侯”的建议,剖分齐、淮南;景帝在用晁错之策削吴、楚的同时,又将梁分为五、赵分为六,以削弱王国的势力。文、景的分国是借推... 西汉文、景时期,功臣、外戚的势力已经基本解除,同姓诸侯王转而成为中央皇权的主要威胁。文帝采纳贾谊“众建诸侯”的建议,剖分齐、淮南;景帝在用晁错之策削吴、楚的同时,又将梁分为五、赵分为六,以削弱王国的势力。文、景的分国是借推恩之名、行削藩之实的一石二鸟之计。通过文、景、武三朝的分、削,藩国自析,再也不能与皇权分庭抗礼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众建诸侯 推恩制度 分国 汉文帝 汉景帝
下载PDF
我看西汉削藩三部曲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玉洁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15-17,共3页
一般都认为,在西汉削藩三部曲中,众建是一种比较温和的方案,推恩是一种最理想的方案,而直接削诸侯之地激化了中央与地方固有的矛盾,成为吴楚七国之乱的导火线,最为下策。本文认为,众建并未普遍实施,削藩效果非常有限;而推恩之... 一般都认为,在西汉削藩三部曲中,众建是一种比较温和的方案,推恩是一种最理想的方案,而直接削诸侯之地激化了中央与地方固有的矛盾,成为吴楚七国之乱的导火线,最为下策。本文认为,众建并未普遍实施,削藩效果非常有限;而推恩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武帝时的诸侯国与文、景时期的诸侯国已不可同日而语。在西汉削藩三部曲中,直接削地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下载PDF
说玄宗削藩与安史之乱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新亚 《学术月刊》 1985年第3期55-60,共6页
唐玄宗一代繁荣的社会局面的形成,当然与抚蕃和边疆军队抗敌的功绩相联系。然而物极必反,虽盛犹衰,各藩镇军队内个人势力膨胀的军功地主分子热望扩大自已的权益,顽固维护其特权的部分少数族贵族一再掀起反汉化的逆流,其表现是藩镇势力... 唐玄宗一代繁荣的社会局面的形成,当然与抚蕃和边疆军队抗敌的功绩相联系。然而物极必反,虽盛犹衰,各藩镇军队内个人势力膨胀的军功地主分子热望扩大自已的权益,顽固维护其特权的部分少数族贵族一再掀起反汉化的逆流,其表现是藩镇势力与日俱增,内轻外重的政治局势出人意料地摆在一向自负老谋深算的唐玄宗面前。论者或谓玄宗“做了二十五年皇帝,但暮气深重,懒得亲自处理政事,一心想纵欲享乐……逐渐陷入昏迷状态”;或谓“唐王朝加强了国家的力量以后,又不断在边疆发动战争。……唐王朝的猛将精兵,都掌握在节度使手中,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或谓“玄宗老年昏愦,溺宠艳妻,信任黠胡,遂启狄人之贪惏,累民生之涂炭”。似乎玄宗本人对藩镇势力毫无警惕,对叛乱未作任何防范措施,这似欠公允.尤其诸论皆引旧史陈说,甚至以白居易的风情长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为据,以传统的昏君奸相之说,误解了唐廷与藩镇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本文仅就玄宗的削藩措施,探讨在表面上是偶然因素在起作用的历史事件掩蔽着的历史发展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度使 唐玄宗 安禄山 军队 朔方 十三年 陇右 军事集团
原文传递
试论许浑的诗 被引量:2
15
作者 房日晰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137-143,共7页
许浑是我国晚唐有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对仗工切、词句清丽见长。其诗在他生前,就受到杜牧、殷尧藩、韦庄等著名诗人的称赞。从晚唐到北宋,他的诗歌曾经风靡一时。宋元以后,他的诗歌声誉有所下降。但赞佩他诗歌的,仍然是代不乏人。这样... 许浑是我国晚唐有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对仗工切、词句清丽见长。其诗在他生前,就受到杜牧、殷尧藩、韦庄等著名诗人的称赞。从晚唐到北宋,他的诗歌曾经风靡一时。宋元以后,他的诗歌声誉有所下降。但赞佩他诗歌的,仍然是代不乏人。这样一位有较高艺术成就并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影响的诗人,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试图对他的诗歌作一概括评述。 一 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大和六年(832)进士,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历睦、郢二州剌史。他的生卒年不详。闻一多先生在《唐诗大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浑 诗歌 唐王朝 宋申锡 仕与隐 宦官专权 诗篇 “甘露之变” 殷忧
下载PDF
论蒋介石的“削藩” 被引量:2
16
作者 梁平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13-122,共10页
“削藩”一词,源于西汉文景时期。西汉初年,为巩固政权,刘邦实行分封制度。迨至文景时期,诸侯王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正如政治家贾谊比喻的,“天下形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失今不治,必为锢疾”。这种枝强干弱的状... “削藩”一词,源于西汉文景时期。西汉初年,为巩固政权,刘邦实行分封制度。迨至文景时期,诸侯王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正如政治家贾谊比喻的,“天下形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失今不治,必为锢疾”。这种枝强干弱的状况,汉景帝时期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患诸侯疆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向景帝上了著名的《削藩策》,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势力,“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景帝采纳了这个建议,进行削藩,吴王刘濞为首,借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吴楚“七国之乱”。景帝将晁错“衣以朝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地方实力派 军队 部队 集团军 八路军 省政府 冯玉祥 李宗仁
下载PDF
刘胜及其《文木赋》 被引量:1
17
作者 踪凡 《漳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17-21,共5页
关键词 诸侯王 《西京杂记》 《汉书》 窦太后 思想性格 “文章” 赋体文学 《汉书·艺文志》 富于文采
下载PDF
论“靖难之役”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立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3期72-78,共7页
“靖难之役”是明朝初年的一个重大政治事件,古今史家多有评论。有人认为“削藩祸起书生计”;有人认为是“一家骨肉残。”从表面上看是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与其侄建文帝朱允炆之间,为争夺皇位而酿成的一场流血战争,而实际上却是明初建立封... “靖难之役”是明朝初年的一个重大政治事件,古今史家多有评论。有人认为“削藩祸起书生计”;有人认为是“一家骨肉残。”从表面上看是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与其侄建文帝朱允炆之间,为争夺皇位而酿成的一场流血战争,而实际上却是明初建立封建集权制过程中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因此,深入研究这一事件,对于正确评价朱棣,了解明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很有必要。笔者不揣浅陋,论述如下,请史家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元璋 靖难之役 诸王 燕王朱棣 北平 功臣集团 太祖 冯胜
下载PDF
隐喻的纪实——《关羽擒将图》的主题与功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邵彦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9-98,159,共20页
本文将明代宫廷绘画名作《关羽擒将图》置于宣德初年的政治背景下,认为其题材以隐喻的方式反映了明宣宗平定叔父朱高煦叛乱的事件,很可能作于平叛之后至朱高煦死于囚所这段时间(宣德元年至四年间)。作品采用隐喻手法而非直接纪实,是为... 本文将明代宫廷绘画名作《关羽擒将图》置于宣德初年的政治背景下,认为其题材以隐喻的方式反映了明宣宗平定叔父朱高煦叛乱的事件,很可能作于平叛之后至朱高煦死于囚所这段时间(宣德元年至四年间)。作品采用隐喻手法而非直接纪实,是为了避免唤起"靖难之役"的联想,但其作用是警示赵王朱高燧等其余藩王。图像突出了关羽对庞德的绝对控制,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而明代宫廷绘画中出现较晚的《雪夜访普图》与《关羽擒将图》具有同样的隐喻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羽擒将图》 宣德 高煦之叛 《三国演义》 《雪夜访普图》 规谏画
原文传递
西汉梁国与七国之乱的平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建立 刘大伦 《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 1998年第1期12-13,共2页
公元前154年,因汉景帝实行削藩,导致七国反叛。梁作为藩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乃汉之东部屏障。加之梁孝王刘武忠于中央政府,足智多谋,广济贤才能将,力抵叛军,终使吴楚叛军不能越梁而西进,保证了汉军在战略全局上的主动,从... 公元前154年,因汉景帝实行削藩,导致七国反叛。梁作为藩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乃汉之东部屏障。加之梁孝王刘武忠于中央政府,足智多谋,广济贤才能将,力抵叛军,终使吴楚叛军不能越梁而西进,保证了汉军在战略全局上的主动,从而最终赢得七国之乱的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国 刘武 七国之乱 西汉 吴楚叛军 中央政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