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0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被引量:100
1
作者 胡明扬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03-108,共6页
学习母语是在特定的社会和语言环境中,认识周围世界和自身,学习有关社会的文化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同时学习语言的。因此,母语是每个人的全部知识的载体以及跟周围世界和自身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工具。
关键词 相互作用 文化课 对外汉语教学 文化因素 外国人 语言教学 中国文化 第二语言 周围世界 农转非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半融入”与“不融入” 被引量:115
2
作者 李强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6-114,共9页
关于农民、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社会,已成为当前学术界、传媒及政府政策研讨的热门话题,2011—2015年实施的国家"十二五"规划在城镇化管理部分专门提到了农业转移人口如何逐步转为城镇居民的问题。所以,农民、农民工的城市融... 关于农民、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社会,已成为当前学术界、传媒及政府政策研讨的热门话题,2011—2015年实施的国家"十二五"规划在城镇化管理部分专门提到了农业转移人口如何逐步转为城镇居民的问题。所以,农民、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或社会融入,已经成为中国当前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本文以笔者组织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2009—2010年在广州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外来农民工"所遇到的"不融入"问题、"农转非"人员遇到的"半融入"问题,同时针对这两个不同社会群体所遇到的不同社会问题,在政府的制度设计上提出具体的社会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农民工 农转非 社会融入 半融入 不融入
下载PDF
我国农地转非自然增值分配的“私公兼顾”论 被引量:45
3
作者 周诚 《中国发展观察》 2006年第9期27-29,26,共4页
关键词 农地 分配 非农用地 补偿问题 市场交易 基本精神 市场经济 农转非
下载PDF
“农转非”之后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研究 被引量:51
4
作者 谢桂华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0-56,242-243,共17页
利用CGSS2008、2010和2011年的数据,本文将目前城镇劳动力市场中拥有城镇户籍的人口分为两个群体:经历了从农业户籍到非农户籍转换(农转非)的群体和未经历农转非的群体(出生时即为城镇户籍),并比较了这两个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研... 利用CGSS2008、2010和2011年的数据,本文将目前城镇劳动力市场中拥有城镇户籍的人口分为两个群体:经历了从农业户籍到非农户籍转换(农转非)的群体和未经历农转非的群体(出生时即为城镇户籍),并比较了这两个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农转非群体,农转非群体无论是在职业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还是在拥有管理技术类职业的几率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进一步的考察发现,这种优势并非存在于所有经历了农转非的群体之中,在幼年至青壮年时期获得城镇户籍的人,其未来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发展优于非农转非群体,而在青壮年期之后获得城镇户籍的人口则很可能成为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底层。我们因此得出结论,城镇户籍的开放可能只是有利于特定的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转非 年龄 社会经济地位指数 职业获得
原文传递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式及其对收入分化的影响——基于CGSS数据的观察 被引量:27
5
作者 张可云 王洋志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3-62,共20页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化质量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经验观察发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不同方式,研究不同市民化方式对经济及社会影响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式划分为两类,即主动市...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化质量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经验观察发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不同方式,研究不同市民化方式对经济及社会影响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式划分为两类,即主动市民化和被动市民化,并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两种不同市民化方式对收入分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市民化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农转非"群体的收入分化,被动市民化群体的收入显著低于主动市民化群体。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被动市民化群体被征地而丧失了农业收入,且预期外的政策冲击导致其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但与保留农业户籍的个体比较,被动市民化居民则具备一定的收入优势。基于上述发现,本文认为,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中宜鼓励主动市民化,同时在征地过程中要充分保障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并为其提供一定的培训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化方式 新型城镇化 收入分化 征地 农转非
原文传递
“农转非”与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 被引量:15
6
作者 郭虹 《经济体制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8-71,共4页
“农转非”是指公民的户籍管理类别由农村户籍转为城镇户籍。在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下 ,获得“农转非”的身份对于公民来说 ,能够享受到不同于农民的特殊待遇。比如 ,可获得教育、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住房等方面的优惠和实惠 ,享受城市... “农转非”是指公民的户籍管理类别由农村户籍转为城镇户籍。在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下 ,获得“农转非”的身份对于公民来说 ,能够享受到不同于农民的特殊待遇。比如 ,可获得教育、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住房等方面的优惠和实惠 ,享受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社会服务。而在现实中 ,“农转非”仅仅指因“征地”而转为居民的这部分人。由于城乡差别太大 ,“农转非”要真正成为“居民”还要经历一定的过程 ,在文化素质、就业技能、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等方面 ,“农转非”这个群体从整体上还难以与城市居民进行平等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转非 户籍制度 城市化
原文传递
“农转非”、人力资本回报与收入不平等 基于分位数回归分解的方法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鹏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17-241,共25页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户籍人口实现了身份转换,成为制度认可的新市民。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发现,即使户口状况相同,"新市民"与"老市民"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分位数回归...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户籍人口实现了身份转换,成为制度认可的新市民。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发现,即使户口状况相同,"新市民"与"老市民"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分位数回归及其分解的结果显示,"农转非"人群在劳动力市场上仍受到制度性或非制度性歧视,且歧视程度随着分位数的变化呈现倒U型趋势。同时,"农转非"人群内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歧视降低了自致型"农转非"人群相较于城市原居民的禀赋优势,而外致型"农转非"人群则面临人力资本劣势与就业市场歧视的双重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转非 人力资本回报 收入不平等 分位数回归分解
下载PDF
户籍歧视、地域歧视与农民工工资减损——来自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新证据 被引量:18
8
作者 曾永明 张利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1-150,共10页
为提升既有研究的样本可比性、降低样本选择性偏差产生的内生性问题,文章利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户口登记类型为农业户口和"农转非"居民户口的样本,估计户籍歧视和地域歧视对农民工工资率的影响,并通过倾... 为提升既有研究的样本可比性、降低样本选择性偏差产生的内生性问题,文章利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户口登记类型为农业户口和"农转非"居民户口的样本,估计户籍歧视和地域歧视对农民工工资率的影响,并通过倾向值匹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主要结论有:(1)本地人口中农民工受到户籍歧视使得其工资率减损6.4%;流动人口中农民工受到"户地双歧视"使得工资率减损9.3%,其中含2.9%的户籍捆绑性地域歧视。(2)流动农民工受到的地域歧视使得其工资率减损7.6%,流动"农转非"群体则未受到显著地域歧视。(3)户籍歧视和地域歧视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影响,前者需要更快更全面的制度性户籍改革,后者需要长期的文化思维转变和精神文明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籍歧视 地域歧视 农民工工资率 农转非 流动人口 户籍改革
下载PDF
体制转型与户籍身份转化:“农转非”微观影响机制的时代变迁 被引量:16
9
作者 边燕杰 李颖晖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4-134,共11页
"农转非"是一个社会走向工业化、后工业化的必然过程。而在我国,这个过程是在经济体制转型和户籍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其微观影响机制因此呈现出时代的变迁:改革前,"农转非"的影响要素包括家庭出身、父代地... "农转非"是一个社会走向工业化、后工业化的必然过程。而在我国,这个过程是在经济体制转型和户籍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其微观影响机制因此呈现出时代的变迁:改革前,"农转非"的影响要素包括家庭出身、父代地位、个人教育,反映了一种国家制度庇护和个人能力筛选的混合模式;改革后,家庭出身的优势消除,父代地位的影响转化为通过提升子女教育程度间接起作用,与此同时个人教育程度的作用持续存在,筛选门槛增高;进入改革后期,"农转非"的实现途径多元化,机会更加平等,群体的异质程度增加,职业分布趋于分散。这些实证研究对于我国当前劳动力管理有着相应的政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转非 体制转型 户籍身份 家庭背景 个人禀赋
下载PDF
有关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庆五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3期24-28,共5页
现行户籍制度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建立、形成并延续下来的,已有近40年的历史,曾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
关键词 小城镇 户籍制度改革 城市化 非农业人口 乡镇企业 农转非 户口迁移 农业户口 公安派出所 人口统计
下载PDF
性别视角下的“农转非”路径及其收入回报 基于CGSS2008—2013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郭未 鲁佳莹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5-135,共31页
本研究基于CGSS2008—2013数据,在时间维度下构建赫克曼二阶段选择模型和纳入交叉项的多元回归模型来考察男女两性之间"农转非"的差异化路径及变迁,及其带来的收入回报差异。在计量分析之前,本文以2008年数据为基数对收入进... 本研究基于CGSS2008—2013数据,在时间维度下构建赫克曼二阶段选择模型和纳入交叉项的多元回归模型来考察男女两性之间"农转非"的差异化路径及变迁,及其带来的收入回报差异。在计量分析之前,本文以2008年数据为基数对收入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以平衡时间跨度带来的货币购买力差异。数据结果表明,男性主要通过升学、招工等选择性方式实现"农转非",女性则更多地通过征地、婚姻等政策性方式实现"农转非";但改革开放之后,女性通过选择性方式实现"农转非"的比例明显上升。在收入回报层面,女性"农转非"带来的相对收入回报显著高于男性,但这一效应只存在于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农转非"群体中;此外,非农户口的收入回报效应在户籍改革得以深化发展的当下逐渐式微,并且就男性而言,这种削弱作用更明显。最后,文章基于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性别角色观念转变的解释框架对计量研究结果进行了系统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籍改革 农转非 社会性别 收入回报
下载PDF
“农转非”居民安置小区物业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杭州市的调查与思考 被引量:15
12
作者 何利松 周徐胤 《中国物业管理》 2010年第5期42-47,共6页
"农转非"居民安置小区是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和"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一类特殊小区,在物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已成为社区管理的难点和盲点,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一大社会问题。在对杭州市主城区"... "农转非"居民安置小区是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和"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一类特殊小区,在物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已成为社区管理的难点和盲点,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一大社会问题。在对杭州市主城区"农转非"安置小区物业管理状况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剖析了此类小区物业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从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的角度,提出加强"农转非"居民安置小区物业管理的思路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转非 物业管理 居民安置 杭州市 调查 现状 社区管理 社会问题
下载PDF
“非转农”:逆城市化的本土实践与现实反思 被引量:14
13
作者 沈东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8-105,共8页
城市化进程中,当代中国发生了以"非转农"为实践形式的逆城市化流动。"非转农"的逆城市化,主要涉及三类具有明显区分度的群体,分别是:农村籍青年大学毕业生群体、实现"农转非"的新市民群体、资本下乡形式... 城市化进程中,当代中国发生了以"非转农"为实践形式的逆城市化流动。"非转农"的逆城市化,主要涉及三类具有明显区分度的群体,分别是:农村籍青年大学毕业生群体、实现"农转非"的新市民群体、资本下乡形式的老市民群体。"非转农"的逆城市化,蕴藏着不同的逻辑动因,在"国家——社会——个体"的结构性作用下,呈现出不同的演变趋势。"非转农"的本土实践表明,当代中国逆城市化不是对城市化的阻碍与反叛,而是对城市化的促进与调整,并将从根本上提升当代中国城市化的水平与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转非 非转农 逆城市化 城市化 户籍制度 城乡关系
原文传递
殊途异路:青年农转非群体的职业分化与市民化差异--基于“选择性”与“政策性”农转非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颖晖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8-54,40,共8页
青年农转非群体的市民化进程是城镇化推进的重要方面。基于不同的农转非途径,这一群体分化为"选择性"与"政策性"农转非两类。前者基于升学等竞争性途径实现,人力资本、政治资本高,职业境遇好,继而更好的融入城市,... 青年农转非群体的市民化进程是城镇化推进的重要方面。基于不同的农转非途径,这一群体分化为"选择性"与"政策性"农转非两类。前者基于升学等竞争性途径实现,人力资本、政治资本高,职业境遇好,继而更好的融入城市,习得城市消费、闲暇方式,市民化程度高。后者则是"村改居"等城镇化政策的伴生群体,教育程度、生活技能低,职业地位获得处于劣势,生活方式的市民化滞后。由此可见,制度身份的市民化决非市民化的终点。在关注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建立配套措施与制度平台,提升"政策性"农转非青年的人力资本,培育其职业竞争力使之立足城市,是推进其城市融入和市民化实现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转非 个体差异 职业分化 市民化
下载PDF
对“城中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完善的探讨 被引量:9
15
作者 钱红丽 《湖北社会科学》 2005年第5期96-97,共2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各地的“城中村”改造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了最后的生活安全保障。大批农民成为农转非人员,如果对农转非人员的出路解决不当,必然会妨碍“城中村”改造,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各地的“城中村”改造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了最后的生活安全保障。大批农民成为农转非人员,如果对农转非人员的出路解决不当,必然会妨碍“城中村”改造,影响城市化进程,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建立完善的“城中村”社会保障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城市化 农转非 社会保障制度
下载PDF
论征地农转非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9
16
作者 沈小红 《小城镇建设》 2007年第3期32-33,共2页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仅以浙江省为例,1999—2001三年间共征地89.48万亩,失地农民105.74万人。征地农转非居民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新出现的特殊群体。由于征地农转非群体往往被整体...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仅以浙江省为例,1999—2001三年间共征地89.48万亩,失地农民105.74万人。征地农转非居民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新出现的特殊群体。由于征地农转非群体往往被整体迁移,因此他们往往被集中安排在一个社区,这种社区往往被称作“农转非社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建设 农转非 征地 城镇化进程 失地农民 整体迁移 浙江省 群体
下载PDF
农地“流转集中”到谁手里? 被引量:10
17
作者 潘维 《天涯》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0-190,1,共12页
最近,一些学者在媒体上鼓吹"农地私有化",并建议在城市建"贫民窟",作为农民破产失地后的配套工程。对此,潘维指出:世界上从未存在过清晰的土地私有制,因为土地不会增加,人口会增加。土地是人类吃住安全的依托。而... 最近,一些学者在媒体上鼓吹"农地私有化",并建议在城市建"贫民窟",作为农民破产失地后的配套工程。对此,潘维指出:世界上从未存在过清晰的土地私有制,因为土地不会增加,人口会增加。土地是人类吃住安全的依托。而且无论怎样"集约",农业都不"赚钱"。潘维认为:为提高农地使用效力,农地应该流转集中,但不是流转集中给"资本",而是流转集中给农村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转非 农村集体所有制 中央政府 农村集体所有权 道义经济 土地私有制 统分结合 生存安全 个体农户
原文传递
我国城镇劳动力构成的“农村化”现象和问题思考 被引量:9
18
作者 朱宝树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8,共7页
199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城镇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农业户口份额已逾三成 ,城镇农业户口劳动力的失业率明显低于非农业户口。低失业率的进城农民对城镇失业率的上升起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户口“农转非”明显滞后于人口“农进城... 199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城镇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农业户口份额已逾三成 ,城镇农业户口劳动力的失业率明显低于非农业户口。低失业率的进城农民对城镇失业率的上升起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户口“农转非”明显滞后于人口“农进城” ,是城镇非农业户口劳动力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城镇对外来劳动力的控制 ,应主要定位于限制他们在城镇失业 ,而不应主要定位于限制他们在城镇就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失业率 城镇劳动力 城镇就业 中国 份额 外来劳动力 人口 非农业户口 农转非 限制
原文传递
农转非、农村背景与城镇居民收入差异 基于CGSS2008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云森 《上海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48-56,68,共10页
本文使用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研究了个人成长的农村经历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本文发现拥有同样的城镇本地户籍但是成长在农村的个人收入比成长在城市的个人低约10%以上。子样本估计以及匹配方法估计表明在非选择性"农... 本文使用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研究了个人成长的农村经历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本文发现拥有同样的城镇本地户籍但是成长在农村的个人收入比成长在城市的个人低约10%以上。子样本估计以及匹配方法估计表明在非选择性"农转非"群体、非国有集体部门、高中以下学历以及年龄在40岁以下的群体中这种差距尤为显著,收入差距达20%以上。本文的发现意味着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可能存在着针对农村背景的非制度性歧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成长背景 农转非 收入差异 匹配方法
原文传递
失地农民留地安置模式探讨——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林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9年第6期16-19,共4页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大量增加,必须对这些失地农民进行妥善安置。留地安置这种模式从失地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保障出发,以其独有的优越性弥补征地补偿费用的不足,适于重庆市城市化进程提速、财力有限、大规模外延...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大量增加,必须对这些失地农民进行妥善安置。留地安置这种模式从失地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保障出发,以其独有的优越性弥补征地补偿费用的不足,适于重庆市城市化进程提速、财力有限、大规模外延扩张的实际,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安置模式之一。目前,重庆的留地安置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搞好留地开发规划和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和监督程序,并合理确定留地转让价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转非 留地安置 重庆市 征地补偿 留地开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