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论抗战时期内迁及其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宫炳成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4-167,共4页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迫于战争压力采取了一系列的“转移”政策,包括工业、人口、教育及其他各种社会要素的内迁,形成了一个现代化导向的西进运动,对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起了极大的整合与促进作用。同时也对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迫于战争压力采取了一系列的“转移”政策,包括工业、人口、教育及其他各种社会要素的内迁,形成了一个现代化导向的西进运动,对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起了极大的整合与促进作用。同时也对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格局作了相对调整。内迁运动尽管带有被动和暂时的特点,却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了历史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运动 社会影响
下载PDF
抗战时期“内迁运动”与乐山城市近代化的加速发展——近现代乐山旅游史背景研究之二 被引量:1
2
作者 向玉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7期124-127,共4页
抗战时期”内迁运动”促成乐山城市近代化的加速发展。主要表现在城市地位提高,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经济、文化和交通的较大发展等方面。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乐山市 城市近代化 运动 经济史
下载PDF
抗战初期工业内迁运动述评
3
作者 高平平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90-95,105,共7页
抗战初期的工业内迁运动是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发起,得到上海及各地一批实业界爱国人士的积极响应,并有广大职工群众踊跃参加的一场工业抗战爱国运动。这场运动在伟大的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重要地位,它对于保存国力,促进持久抗战有重要意... 抗战初期的工业内迁运动是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发起,得到上海及各地一批实业界爱国人士的积极响应,并有广大职工群众踊跃参加的一场工业抗战爱国运动。这场运动在伟大的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重要地位,它对于保存国力,促进持久抗战有重要意义,应该给予如实评价和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 抗战初期 述评 机件 小国 资源委员会 支秉渊 机器厂 中国工业 运动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的高校内迁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影响
4
作者 夏军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87-91,共5页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避免被战火焚毁,分布于我国东南地区的高等学府相继迁至四川、贵州等地,从而改变了原来的高校布局,促进了西部内地文化的发展。其间,为适应战时、内迁后的条件,高校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统考制、国立师范学院制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避免被战火焚毁,分布于我国东南地区的高等学府相继迁至四川、贵州等地,从而改变了原来的高校布局,促进了西部内地文化的发展。其间,为适应战时、内迁后的条件,高校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统考制、国立师范学院制度和贷金制度,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抗日战争时期 高校学生 高等教育事业 高等教育机构 师范学院 专科学校 抗战时期 运动 高等学校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后方的经济建设
5
作者 程麟荪 《探索与争鸣》 1985年第1期12-13,共2页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沿海沿江各大城市相继沦陷,国民党政府被迫撤至重庆。当时被称为后方的四川、云南、甘肃等西南、西北各省,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战前一般都依靠国外或东南沿海各省供应工业用品。抗战期间,日寇为迫使国民党政府投...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沿海沿江各大城市相继沦陷,国民党政府被迫撤至重庆。当时被称为后方的四川、云南、甘肃等西南、西北各省,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战前一般都依靠国外或东南沿海各省供应工业用品。抗战期间,日寇为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加紧对后方的经济封锁,致使运入后方的工业品大幅度减少。比如1941年运入四川的工业品就比1937年减少了90%以上。同时,国民党政府政治经济重心的西移和沿海人口的大量内迁更增加了后方各省对工业品的需求,供需矛盾极为尖锐。在这种形势下,国民党政府为了维护统治,继续与日军对抗,提出了“一边抗战,一边建国”的口号。在当时的形势下,这个口号有其一定的进步意义,因而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经济建设 中国 运动 通货膨胀
全文增补中
林继庸与抗战时期的工厂内迁运动
6
作者 周绍英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66-70,共5页
在抗战时期 ,当日本对中国进行全面进攻 ,中国沿海即将沦陷时 ,林继庸首倡将上海工厂内迁 ,并积极推动工厂的迁移 ,督导工厂重建、复工、生产 。
关键词 林继庸 工厂运动 抗战时期 沿海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