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社会保险权利救济制度的理论悖论与现实困境——“裕元事件”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15
1
作者 董保华 李干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24,共13页
"裕元事件"引发全社会对社保权利救济的关注。劳动者通过罢工这一非法形式寻求社保缴费的合法诉求,暴露出的是社保制度内部"强制补缴"与保险原理之间的深层矛盾。《劳动法》体制下形成的以"公私平衡"为... "裕元事件"引发全社会对社保权利救济的关注。劳动者通过罢工这一非法形式寻求社保缴费的合法诉求,暴露出的是社保制度内部"强制补缴"与保险原理之间的深层矛盾。《劳动法》体制下形成的以"公私平衡"为特点的过渡性做法,有效缓解了这一矛盾;《社会保险法》"一大二公"式的改革由于制度本身的悖论与过高的推行成本,有可能激化社会保险制度的内在矛盾。未来我国社会保险权利救济制度需要在重新思考强制性与保险性、国家与地方、公法与私法关系的基础上达成新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险 强制补缴 公私平衡 “一大二公”
原文传递
什么样的人适合当领导?
2
作者 马浩 《辽宁医药》 2007年第2期13-15,共3页
不同类型领导的影响力 1、大公无私——牺牲自己的私利的同时往往也忽视了下属和他人的私利; 2、亦公亦私——既为大家考虑,也毫不掩饰和回避私利; 3、不公不私——意识不到个体之私利,集体之“公”便无意义; 4、假公济私——... 不同类型领导的影响力 1、大公无私——牺牲自己的私利的同时往往也忽视了下属和他人的私利; 2、亦公亦私——既为大家考虑,也毫不掩饰和回避私利; 3、不公不私——意识不到个体之私利,集体之“公”便无意义; 4、假公济私——这种人无视下属之福利,只把大家当做窃取私利之手段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 类型 影响力 公私”意识 公私兼顾 公私平衡
下载PDF
关于确立自然人终生贡献值的思考——构建中国软科学现代化新业态
3
作者 李鉴道 《新丝路(下旬)》 2023年第8期0256-0258,共3页
文章从起源、定义、属性、结构、路径及条件等几个方面对终生贡献值进行了分析,把“终生贡献值”按行业分成九级,每个级别用相对应的星号数标记,称为1~9颗星贡献,用以量度每个人的存在价值。把实施“终生贡献值”作为基本国策,作为国人... 文章从起源、定义、属性、结构、路径及条件等几个方面对终生贡献值进行了分析,把“终生贡献值”按行业分成九级,每个级别用相对应的星号数标记,称为1~9颗星贡献,用以量度每个人的存在价值。把实施“终生贡献值”作为基本国策,作为国人获取社会回馈的主要依据,与个人利益挂钩,与人民币实现可兑换,能够成为人们终生的“向往”和“奔头儿”;必将重构人们的价值观,逐步形成“终生贡献观”,构建中国软科学现代化新业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生贡献值 公私平衡 终生贡献观
下载PDF
公私利益平衡:比较法视野下的文物所有权限制与补偿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云霞 胡姗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1-110,共10页
文物是历史之鉴证,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承载着公共利益。因文物保护而对私人所有权进行限制的理论和制度普遍存在。但要求一部分人为全社会共同利益做出特别牺牲而忽视其正当权益,将导致公益与私益的失衡,违背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偏离... 文物是历史之鉴证,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承载着公共利益。因文物保护而对私人所有权进行限制的理论和制度普遍存在。但要求一部分人为全社会共同利益做出特别牺牲而忽视其正当权益,将导致公益与私益的失衡,违背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偏离文物保护的根本目标。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文物所有权限制理论与实践存在差异,补偿范围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其中有些经验可为我国建立文物所有权补偿机制提供借鉴。我国文物立法应明确对私人所有权限制的补偿,对受偿主体、补偿范围和补偿方式做出规定,引导所有权人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文物,平衡公益与私益,实现文物保护和私权保障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保护 所有权限制 所有权补偿 公私利益平衡
下载PDF
含义与意义:公共利益的宪法解释 被引量:15
5
作者 门中敬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1-160,共10页
对于公共利益的解释而言,宪法解释是主要的和根本的方法。而解释的目的在于,让公共利益的宪法解释与合宪性解释能够互相通融、协调一致。作为这两种解释方法的链接点,公共利益的含义和规范意义是公共利益之宪法解释的核心。公共利益的... 对于公共利益的解释而言,宪法解释是主要的和根本的方法。而解释的目的在于,让公共利益的宪法解释与合宪性解释能够互相通融、协调一致。作为这两种解释方法的链接点,公共利益的含义和规范意义是公共利益之宪法解释的核心。公共利益的核心含义是公共目的。虽然通过法律可以了解公共利益的大致含义,但只有透过宪法上的"公共利益条款"或者"宪法原则或精神"来解释确定一个公共利益的规范意义,才能根据宪法具体化下来的意义对法律进行合宪性控制。而公共利益的规范意义在于,基于公共利益的行政征收和征用应符合比例原则,以保持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义 意义 公共利益 宪法解释 公私利益平衡原则
原文传递
浅议新《土地管理法》实施后的土地征收实践 被引量:10
6
作者 徐克勤 《中国土地》 2021年第1期48-50,共3页
新修正的《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征地中的公私利益平衡和相关的救济程序成为热议话题。本文就征地过程中如何判定项目是否符合公共利益,如何建立公平合理的补偿标准和公平的征地程序来平衡公私利益,以及如何界定征地中"公益认定主体... 新修正的《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征地中的公私利益平衡和相关的救济程序成为热议话题。本文就征地过程中如何判定项目是否符合公共利益,如何建立公平合理的补偿标准和公平的征地程序来平衡公私利益,以及如何界定征地中"公益认定主体"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法》 救济程序 公平合理 公私利益平衡 征地程序 公共利益 补偿标准 公益认定
下载PDF
红色经典作品版权“私有化”辨析——从“红色娘子军”版权案争论说起 被引量:4
7
作者 蒋鸣湄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5-113,共9页
围绕'红色娘子军'版权案中被告中央芭蕾舞团对原告梁信'将集体智慧窃为己有'的指责、人们对法律将红色经典'化公为私'的质疑,展开讨论。作品文本、创作史实以及著作权法法理证明了对梁信的指责不能成立。以此... 围绕'红色娘子军'版权案中被告中央芭蕾舞团对原告梁信'将集体智慧窃为己有'的指责、人们对法律将红色经典'化公为私'的质疑,展开讨论。作品文本、创作史实以及著作权法法理证明了对梁信的指责不能成立。以此为基础,通过回顾我国著作权法颁行前三十年文艺创作制度情况及后果,分析后三十年著作权法立法初衷与相关制度构成,证明:法律溯及既往对个体私有版权进行确认与保护是一种必要的历史还原,具有正当性。尽管实践中存在困难,但是红色经典作品上的公私权益平衡问题还是可以通过法律技术来予以解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经典 著作权 溯及力 集体创作 公私权益平衡
下载PDF
对峙与妥协:利益冲突下的土地公私权益之争 被引量:2
8
作者 孟繁瑜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16年第2期73-79,共7页
土地价值为公共和私人权益主体带来巨大利益,地方政府从土地中取得大量收入,以提高执政能力,造成对土地私人权益的限制,并往往在要求不动产产权人为全社会共同福利做出利益让步时忽视其正当权益保障,导致公益与私益失衡,违背现代法治的... 土地价值为公共和私人权益主体带来巨大利益,地方政府从土地中取得大量收入,以提高执政能力,造成对土地私人权益的限制,并往往在要求不动产产权人为全社会共同福利做出利益让步时忽视其正当权益保障,导致公益与私益失衡,违背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偏离私人财产权保护的根本目标,引发冲突和对立。本研究认为解决公私之争的原则有政府政治职能优先于经济职能、公共权益不等同于强权以及私人权益的被合理约束性。在市场机制下,不动产买卖交易对价支付的是房屋所有权及其附着地的广义土地使用权,交易一旦完成,买卖任一方都无权单方要求再追加价款。因此,对土地公共价值的获取应该是在承认并保护已合法获得的私人财产权的前提下,针对私人权益的合理课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人财产权保护 土地权益 公私利益平衡
原文传递
依傍与僭越:行政法上的平衡命题检省——基于《行政强制法》第1条展开的评析
9
作者 蔡晓 门中敬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83-89,共7页
新近制定出台的《行政强制法》,秉承了以往行政立法的传统和做法,既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又保护公共利益与私人权益。然而,将"目的价值平衡"作为行政法的立法目的,或者将"公私利益平衡原则"作为行政法... 新近制定出台的《行政强制法》,秉承了以往行政立法的传统和做法,既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又保护公共利益与私人权益。然而,将"目的价值平衡"作为行政法的立法目的,或者将"公私利益平衡原则"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都会带来理论上的困惑和影响到法律的解释与适用。虽然在行政法实践中的确存在着"公权力与私权利的二元紧张关系",而由此法制现实所导出的"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平衡"命题也具有宪法上的规范依据——宪法上的公私利益平衡原则,但它只是行政立法的一项原则。因为"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平衡"命题并不是一个恰当的行政法命题,而是一个宪法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 目的平衡公私利益平衡原则 行政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