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网络文化建设中网民公共意识的提升 被引量:6
1
作者 宫承波 范松楠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5-48,共4页
网民公共意识欠缺已经成为制约健康、和谐网络文化建设的严重问题。对于现代公共意识的内涵和培养路径,西方三种政治哲学拥有各自不同特色的诠释。而网民公共意识欠缺的原因除了表层网民属性因素外,还与深层的文化环境和历史传统相关。... 网民公共意识欠缺已经成为制约健康、和谐网络文化建设的严重问题。对于现代公共意识的内涵和培养路径,西方三种政治哲学拥有各自不同特色的诠释。而网民公共意识欠缺的原因除了表层网民属性因素外,还与深层的文化环境和历史传统相关。在提升网民公共意识的具体举措方面,在公共协商理念的指导下,互联网构建多元公共领域的潜质应被大力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民 共意识 观念 协商
下载PDF
大局与均平——组织场域视角下的清代桑园围围际水利纠纷
2
作者 佘雪琼 龙登高 王利平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7-189,共23页
本文援用组织场域视角,考察了清代桑园围两起大规模围际水利纠纷。作为场域主导性制度逻辑的“公”观念,为纠纷双方和官府的话语与行动策略提供合法性依据。由“公”观念的二重属性,衍生出“公正不偏”的行动准则以及“顾全大局”和“... 本文援用组织场域视角,考察了清代桑园围两起大规模围际水利纠纷。作为场域主导性制度逻辑的“公”观念,为纠纷双方和官府的话语与行动策略提供合法性依据。由“公”观念的二重属性,衍生出“公正不偏”的行动准则以及“顾全大局”和“乐利均平”两项行动评判标准。“大局”通常指国家或多数人的利益,“均平”要求局部范围的各相关群体都可获得利益,二者在具体情境中的一致或冲突,塑造了两起纠纷的不同演变轨迹。本文在丰富水利社会史研究的同时,还提供了关于制度逻辑对制度复杂性、场域动态性影响的新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园围 组织场域 观念
原文传递
本土知识资源与近代知识分子对西方舆论概念的容受 被引量:3
3
作者 段然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7-64,共8页
本土知识资源是人们接受外来知识(概念、术语)的基础。作为西语词"public opinion"的中文对译词,我们近代使用的"舆论"概念主要体现为西方思想观念的输入和传播。本文尝试通过分析近代知识分子在使用西方"舆论... 本土知识资源是人们接受外来知识(概念、术语)的基础。作为西语词"public opinion"的中文对译词,我们近代使用的"舆论"概念主要体现为西方思想观念的输入和传播。本文尝试通过分析近代知识分子在使用西方"舆论"概念过程中,如何运用本土知识资源来容受外来概念,来解析概念跨语际传播过程中的思想碰撞、冲突、融合等问题。文章分析了民本思想、清议传统、"公"观念等三种本土知识资源,对舆论概念在近代中国使用的影响。文章认为西语词汇"public opinion"进入中国并与中国思想文化发生关联,不单是译介形式层面的简单对接,更涉及思想观念层面的复杂转换,而这种转换对"舆论"概念的近代语义在中国的生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论 民本思想 清议传统 观念
原文传递
“公”观念与现代公德意识的建构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承淑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68-70,共3页
良好的社会公德及公德意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所必须的。而对"公"的认识不同,价值选择不同,对公德意识的形成和历史发展进程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公"的观念的发展变化,以及公德意识随着"公"的观念的... 良好的社会公德及公德意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所必须的。而对"公"的认识不同,价值选择不同,对公德意识的形成和历史发展进程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公"的观念的发展变化,以及公德意识随着"公"的观念的变迁而逐渐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角度,具体分析了现代公德意识的的建构何以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 德意识 建构
下载PDF
“公”观念的历史纠结与公德意识的当代重塑——兼论和谐社会视野内伦理体系的基石 被引量:1
5
作者 祝成生 《社科纵横》 2007年第3期34-36,共3页
传统社会虽不乏“公”观念,但大多带有描述性和规范性的抽象伦理意味,其政治层面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而社会伦理的公共性明显缺乏,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公德意识的阙如。当代和谐社会治理目标的提出,在理论上确立了公德的伦理基... 传统社会虽不乏“公”观念,但大多带有描述性和规范性的抽象伦理意味,其政治层面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而社会伦理的公共性明显缺乏,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公德意识的阙如。当代和谐社会治理目标的提出,在理论上确立了公德的伦理基础地位。但在实践层面,要扭转公德不彰现状,惟有通过励行德治、重整教育双管齐下,才能实现公德意识的当代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 社会伦理 共领域 和谐社会
下载PDF
近代社会“公”的观念及公德意识与实践
6
作者 王丽萍 《林区教学》 2017年第12期45-47,共3页
中国近代社会处在一个新旧世纪更替的时代。近代社会"公"的观念的生活基础——公共领域发生了变化与转型,具备了新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公"观念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展。近代众多的思想家从爱国角度出发,从各个层面探讨了国人的公德... 中国近代社会处在一个新旧世纪更替的时代。近代社会"公"的观念的生活基础——公共领域发生了变化与转型,具备了新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公"观念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展。近代众多的思想家从爱国角度出发,从各个层面探讨了国人的公德现状以及缺失原因,并提出了构建公德的对策,为中国公德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近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观念 德意识
下载PDF
孔子“公”观念探析
7
作者 傅华 冀运鲁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7,22,共8页
春秋战国时期公私关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孔子从个人道德伦理和国家政治伦理两大层面倡导"公",对"私"进行了猛烈抨击。在个人伦理方面,孔子认为个人在面对公私关系时,应做到"先公后私"和"见利思... 春秋战国时期公私关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孔子从个人道德伦理和国家政治伦理两大层面倡导"公",对"私"进行了猛烈抨击。在个人伦理方面,孔子认为个人在面对公私关系时,应做到"先公后私"和"见利思义"。孔子非常推崇"公"和"义",并把它们看成是人的最高修养的标准。在国家政治伦理方面,孔子提出了"张公室,抑私门"和礼治的思想来应对公私颠倒的局面。孔子认为以"礼"教化民众是协调公私、群己关系的有效途径。对公平、公正的追求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政治价值观之一。为实现理想,孔子提出了经济上均无贫、政治上执中、教育上有教无类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政治伦理思想 观念
下载PDF
公的观念:中国近代革命中的社会主义源起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涛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32,共4页
日本学者沟口雄三批判了以西方近代性为标准来衡量与评价中国近代变迁的研究范式,提出了一种强调中国内在独特性的近代化进程的"基体论",认为近代中国革命(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公的观念基础上的大同式革命。"基... 日本学者沟口雄三批判了以西方近代性为标准来衡量与评价中国近代变迁的研究范式,提出了一种强调中国内在独特性的近代化进程的"基体论",认为近代中国革命(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公的观念基础上的大同式革命。"基体论"不仅是对以往研究范式的替代,深入挖掘了近代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源起,更为我们解读中国近代革命提供了全新思想面向,为更加全面与准确地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打开了新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 中国近代革命 社会主义源起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早期的公观念及公共性思想探微 被引量:2
9
作者 胡群英 《社科纵横》 2009年第8期114-116,128,共4页
"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源最早的基本范畴之一,公观念和公共性思想在中国传统的共同体社会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基础意义。中国古代的公范畴、公观念和公共性思想是现代中国社会转型和公共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来源。与此同... "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源最早的基本范畴之一,公观念和公共性思想在中国传统的共同体社会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基础意义。中国古代的公范畴、公观念和公共性思想是现代中国社会转型和公共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来源。与此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其在历史与文化功能上的合理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观念 共性 社会治理
下载PDF
王船山公观念探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冀运鲁 《船山学刊》 CSSCI 2010年第2期20-24,共5页
明清鼎革之际,公观念发生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发展,王船山以其人性论为基础探讨了理欲之辩与公私的关系,并进一步把人欲分为"公欲"和"私欲",提出天理与人欲可并行的主张。他还以义利论公私,提出不可以一人之义废天下... 明清鼎革之际,公观念发生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发展,王船山以其人性论为基础探讨了理欲之辩与公私的关系,并进一步把人欲分为"公欲"和"私欲",提出天理与人欲可并行的主张。他还以义利论公私,提出不可以一人之义废天下之公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观念 天下
下载PDF
论顾炎武对儒家“公”观念的整合 被引量:1
11
作者 冀运鲁 傅华 《儒藏论坛》 2017年第1期131-143,共13页
明末清初,社会变革剧烈,伦理思想领域争辩激烈,顾炎武反对宋元以来扼杀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以及完全否定'私'的做法,认为人性自私,应该承认'私'存在的合理性,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天下之公,即所谓'合... 明末清初,社会变革剧烈,伦理思想领域争辩激烈,顾炎武反对宋元以来扼杀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以及完全否定'私'的做法,认为人性自私,应该承认'私'存在的合理性,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天下之公,即所谓'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并通过天下家国之辩,强调要'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炎武 观念 家国之辩 天下之
原文传递
黄宗羲公观念论析
12
作者 冀运鲁 傅华 《唐都学刊》 2012年第1期14-18,共5页
明清鼎革之际,社会剧烈动荡,思想领域也异常活跃,公观念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发展。针对灭私立公的传统公私观,黄宗羲提出"自私即公",并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公天下。为了保证社会的公正,必须以"天下之法"... 明清鼎革之际,社会剧烈动荡,思想领域也异常活跃,公观念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发展。针对灭私立公的传统公私观,黄宗羲提出"自私即公",并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公天下。为了保证社会的公正,必须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这种公观念带有朴素的民主平等意识,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宗羲 观念 自私即 天下
下载PDF
王船山的人性论与公私观探析
13
作者 冀运鲁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3-15,共3页
明清鼎革之际,公观念发生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发展,王船山以人性论为基础探讨了理欲之辩与公私的关系,并进一步把人欲分为"公欲"和"私欲",提出天理与人欲可并行的主张。他还以义利论公私,提出不可以一人之义废天下之... 明清鼎革之际,公观念发生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发展,王船山以人性论为基础探讨了理欲之辩与公私的关系,并进一步把人欲分为"公欲"和"私欲",提出天理与人欲可并行的主张。他还以义利论公私,提出不可以一人之义废天下之公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观念 天下
下载PDF
和谐社会构建中“公”的观念及其培育 被引量:4
14
作者 郑航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3-99,121,共8页
对于和谐社会及其构建而言,"公"总是意味着个体、群体的同生共荣,意味着公与私、义与利等的相生相息。以公民身份为前提、以公域与私域的区分为基础、以丰富人性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终极追求,构成了当代"公"的观... 对于和谐社会及其构建而言,"公"总是意味着个体、群体的同生共荣,意味着公与私、义与利等的相生相息。以公民身份为前提、以公域与私域的区分为基础、以丰富人性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终极追求,构成了当代"公"的观念的丰富内涵。学校基于公民生活实践,从培养公民意识、增强公民认同、鼓励社会参与等侧面着眼,有利于培育面向公民社会的"公"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的观念 民社会 民生活实践 民意识 民认同
下载PDF
从社会变迁的视角解析乡村青年知识分子“公”之观念的变迁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庆真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5-50,共6页
乡村知识分子是乡村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一方面与历史上的乡村“士绅”有着渊源性关系;另一方面,它又与现实的乡村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它在乡村社会的公共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社会变迁与阶层意识延续的两个维度进行... 乡村知识分子是乡村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一方面与历史上的乡村“士绅”有着渊源性关系;另一方面,它又与现实的乡村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它在乡村社会的公共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社会变迁与阶层意识延续的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知识分子 ”之观念 乡村共场域 社会变迁
下载PDF
帝制中国的“公”、“忠”观念与制度变迁——以帝制中国财政职官制度的变迁为研究主体 被引量:3
16
作者 史云贵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9-166,共8页
在帝制中国,专制君主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君主专制政体来整合国家、社会的各种资源,以确立、巩固和发展"以君为公"的"家天下"治国模式。但是,在思想观念领域,帝制中国却长期以来存在着以对君主个人利益、意志的绝对... 在帝制中国,专制君主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君主专制政体来整合国家、社会的各种资源,以确立、巩固和发展"以君为公"的"家天下"治国模式。但是,在思想观念领域,帝制中国却长期以来存在着以对君主个人利益、意志的绝对服从为公或忠,和以对"天"、"道"、"民"以及比较抽象意义上的"天下"、"社稷"、"国家"等政治共同体的意志与利益的绝对服从为公、忠的两种矛盾的公、忠观。这两种不同公、忠观的矛盾与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帝制中国财政职官制度及财政管理体制的历史生成、设计与变迁。对公忠观念的嬗变和财政职官制度变迁及其相关性的研究,是研究帝制中国公忠观念与制度变迁相关性的典型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忠观念 财政职官制度 变迁
下载PDF
秉公去私:“公”与早期国人报刊伦理观念的建构 被引量:2
17
作者 操瑞青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0-39,共10页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概念之一,"公"自古至今都对中国社会多重观念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本文以晚清为视点,试图思考"公"在早期国人理解报刊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在伦理层面。研究指出,传统"公&qu...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概念之一,"公"自古至今都对中国社会多重观念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本文以晚清为视点,试图思考"公"在早期国人理解报刊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在伦理层面。研究指出,传统"公"的观念渗透到了晚清报人理解报刊媒体的多个面向中,它也由此为彼时报刊思想的建构抹上了一层道德底色。具言之,早期国人对报刊角色的伦理定位、新闻实践的伦理界限、言论自由的伦理边界以及报刊工作者的个人修养等问题的叙述,都呈现出"秉公去私"的道德特性。文章认为,此般在"公"的文化土壤中形成的报刊伦理认知长期不乏其影响,值得进一步探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报刊 伦理思想 ”的观念 去私
原文传递
传统社会“公”的观念及公德意识与实践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丽萍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5期19-22,共4页
在漫长的传统社会中,其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等对于公共领域的分化和发展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从而严重地影响了传统社会"公"的观念的变迁,在一个公私不分的泛道德化的社会中,公私领域扭曲发展,"公"观念被过分强调,... 在漫长的传统社会中,其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等对于公共领域的分化和发展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从而严重地影响了传统社会"公"的观念的变迁,在一个公私不分的泛道德化的社会中,公私领域扭曲发展,"公"观念被过分强调,进而对中国社会及社会公德、公德意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中国传统社会轻公德、公德发育不健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社会 ”的观念 德意识 社会结构 共领域
下载PDF
先秦儒家“崇公”观念公共性的反思 被引量:1
19
作者 穆军全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38,共13页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主流代表即先秦儒家所力倡的"崇公"观念在规范个体行为、维系良好的社会政治秩序等方面起到过积极的作用。然而,从现代公共性的视角来看,其存在"公而不公"的内在缺陷,其长期流变限制了个体的自由...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主流代表即先秦儒家所力倡的"崇公"观念在规范个体行为、维系良好的社会政治秩序等方面起到过积极的作用。然而,从现代公共性的视角来看,其存在"公而不公"的内在缺陷,其长期流变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我国公共领域的形成、民众公共意识的形成和公共精神的培育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从现代公共性视角对先秦儒家的"崇公"观念进行扬弃,首先要在理念层面进行"私的官"与"公的民"的双重价值调适,其次要在实践层面培育独立、成熟与理性的公共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 共性 共领域 反思
下载PDF
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处理好五个“公—私”关系
20
作者 寇东亮 《中国德育》 2020年第16期9-13,共5页
伴随市场化、城镇化、民主化、法治化、世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拓展,当代中国人的"公—私"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在主体观念方面,表现为在个体与共同体张力中"私人—公人"的身份认同,二是在... 伴随市场化、城镇化、民主化、法治化、世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拓展,当代中国人的"公—私"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在主体观念方面,表现为在个体与共同体张力中"私人—公人"的身份认同,二是在生活观念方面,表现为在个体生活与类生活张力中"私域—公域"的领域划界,三是在义利观念方面,表现为在利己与利他张力中"私利—公利"的利益权衡,四是在行为观念方面,表现为在自由与秩序张力中"私权—公权"的协调规正,五是在伦理观念方面,表现为在德性与规范张力中"私德—公德"的道德抉择。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五个"公—私"关系,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道德 -私观念 张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