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范畴 被引量:41
1
作者 方克立 《中国社会科学》 1984年第5期185-202,共18页
本文认为体用是足以表现中华民族理论思维方式特点的范畴之一。它是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的产物。体用范畴的基本涵义有二:一是实体和作用、功能、属性的关系(?)是本体(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哲学中,围绕着体用范畴展开了唯... 本文认为体用是足以表现中华民族理论思维方式特点的范畴之一。它是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的产物。体用范畴的基本涵义有二:一是实体和作用、功能、属性的关系(?)是本体(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哲学中,围绕着体用范畴展开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错综复杂的斗争,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理论思维经验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体用不二 本体论 唯心主义者 体用 哲学范畴 唯物主义哲学家 形而上学 体用关系 中国古代
原文传递
中国戏曲电影的体用之道 被引量:17
2
作者 聂欣如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6-114,共9页
有关中国戏曲电影是以戏曲为主还是以电影为主的争论由来已久,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在理论上各有各的铺陈论证,在实践上各有各的优秀作品,孰优孰劣一直未有定论。2009年问世的京剧电影《廉吏于成龙》打破这样一种以主客两分思维主导的创... 有关中国戏曲电影是以戏曲为主还是以电影为主的争论由来已久,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在理论上各有各的铺陈论证,在实践上各有各的优秀作品,孰优孰劣一直未有定论。2009年问世的京剧电影《廉吏于成龙》打破这样一种以主客两分思维主导的创作格局,将电影的手段充分地融入舞台戏曲之中,表现出一种主客不分的境界,契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所谓的"体用不二",开辟中国戏曲电影的"第三条路",过去的理论也需要得到重新的审视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电影 体用不二 中国 《廉吏于成龙》 古代哲学思想 2009年 50年代 20世纪
原文传递
论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 被引量:16
3
作者 吴晓明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28,127,共16页
本文旨在对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别作出理论上的阐明。其引导性的问题是:中国哲学在形而上学之内还是在形而上学之外?西方哲学的本质性是形而上学,即柏拉图主义。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在于:将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分割开来并且对立起来;认真... 本文旨在对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别作出理论上的阐明。其引导性的问题是:中国哲学在形而上学之内还是在形而上学之外?西方哲学的本质性是形而上学,即柏拉图主义。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在于:将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分割开来并且对立起来;认真理或实在仅属于超感性世界;感性的事物由于“分有”超感性的理念才被视为真的或实在的。与之形成决定性对照的是:中国哲学从未居于形而上学的建制之中;这决不意味着它不分辨且不触动超感性的东西(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但中国哲学的独特建制恰恰在于:道器不割、体用不二。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别须根据其基本建制去加以分辨,此种分辨的结果是:西方哲学的实质是形而上学,而中国哲学则依其本质一向就在形而上学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哲学比较 形而上学 基本建制 道器不割 体用不二
原文传递
体用的思想谱系与方法意义 被引量:10
4
作者 夏静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1-96,共6页
在中国哲学史上,体用是指事物本身以及事物之间一面两体的关系,其思想可追溯到先秦,魏晋以后,体用成为哲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形上范畴,逮至宋明理学更是开出了本体论、方法论的新路。体用概括了华夏民族思考宇宙存在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方法... 在中国哲学史上,体用是指事物本身以及事物之间一面两体的关系,其思想可追溯到先秦,魏晋以后,体用成为哲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形上范畴,逮至宋明理学更是开出了本体论、方法论的新路。体用概括了华夏民族思考宇宙存在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蕴含了丰富的解释力与衍生性,在古人言说宇宙生成、形上本体、认知方式以及道德人性、政治伦理、历史文化等问题时,随处可见。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和贺麟的文化体用论是极有创建性的体用思想,奠立了新儒学形上论域的本体论基础。体用意义系统的形成,由经验而抽象出涵盖一切事物变化的总体原则。文学意义上的体用,强调"言用勿言体","用"藏于"体"、喻"用"于"体",由"体"玩味出"用"的境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用达用 明体 体用不二 明作用
下载PDF
文化转型中形而上的缺失及其代价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春时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8-21,共4页
文化转型中形而上的缺失及其代价杨春时百余年来,在西方大化冲击下,中国处于义化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隐蔽着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形而上文化层面的缺失。文化是一个总体结构,不但包括形而下的用”的层面,还包括形而上的“体”’的... 文化转型中形而上的缺失及其代价杨春时百余年来,在西方大化冲击下,中国处于义化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隐蔽着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形而上文化层面的缺失。文化是一个总体结构,不但包括形而下的用”的层面,还包括形而上的“体”’的层面,前者如科学和意识形态,后者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型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保守主义 终极价值 五四新文化运动 西方文化 意识形态 体用不二 工具理性 文化失范
下载PDF
《孙子兵法》与现代管理思想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再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3期103-108,共6页
本文从道德本位、实用理性、权变机智、辩证法则这四个特征出发,为人们揭示了《孙子兵法》军事管理理论中的体用不二、经权兼统的哲学思想,认为作为对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理论的超越,《孙子兵法》实际上向我们预示了一种“后现代主义... 本文从道德本位、实用理性、权变机智、辩证法则这四个特征出发,为人们揭示了《孙子兵法》军事管理理论中的体用不二、经权兼统的哲学思想,认为作为对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理论的超越,《孙子兵法》实际上向我们预示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管理学”的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子兵法》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 后现代主义的管理学 体用不二 经权兼统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品格: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被引量:3
7
作者 朱继东 李建鑫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6,共11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在理论上实现了守正创新,又在实践中为新时代文化建设谋篇布局,彰显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承袭于中国哲学视域下的“体用不二”观,吸纳了近代“体用”之辩与“中西”...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在理论上实现了守正创新,又在实践中为新时代文化建设谋篇布局,彰显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承袭于中国哲学视域下的“体用不二”观,吸纳了近代“体用”之辩与“中西”之争所蕴含的“体用一源”的精神实质及实践内核。“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在理论上实现了对中国哲学“体用不二”观的守正创新,在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建设实践中发挥了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实践效能,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本质属性,彰显了解答“体用关系”理论难题、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重大时代意义。深刻体悟这一鲜明品格,是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肩负起实现新的文化使命的责任担当的题中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体用不二 意识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载PDF
论中国哲学体用关系的发展历程 被引量:6
8
作者 单虹泽 《衡水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00-105,共6页
体用关系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传统本体论思维的形成和进展。从先秦至魏晋,中国哲学逐渐形成了朴素的体用思维。"道"与"器"之间呈现出一种"体用相即"的关系,表现为本体与现象的相即相离,二者并没有实现... 体用关系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传统本体论思维的形成和进展。从先秦至魏晋,中国哲学逐渐形成了朴素的体用思维。"道"与"器"之间呈现出一种"体用相即"的关系,表现为本体与现象的相即相离,二者并没有实现绝对统一。程朱道学受到中国佛教圆融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体用一源"的本体论架构,并展现出一种超越思辨的形式。阳明、熊十力等人将本心作为万物所从出的精神根源,打通本体界与现象界,使体用之间实现了彻底的圆融无碍,形成以"体用不二"为特征的具有反思性和超越性的真心本体论。从体用关系的转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思维不断走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用相即 体用一源 体用不二 超越 圆融
下载PDF
中国道路的实践辩证法 被引量:7
9
作者 辛鸣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13,127,共12页
中国道路是中国社会立足自身实际、遵循历史逻辑、顺应时代潮流走出的一条发展与复兴之路,也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以来正在进行的一场宏大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国道路不仅在实践中创造出辉煌发展绩效和治理之功,亦在理论思维上实现了创造性... 中国道路是中国社会立足自身实际、遵循历史逻辑、顺应时代潮流走出的一条发展与复兴之路,也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以来正在进行的一场宏大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国道路不仅在实践中创造出辉煌发展绩效和治理之功,亦在理论思维上实现了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彰显出高度的哲学自觉,蕴含着深刻的实践辩证法。体用不二,在守正与出新的统一中擘画伟大复兴的根本方略;统分有度,在活力与合力共进中汇聚起历史创造的磅礴力量;同异相宜,在特色与普遍的交融中运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知行合一,在认识与实践的互动中开辟出引领时代的人间正道。中国道路的实践辩证法不是“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是从“事实中发现联系”。讲清楚中国道路的实践辩证法,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中国道路,更有助于自觉自信地完善和发展中国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用不二 统分有度 同异相宜 知行合一 哲学自觉
原文传递
自由出入于学科之间才能做大学问——简论文史哲之间的入与出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宏印 《中国外语》 CSSCI 2009年第4期1-,95-96,共3页
人生求学要经历一个整体的悟的阶段,由此可以进入人生和学问的最高阶段的认识。对于一个人的为学之道而言,到了成年和成熟时期,是否具有整体性的认识,乃是个人学术能否持续获得创造性资源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
关键词 文史哲 学科 出入 之间 原理性 性知识 体用不二 历史学 哲学 社会科学
原文传递
清代的翻译会通思想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德让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5-221,共7页
清代翻译会通思想在多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会通领域由天文历算、科技翻译到制度译介;会通手段由合译、广译、转译到独译;会通方式由"入吾学之型范"、以中会西到中西互相会通;会通目的由超胜到寻求富强,再到维新救亡;会通心理... 清代翻译会通思想在多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会通领域由天文历算、科技翻译到制度译介;会通手段由合译、广译、转译到独译;会通方式由"入吾学之型范"、以中会西到中西互相会通;会通目的由超胜到寻求富强,再到维新救亡;会通心理由"中学西源"到"中体西用",再到"体用不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会通 中学西源 中体西用 体用不二
下载PDF
熊十力哲学的体用论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来 《哲学研究》 1986年第1期36-42,共7页
熊十力先生(1885~1968),湖北黄冈人,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代哲学家。熊氏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尔后究心哲学,平生著述颇多。熊氏学术,大抵以出入华梵为主,欲冶儒佛于一炉,并受到西方近代哲学的某些影响。当今海外一些学者认为,熊十力... 熊十力先生(1885~1968),湖北黄冈人,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代哲学家。熊氏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尔后究心哲学,平生著述颇多。熊氏学术,大抵以出入华梵为主,欲冶儒佛于一炉,并受到西方近代哲学的某些影响。当今海外一些学者认为,熊十力的思想在近现代中国哲学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熊十力思想,本“从大乘空有二宗入手”。其由投契佛法,而归宗孔《易》,得力处唯在“体用不二”之论,中岁以后,舍佛学《易》,晚著《体用论》、《乾坤衍》诸书,标明以大《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体用 学哲学 《易》 现代中国哲学 体用不二 西方近代哲学 辛亥革命 现代哲学 大乘空
原文传递
郑玄“太易”说与中国哲学本体论逻辑进程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云超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3-69,共7页
先秦本体论哲学原本是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合一的,也是有无混一、体用不二的。但是秦汉以降,中国的本体论哲学有两个思维发展的歧出,一是"元气论"的宇宙生成论;二是玄学"本体论"。这两个思维发展的歧出分别延续了最... 先秦本体论哲学原本是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合一的,也是有无混一、体用不二的。但是秦汉以降,中国的本体论哲学有两个思维发展的歧出,一是"元气论"的宇宙生成论;二是玄学"本体论"。这两个思维发展的歧出分别延续了最高本体双重规定的"器"的层面和"道"的层面,"有"的层面和"无"的层面,"用"的层面和"体"的层面。发展到宋代的理学,这两个歧出终于都得到修正,呈现出向先秦本体论哲学圆融特质的回归。在这一逻辑进程中,郑玄对《易纬》"太易"范畴的解读在很多方面都是重要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易 本体论 圆融 体用不二 理学
下载PDF
太虚如何承载价值——张载“太虚”概念新探 被引量:4
14
作者 辛亚民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1-76,共6页
"太虚"在张载哲学中具有"空间"的含义,是气运行变化的场所,这一场所本身又是由气构成;太虚之气是整体连续性存在;太虚之气的存在状态、运行变化本身就体现着价值。
关键词 太虚 价值 体用不二
原文传递
“体用不二”抑或“中体西用”——熊十力中西会通的思想理路及间架结构析论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亚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5-72,共8页
熊十力以体用问题为纲展开中西哲学比较,其比较贯穿了“体用不二”的思维方式。基于比较,熊十力彻底地批判张之洞倡导的“中体西用”论及其思想影响,并以“体用不二”作为会通中西的“大通之道”。“体用不二”既是其思想的立言宗旨,又... 熊十力以体用问题为纲展开中西哲学比较,其比较贯穿了“体用不二”的思维方式。基于比较,熊十力彻底地批判张之洞倡导的“中体西用”论及其思想影响,并以“体用不二”作为会通中西的“大通之道”。“体用不二”既是其思想的立言宗旨,又是其中西会通的内在逻辑理路与间架结构,更是其会通性运思的机杼与关键。熊十力的中西会通创新在实质意义上并非理论升级且精致化了的“中体西用”论。就中西会通以及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而言,熊十力批判地超越了“中体西用”“全盘西化”论,开创了以“体用不二”为核心要义的另一种理论方案与道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用不二 中体西用 中西会通 逻辑理路
下载PDF
“人类文明新形态学”如何可能——从“三大体系”建设说起
16
作者 刘梁剑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9,共9页
人类文明新形态学要成其为“学”,需厘清问题意识,围绕概念簇、意象群建构具有内在关联的义理系统。克服文明冲突,需要摆脱免疫学意象主导下的冷战思维。人类文明新形态学提出文明包容、互鉴、交流、共生等概念簇,以及场、互鉴、“拔茅... 人类文明新形态学要成其为“学”,需厘清问题意识,围绕概念簇、意象群建构具有内在关联的义理系统。克服文明冲突,需要摆脱免疫学意象主导下的冷战思维。人类文明新形态学提出文明包容、互鉴、交流、共生等概念簇,以及场、互鉴、“拔茅茹”等意象群。秉持文明包容精神,不同的文明形态并行不悖。更积极地看,不同的文明传统彼此映照、相互影响,形成活泼泼的互鉴态势。通过实践层面的交流,不同的文明从和平共在走向交融共生。“互鉴”包含用镜与光的意象。“交流”概念可以与“拔茅茹”意象相关联。人类文明新形态学从共同性、体用不二出发重新理解一多关系。共同性有别于普遍性,前者是从物的,后者是从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体,多元文明是用;体用不二,故人类文明新形态乃是贯穿于多元文明之中的共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共生 一多关系 共同性 体用不二
原文传递
唯识学的体用思想略论 被引量:3
17
作者 丁小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3-79,共7页
唯识学有着丰富的体用思想,所涉及到的层次和角度众多。依据体用必须一致的原则,有对于外道、小乘佛教体用之执的辨破。依据相对的体用不二原则,有对于世俗谛之内体用之间关系的辨析。依据绝对的体用不二原则,有胜义谛、世俗谛之间的体... 唯识学有着丰富的体用思想,所涉及到的层次和角度众多。依据体用必须一致的原则,有对于外道、小乘佛教体用之执的辨破。依据相对的体用不二原则,有对于世俗谛之内体用之间关系的辨析。依据绝对的体用不二原则,有胜义谛、世俗谛之间的体用关系辨证。在具体的思想论述中,"体"、"用"的具体意涵丰富多样,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却是一以贯之的不一不异:"体用不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用一致 体用不二 正智与真如
原文传递
熊十力体用论及对科学知识的安顿——以《新唯识论》为中心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元青 崔发展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2-117,共6页
在空宗遮诠法的影响下,熊先生会通《大易》生生之德,为谈"体"立一基本准则,此即"无为而无不为者是谓体"。"无为"以"易无思,无为也"而言,"无不为"以生化流行言。《新论》谈"用&q... 在空宗遮诠法的影响下,熊先生会通《大易》生生之德,为谈"体"立一基本准则,此即"无为而无不为者是谓体"。"无为"以"易无思,无为也"而言,"无不为"以生化流行言。《新论》谈"用"有两层涵义,一为生化流行或翕辟妙用,一为物质世界。他施设物质世界之目的乃是使科学知识有"安足处所"。为了使西方科学知识在儒学体系内获得积极性的存在,在《明宗》篇,熊先生又以"二智圆融"阐释了量智之于性智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体用不二 知识安足处所 性智与量智
原文传递
试论熊十力的体用观 被引量:1
19
作者 景海峰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100-110,共11页
体和用是中国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一对本体论范畴。熊十力在批判总结儒释道各家体用观的基础上,提出了颇具特色、包含丰富辩证法思想的“体用不二”论。本文试图从逻辑分析的角度,对体用不二论的主要内容和理论构架作一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宇宙万物 熊十力 儒释道 大乘空 无自性 唯识学 功用 印度佛教 体用不二 本体论范畴
下载PDF
论熊十力的唯心论的本体—宇宙论的形而上学 被引量:2
20
作者 郁振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6-24,共9页
中国现代哲学在天道观上的争论主要是围绕着心物之辩和理气之辩而展开的。在新唯识论的体系中,熊十力阐发了以本心、仁体为核心的本体论和以翕辟成变为主要内容的宇宙论,从体和用两个层次上证成了精神之维的能动性。立足于其唯心论的本... 中国现代哲学在天道观上的争论主要是围绕着心物之辩和理气之辩而展开的。在新唯识论的体系中,熊十力阐发了以本心、仁体为核心的本体论和以翕辟成变为主要内容的宇宙论,从体和用两个层次上证成了精神之维的能动性。立足于其唯心论的本体—宇宙论的形而上学,熊十力以体用说理气,为理气之辩开出了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 宇宙论 体用不二 心物之辩 理气之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