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00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荀子人性论的再考察 被引量:17
1
作者 廖名春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1992年第6期70-76,共7页
荀子的人性论以性恶最为著名,但性恶并非荀子所谓人性的全部内涵。荀子认为人性中还有非恶而又非善的一面存在。荀子的人性概念是一个多层次的意义结构,它的最一般的意义是指人生而就具有的本能;它的第二层意义是二元的,由恶的情欲之性... 荀子的人性论以性恶最为著名,但性恶并非荀子所谓人性的全部内涵。荀子认为人性中还有非恶而又非善的一面存在。荀子的人性概念是一个多层次的意义结构,它的最一般的意义是指人生而就具有的本能;它的第二层意义是二元的,由恶的情欲之性和无所谓善恶的知能之性构成。认识荀子的人性论,必须把握其性概念的这一意义结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论 荀子 意义结构 结构特点 “性” 孟子 人性学说 性恶论 性善说
下载PDF
荀子的人性论新探 被引量:6
2
作者 赵士林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60-68,共9页
关键词 人性论 自然天性 荀子 “学” “心” 孟子 性恶说 虚壹而静 人性之恶
原文传递
《荀子·性恶》篇“伪”的多重含义及特殊表达——兼论荀子“圣凡差异说”与“人性平等说”的矛盾 被引量:16
3
作者 梁涛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17,共8页
荀子的伪并非传统上理解的作为,而是与心密切相关的概念,指"心之为",指心的思虑、认知及行为。荀子人性论并非性恶说,而是性恶心善说。《正名》篇对伪做了两层定义,包括心之运用义与成就义,这是伪的基本义。但在实际使用中,... 荀子的伪并非传统上理解的作为,而是与心密切相关的概念,指"心之为",指心的思虑、认知及行为。荀子人性论并非性恶说,而是性恶心善说。《正名》篇对伪做了两层定义,包括心之运用义与成就义,这是伪的基本义。但在实际使用中,凡属于"心之为"的活动,荀子往往都归为伪,故伪又指圣王制作礼义的行为。礼义,以及凡人学习、实践礼义的行为,这是伪的引申义。荀子思想中存在"圣凡差异说"与"人性平等说"的矛盾,一方面他认为圣人与凡人人性是相同的,圣人乃后天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主张圣人与凡人有根本的差别,圣人可制作礼义,凡人需凭借圣人制作的礼义和教化方可成就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圣凡 差异 人性 平等
原文传递
天人·性伪·心知──荀子哲学思想的核心线索 被引量:11
4
作者 丁四新 《中国哲学史》 1997年第3期32-40,共9页
关键词 天人之分 虚壹而静 哲学思想 化性起 核心线 大清明 “知” 性恶论 《天论》
下载PDF
论刑法解释的刑事政策化 被引量:11
5
作者 欧阳本祺 《刑事法评论》 CSSCI 2010年第1期113-129,共17页
中国刑法学的研究似乎正面临一些方向性的抉择,例如犯罪构成理论何去何从,实质解释与形式解释如何取舍,刑法教义学与刑事政策学的关系如何,刑事一体化如何可能等等。这些问题看似杂乱无章,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我国刑事法治困境——如何协... 中国刑法学的研究似乎正面临一些方向性的抉择,例如犯罪构成理论何去何从,实质解释与形式解释如何取舍,刑法教义学与刑事政策学的关系如何,刑事一体化如何可能等等。这些问题看似杂乱无章,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我国刑事法治困境——如何协调规则自治与自由裁量权的关系——而出现并展开的。本文提倡并阐述刑法解释的刑事政策化,诚望能够为解决我国刑法学研究的困境以及刑事法治的困境提供一点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解释 刑事政策 政策化 刑事法治 刑法学研究 犯罪构成理论 罪刑法定原则 中国刑法学 解释学
原文传递
“西部高等教育”的理性辩驳 被引量:11
6
作者 董云川 李保玉 《重庆高教研究》 2018年第3期17-25,共9页
"西部高等教育"概念的真与伪,是研究西部高等教育需要深入辩驳的根本性问题。作为一种实体,西部高等教育系指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在具体的实践和操作层面是"真"与"实"的存在事物;作为一种本体,西部高等... "西部高等教育"概念的真与伪,是研究西部高等教育需要深入辩驳的根本性问题。作为一种实体,西部高等教育系指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在具体的实践和操作层面是"真"与"实"的存在事物;作为一种本体,西部高等教育是指基于西部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地域风俗、性格心理等真正体现西部特质的高等教育,是人们外表所能感知、大脑所能意识、内心所能认同的教育形态,在严谨的理论逻辑和概念内涵中体现为"虚"与"伪"的存在。其实中国高等教育只有"边缘"与"中心"、"贫穷"与"富裕"、"弱小"与"强大"之别,西部、中部和东部只是存在于地理区划间,并无本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高等教育 他者
下载PDF
由《荀子》“伪”字义论其有关篇章的作者与时代 被引量:9
7
作者 廖名春 《临沂大学学报》 2015年第6期18-23,共6页
《荀子》三十二篇中,"伪"字共四十二见,其涵义有三:一是读为"为",义为"行为"的,有两见。二是义为"诈伪"的,共五见。三是具有理性之"人为"义的,有三十五例。其中《性恶》篇最多,占了... 《荀子》三十二篇中,"伪"字共四十二见,其涵义有三:一是读为"为",义为"行为"的,有两见。二是义为"诈伪"的,共五见。三是具有理性之"人为"义的,有三十五例。其中《性恶》篇最多,占了二十七例;其余《正论》篇有一例、《礼论》篇有五例、《正名》篇有两例。这种具有理性之"人为"义的"伪",先秦秦汉文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荀子》书所特有,是荀子作品的区别性特质之一。以此来看,如果《性恶》篇不是荀子的作品,否定荀子"伪"有理性"人为"义,那就得将《正论》《礼论》《正名》篇也排除出去。只要我们承认《正论》《礼论》《正名》篇为荀子所作,也得承认《性恶》篇属于荀子的作品。由此可见,那些以"莫须有"证据,否定《性恶》篇为荀子所作的说法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性恶 人为 理性之
下载PDF
荀子:“心伪”与“大本”——从清儒荀学研究的不足看当下荀学复兴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 被引量:9
8
作者 路德斌 《邯郸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2-22,共11页
清代荀学复兴运动之失败,根本的原因是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并解构宋儒关于荀学"大本已失"之基本论定。"性"和"伪"是荀子哲学的两大法眼,对二者的误读和误解,在导致宋儒得出错误论定的同时,也将荀学推向了一... 清代荀学复兴运动之失败,根本的原因是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并解构宋儒关于荀学"大本已失"之基本论定。"性"和"伪"是荀子哲学的两大法眼,对二者的误读和误解,在导致宋儒得出错误论定的同时,也将荀学推向了一个千年衰微不振的困顿境地。事实上,荀学与孟学一样,皆乃"大本"得立之学,只是与孟子不同的是,荀子的工作不是通过"性"概念而是通过"伪"一概念来完成的。透过"伪"之概念,荀子确立起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知性主体,同时也是一个道德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学复兴 大本
下载PDF
反者道之动:荀子“化性起伪”对庄子“性”与“伪”的因革 被引量:8
9
作者 强中华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1-58,共8页
在视"性"为与生俱来之属性或顺"性"而动之无意识活动方面,荀子吸收了庄子的思想。庄子笔下,"伪"多为虚伪、诈伪之义,代表负面伦理价值,仅有两处表人为的意思,不具任何伦理色彩。受庄子的启发,荀子用"... 在视"性"为与生俱来之属性或顺"性"而动之无意识活动方面,荀子吸收了庄子的思想。庄子笔下,"伪"多为虚伪、诈伪之义,代表负面伦理价值,仅有两处表人为的意思,不具任何伦理色彩。受庄子的启发,荀子用"伪"表示人为,但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庄子极力赞赏合"性"之举,认为"伪"相对"性"而言,已为失,因此"失性"的"伪"行理应受到批判;而荀子则认为,"性"具有趋恶的倾向,是不可靠的,人类必须以"伪"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荀子 化性起
原文传递
荀子人性论的诠释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源一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4-49,共6页
荀子的人性论与孔孟有差别 ,他以性恶论作为基础 ,强调礼义之“伪”。而“伪”是加于“性”才能成的 ,这就是所谓的“性伪合”。以“性伪合”的主张做起点 ,荀子设定了两个目标 ,即“成圣人之名”和“一天下之功”。但是局限于理论的建... 荀子的人性论与孔孟有差别 ,他以性恶论作为基础 ,强调礼义之“伪”。而“伪”是加于“性”才能成的 ,这就是所谓的“性伪合”。以“性伪合”的主张做起点 ,荀子设定了两个目标 ,即“成圣人之名”和“一天下之功”。但是局限于理论的建构 ,荀子其实是偏向外王事功上作论的 ,荀子的礼法思想是其理论学说的重心 ,而礼法的主张受人性论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人性论 性恶 礼义 "" 礼法思想
下载PDF
《荀子·性恶》篇不伪新证——从“安”字的连词用法看
11
作者 廖名春 《邯郸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9,共5页
《荀子·性恶》篇有“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从其性顺其情安恣睢,以出乎贪利争夺”“以秦人之从情性安恣睢,慢于礼义故也”说,《非十二子》篇有“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说。人们多以这里“安”字为实词,... 《荀子·性恶》篇有“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从其性顺其情安恣睢,以出乎贪利争夺”“以秦人之从情性安恣睢,慢于礼义故也”说,《非十二子》篇有“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说。人们多以这里“安”字为实词,训为“安于”“习惯于”,将“纵(从)性情”与“安恣睢”断开,标点为“纵(从)性情,安恣睢”。通过文例的比较、语义的分析,认为这四例“安”字都是连词,相当于“而”;“安恣睢”应与上文连读,不应断开。“安”作连词用,《国语》较早,《逸周书》《管子》《墨子》《大戴礼记》《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吕氏春秋》等“时有所见”。汉代以后没有发现类似用法。《荀子》书却高达四十多例。说明“安”作连词用是《荀子》书语言上的一个区别性特征。从“安”字作连词的语言习惯看,《荀子·性恶》篇不伪,与《非十二子》篇一样,都应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应该是荀子亲著,不可能是汉人所为。这与《荀子》书“伪”“綦”两字的特殊用法所反映出来的事实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性恶》 “安恣睢” “綦”
下载PDF
论荀子“性伪合一”的艺术装饰观
12
作者 郝晓红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3-29,共7页
“化性起伪”是荀子人性论的基础,同时也成为荀子艺术装饰观的理论基石。“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对性伪关系的论述解释了艺术装饰的起源、重要性及限度。在荀子语境下,礼乐作为圣人化性起伪的产物,是性与伪、情与文的合一,是艺术装... “化性起伪”是荀子人性论的基础,同时也成为荀子艺术装饰观的理论基石。“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对性伪关系的论述解释了艺术装饰的起源、重要性及限度。在荀子语境下,礼乐作为圣人化性起伪的产物,是性与伪、情与文的合一,是艺术装饰的表征。礼以养人,艺术装饰是为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荀子“性伪合一”的艺术装饰观延续了儒家中庸中和的审美和艺术追求,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文质彬彬”的观念。荀子既肯定了艺术装饰即“伪”存在的意义,又反对脱离“性”的“伪”,将“起伪”建立在“化性”之上,从而消解了外在化的装饰。艺术装饰不是对人性或物性的掩盖或遮蔽,而是使之艺术化、人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礼乐 艺术 装饰
下载PDF
王船山批判“诚于伪”现象之疏解
13
作者 钟志翔 《船山学刊》 2023年第3期26-36,共11页
严辨诚伪是王船山论史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就此指出了历史人事中伪于迹、诚于心、诚于伪等多种形态。其中“诚于伪”现象因其似出于诚、合乎诚而处于疑似之间,最难分辨,又危害最大,故船山特加以详细批判,拷问了内心服膺某事是否为诚之核... 严辨诚伪是王船山论史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就此指出了历史人事中伪于迹、诚于心、诚于伪等多种形态。其中“诚于伪”现象因其似出于诚、合乎诚而处于疑似之间,最难分辨,又危害最大,故船山特加以详细批判,拷问了内心服膺某事是否为诚之核心问题,由此重审了诚之为诚的内涵与条件。船山将诚推至最根本地步,确证了诚的绝对必然性,并直贯而下,内化为主体的道德情感,赋予至诚以实体性内容。而由于诚是通动静、合外内之全德,是对绝对价值的朗现,故而船山还主张兴发诚之主体性功能,而将先天的良知良能转化为自知自觉、体察至精微完备、扩充到洋溢周遍。船山对诚概念有深湛而系统的思考,既显示诚论的批判功能,也彰显诚论的丰富内涵,对深化诚概念的体悟觉解有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诚于 《读通鉴论》 道德情感
下载PDF
《周易》“情”辨析——兼论“设卦以尽情伪”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金梅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7-180,共4页
“情”在《周易》中的含义可分为两种:一种指大千世界中万事万物的情状,是形而下的具象世界;另一种相当于“道”,是形而上的层次。而在“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中,有一个“形上等级制”:书→尽辞→尽言→尽象(卦... “情”在《周易》中的含义可分为两种:一种指大千世界中万事万物的情状,是形而下的具象世界;另一种相当于“道”,是形而上的层次。而在“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中,有一个“形上等级制”:书→尽辞→尽言→尽象(卦)→尽意(情)。在这个“形上等级制”中,“情伪”不是指具象世界中的真假之象或虚实之象,而是与“道”相似,具有形而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情
下载PDF
“礼义化性”与“习俗化性”——论荀子思想中礼与俗的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威威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39,共8页
"性恶论"是荀子礼治思想的人性基础,他主张以礼义变化人的情欲之性。礼义化性主要通过对人的教化,使心认可礼义,进而通过心之所可来节制欲望,并发挥心的思虑功能使情欲对象符合礼的规定。荀子又认为"注错习俗"也可... "性恶论"是荀子礼治思想的人性基础,他主张以礼义变化人的情欲之性。礼义化性主要通过对人的教化,使心认可礼义,进而通过心之所可来节制欲望,并发挥心的思虑功能使情欲对象符合礼的规定。荀子又认为"注错习俗"也可以化性,"注错习俗"的差异造成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个人修养应该谨慎于风俗习惯,国家的治理者则应通过礼、乐、刑、政等来改变恶俗,形成美俗。从礼俗关系来看,礼和俗都具有"化性"的作用,而美俗的形成依赖于礼乐教化,美俗应该是符合礼义的俗,是礼的民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性
原文传递
常用词“假”对“伪”的历时替换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邢素素 刘红妮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80-83,共4页
表示"不真实、虚假"义的形容词从上古到近代经历了一个新旧词更替的过程。上古时期"伪"是"不真实、虚假"义的常用词,到了近代汉语时期,"假"逐渐替代了"伪",成为常用词。"假&qu... 表示"不真实、虚假"义的形容词从上古到近代经历了一个新旧词更替的过程。上古时期"伪"是"不真实、虚假"义的常用词,到了近代汉语时期,"假"逐渐替代了"伪",成为常用词。"假"最终能替换"伪",是二者语义接近,"假"在口语中常用及其词义凸显"不真实、虚假"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用词 “假” 替换
下载PDF
关于荀子“性朴”论的再证明 被引量:4
17
作者 林桂榛 《临沂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19-49,共31页
荀子死至宋国子监雕印《荀子》的1300年间,唯汉刘向与唐杨倞整理、注释过《荀子》,期间"编简烂脱,传写谬误"甚多且致"未知者谓异端不览,览者以脱误不终"。《荀子》之外于荀子持"性恶"论的记载,战国秦汉... 荀子死至宋国子监雕印《荀子》的1300年间,唯汉刘向与唐杨倞整理、注释过《荀子》,期间"编简烂脱,传写谬误"甚多且致"未知者谓异端不览,览者以脱误不终"。《荀子》之外于荀子持"性恶"论的记载,战国秦汉唯见刘向、王充、荀悦的著述,刘向前的秦汉学者皆不言荀子持"性恶"论。在当今学者周炽成质疑荀子"性恶"论之前,清末薛炳、民初刘念亲皆专书或专文据《荀子·礼论》篇言"性者本始材朴也"等推定荀子持"性朴"论,推定《荀子·性恶》篇非荀子所作。质疑荀子持"性恶"论的还有蔡元培、梁启超、傅斯年、郭沫若、王恩洋、陈登元、唐君毅等及日本学者金谷治、兒玉六郎等。林桂榛《〈荀子〉"性恶"校正议》等文已据《荀子》文字推定《性恶》篇"性恶"字眼系刘向因汉代流行"善—恶"对说而改《性恶》中"善—不善"对说之"不善"字眼为"恶"所致,且《性恶》篇末尾仍有不直接"善—不善"对说的"不善"字眼未遭改夺。再来可靠地证明《荀子》本不持"性恶"论而持"性朴"论的内证是:(1)《性恶》篇等对"性—恶"概念有严密而统一的界定,其"性"范畴没有任何玄想与歧义;(2)《礼论》篇论"性—伪—圣人"的"性者本始材朴也"片段与上下文完全不合,反与《性恶》篇论"性—伪—圣人"的片段紧密相合,其属错简自《性恶》篇无疑,原始《性恶》篇正深论"材—性—伪—圣人(礼义法度)"问题;(3)《性恶》篇谈"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朴资)"及"目明而耳聪也"的文字,实是荀子在驳斥孟子"性善"说的"离善"论时言"材—性"关系及原始"材性"本"资朴"(人性起点无善恶乃素朴状)。荀子《性恶》篇驳孟子"性善"论而言"性不善"时反复讲材性本"朴",且讲透了"材—性—伪"的关系,故《性恶》篇实主张"性朴"(以纵顺人性情或有恶果来证明材性属"恶"实大谬),且且《性恶》篇约20处"性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刘向 性恶 性不善 性朴 资朴 材性 圣人
下载PDF
生活儒学视阈下的荀子之“伪”
18
作者 陈劲骁 《人文天下》 2023年第7期71-76,共6页
“伪”字在《荀子》中屡次出现,是荀子思想中特有的一个关键维度。“伪”具有逻辑上的后起性,接近于生活,不仅指人之作为,而且指向心的活动。生活儒学揭示了“生活”作为“大本大源”为形而上存在者与形而下存在者奠基的地位,既挽救了... “伪”字在《荀子》中屡次出现,是荀子思想中特有的一个关键维度。“伪”具有逻辑上的后起性,接近于生活,不仅指人之作为,而且指向心的活动。生活儒学揭示了“生活”作为“大本大源”为形而上存在者与形而下存在者奠基的地位,既挽救了形而上学,也弥补了康德与海德格尔偏离存在本身的不足。荀子之“伪”,是心对生活或存在的回应,“化性起伪”则同样离不开生活之“无”。从生活儒学角度去理解荀子“伪”,或许能为研究荀子哲学提供一条新的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儒学 荀子 形而上学
下载PDF
由《荀子》“伪”字义论其有关篇章的作者与时代 被引量:2
19
作者 廖名春 《邯郸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5-10,2,共6页
《荀子》三十二篇中,"伪"字共四十二见,其涵义有三:一是读为"为",义为"行为"的,有两见。二是义为"诈伪"的,共五见。三是具有理性之"人为"义的,有三十五例。其中《性恶》篇最多,占了... 《荀子》三十二篇中,"伪"字共四十二见,其涵义有三:一是读为"为",义为"行为"的,有两见。二是义为"诈伪"的,共五见。三是具有理性之"人为"义的,有三十五例。其中《性恶》篇最多,占了二十七例;其余《正论》篇有一例、《礼论》篇有五例、《正名》篇有两例。这种具有理性之"人为"义的"伪",先秦秦汉文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荀子》书所特有,是荀子作品的区别性特质之一。以此来看,如果《性恶》篇不是荀子的作品,否定荀子"伪"有理性"人为"义,那就得将《正论》《礼论》《正名》篇也排除出去。只要我们承认《正论》《礼论》《正名》篇为荀子所作,也得承认《性恶》篇属于荀子的作品。由此可见,那些以"莫须有"证据,否定《性恶》篇为荀子所作的说法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性恶 人为 理性之
下载PDF
荀子的儒家构建主义刍议 被引量:3
20
作者 邓小虎 《邯郸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33-36,共4页
自从罗尔斯(John Rawls)在1980年发表"道德理论中的康德式构建主义"一文以来,构建主义(constructivism)乃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领域中渐起波澜,并逐渐兴起为一种相当有影响力的规范理论、规范方法学和后设伦理学。构建主义强调... 自从罗尔斯(John Rawls)在1980年发表"道德理论中的康德式构建主义"一文以来,构建主义(constructivism)乃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领域中渐起波澜,并逐渐兴起为一种相当有影响力的规范理论、规范方法学和后设伦理学。构建主义强调价值规范既不系于外在独立客观的规范实体,也并非仅仅人类主观爱好的反映;相反,构建主义认为价值规范是基于人类特质及其生存环境的理性构建──价值规范是针对人类实践问题的理性回答,并因此是理性行动者有充分理由遵从的价值标准。源于同样的考虑,构建主义因此认为理性的反省程序是首出的,而价值规范是理性反省程序的构成性成果──理性反省程序并不是为了发现独立存在的价值规范;相反,价值规范来源于理性反省程序。参考构建主义的思路,尝试重新诠释荀子的伦理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构建主义 礼义 群居 伦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