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出土秦汉律看中国古代的“礼”、“法”观念及其法律体现——中国古代法律之儒家化说商兑 被引量:45
1
作者 杨振红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5-106,共32页
学界普遍认为秦、汉的法律是法家制定的,其中并无儒家思想的成份在内,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始以儒家思想改变法律的面貌,以礼入法,中国法律经历了一个儒家化的过程。然而,将出土秦汉律与传世文献进行比较,可发现秦汉律的基本框架、原则和... 学界普遍认为秦、汉的法律是法家制定的,其中并无儒家思想的成份在内,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始以儒家思想改变法律的面貌,以礼入法,中国法律经历了一个儒家化的过程。然而,将出土秦汉律与传世文献进行比较,可发现秦汉律的基本框架、原则和内容商鞅变法时已经确立。它是一部等级性法律,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即社会等级秩序和家庭伦理秩序。因此,秦汉律所蕴含的家族主义和等级观念从其建立伊始就已经存在,而非法律儒家化的结果。礼与法从来不是对立的关系,对立的只是儒法两家的社会主张。战国秦以来法律所表现的等级性和家族主义就是李悝、商鞅等创制的不同于西周旧礼的新"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秦汉律 入法 儒家化
原文传递
从“以礼入法”看中国古代习惯法的制度命运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洪涛 《法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3-149,共7页
"以礼入法"是中国古代法律最显著的特征。中国古代习惯法既没有通过"以礼入法"之"礼"进入国家制定法中,也没有通过"以礼入法"之"法"进入国家制定法中。中国古代习惯法的这种制度命... "以礼入法"是中国古代法律最显著的特征。中国古代习惯法既没有通过"以礼入法"之"礼"进入国家制定法中,也没有通过"以礼入法"之"法"进入国家制定法中。中国古代习惯法的这种制度命运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及运行效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在整个制度上造成观念制度与技术制度的发展失衡与恶性循环,法律难以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功能;另一方面导致法律制度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相应的发展,立法是由上层的主观设计而不是由下层运作的实际来决定。由于中国古代法律与社会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因此,法律运行呈现"硬法软行"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法 习惯法 观念制度 技术制度
原文传递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依法治国中的价值 被引量:10
3
作者 于语和 雷园园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5-144,共10页
古今中外的法律文化交融是依法治国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重要助力。追溯依法治国的文化源头,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法律文明蕴藏的理论和经验,纠偏近代以来"效仿西法""抑古扬今"导致的传统法律文化虚无主义和东... 古今中外的法律文化交融是依法治国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重要助力。追溯依法治国的文化源头,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法律文明蕴藏的理论和经验,纠偏近代以来"效仿西法""抑古扬今"导致的传统法律文化虚无主义和东西方法治文明无法自洽的境遇,是当今学人责无旁贷的担当。从历史解说现实,以古鉴今,发掘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可资借鉴之处,如"以礼入法、德主刑辅"与德法综合为治,"重民思想"与人本法治观,"家国同构"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贵和尚中""无讼息争"与和谐法治,唯有如此才能使传统充满活力,才能固守依法治国之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法 德主刑辅 家国同构 贵和尚中 无讼息争
下载PDF
秦汉不孝罪考论 被引量:8
4
作者 贾丽英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68-79,共12页
中国古代家国合一的族姓统治形式和忠孝一体的哲学观念,是不孝入罪的社会背景。不孝罪随着时代的发展、孝观念的变迁而变迁。它在先秦社会是一种轻罪,到了战国时期的秦,始被刑罚认真对待。两汉四百余年,不孝罪又随着以礼入法的进程越来... 中国古代家国合一的族姓统治形式和忠孝一体的哲学观念,是不孝入罪的社会背景。不孝罪随着时代的发展、孝观念的变迁而变迁。它在先秦社会是一种轻罪,到了战国时期的秦,始被刑罚认真对待。两汉四百余年,不孝罪又随着以礼入法的进程越来越受到重视,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多。西汉初不孝罪只限于不养亲、殴骂杀伤尊亲、诬告尊亲、不听教令等罪名。刑律似乎对轻慢父母、妻后母之类没有特殊关注,尤其是居丧奸、居丧嫁娶、居丧生子、别籍异财等更是社会正常现象而不被刑律所涉及。西汉中期以后,这些罪名相继入律,至东汉"与母别居"也成为不孝罪的内容之一。之后各代,沿着汉代以礼入法的进程步步深入,对于不孝罪的惩治愈来愈重,到唐律终入"十恶不赦"之条,永不得翻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孝观念 不孝罪 入法 忠孝一体
下载PDF
汉代“春秋决狱”的重新解读 被引量:8
5
作者 封志晔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5期117-119,共3页
“春秋决狱”是古代法律史上以礼入法的有益尝试 ,礼法之间的融合与冲突开创了法制文明的先河 ,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传统否定论对“春秋决狱”的观点是片面的。重新解读“春秋决狱” ,对当代中国“以德治国 ,以法治国”的实... “春秋决狱”是古代法律史上以礼入法的有益尝试 ,礼法之间的融合与冲突开创了法制文明的先河 ,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传统否定论对“春秋决狱”的观点是片面的。重新解读“春秋决狱” ,对当代中国“以德治国 ,以法治国”的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决狱” 入法 解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的“以礼入法”及其补正——以清末民初民事习惯法典化为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洪涛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7-141,共15页
面对民事习惯在"个人习惯—社会习惯(地域性习俗—全国性惯例)—国家法"的演进过程中,受人口、地域和司法导入机制的影响而形成的国情困境,中国近代立法者不得不选择一种自上而下的道德实用主义道路,"复制"了历史上... 面对民事习惯在"个人习惯—社会习惯(地域性习俗—全国性惯例)—国家法"的演进过程中,受人口、地域和司法导入机制的影响而形成的国情困境,中国近代立法者不得不选择一种自上而下的道德实用主义道路,"复制"了历史上的"以礼入法"过程:将民事习惯法典化的国情困境道德化,归因于习惯自身的碎片化、封建落后、不合时宜;并借助于道德化/意识形态化的节约机制等功能,快速实现了民法典的现代化,但又使民法典走上了去中国化的脱嵌化的道路。为此,中国法治需要一种自下而上的能将法治推进到技术操作层面的技术实用主义意识形态,也需要一种将民事习惯法典化嵌入到中国社会进行透视的嵌入性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习惯法典化 国情困境 入法 道德实用主义 技术实用主义 嵌入性分析
原文传递
从双重关系到友伦之“善”——社会工作双重关系话语的重构 被引量:4
7
作者 赵万林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6期146-153,共8页
在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专业关系是我们不得不严肃面对的议题。既有研究往往不自觉地按照实证主义和医疗模式的逻辑来审视专业关系,并以此为标尺,将不符合其定义的关系他者化、问题化,从而构造了双重关系的话语。借鉴"关系&... 在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专业关系是我们不得不严肃面对的议题。既有研究往往不自觉地按照实证主义和医疗模式的逻辑来审视专业关系,并以此为标尺,将不符合其定义的关系他者化、问题化,从而构造了双重关系的话语。借鉴"关系"研究的新近成果,以专业关系的友伦面相重构了双重关系话语。在重构后的话语中,朋友关系作为专业关系存在样貌的正当性得以确立,其"专业性"体现在关系主体间的流品差异上,而关系中的情义则构成了友伦之"善"。无论是关系本身的疗愈力量还是与之有关的伦理困境,皆以友伦之"善"为前提。双重关系话语下的伦理困境也由此转变为如何捍卫友伦之"善"和防止"善"的工具化应用问题,而在这个问题的回应上,瞿同祖提出的以礼入法能够为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双重关系 行动伦理 实用主义 入法
下载PDF
中国古代“礼”“法”之我见 被引量:1
8
作者 冶联凤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67-68,共2页
自人类社会发祥以来 ,“礼”傍而从之。不同社会 ,“礼”的价值和作用也有所不同。古“礼”常通于“法” ,服务于阶级社会。
关键词 入法 亲亲 尊尊
下载PDF
论劳乃宣的“以礼入法”思想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立胜 《船山学刊》 CSSCI 2011年第4期157-160,共4页
劳乃宣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曾国藩"礼学经世"的衣钵,倾心于礼学研究,以期实现所谓"中兴之梦"。他竭力维护"以礼入法"的传统,反对沈家本等人修订的以西方法律思想为主旨的《新刑律》,成为继张之洞之后礼教... 劳乃宣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曾国藩"礼学经世"的衣钵,倾心于礼学研究,以期实现所谓"中兴之梦"。他竭力维护"以礼入法"的传统,反对沈家本等人修订的以西方法律思想为主旨的《新刑律》,成为继张之洞之后礼教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其思想主张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某些可取之处,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礼教秩序和腐朽的清朝统治,具有保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乃宣 学经世 入法
下载PDF
礼制与致仕制度
10
作者 柏桦 齐惠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0-74,共5页
致仕制度是古代行政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致仕的规定基本上是源于礼制,由于礼制不是法制,所规定的老、病、忠、孝等原因的自请致仕,仅是一种道德行为,不能规范社会政治制度,所以需要法律的强制力予以保障。在以礼入制、以礼入... 致仕制度是古代行政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致仕的规定基本上是源于礼制,由于礼制不是法制,所规定的老、病、忠、孝等原因的自请致仕,仅是一种道德行为,不能规范社会政治制度,所以需要法律的强制力予以保障。在以礼入制、以礼入法、以礼入政的前提下,致仕制度逐渐向法制化转变。由于受到礼制的制约,致仕制度的法制化进程非常曲折,而在行政包揽一切和“人治”的情况下,致仕制度最终没有完成法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仕 入法 政治待遇 经济待遇
下载PDF
礼法“调协”的多重含义——基于瞿同祖研究的再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凌鹏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1-199,共19页
瞿同祖的“法律儒家化”和“以礼入法”是中国法律社会学中的经典概念。不过,在初版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瞿同祖对于礼法间的关系有一种含义更为丰富的理解——礼法“调协”。本文首先探讨瞿同祖从礼法“调协”到“以礼入法”的... 瞿同祖的“法律儒家化”和“以礼入法”是中国法律社会学中的经典概念。不过,在初版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瞿同祖对于礼法间的关系有一种含义更为丰富的理解——礼法“调协”。本文首先探讨瞿同祖从礼法“调协”到“以礼入法”的理解变化,区分二者的异同,指出礼法“协调”所具有的两重意义随后利用瞿同祖曾利用过的大清律例、清代的官箴书以及清代具体的司法档案等史料,进一步探究瞿同祖所提出的礼法“协调”的多重含义,并据此探索未来中国法律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法 法律儒家化 法调协 大清律例
原文传递
论汉代丧礼中的以礼入法现象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莎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5-118,共4页
在两晋南朝的法制思想史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事件就是"准五服以制罪",它是丧礼正式入律的标志。我们在探究西晋"准五服以制罪"的来源时发现:汉时法律的一些处罚原则已经是按服叙的远近为依据的了,这表明汉代的丧葬礼... 在两晋南朝的法制思想史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事件就是"准五服以制罪",它是丧礼正式入律的标志。我们在探究西晋"准五服以制罪"的来源时发现:汉时法律的一些处罚原则已经是按服叙的远近为依据的了,这表明汉代的丧葬礼制对法律的影响作用是很强的,其对魏晋时期"准五服制罪"原则的确立起到一定程度的启发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综合了汉代丧礼中部分以礼入法的现象,来具体考察汉代丧葬礼制在法律中的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 入法
下载PDF
中国传统“法治”的政治学诠释
13
作者 刘晔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5期85-88,共4页
建立法治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前提 ,弄清楚传统法学何以不能将中国社会建成法治社会则是建立法治的基础。中国古代由于早期国家的形成途径产生了视法为刑的“法治”观念 ,这种“法治”于秦帝国时期实现了其工具理性 ,于汉时因以礼入法完... 建立法治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前提 ,弄清楚传统法学何以不能将中国社会建成法治社会则是建立法治的基础。中国古代由于早期国家的形成途径产生了视法为刑的“法治”观念 ,这种“法治”于秦帝国时期实现了其工具理性 ,于汉时因以礼入法完成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对中国传统政治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也是导致传统社会政治不发展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法治” 早期国家 入法 法之治
下载PDF
浅议儒家法律思想之“以礼入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永峰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3年第7期196-197,共2页
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大批对理想孜孜以求的儒者,提倡仁、义、礼、治、信,并以其"德治"、"礼治"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及法律思想。古代法律实行"以礼入法",无论是在立法、司法、执法... 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大批对理想孜孜以求的儒者,提倡仁、义、礼、治、信,并以其"德治"、"礼治"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及法律思想。古代法律实行"以礼入法",无论是在立法、司法、执法还是在守法领域,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在批判中借鉴儒家法律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法 德教
下载PDF
儒家思想对《唐律疏议》影响之管见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华 《宜宾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71-73,共3页
《唐律疏议》是我国保存至今最完整、最早的一部古代成文法典。它将儒家伦理化思想全面法律化实践,完成了以礼入法、礼法结合的全过程,结束了自西汉以来"引经决狱"、"以经释法"、礼法并举的局面,使礼与法紧密结合,... 《唐律疏议》是我国保存至今最完整、最早的一部古代成文法典。它将儒家伦理化思想全面法律化实践,完成了以礼入法、礼法结合的全过程,结束了自西汉以来"引经决狱"、"以经释法"、礼法并举的局面,使礼与法紧密结合,浑然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唐律疏议》 入法 法结合
下载PDF
“以礼入法”法律文化微探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洁 《福建学刊》 CSSCI 1998年第2期7-9,共3页
关键词 法律文化 入法 民本主义 道德教化 儒家思想 法融合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中国传统法律 君主专制
下载PDF
“道德法律化”何以可能 被引量:1
17
作者 毛加兴 卜晓勇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46-49,共4页
道德法律化已经在学术界形成一种潮流,并产生了较大影响。这种提法本身是极为荒谬和危险的。因为道德法律化的思维方式、立论的逻辑前提以及对事实的判断都是错误的,也缺乏对这一理论实践后果的科学预见。
关键词 道德 法律 入法 道德法律化
下载PDF
周秦以降“礼乐为虚名”说考辨 被引量:1
18
作者 任慧峰 《泰山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79-87,共9页
周秦之际,是中国礼乐文明发生转折的关键时期。北宋欧阳修将这一时期的变化概括为:"由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礼乐达于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实际上,周秦以降,礼乐与政治的关系有二:一是在西晋以后"... 周秦之际,是中国礼乐文明发生转折的关键时期。北宋欧阳修将这一时期的变化概括为:"由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礼乐达于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实际上,周秦以降,礼乐与政治的关系有二:一是在西晋以后"以礼入法",二是在朝仪、仪注以及家礼书仪的制定中均有士人的斟酌、思考在内,儒家伦理思想在建立公共秩序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欧阳修的崇礼观念与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的高涨,以及六朝隋唐以来佛教的盛行有关。这种观念是宋代士人在国力衰弱情形下不得已在文化上寻求历史地位的做法,但忽视了汉代以后儒家学术、文化渗入政治,并进一步在社会普及的历史实际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唐书 仪注 治教合一 入法
下载PDF
崇拜意识与礼法文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海龙 《铜陵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75-76,共2页
崇拜作为一种宗教的原始形式,它与中国古代法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崇拜意识对中国古代法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崇拜意识的内化体现在立法原则上——以礼入法,崇拜意识的外化体现在司法活动中——经义断狱。
关键词 崇拜意识 入法 经义断狱 文化 本质
下载PDF
侠义精神与礼法之争
20
作者 荆棘 《齐鲁周刊》 2017年第13期22-23,共2页
从刺客文化到游侠精神,其轻身重义的品质在后世得到了传承,在文学作品中,人们更愿意看到个人侠义精神。千百年来,“忠孝仁义”的儒家文化价值取向深深地影响了古代法律,从孔子开始,人们之所以反复强调“礼”高于“法”,并最终达到了“... 从刺客文化到游侠精神,其轻身重义的品质在后世得到了传承,在文学作品中,人们更愿意看到个人侠义精神。千百年来,“忠孝仁义”的儒家文化价值取向深深地影响了古代法律,从孔子开始,人们之所以反复强调“礼”高于“法”,并最终达到了“以礼入法”的目的,其深意就是要维护一种恒定的精神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侠义精神 法之争 文化价值取向 游侠精神 文学作品 古代法律 忠孝仁义 入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