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人-物”关系为中心:新闻研究的物质敏感性 被引量:17
1
作者 白红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131-141,171,共12页
伴随着传播研究的"物质性转向",最近几年的新闻研究开始体现出一种"物质敏感性",学者们敏锐地注意到物质性对于理解数字新闻业的理论潜力并将其应用于经验研究中。这种敏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新闻业视为一种社... 伴随着传播研究的"物质性转向",最近几年的新闻研究开始体现出一种"物质敏感性",学者们敏锐地注意到物质性对于理解数字新闻业的理论潜力并将其应用于经验研究中。这种敏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新闻业视为一种社会-物质实践,探讨物质性在新闻业中的不同体现,着重从当下和历史两个维度对工具、机器、硬件、软件等物质条件进行了讨论;二是逐渐形成了一套社会-技术理论以分析物质性,一方面援引新的理论进入新闻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也促使一些旧的理论予以调适以适应对社会-物质实践的分析。倡导新闻研究的物质敏感性并不意味着对各种物质条件的决定论式的强调,而是要把"人-物"关系置于新闻物质性研究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性 质敏感性 新闻研究 -关系 数字新闻业
下载PDF
传播的物质性视角下“人—物”关系考论——兼论数字文明的“对话性” 被引量:3
2
作者 秦琼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2-149,共8页
伴随着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陆续发生的“物质性转向”,传播学界亦兴起了“物质性转向”的讨论。从这一视角来考察“人—物”关系,人类传播的发展史无疑是一部“人的物质性再发现”的历史。一方面,人通过传播中的物克服人的物质有限性,获... 伴随着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陆续发生的“物质性转向”,传播学界亦兴起了“物质性转向”的讨论。从这一视角来考察“人—物”关系,人类传播的发展史无疑是一部“人的物质性再发现”的历史。一方面,人通过传播中的物克服人的物质有限性,获得作为种的意义上的人类精神的永存;另一方面,物日益发展为独立于人的具有技术性、制度性的外部力量,进而压制了人的物质性,将人异化成理性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人—物”关系实现了从“借物传情”到“困于物”的转变。数字传播时代,数字性将人和物统一了,这种新型的“人—物”关系预示数字文明是一种正在构型的具有对话特点的新文明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性 关系 对话性 数字文明
下载PDF
从设计的本质看“人—物”关系的新内涵 被引量:1
3
作者 傅宝姬 张小开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02-105,共4页
从"人—物"关系这一设计核心关系出发,重新思考了设计的本质和内涵。在讨论设计本质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设计的内涵:(1)"物"的功用性;(2)"物"的物质功用和精神功用;(3)"人—物"关系,以及由这... 从"人—物"关系这一设计核心关系出发,重新思考了设计的本质和内涵。在讨论设计本质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设计的内涵:(1)"物"的功用性;(2)"物"的物质功用和精神功用;(3)"人—物"关系,以及由这一关系拓展形成的"自然—‘人—物’"关系和"‘人—物’—社会"关系,并且提出了新时代下"人—物"关系的新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本质 设计内涵 关系
下载PDF
后现代科学视域中“物的返魅”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进 王晓婷 《跨文化研究》 2017年第2期151-166,269-270,共17页
前现代中万物'附魅'的观念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及工具理性对宗教、自然乃至世界的'祛魅'而消解。现代性科学二元论与机械论倾向将物置于实验室中进行切割与分解,对物进行'区分-隔离'式研究,物成为空洞的实在,人... 前现代中万物'附魅'的观念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及工具理性对宗教、自然乃至世界的'祛魅'而消解。现代性科学二元论与机械论倾向将物置于实验室中进行切割与分解,对物进行'区分-隔离'式研究,物成为空洞的实在,人与物间的关系被割裂与'物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科学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技术的突破,'赛博格'的出现体现了物对人身体的'入侵',人与物之间的亲密纠缠,引发了对'人-物'关系的重新思考。后现代科学观力图摆脱机械论、二元论的现代科学,凸显人与物之间的关联性,倡导对物的'关联-结合'式研究,物的世界开始'返魅'。物的'返魅'及其对人与物整体关联性的强调对当下的物质文化研究与物性诗学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科学 “返魅” -关系 性诗学
原文传递
贡物的“流通”--基于岭南四例的思想史考察
5
作者 杨天保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7-134,共8页
贡物在流入地被王权政治"消费"的同时,亦创置"人-物"认知新平台,积极推进"物理-人心"间的多元"流通"。格物致知,以物喻治,物理认知上的深进,激励出新的政治文明和政治发展。其中,岭南鬱草、鹬... 贡物在流入地被王权政治"消费"的同时,亦创置"人-物"认知新平台,积极推进"物理-人心"间的多元"流通"。格物致知,以物喻治,物理认知上的深进,激励出新的政治文明和政治发展。其中,岭南鬱草、鹬羽、葛布和铜鼓等,皆各尽其能,刻录、承载和再生产了古代中原王权所需的治理新策和关系新局。自古迄今,物的流通史,大体亦是一部政治思想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贡体系论 边疆治理 -关系 文化再生产
原文传递
从ANT视角论克莱斯特《米歇尔·科尔哈斯》(1810)中“人-物-关系”的现代性
6
作者 陈敏 《德语人文研究》 2021年第1期8-15,共8页
在当下物质丰盈、"人-物-关系"空前复杂的"后人类"科技社会背景下,西方社会人文科学研究者对物、物质文化的关注日渐催生了相关研究界的"物质转向",这不仅为我们重新回望历史的、理解当下的"人-物-... 在当下物质丰盈、"人-物-关系"空前复杂的"后人类"科技社会背景下,西方社会人文科学研究者对物、物质文化的关注日渐催生了相关研究界的"物质转向",这不仅为我们重新回望历史的、理解当下的"人-物-关系",继而更好地塑造未来的"人-物-关系"提供了契机,也使文化学导向下的文学研究能与时俱进地革新研究视角、重新审视文学与文化意义生产间的关系。本论文以法国社会学家、科技研究者布鲁诺·拉图尔创立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对异质性、生成性"行动者"的强调为主要理论参照点,细致分析考察了德国作家克莱斯特发表于1810年的小说《米歇尔·科尔哈斯》中"人-物-关系"的现代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莱斯特 行动者网络理论 --关系 现代性
原文传递
通过设计思维建立驱动社会创新和资源的系统 被引量:10
7
作者 韩挺 《设计》 2019年第18期34-39,共6页
《设计》:“设计思维”一词非常抽象,您能否用通俗易懂的话阐释何为“设计思维”?韩挺: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多方面的品质。因此,设计既是创新技术人性化的重要因... 《设计》:“设计思维”一词非常抽象,您能否用通俗易懂的话阐释何为“设计思维”?韩挺: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多方面的品质。因此,设计既是创新技术人性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设计的创造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设计不能像科学那样在理性和方法学上被精确定义及充分发展,设计活动的处理对象(即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又决定了设计者不能像艺术和工程等其他学科工作者一样思考,因此设计思维具有领域特殊性。设计领域对设计是否存在独特的思维模式的认识有一个反复的过程。以西蒙(Simon)为代表的设计思维初期研究认为,设计是一般的问题解决过程,并建立了分析-综合-评估线性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思维 技术性化 领域特殊性 经济文化交流 关系 线性模型 精确定义 方法学
下载PDF
关于法律关系属性的几个理论问题 被引量:8
8
作者 朱景文 韩旭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1-36,共6页
作者认为,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它既有法律形式方面,又有社会内容方面;既有思想关系的属性,又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它是意志形式与社会内容的统一。
关键词 法律关系 权利与义务 关系 思想关系 法律形式 关系属性 社会内容 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关系的客体 关系
原文传递
重视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俞吾金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CSSCI 2008年第1期3-13,400,共12页
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中,正统的阐释者几乎从来不提及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近年来,这一理论已经引起了某些阐释者的关注,但这种关注又奠基于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普遍的误解之上。在这样的情况下,重视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的研究,并对它... 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中,正统的阐释者几乎从来不提及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近年来,这一理论已经引起了某些阐释者的关注,但这种关注又奠基于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普遍的误解之上。在这样的情况下,重视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的研究,并对它加以正确的阐释,就成了我们必须承担起来的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用价值 价值 关系 关系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关系:环境社会系统中的四种关系论 被引量:7
10
作者 甘晖 叶文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8年第6期7-11,共5页
文章主要以中国古代文明为例,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文明演化中存在分裂的现象,并初步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被分解成两种关系,即人与天的关系和人与物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从系统的整体角度考虑,将涉及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称为... 文章主要以中国古代文明为例,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文明演化中存在分裂的现象,并初步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被分解成两种关系,即人与天的关系和人与物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从系统的整体角度考虑,将涉及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称为人与天的关系;从自然中一个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人与物的关系。此种分解亦可以作为理解"李约瑟问题"的一种视角。本文将这两种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共四种关系,统一在三种生产理论的框架内。这样的划分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环境管理学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自然的关系 与天的关系 关系 李约瑟问题 生态文明 三种生产理论
下载PDF
超越“物是人非”的文明形态 被引量:4
11
作者 沈湘平 李松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1期33-40,共8页
人与物的关系是理解文明形态的基本视角,正是在人与物的非此不可的关系中,文明才得以产生和发展。从人和物的关系视角可以将文明分为物非人非、人是物非、物是人非、物是人是等类型,其与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相契合。西... 人与物的关系是理解文明形态的基本视角,正是在人与物的非此不可的关系中,文明才得以产生和发展。从人和物的关系视角可以将文明分为物非人非、人是物非、物是人非、物是人是等类型,其与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相契合。西方现代化及其现代文明形态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造成了人的全面“物化”,在根基处具有“物是人非”的特性。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追求的是“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它不是简单的扬人而抑物,而是要让物和人都“是其所是”,从而在本质上朝向“物是人是”的理想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张扬基于人的存在理性的实践理性主义,是马克思所谓“历史之谜”的当代自觉解答,实质上指向人类的公共文明形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物是人非”的文明形态,这一进程具有无比的艰巨性、复杂性,特别需要一种表现为历史耐心的历史主动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类文明新形态 关系
下载PDF
论道德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与王小锡同志商榷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荣华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1-4,共4页
关键词 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素质 生产力发展 动力生产 道德素质 关系 关系 劳动者 生产关系 的素质
下载PDF
财政本质仅是一种分配关系吗?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馨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1996年第3期29-33,共5页
财政本质仅是一种分配关系吗?张馨财政本质是一个最基本的财政理论问题,它关系到对“什么是财政”的答案如何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透过复杂的财政现象去把握财政本质的过程中,经过了艰苦的努力已达到相当的深度,但至今还不能说... 财政本质仅是一种分配关系吗?张馨财政本质是一个最基本的财政理论问题,它关系到对“什么是财政”的答案如何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透过复杂的财政现象去把握财政本质的过程中,经过了艰苦的努力已达到相当的深度,但至今还不能说是已达到完善的地步,本文正是试图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本质 分配关系 关系 财政理论 财政分配 国家分配论 关系 共同需要论 本质联系 经济关系
下载PDF
论哲学“价值”的本质属性——对“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思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守运 邵希梅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前哲学界对哲学的“价值”范畴(或称“普遍价值”、“一般价值”、“价值一般”)的界定多达十余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或关系.似乎已成定论.笔者认为它缺乏理论和实践依据,曾多次提出质疑.现从价值的本质... 目前哲学界对哲学的“价值”范畴(或称“普遍价值”、“一般价值”、“价值一般”)的界定多达十余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或关系.似乎已成定论.笔者认为它缺乏理论和实践依据,曾多次提出质疑.现从价值的本质特征入手再探其实质,向诸位同行求教.依据马克思抽象商品价值的思路,哲学的“价值”范畴可界定为:客体所包含的主体的劳动、创造和奉献.客体是指满足人们需要和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实践产物.表面看价值是主体需要和客体满足需要的自然关系,实际上反映主体在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推动历史前进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贡献与索取的社会关系.它的本质属性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需要 本质属性 客观性 的需要 主义 论哲学 价值实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客体 关系
原文传递
乘物以游心:在教育中重构人与物的关系
15
作者 俞晓婷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0,共8页
“人的世界”是由物构筑的相对稳定、可靠的世界,是与他人共在且有意义的世界,因而人与物之间有着丰富的精神关联。人与物的精神互动塑造、影响着人,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因子。教育正是在“物对人的限制”和“人在物中的自由”之间演进发... “人的世界”是由物构筑的相对稳定、可靠的世界,是与他人共在且有意义的世界,因而人与物之间有着丰富的精神关联。人与物的精神互动塑造、影响着人,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因子。教育正是在“物对人的限制”和“人在物中的自由”之间演进发展的。但现代社会人与物的关系走向异化,走向物质化,教育也推进着这种物质化的进程,因此教育需建构新的待物观,重构“人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 的异化 观教育
原文传递
简析波德里亚的“物”理论——关于物的理解与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简明讨论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兴明 《雕塑》 2012年第2期38-41,共4页
几乎可以说,波德里亚的整个思想都是围绕消费社会的物的分析展开的。如果说波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基本态度是否定的,绝望的,那么他的这种绝望立场正是来源于他对消费社会人与物的关系体制的根本绝望。不管是在思想源头还是在义理根据... 几乎可以说,波德里亚的整个思想都是围绕消费社会的物的分析展开的。如果说波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基本态度是否定的,绝望的,那么他的这种绝望立场正是来源于他对消费社会人与物的关系体制的根本绝望。不管是在思想源头还是在义理根据上,“物”理论都是波德里亚庞大思想体系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德里亚 消费社会 社会批判 关系 思想源头 思想体系 绝望
原文传递
基于人-物交互关系检测的带电作业人员行为识别方法研究
17
作者 冯兴龙 吴田 +4 位作者 万亚旭 肖宾 方春华 黎鹏 赵慧敏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5-211,共7页
为解决现有视频行为识别方法难以区分带电作业过程中某些相似行为、可识别行为种类少、未高效利用人员与物品间交互关系等问题,提出1种基于人-物交互关系检测的配网带电作业人员行为识别方法。利用轻量化姿态估计算法识别人员骨架序列,... 为解决现有视频行为识别方法难以区分带电作业过程中某些相似行为、可识别行为种类少、未高效利用人员与物品间交互关系等问题,提出1种基于人-物交互关系检测的配网带电作业人员行为识别方法。利用轻量化姿态估计算法识别人员骨架序列,然后通过时空图卷积网络(spatial temporal 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s,ST-GCN)提取人体运动的时空间特征并进行初步分类。对于由骨骼姿态无法有效区分的相似行为,采用目标检测算法识别人员所用工器具及使用状态,并通过融合人体动作与作业工器具所含行为信息,实现视频行为的精确识别。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识别带电作业行为,对相似行为的识别准确率约为88.9%,相较于现有基于骨架序列的带电作业人员行为方法提升约53个百分点。研究结果可为提高现场安全管控水平提供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电作业 -交互关系 行为识别 ST-GCN 骨架序列
下载PDF
从主体-客体到物体间性——人与物关系形式的历史考察
18
作者 董金平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4期87-94,共8页
近代以来,人与物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关系形式。首先是近代工业萌芽时期的主体-客体的关系形式,它是支配着当代形而上学最重要的人与物的关系形式。其次是在福特制生产中崛起的自动化的关系形式,这体现了中央计算机的控制论关系,即通过控... 近代以来,人与物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关系形式。首先是近代工业萌芽时期的主体-客体的关系形式,它是支配着当代形而上学最重要的人与物的关系形式。其次是在福特制生产中崛起的自动化的关系形式,这体现了中央计算机的控制论关系,即通过控制的信息发送和反馈来支配人与物的关系。万物互联技术发展到今天,物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主动性,它们建构的物体间性网络成为我们理解人与物关系的第三种形式,也就是通过人与物、物与物的物体间性,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共生系统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客体 控制论 体间性 关系
原文传递
马克思关于财富与平等、自由之关系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何丽野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16,共6页
财富问题本来是一个经济学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但财富直接体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其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财富便与人的平等、自由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成为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马克思曾提出人的发展的“... 财富问题本来是一个经济学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但财富直接体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其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财富便与人的平等、自由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成为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马克思曾提出人的发展的“三阶段论”(人的依赖性的社会、物的依赖性的社会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在论述这个问题时,马克思说:“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内部,产生出一些交往关系和生产关系,它们同时又是炸毁这个社会的地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的全面自由发展 马克思哲学研究 财富 平等 资产阶级社会 意义 关系 经济学问题
原文传递
考古材料研究的新视角: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纠缠理论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岩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43,共10页
纠缠(entanglement)理论是著名考古学家伊恩·霍德(Ian Hodder)以长期的考古实践为基础,并在新唯物主义思潮影响下提出的一种全新的考古学理论形态。它强调物自身的性质及其对人的束缚,主张以人与物在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依赖... 纠缠(entanglement)理论是著名考古学家伊恩·霍德(Ian Hodder)以长期的考古实践为基础,并在新唯物主义思潮影响下提出的一种全新的考古学理论形态。它强调物自身的性质及其对人的束缚,主张以人与物在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依赖关系与依附关系以及涉及到的物质、能量与信息流为视角,对考古材料进行分析,进而对古代社会进行观察与理解。纠缠理论可以用来深描古代社会的发展状况、分析小尺度事件以及研究农业起源的具体过程。纠缠理论若要在中国考古实践中得到深度应用,需要我们将科技考古同考古学理论相结合,改善研究策略,转变发掘理念并进行理论探索与创新。现阶段,我们可以应用纠缠理论对古代人地关系、社会复杂化进程以及社会衰落等问题进行定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纠缠理论 关系 后过程考古学 科技考古 研究策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