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学“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建构与实践创新
1
作者 夏健君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第20期70-73,共4页
在校区办学的资源整合下,以同伴交往为主要理论依据,创建“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原则为乐学、活学、会学、善学,基本结构包括明确目标、引导自学、互动交往、精讲总结。通过开展以学习交往为主线的智育教学、以活动交往为主线的德... 在校区办学的资源整合下,以同伴交往为主要理论依据,创建“交往-共生”课堂育人模式,原则为乐学、活学、会学、善学,基本结构包括明确目标、引导自学、互动交往、精讲总结。通过开展以学习交往为主线的智育教学、以活动交往为主线的德育活动,并以成果分享、激励测试、“三结合”的评价方法开展评价,逐渐改变传统单一线型师生关系,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共生 课堂育人模式 课堂交往 课堂关系
下载PDF
基于“共生”阐释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被引量:4
2
作者 徐金贵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第10期68-71,共4页
尝试以"共生"的理念来理解儿童的言语学习过程,提出儿童言语学习的动力是言语智慧与生命理解的协同共生,儿童的言语学习过程是基于言语实践的交往共生。以此为依据,提出教学目标的语用取向、教学活动的实践取向、教学对话的... 尝试以"共生"的理念来理解儿童的言语学习过程,提出儿童言语学习的动力是言语智慧与生命理解的协同共生,儿童的言语学习过程是基于言语实践的交往共生。以此为依据,提出教学目标的语用取向、教学活动的实践取向、教学对话的生成取向,并尝试建构了具体的实践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学习 协同共生 交往共生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边境民族地区学校的文化选择——基于广西龙州中小学经验 被引量:4
3
作者 何清新 史能兴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04-211,共8页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主要遵循“以文化人”的理论逻辑,是经由文化濡化机制促进学生进行文化选择并认同中华文化的一个过程。本研究选取广西龙州为田野点,运用人类学参与观察与非结构访谈的方法,发现龙州中小学面临文...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主要遵循“以文化人”的理论逻辑,是经由文化濡化机制促进学生进行文化选择并认同中华文化的一个过程。本研究选取广西龙州为田野点,运用人类学参与观察与非结构访谈的方法,发现龙州中小学面临文化安全挑战、文化生态失衡、文化不适应等困境。龙州中小学通过强化学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完善学校现代化建设与民族文化传承机制、进行学校文化整合等方式,促进跨境文化和平共生、古今文化融合共生以及多元文化互补共生,突破困境并走出了一条“交往共生”过程取向与“多元一体”结果取向的学校文化选择之路,为现阶段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校文化选择 边境民族地区 交往共生 多元一体
原文传递
论如何进行班级管理与打造良好班集体
4
作者 魏圆缘 《好日子》 2022年第17期13-15,共3页
班级管理工作是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班级是学校工作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教师作为开发者和领导者,需要探索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提供和创造学生主动成长的机会,形成适应学生主... 班级管理工作是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班级是学校工作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教师作为开发者和领导者,需要探索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提供和创造学生主动成长的机会,形成适应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班集体。做到成事育人,师生既能解决班级发展中的问题,达到外在的标准和要求,又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内在的发展和成长;做到培育自觉,充分调动和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意识,使学生达到自律、自治,从而形成一个有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的集体;做到交往共生,通过交往,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班集体发展之中,并由此学会共同创造民主型班级,共同提高班级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 教育 自觉 交往共生
下载PDF
导师与研究生交往共生体的意义建构与路径保障 被引量:13
5
作者 陈亮 栾培中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64,共7页
维系良好的导学关系,关键在于形成合作共赢的师生交往共生体,释放共建共治共享的研究生教育正义能量。和谐互动、相互承认、共生成长是构建基于"理念、目标、指导、产出"多位一体的导师与研究生交往共生体的内容指向。交往共... 维系良好的导学关系,关键在于形成合作共赢的师生交往共生体,释放共建共治共享的研究生教育正义能量。和谐互动、相互承认、共生成长是构建基于"理念、目标、指导、产出"多位一体的导师与研究生交往共生体的内容指向。交往共生体是导师与研究生交往的载体,双方的交往行为是基于共生发展理念,在共生意义的润养观照中实现双方利益的表达与整合。基于此,建立师生共生的学术交往制度规范,臻善师生共在的学术文化交往生态,形塑师生共意的学术交往场域惯习,将成为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场域建立并保障师生交往共生体有序运行的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师 研究生 交往共生 生活世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