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接受学视野中的“五四”鲁迅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晓霞 陈国恩 《天中学刊》 2016年第6期96-100,共5页
"五四"文学评论、文学史著与鲁迅自身创作实践一道建构了"五四"鲁迅形象。对于鲁迅,文学评论中多种声音共存,丰富而具个性精神;而文学史则持相对谨慎保守的批评态度,比一般评论更具概括性与理性精神。"五四&qu... "五四"文学评论、文学史著与鲁迅自身创作实践一道建构了"五四"鲁迅形象。对于鲁迅,文学评论中多种声音共存,丰富而具个性精神;而文学史则持相对谨慎保守的批评态度,比一般评论更具概括性与理性精神。"五四"鲁迅的"杰出"小说家形象在被阐释中凸显出来。"五四"鲁迅呈现出与后来不同的形貌,折射出"五四"时代的文化文学话语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鲁迅 文学评论 文字史著 杰出小说家
下载PDF
“后五四鲁迅”:思想革命与文化政治 被引量:5
2
作者 邱焕星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3-51,共9页
“后五四鲁迅”并非只是消极退隐,还有着积极进取的一面,他在1925年创办《莽原》,重启思想革命,之后在参与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等国民革命活动的过程中,打破了“五四”时期“文化”与“政治”割裂的状态,创造了“文化政治... “后五四鲁迅”并非只是消极退隐,还有着积极进取的一面,他在1925年创办《莽原》,重启思想革命,之后在参与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等国民革命活动的过程中,打破了“五四”时期“文化”与“政治”割裂的状态,创造了“文化政治”的新思想革命形态和新知识阶级参与方式,从一个作家变成了拥有革命文化领导权的“时代的战士”。但是,“文化政治”模式消解了思想革命的文化优先性和知识阶级主体性,导致鲁迅最终转向了以文学本体性和革命同路人为支撑的“文学政治”模式,因而“后五四鲁迅”的贡献就是超越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创造了两种分别适应国民革命和共产革命的新思想革命形态:“文化政治”与“文学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五四鲁迅 思想革命 国民革命 文化政治 文学政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