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水与西、礼两县的乞巧风俗 被引量:43
1
作者 赵逵夫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3-88,共6页
甘肃西和、礼县七夕节盛行乞巧活动,城乡姑娘从六月底开始,按村庄或街道结合,布置灵堂,从纸马店请回扎糊好的“巧娘娘”,从七月初一至初七都打扮一新,又跳又唱,其歌词多反映着青年妇女的心声。此风俗由来已久,应同秦人的传说有关。织女... 甘肃西和、礼县七夕节盛行乞巧活动,城乡姑娘从六月底开始,按村庄或街道结合,布置灵堂,从纸马店请回扎糊好的“巧娘娘”,从七月初一至初七都打扮一新,又跳又唱,其歌词多反映着青年妇女的心声。此风俗由来已久,应同秦人的传说有关。织女、牵牛本皆为星名。织女是由秦人始祖女修而来,牵牛则由周人之祖叔均而来。古人称银河为“汉”,织女星、牵牛星皆在银汉旁,这也同秦人发祥于汉水(西汉水)上游,周人也去汉水不远有关。目前所见最早反映牛郎织女故事情节的材料,也都同秦文化有关。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牵牛织女的故事才发展为表现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男耕女织生活的故事,而随着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加强,在东汉时变为悲剧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和 礼县 牛郎织女 乞巧 秦文化 女修 汉水
下载PDF
岭南传统民俗节庆重构对居民地方依恋的影响——以广州珠村乞巧节为例 被引量:47
2
作者 陶伟 陈慧灵 蔡水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3-565,共13页
民俗节庆对居民地方依恋的影响研究为认识居民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国内关于地方依恋的探讨尚处于萌芽阶段,应用研究主要以旅游地和旅游者为对象。乞巧节是岭南传统民俗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沉寂淡化半个世纪之后又... 民俗节庆对居民地方依恋的影响研究为认识居民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国内关于地方依恋的探讨尚处于萌芽阶段,应用研究主要以旅游地和旅游者为对象。乞巧节是岭南传统民俗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沉寂淡化半个世纪之后又重新兴起,节日的内容形式功能已被重构。本文从新文化地理学的视角,以珠村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并结合因子分析的方法来探究民俗节庆的重构与居民地方依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乞巧节对珠村世居居民、新移居居民、租房于珠村的居民这三种不同身份居民心理形成过程中的情感、认知和意向都产生了重要作用,乞巧节使居民们更好地融合到了珠村社区。②重构后的乞巧节在改善原住居民精神生活、优化珠村村落风貌、提升珠村族群的凝聚力、增强文化自豪感、保护乞巧文化及推动珠村的发展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③重构后的传统民俗节庆生产了新的文化记忆,其如何被居民内化吸收、如何被整合进原生态的乞巧文化中,都有待探索。本研究对丰富地方依恋在微观空间层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珠村 乞巧 地方依恋 广州
原文传递
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七夕节的当代重构及意义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勃 《文化遗产》 CSSCI 2014年第1期34-40,共7页
七夕节当下正经历着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的蜕变,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重构。它融合本土资源与外来资源、传统资源与现代资源,并具有主动谋求的鲜明特征。这一文化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它有效帮助七夕节摆脱生存困境,促进了节日的重振复兴;... 七夕节当下正经历着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的蜕变,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重构。它融合本土资源与外来资源、传统资源与现代资源,并具有主动谋求的鲜明特征。这一文化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它有效帮助七夕节摆脱生存困境,促进了节日的重振复兴;中国节日体系中从此增加情人节的设置,丰富了社会成员的生活内容;由于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七夕节的重构,客观上促进全社会进行特定的文化反思的。当下七夕节的文化重构不是终点,而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未来七夕节应该是情人节、乞巧节乃至小人节等更多节日主题在同一时、空间共生共荣。突破单一情人节的遮蔽,实现多种节日主题共生共荣的重要路径是七夕节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化和目前仍然活跃的地方七夕节俗活动一定程度的普遍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乞巧 中国情人 文化重构
下载PDF
文化治理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中国陇南乞巧节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少惠 赵军义 于浩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232-243,共12页
陇南乞巧节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的一项重要遗产,其长达七天八夜的礼俗仪式、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乞求心灵手巧的美好寓意构成了乞巧风俗独特的价值内涵。它同时也面临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共同困境,需要创新性转化。本文基于文... 陇南乞巧节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的一项重要遗产,其长达七天八夜的礼俗仪式、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乞求心灵手巧的美好寓意构成了乞巧风俗独特的价值内涵。它同时也面临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共同困境,需要创新性转化。本文基于文化治理的视域,从物质空间(载体依赖)、行为空间(行为改良)、制度空间(制度保障)和精神空间(精神归宿)等文化空间要素层面展开分析,以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空间治理机制与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治理 乞巧 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文传递
女性与数字“七” 被引量:7
5
作者 钟年 《民间文学论坛》 1996年第2期59-61,共3页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七夕”是影响较大的节日之一。七夕节俗形成于汉代,唐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据旧题汉刘歆撰、晋葛洪钞录的《西京杂记》
关键词 七夕 乞巧 岁华纪丽 《西京杂记》 风俗通 钞录 文化象征 少女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白蛇传》故事研究现状及其本源试析 被引量:8
6
作者 马紫晨 《中州今古》 2002年第2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白蛇传》 四大传说 白娘子 汤阴 许仙 乞巧 杭州西湖 远古神话 河南安阳 容肇祖
下载PDF
七夕乞巧
7
作者 王洪鹏 白欣 韦中燊 《少儿国学》 2024年第15期38-41,共4页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我国非常有名的爱情传说之一。妇女总会在农历的七月初七,也就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向织女(星)乞求智巧,这就有了“乞巧节”的说法。在这一天,妇女往往会聚在一起进行一种被称为“丢巧针”或“丢针儿”...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我国非常有名的爱情传说之一。妇女总会在农历的七月初七,也就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向织女(星)乞求智巧,这就有了“乞巧节”的说法。在这一天,妇女往往会聚在一起进行一种被称为“丢巧针”或“丢针儿”的游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乞巧 牛郎织女 爱情传说 七月初七 七夕乞巧 妇女
原文传递
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体系的探讨——以广州珠村“乞巧节”的保护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杨静 《文化遗产》 2009年第4期32-35,共4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受到冲击。本文以目前较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珠村乞巧节为例,指出了其不容乐观的生存状态,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具有普遍性;提出在乞巧节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阐述了构建政府主导、专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受到冲击。本文以目前较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珠村乞巧节为例,指出了其不容乐观的生存状态,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具有普遍性;提出在乞巧节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阐述了构建政府主导、专业保护和本体保护三管其下的保护机制体系的观点,旨在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村 乞巧 保护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七夕节的传说与习俗
9
作者 孙景璞 小草(图) 《走向世界》 2024年第35期64-67,共4页
七夕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又名女节、女儿节、少女节、乞巧节、避节、双星节、爱情节、情人节。它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风俗独特,传承性强,关于七夕节的传说与习俗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关键词 七夕 女儿 乞巧 历史文化内涵 情人 少女 爱情 习俗
原文传递
以重构求生存——关于七夕节命运的思考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勃 《民间文化论坛》 2004年第3期74-80,共7页
七夕节曾是我国的民俗大节之一,近些年濒临消亡状态。当西方情人节在中国土地上风靡之后,一些地方以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为己任,打出"中国情人节"的旗帜,并举办种种活动,试图挽大厦于将倾。这一美好愿望能否实现,七夕节能否如... 七夕节曾是我国的民俗大节之一,近些年濒临消亡状态。当西方情人节在中国土地上风靡之后,一些地方以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为己任,打出"中国情人节"的旗帜,并举办种种活动,试图挽大厦于将倾。这一美好愿望能否实现,七夕节能否如凤凰涅槃般获得新生,笔者通过对七夕节之所以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提出由乞巧节重构为夫妻节,或许是其生存下去的一种可能。而重构,也许是抢救和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乞巧 圣瓦伦丁 情人 夫妻 重构 生存
下载PDF
七夕节:爱在西,浪漫之城
11
作者 晴空 《湖北画报(下半月)》 2024年第3期38-41,共4页
在农历七月七日的晴朗夏夜,天空繁星闪耀,一道银河贯穿南北,银河两头遥遥相望的是牛郎星和织女星,这一天被人俗称“七夕节”。民间相传,当天是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之日,凡间妇女也会向织女乞求智慧、巧艺或者姻缘,也被称为“乞巧节”。
关键词 七夕 乞巧 遥遥相望 七月七日 织女 银河
下载PDF
“衣”恋浪漫情满七夕
12
《时尚北京》 2024年第8期136-141,共6页
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女儿节、乞巧节、巧夕等。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晚上举行,故名“七夕”。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 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女儿节、乞巧节、巧夕等。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晚上举行,故名“七夕”。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作“中国情人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女儿 乞巧 中国情人 爱情传说 牛郎织女 传统 七姐诞
原文传递
传播学视野下乞巧节与电子游戏的融合
13
作者 王磊 陈昱 张雅琳 《传媒论坛》 2024年第5期61-63,共3页
乞巧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广州乞巧节相关习俗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国内乞巧习俗保留最完整和特色最鲜明的地区。调查发现,广州乞巧节陷入传承人的稀缺、传承与传播方式较为单一、文化活动与传承空间逐渐消失的困境。电... 乞巧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广州乞巧节相关习俗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国内乞巧习俗保留最完整和特色最鲜明的地区。调查发现,广州乞巧节陷入传承人的稀缺、传承与传播方式较为单一、文化活动与传承空间逐渐消失的困境。电子游戏作为虚拟、社交和娱乐的新兴业态,由于受众数量庞大且大多数为年轻人,成为乞巧节在未来传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乞巧节可以借助游戏主题、游戏角色塑造、游戏的场景设计及游戏周边等方面,在为游戏注入灵魂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突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 乞巧 电子游戏
下载PDF
女儿节的狂欢与日常——对曹家庄村乞巧活动的社会性别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亚妮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4-57,共4页
乞巧节,古称"女儿节"。女性是乞巧节的活动主体,她们乞求貌巧、手巧、生巧、身巧。从表面看,乞巧节是女儿们的狂欢,实则是在传统的男权体系下对性别意识的教化和强化,是女性对传统性别期待的自我认同。
关键词 乞巧 女性 社会性别
下载PDF
甘肃陇南汉水流域乞巧节的“通过仪礼”意蕴阐释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亚红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1期35-39,共5页
甘肃陇南汉水流域乞巧节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女性民俗节日,在女性心灵和一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文章利用范·哲乃普的"通过仪礼"理论模式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乞巧节乞巧仪式活动对于女性个体和社会整体的功能和意义,以... 甘肃陇南汉水流域乞巧节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女性民俗节日,在女性心灵和一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文章利用范·哲乃普的"通过仪礼"理论模式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乞巧节乞巧仪式活动对于女性个体和社会整体的功能和意义,以及女性乞巧节狂欢的表象下面所隐藏着的"通过仪礼"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乞巧 乞巧 少女 成年礼 通过仪礼
下载PDF
西和、礼县乞巧民俗原型考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温虎林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8-11,共4页
流传在甘肃西和、礼县的乞巧民俗,属秦人遗风,它完整的保存了古老的民间乞巧的活动范式,以原生态方式流传,在乞巧文化中具有原型价值,承载了诸多古代文化信息,在乞巧文化中最为典型。西和、礼县乞巧民俗兼容伏羲文化、炎黄文化、秦文化... 流传在甘肃西和、礼县的乞巧民俗,属秦人遗风,它完整的保存了古老的民间乞巧的活动范式,以原生态方式流传,在乞巧文化中具有原型价值,承载了诸多古代文化信息,在乞巧文化中最为典型。西和、礼县乞巧民俗兼容伏羲文化、炎黄文化、秦文化、氐羌文化等文化渊源。乞巧女儿节在形式与内涵上均有别于七夕情人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和、礼县 乞巧 巧娘娘 巧芽 乞巧 七夕
下载PDF
西和乞巧节的地域表征及乞巧歌的文化精神 被引量:4
17
作者 郭昭第 《兰州学刊》 CSSCI 2011年第4期186-190,共5页
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的乞巧习俗不同于其他地区,常常具有准备充分、为期较长、内容丰富、程序复杂、仪式隆重、意蕴深邃等地域表征,一般从六月底到七月初七深夜,为期七天八夜,包括搭桥迎巧、祀神迎水、歌唱祈巧、和歌互拜、跳神言福、... 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的乞巧习俗不同于其他地区,常常具有准备充分、为期较长、内容丰富、程序复杂、仪式隆重、意蕴深邃等地域表征,一般从六月底到七月初七深夜,为期七天八夜,包括搭桥迎巧、祀神迎水、歌唱祈巧、和歌互拜、跳神言福、会餐拜巧、照瓣验巧和歌拜送巧等程序和仪式,而各个阶段的乞巧歌更是充分体现了未婚女子的心声,尤其体现了自然崇拜、社会协作与自我解放等深层的精神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和 乞巧 乞巧 地域表征 文化精神
下载PDF
宗教视域下的南宋风俗画释读——以传李嵩《骷髅幻戏图》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一帆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94-101,共8页
南宋一朝是佛教、道教日趋世俗化、平民化并在民间真正产生广泛影响的时代,也是以民间风物、习俗为主要母题的风俗画创作的一个高峰期。由于佛教、道教共同扎根于民间,这时期的部分风俗画作品都反映了释道二教实现普遍社会化的事实。传... 南宋一朝是佛教、道教日趋世俗化、平民化并在民间真正产生广泛影响的时代,也是以民间风物、习俗为主要母题的风俗画创作的一个高峰期。由于佛教、道教共同扎根于民间,这时期的部分风俗画作品都反映了释道二教实现普遍社会化的事实。传为南宋画家李嵩所作《骷髅幻戏图》因其表现内容之奇诡而为研究者所关注,至今已产生了不少诠释该画作内涵的学术成果。试图从宗教学的层面切入,结合相关的传世文献来发掘、讨论该图像与道教生死观、佛教"白骨观"、"髑髅法"的关系,并借此说明南宋释道社会化的宗教生态在宋画中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骷髅幻戏图》 宋画 道教 佛教 乞巧
下载PDF
招远巧饼
19
作者 孙为刚 任丽娜(图) 《走向世界》 2023年第34期84-85,共2页
炎炎夏日,在满树知了的纵情歌唱中,七夕节到了。七夕节起源于汉代,又称“乞巧节”“七巧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对恋爱中的青年人来说,这是中国的情人节;对农村孩子而言,那是一个可以光着屁股满街跑的季节,是一个可以拥有属于自己... 炎炎夏日,在满树知了的纵情歌唱中,七夕节到了。七夕节起源于汉代,又称“乞巧节”“七巧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对恋爱中的青年人来说,这是中国的情人节;对农村孩子而言,那是一个可以光着屁股满街跑的季节,是一个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美食的节日。这种美食就是“巧饼”(也称“巧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乞巧 情人 牛郎织女 美食 汉代 青年人
原文传递
七夕:浪漫神话 佳节携庆
20
作者 郭雨晨 《中国民族》 2023年第9期78-79,共2页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在古代传说中被称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银河鹊桥会”的日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牛郎织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爱情故事寄托着对浩瀚宇宙的无尽遐...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在古代传说中被称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银河鹊桥会”的日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牛郎织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爱情故事寄托着对浩瀚宇宙的无尽遐想和对美满婚姻的无限期待。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年后,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乞巧 牛郎织女传说 古代传说 中国传统 七月初七 爱情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