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方苞的古文“义法”与科举世风 被引量:9
1
作者 罗军凤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4-136,共13页
方苞的古文"义法"理论主要来自史传评点,形成于康熙三十年至康熙五十六年之间。方苞的古文义法以"简"为宗旨,古文义法中的"言有物"强调"学"的修养,其现实意义在于以古文提升时文,在经义上回归... 方苞的古文"义法"理论主要来自史传评点,形成于康熙三十年至康熙五十六年之间。方苞的古文义法以"简"为宗旨,古文义法中的"言有物"强调"学"的修养,其现实意义在于以古文提升时文,在经义上回归时文的文体,"言有序"属意于文章的对称格局,体现出八股思维训练的深刻影响。方苞的古文义法理论迎合康熙朝设立的"稽古右文"的政策,在乾隆朝大力推行经史之学之时成为衡文取士的重要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苞 义法 言有物 言有序 科举
原文传递
古文和诗歌的会通与分野——桐城派谭艺经验之新检讨 被引量:5
2
作者 梅运生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8-18,共11页
桐城派的始祖方苞是以文鸣世的,但却极少作诗,甚至“绝意不为诗”。其后继者刘大櫆、姚鼐和方东树等,不但继承了桐城古文的衣钵,继续以文鸣世,而且兼善为诗.他们沟通了诗与文的关系,把诗艺移植到古文中来,推进了古文的创作,丰富和发展... 桐城派的始祖方苞是以文鸣世的,但却极少作诗,甚至“绝意不为诗”。其后继者刘大櫆、姚鼐和方东树等,不但继承了桐城古文的衣钵,继续以文鸣世,而且兼善为诗.他们沟通了诗与文的关系,把诗艺移植到古文中来,推进了古文的创作,丰富和发展了古文的艺术经验;同时又把古文的文法通之于诗,使其诗论显示出与前人不同的特色.前者集其大成的是姚鼐;后者总其成并推向极端的是方东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方东树 古文家 诗歌创作 以文为诗 分野 文法 义法 散文 移植
下载PDF
论方苞的“义法”说 被引量:3
3
作者 赵建章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51-54,共4页
在方苞的“义法”说中 ,“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和道理 ,“法”则是“义”的存在形式。“义”有两层意义 ,即存在于主体的“义”和存在于作品的“义”。就前者而言 ,“义”决定“法” ;就后者而言 ,“法”决定“义”。“雅洁”从语... 在方苞的“义法”说中 ,“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和道理 ,“法”则是“义”的存在形式。“义”有两层意义 ,即存在于主体的“义”和存在于作品的“义”。就前者而言 ,“义”决定“法” ;就后者而言 ,“法”决定“义”。“雅洁”从语言风格方面对“义法”作了补充。“义法”说凸显了形式的重要作用 ,深化了传统“文道”关系问题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苞 义法 雅洁 形式 文学理论
下载PDF
林纾与桐城派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济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5-110,共6页
林纾与桐城派交往很多。民初特别是五四时期,桐城古文每遭异议,林纾极力为之辩护,但他并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桐城派主要是一个古文理论批评流派,林纾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与此有关。方苞的义法说及其批评实践最能代表桐城派... 林纾与桐城派交往很多。民初特别是五四时期,桐城古文每遭异议,林纾极力为之辩护,但他并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桐城派主要是一个古文理论批评流派,林纾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与此有关。方苞的义法说及其批评实践最能代表桐城派的理论批评成就。林纾接受了桐城派的众多说法,特别是将其义法说贯彻到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并有新的发展,甚至认为外国小说中也有义法。林纾的文学理论批评是对桐城派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纾 桐城派 义法
下载PDF
清季国文教育中的古文门类 被引量:5
5
作者 陆胤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6-140,197,共16页
本文主要考察清末国文教育所涉及的文章分类问题。壬寅、癸卯两学制和早期选本型教科书沿袭真德秀《文章正宗》以来按功能归大类的趋势,多将古今文章分为"叙记"与"论说"两种。受到修辞学和新式教授法启发,一些教科... 本文主要考察清末国文教育所涉及的文章分类问题。壬寅、癸卯两学制和早期选本型教科书沿袭真德秀《文章正宗》以来按功能归大类的趋势,多将古今文章分为"叙记"与"论说"两种。受到修辞学和新式教授法启发,一些教科书改变了姚、曾选本论辨类居先的惯例,将"叙记文"为作文入门。限于课堂讲授实际,新式国文教育主要在"义法"层面传授更具操作性的功能类别,以《古文辞类纂》和《经史百家杂钞》为楷模;亦有个别读本标榜《古文四象》的秘传,致力于声音诵读之学的承续,从"声气"或"体性"的角度进行古文辨体。古文类别之学在清末新教育界的延续,为新型文体系统的引进准备了接受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文教育 古文门类 义法 声气
原文传递
说桐城派之“神” 被引量:3
6
作者 许结 《江淮论坛》 1987年第2期75-81,共7页
桐城派作家运用“神”这一审美概念,论者多述刘大櫆的“神气说”,且上绍方苞之“义法”,下启姚鼐之“阴阳刚柔”,构成桐城派美学理论的主要线索。笔者认为,以上提法有合理的一面,也有偏颇之处。本文拟对此作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 桐城派 审美概念 神气说 美学理论 作家 方苞 线索 阴阳 义法 精气神
下载PDF
清代文学骈、散之争与阮元“文言”说 被引量:4
7
作者 冯乾 《古典文献研究》 CSSCI 2008年第1期278-294,共17页
清代中期,文学界典起了骈文与散文的斗争,一时"世之袭徐、庾者诮八家之空疏,而袭《史》、《漠》者每议六朝为摭拾"。骈、散之争是清代漠学与宋学之争在文学领域的投影。以桐城派为首的宋学一派大都以古文名家。桐城派的始祖... 清代中期,文学界典起了骈文与散文的斗争,一时"世之袭徐、庾者诮八家之空疏,而袭《史》、《漠》者每议六朝为摭拾"。骈、散之争是清代漠学与宋学之争在文学领域的投影。以桐城派为首的宋学一派大都以古文名家。桐城派的始祖方苞论文标举"义法",刘大櫆主张"神气"、"音节"、"字句",至姚鼐,则提倡义理、文章、考证三者合一,以宋学之义理合漠学之考证发为文章,而考证居末。又缕列作文八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文学 刘大櫆 义法 文统 清代中期 唐宋八大家 九歌 醉赋 平淮西碑 古典文献研究
原文传递
论刘大櫆与桐城派 被引量:3
8
作者 吴孟复 《江淮论坛》 1983年第4期58-64,共7页
我朝自望溪方氏别裁诸伪体,一传而为刘海峰,再传而为姚惜抱,(陆继辂《士家文钞序》)可见,在乾嘉时某些文人心目中,刘大櫆在“桐城派”中与方、姚地位相等。但,大櫆虽游方苞之门,所为文造诣各殊。苞盖择取义理于经,所得于文者义法;
关键词 桐城派 方苞 乾嘉 义法 理学家 《庄子》 程朱理学 封建统治者 曾国藩 寓言
下载PDF
论方苞的史书“义法” 被引量:4
9
作者 叶建华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5,共5页
清桐城派首领方苞(号望溪)七岁“潜观”《史记》,十岁起博究经史百氏之书。平生好经史百氏文献的辩伪考证和校勘整理,尤善长于史学理论的阐发。曾撰有《史记评语》、《史记注补正》、《读书笔记》等著作,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第一次... 清桐城派首领方苞(号望溪)七岁“潜观”《史记》,十岁起博究经史百氏之书。平生好经史百氏文献的辩伪考证和校勘整理,尤善长于史学理论的阐发。曾撰有《史记评语》、《史记注补正》、《读书笔记》等著作,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对著史“义法”作了详尽透彻的阐述,具有重大的影响。“义法”二字最先是由司马迁提出来的,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法 方苞 司马迁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 史记 史学理论 史书记载 桐城派 孔子 春秋
下载PDF
论桐城派 被引量:3
10
作者 方铭 吕美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63年第1期63-80,共18页
(一)有清一代文坛的散文正统,自然要首推桐城派了。它煊赫盛传几乎有两百年之久,在清代文学发展史上确实起了巨大的影响,共“文运”可以说是与清皇朝的“国运”相终始的。方苞、刘大櫆、姚鼐世称桐城三祖,他们的学术思想和文艺观点,一... (一)有清一代文坛的散文正统,自然要首推桐城派了。它煊赫盛传几乎有两百年之久,在清代文学发展史上确实起了巨大的影响,共“文运”可以说是与清皇朝的“国运”相终始的。方苞、刘大櫆、姚鼐世称桐城三祖,他们的学术思想和文艺观点,一脉相承,有着一贯的主张和目标。诚如方东树所说的“无不若出于一师之所传”而“如鼎足之不可废一”(注一)。他们共同标榜孔、孟、程、朱的“道统”和韩、柳、欧、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义法 方苞 中国封建社会 古文运动 文学流派 中国文学史 清代前期 桐城文派 文学作品
下载PDF
“明分”与“义法”:荀子政治秩序之教化精神
11
作者 曾筱琪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65,共7页
荀子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为志,欲借由礼法完成统治和教化的双重目标。在秉持儒家精神的同时,荀子对早期法家思想有所损益。其“明分”思想是对早期法家“定分”思想的吸收与转化,“明分”所建构的有序的政治社会,是个体得以受教化的前提... 荀子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为志,欲借由礼法完成统治和教化的双重目标。在秉持儒家精神的同时,荀子对早期法家思想有所损益。其“明分”思想是对早期法家“定分”思想的吸收与转化,“明分”所建构的有序的政治社会,是个体得以受教化的前提;其“义法”观念既表明了对“法”的重视,亦凸显了礼义的精神内核,成为“礼”的教化方式之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明分 义法 教化 政治秩序
原文传递
从尺牍交往看张裕钊与吴汝纶对桐城义法的因袭与突破 被引量:4
12
作者 卢坡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2-78,共7页
清末古文殿军张裕钊与吴汝纶尺牍交往频繁,围绕桐城义法,提出一些新见。张裕钊、吴汝纶继承姚鼐等人"因声求气"理论,提出"以意摄气"说,古文声气理论得到系统总结。针对桐城义法"雅洁"说,张裕钊、吴汝纶以... 清末古文殿军张裕钊与吴汝纶尺牍交往频繁,围绕桐城义法,提出一些新见。张裕钊、吴汝纶继承姚鼐等人"因声求气"理论,提出"以意摄气"说,古文声气理论得到系统总结。针对桐城义法"雅洁"说,张裕钊、吴汝纶以"健"代"洁",形成"雅健"说。吴汝纶接受张裕钊的建议,从"务为雄奇"转而"抑为平淡",刚柔相济,进一步丰富桐城派风格理论。张裕钊与吴汝纶的尺牍交往,在继承桐城义法的同时也对桐城义法有所突破,扩大了桐城派在畿辅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裕钊 吴汝纶 桐城派 义法 尺牍
下载PDF
理学与桐城派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积高 《中国文学研究》 1993年第2期3-12,共10页
凡论及桐城派的,几乎没有不涉及理学和它的关系的,但清代的理学,论者多以为已趋于衰落,而桐城文派却从康熙中期起流衍二百余年,且有由文扩展及诗之势,至五四运动时文学革新者颇费了一点力气才把它压下去。这是一个颇值得探讨的问题,本... 凡论及桐城派的,几乎没有不涉及理学和它的关系的,但清代的理学,论者多以为已趋于衰落,而桐城文派却从康熙中期起流衍二百余年,且有由文扩展及诗之势,至五四运动时文学革新者颇费了一点力气才把它压下去。这是一个颇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拟从三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程朱理学 方苞 姚鼐 义法 清代理学 词章 主要作家 曾国藩 理学家
下载PDF
《桐城文学渊源考》作家缺名考补 被引量:4
14
作者 汪祚民 《古籍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69-84,共7页
《桐城文学渊源考》(文中简称《渊源考》)及其补遗是近人刘声木(1876~1959)历三十余年精心结撰的著作,是探寻桐城派渊源发展与传播的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参考书,被誉为"兼具‘学案,、‘目录,、‘索引’之作用"的"研究桐城... 《桐城文学渊源考》(文中简称《渊源考》)及其补遗是近人刘声木(1876~1959)历三十余年精心结撰的著作,是探寻桐城派渊源发展与传播的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参考书,被誉为"兼具‘学案,、‘目录,、‘索引’之作用"的"研究桐城文派最佳之工具"①。1929年,刘氏将《渊源考》及其补遗收入自己的丛书《直介堂丛刻》刊行问世。上世纪80年代,徐天祥先生对《渊源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卷 进士出身 介堂 刘声木 徐昆 果堂集 翰林院 张云章 义法 刘大
原文传递
史学批评与“望溪学问”王国的形成
15
作者 王思豪 谢婉仪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36-51,共16页
方苞治史心得有三:一是“融会经传”,多引五经及《左传》内容,采用“以经传证解史”“以史证解经传”,以及“经传与史互证互解”三途,阐释《史记》《汉书》,开“义法”由经至史一路,并为“义法建构”提供重要材料。二是对“义法”进行建... 方苞治史心得有三:一是“融会经传”,多引五经及《左传》内容,采用“以经传证解史”“以史证解经传”,以及“经传与史互证互解”三途,阐释《史记》《汉书》,开“义法”由经至史一路,并为“义法建构”提供重要材料。二是对“义法”进行建构,完成“义法”思想由经到史的转换,又通过编《古文约选》《钦定四书文》,使“义法”思想由史转化到古文、时文,铺就“经传义法”“史之义法”“文之义法”三层次。又以“法随义变”的灵活处理方法,将义法“生命化”,并上继前朝,以“雅洁”丰富“义法”,在评史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义法”思想体系。三是秉承太史公“互见”立言之奥秘,倾其一贯之思,而坚守正统,其立场在宋学,但其精神维系桐城文脉,可资汉学。方苞的史学批评,是“望溪学问”之中“经—史—文”治学实践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苞 融会经传 义法 《史记》 《汉书》
下载PDF
刘大櫆在桐城派中地位的再认识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天杰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2期84-89,19,共7页
长期以来,人们对刘大槐的评价一直是不高的,认为他在桐城派中的地位上不及方苞,下不及姚鼐,仅仅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人物.他的得享大名,完全因为方苞挽之于前而姚鼐推之于后.实际上,早在桐城派的后学晚辈中,对刘氏的评判就颇多争议了... 长期以来,人们对刘大槐的评价一直是不高的,认为他在桐城派中的地位上不及方苞,下不及姚鼐,仅仅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人物.他的得享大名,完全因为方苞挽之于前而姚鼐推之于后.实际上,早在桐城派的后学晚辈中,对刘氏的评判就颇多争议了.尊之者称其“才力绝出于今古”(姚鼐语),把他与方苞、姚鼐一并比作“太华三峰,矗立云表”(方宗诚);抑之者惜其“于理未是”(恽敬语)“学问不粹”(吴汝纶),而吴敏树、曾国藩更对他的文章不屑一顾,甚至还迁怒于姚鼐,称他对刘氏的揄扬“不无阿私”.这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苞 刘氏 桐城派 刘大櫆 音节 桐城文论 再认识 姚鼐 散文理论 义法
下载PDF
桐城派"文气"理论述评
17
作者 第环宁 《丝绸之路》 2004年第S2期72-75,共4页
历来文学家、文论家对"气"都多有论述,清桐城派尤甚。本文选"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对他们的"文气"理论作简要评介,以擘肌分理,显其脉络。
关键词 义法 雅洁 神气 阳刚阴柔
下载PDF
论方苞的“义法”说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镇远 《江淮论坛》 1984年第1期64-72,共9页
自方苞以“义法”论文,“桐城义法”几乎成了桐城派文论的核心。解放后,学术界曾对“桐城义法”进行过一些讨论,在对“义法”一词的理解上意见未趋一致;有的同志认为“义法”是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统一要求;有的认为“义法”说... 自方苞以“义法”论文,“桐城义法”几乎成了桐城派文论的核心。解放后,学术界曾对“桐城义法”进行过一些讨论,在对“义法”一词的理解上意见未趋一致;有的同志认为“义法”是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统一要求;有的认为“义法”说意在宣扬程朱理学,为统治者服务;有的则认为“义法”重在讨论文章作法,是以“时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苞 义法 程朱理学 艺术手法 学术界 统治者 思想内容 文章作法 桐城派 《春秋》
下载PDF
日藏稀见八股文集《一隅集》考论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维昭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6-63,共8页
清代的八股文论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继续沿着艾南英的尊朱辟王的方向发展,二是对八股文法进行细致、系统的梳理与归纳。尊孔崇经、尊朱辟王,是陆陇其制义批评的基本立场;由"义"取"法",以"法"见"义&q... 清代的八股文论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继续沿着艾南英的尊朱辟王的方向发展,二是对八股文法进行细致、系统的梳理与归纳。尊孔崇经、尊朱辟王,是陆陇其制义批评的基本立场;由"义"取"法",以"法"见"义",是陆陇其制义批评的重要特点。其《一隅集》充分显示,八股文的根基是经学,而不是文章学。同时,他一方面认为机变奇巧的文风与技法是"毒",另一方面则认为机变奇巧可以开启文思。如何合理处理"义"与"法"的关系,是其制义批评的重要内容。其意义不局限于举业。在清初"醇雅"文风的建构上,在"义""法"并重的批评实践上,其《一隅集》可视为桐城派之先声。在中国古代文章学史上,吕留良的重要性已被当今学界高度重视,而陆陇其作为制义评选家的另一类型,应在八股文的批评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隅集》 义法 去毒 陆陇其与吕留良
原文传递
方苞古文理论的破与立——桐城“义法说”形成的文学史背景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石雷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6-81,共6页
方苞有关桐城派古文的理论虽然见诸很多文章,但沈廷芳《书方望溪先生传后》中引录方苞的一节论述古文的话语不仅时代较早,而且正面提出了"义法说"和"雅洁"说,具有一定的纲领意义。方苞以"破"带"立&q... 方苞有关桐城派古文的理论虽然见诸很多文章,但沈廷芳《书方望溪先生传后》中引录方苞的一节论述古文的话语不仅时代较早,而且正面提出了"义法说"和"雅洁"说,具有一定的纲领意义。方苞以"破"带"立",对吴越间遗老或杂小说、或沿翰林旧体的创作风气进行了批评,提出学行与文章并重,反对将语体与文体错杂而带来的文体变异。方苞以儒家思想和唐宋古文为古文文体本位,立论既有时代背景,也有理论高度,对于桐城文派的最终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理论 桐城派 方苞 义法 文学史 内容提要 儒家思想 桐城文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