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现代诗学史上的“为诗而诗”论
1
作者
龙泉明
邹建军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45-151,共7页
“为诗而诗”论是在中国现代诗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歌观念。其主要内容有 :诗的最根本特征就是本质的纯正 ;诗要与“政治”、“教化”等划清界限 ,诗与种种非诗体式要有所区别 ,诗歌文本应是一个有机体 ;诗歌艺术只有在表现上才存...
“为诗而诗”论是在中国现代诗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歌观念。其主要内容有 :诗的最根本特征就是本质的纯正 ;诗要与“政治”、“教化”等划清界限 ,诗与种种非诗体式要有所区别 ,诗歌文本应是一个有机体 ;诗歌艺术只有在表现上才存在。它实际上是对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纯诗”观念的概括与总结 ,它使中国新诗从“散文化”阶段跨越到了“纯诗化”阶段 ,标志着中国新诗观念的一次重要转折。在现代诗学史上 ,这也是一股可贵的、产生了历史进步作用的诗歌美学潮流。它对现代诗人的创作实践和诗歌的接受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为
诗
而
诗
”
本质纯正
诗
与非
诗
诗
的本体建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爱伦·坡对于赓虞诗学“现代性”意识的影响
被引量:
1
2
作者
管丽峥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8年第2期119-128,共10页
于赓虞被视作一个"从广义的浪漫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的重要过渡人物之一"的诗人,无疑已经得到当代学界公认的一个定位。不过,这种"转向"是怎样发生,又是如何体现在其诗论之中,并且在这个转向过程中,于赓虞诗论中占有...
于赓虞被视作一个"从广义的浪漫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的重要过渡人物之一"的诗人,无疑已经得到当代学界公认的一个定位。不过,这种"转向"是怎样发生,又是如何体现在其诗论之中,并且在这个转向过程中,于赓虞诗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和意义的"为生命而诗"和"为诗而诗"这两个其实从历史意义的角度来看是存在抵牾的概念,又究竟是如何共存的,至今尚缺乏更为翔实的论证。而对这些细节的厘清,不仅关系到对上述判断的测量和印证,而且也是判断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生效和价值究竟如何所必需的考察。因此,本文尝试以对于赓虞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同时也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意义的美国作家爱伦·坡为参照,考察于赓虞在对爱伦·坡接受的过程中,本土传统文学、启蒙精神、浪漫主义文学观和现代主义文学观是如何交叉运作,最终成就了于赓虞诗学中的原生性因素和异域文学因素并存之效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赓虞
“
为
生命
而
诗
”
“
为
诗
而
诗
”
现代主义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纯诗”与侯马的诗
3
作者
杨志学
《绿风》
2014年第5期121-124,共4页
我从"纯诗"角度来谈论侯马的诗歌不是没有缘由的。我想至少有两个原因。其一,我以前在写作一篇诗学论文时曾经全文引用过侯马的一首诗题就叫做《纯诗》的诗,但当时只是作为例子罗列,没有具体阐释;其二,关于"纯诗"...
我从"纯诗"角度来谈论侯马的诗歌不是没有缘由的。我想至少有两个原因。其一,我以前在写作一篇诗学论文时曾经全文引用过侯马的一首诗题就叫做《纯诗》的诗,但当时只是作为例子罗列,没有具体阐释;其二,关于"纯诗"的表述,从西方到中国,远远没有终结;围绕"纯诗"展开的争论,从过去到现在,也是远远没有终结。最近相对集中地阅读侯马,再一次触发了我关于"纯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
诗
而
诗
先锋
诗
生活阅历
诗
神
转山
前沿地带
文本价值
公安战线
徐江
象征意味
原文传递
关于诗是“独立世界”的思考
4
作者
石天河
《诗刊》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57-59,共3页
有这样一种"诗歌观":认为"诗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尽管它与现实社会生活与人的诸种精神形态具有千丝万缕、难解难分的联系"),但它却是一个独立的"以创造性的语言为媒介的直观的情感与表象的世界。"在...
有这样一种"诗歌观":认为"诗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尽管它与现实社会生活与人的诸种精神形态具有千丝万缕、难解难分的联系"),但它却是一个独立的"以创造性的语言为媒介的直观的情感与表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的情感、欲念、憧憬,意绪,人在客观真实世界中无法完全实现的本质力量得到了创造性的展示,诗架起了从有限到无限,从必然到自由的桥梁。"(见1986年1月号《诗刊》载《青春诗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诗
刊》
精神形态
诗
学观
这个世界
超验性
为
诗
而
诗
第五十七个黎明
现实社会生活
艺术想象
文学流派
原文传递
“为艺术而艺术”之剖析
5
作者
王承祖
《音乐探索》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8-11,共4页
“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观认为:“艺术本身就是目的;把艺术作为手段以求达到某种别的、即使是最崇高的目的,那就等于降低艺术作品的价值。”十九世纪末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齐奥菲勒·戈底叶的长篇小说《莫邦小姐》的序言里就明确地声...
“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观认为:“艺术本身就是目的;把艺术作为手段以求达到某种别的、即使是最崇高的目的,那就等于降低艺术作品的价值。”十九世纪末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齐奥菲勒·戈底叶的长篇小说《莫邦小姐》的序言里就明确地声称“艺术本身就是目的。”随后,英国的文艺批评家布拉德雷又提出了“为诗而诗”的口号。他认为:“诗的本质并非真实世界(我们通常理解的真实世界)的一个部分,或一个摹本,而是独自存在的一个世界,独立的、完整的、自己管理的”。二十世纪以来,西方资产阶级的绝大部分美学家都主张艺术有它自身的目的,不应服从艺术之外的其它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
诗
而
诗
布拉德雷
末法
浪漫主义作家
十九世纪
文艺批评家
奥菲
现实生活
高蹈派
革命激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读路偶拾
6
作者
曾有云
《南方文坛》
1989年第6期38-41,共4页
1 上班、很累。下班,很累。用餐,很累。闲聊,很累。翻开一部诗集,试图获取些许轻松,些许欢愉,些许美的享受。目光如掘土的十指,被磨秃磨短。扒开杂草(只有乳名没有学名), 扒开腐叶(不知腐于何时), 扒开瓦砾(不知是哪座教堂坍塌的), 扒...
1 上班、很累。下班,很累。用餐,很累。闲聊,很累。翻开一部诗集,试图获取些许轻松,些许欢愉,些许美的享受。目光如掘土的十指,被磨秃磨短。扒开杂草(只有乳名没有学名), 扒开腐叶(不知腐于何时), 扒开瓦砾(不知是哪座教堂坍塌的), 扒开沉积岩层(未标明姓氏性别), 方发现一枚泥尘封裹的小小的心形卵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岩层
掘土
月是故乡明
为
诗
而
诗
独自一人
生命之树
一朵花
生命形式
新
诗
发展
对我说
原文传递
云南的三位诗人(外一篇)
7
作者
米思及
《滇池》
2007年第3期78-81,共4页
寂寞的灿烂小有不适,坐在阳光里,拿起郁东送来的诗歌自选集翻阅,远在千里之外水目山下的一片山花,慢慢在眼前舒展开来,灿烂起来。我在阳光里的孤独仿佛找到了一个温暖的所在;在诗人自由、清丽、慢板式的吟唱中找到了共鸣,得到了释放。...
寂寞的灿烂小有不适,坐在阳光里,拿起郁东送来的诗歌自选集翻阅,远在千里之外水目山下的一片山花,慢慢在眼前舒展开来,灿烂起来。我在阳光里的孤独仿佛找到了一个温暖的所在;在诗人自由、清丽、慢板式的吟唱中找到了共鸣,得到了释放。那种远离尘嚣、远离伪善、远离夸饰的亲情,也"在窗口,用陌生的乳名唤我。唤我,我的名字渐渐暖起来"(文中除注明出处以外的诗句皆引自作者的诗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里之外
自选集
远离尘嚣
水目山
为
诗
而
诗
野葵花
张问陶
鸟鸣
高春林
写景状物
原文传递
在启蒙与审美之间——对民国时期爱伦·坡接受情况的一次辨析
8
作者
管丽峥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CSSCI
2018年第4期230-239,共10页
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文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尽管人们认识到现代文学在积极为现代启蒙'服务',但似乎还无法充分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正是西方社会现代性反思的突出表现。所以,对于大量引介过来的外国文学,也更多关注其启蒙精神...
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文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尽管人们认识到现代文学在积极为现代启蒙'服务',但似乎还无法充分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正是西方社会现代性反思的突出表现。所以,对于大量引介过来的外国文学,也更多关注其启蒙精神的文化姿态,而乏力于审视其美学与社会的矛盾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伦·坡
波德莱尔
文学场
为
诗
而
诗
摩罗
诗
人
民国时期
原文传递
现代诗歌符号美学论纲
9
作者
周晓风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6-16,共11页
现代诗歌符号美学论纲周晓风现代诗歌艺术及其理论批评的发展总是在不断提出新的美学课题。各种新兴学科的产生和理论方法的更新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和远景。其结果必将导致新兴艺术科学门类的出现。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现代...
现代诗歌符号美学论纲周晓风现代诗歌艺术及其理论批评的发展总是在不断提出新的美学课题。各种新兴学科的产生和理论方法的更新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和远景。其结果必将导致新兴艺术科学门类的出现。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现代诗歌符号美学就是属于这种情况。按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诗
歌
美学流派
诗
歌美学
论纲
诗
歌艺术
诗
歌审美
诗
歌语言
新兴艺术
为
诗
而
诗
诗
歌批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博而返约 学而能思——治学漫谈
10
作者
吴调公
《文史知识》
1986年第11期3-7,共5页
刚写下这一个题目,我不由想起清初著名文学理论家叶燮在《己畦集》中谈起的一段话。他说《原诗》的写作得力于冥思力索的不少。这也就是他自己说的'探其趣而究其归'。换句话说,他这部伟大的诗学力作,里面有不少的精辟见解,是他...
刚写下这一个题目,我不由想起清初著名文学理论家叶燮在《己畦集》中谈起的一段话。他说《原诗》的写作得力于冥思力索的不少。这也就是他自己说的'探其趣而究其归'。换句话说,他这部伟大的诗学力作,里面有不少的精辟见解,是他从长期涵茹的古籍精华的旨趣中经过穷源溯流探索而得的。因为当时他手头没有更多的书可供查检,由于兵戈扰攘和社会动乱,家里很多藏书都已经散失了。可是他过去却读了很多书,而且深有所得,因而他能够吸收那些蓄之已久的多方面的营养,作为反思的材料。从浩瀚知识中汲取精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家
《原
诗
》
兵戈扰攘
社会动乱
古典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
李商隐研究
为
诗
而
诗
唐
诗
研究
破碎支离
原文传递
流动在诗歌里的心灵史
11
作者
孙忠晓
《五台山》
2016年第2期20-20,共1页
时光荏苒,对诗歌的钟爱已有十几年。前期的诗歌属于信笔涂鸦、杂乱无章型类,写作冲动的驱使,将生活隐秘而婉约地在心灵的一片位置安放下来。这段时期为诗而诗的痕迹很浓。时间久了,竟也有厚厚的一本,曾认真抄录,配以线装,至今仍保存在...
时光荏苒,对诗歌的钟爱已有十几年。前期的诗歌属于信笔涂鸦、杂乱无章型类,写作冲动的驱使,将生活隐秘而婉约地在心灵的一片位置安放下来。这段时期为诗而诗的痕迹很浓。时间久了,竟也有厚厚的一本,曾认真抄录,配以线装,至今仍保存在时光的抽屉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
诗
而
诗
心灵史
时光荏苒
信笔涂鸦
一本
潞潞
五彩斑斓
昔我往矣
雨雪霏霏
朗诵会
原文传递
“诗有题而诗亡”考辩
12
作者
卫剑阙
向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90-97,共8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刊稿五十五则写“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此语是有些偏颇绝对的,但仔细思量之下,王氏此言依然有许多值得探究之处。仅仅就“诗有题而诗亡”而论,“诗有题”者,诗自何时“有题”,古人何时开始产生自主制题之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刊稿五十五则写“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此语是有些偏颇绝对的,但仔细思量之下,王氏此言依然有许多值得探究之处。仅仅就“诗有题而诗亡”而论,“诗有题”者,诗自何时“有题”,古人何时开始产生自主制题之意识,诗之有题又何以意味着“诗亡”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思索。本文拟通过对诗题发展史进行考证,探索中国古代推崇“诗无题”论的批评家潜在的审美倾向,以及王国维“诗无题”视角中更深层次的美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人间词话》
诗
歌制题
诗
有题
而
诗
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现代诗学史上的“为诗而诗”论
1
作者
龙泉明
邹建军
机构
武汉大学文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45-151,共7页
文摘
“为诗而诗”论是在中国现代诗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歌观念。其主要内容有 :诗的最根本特征就是本质的纯正 ;诗要与“政治”、“教化”等划清界限 ,诗与种种非诗体式要有所区别 ,诗歌文本应是一个有机体 ;诗歌艺术只有在表现上才存在。它实际上是对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纯诗”观念的概括与总结 ,它使中国新诗从“散文化”阶段跨越到了“纯诗化”阶段 ,标志着中国新诗观念的一次重要转折。在现代诗学史上 ,这也是一股可贵的、产生了历史进步作用的诗歌美学潮流。它对现代诗人的创作实践和诗歌的接受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关键词
“
为
诗
而
诗
”
本质纯正
诗
与非
诗
诗
的本体建构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爱伦·坡对于赓虞诗学“现代性”意识的影响
被引量:
1
2
作者
管丽峥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8年第2期119-128,共10页
文摘
于赓虞被视作一个"从广义的浪漫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的重要过渡人物之一"的诗人,无疑已经得到当代学界公认的一个定位。不过,这种"转向"是怎样发生,又是如何体现在其诗论之中,并且在这个转向过程中,于赓虞诗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和意义的"为生命而诗"和"为诗而诗"这两个其实从历史意义的角度来看是存在抵牾的概念,又究竟是如何共存的,至今尚缺乏更为翔实的论证。而对这些细节的厘清,不仅关系到对上述判断的测量和印证,而且也是判断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生效和价值究竟如何所必需的考察。因此,本文尝试以对于赓虞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同时也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意义的美国作家爱伦·坡为参照,考察于赓虞在对爱伦·坡接受的过程中,本土传统文学、启蒙精神、浪漫主义文学观和现代主义文学观是如何交叉运作,最终成就了于赓虞诗学中的原生性因素和异域文学因素并存之效果的。
关键词
于赓虞
“
为
生命
而
诗
”
“
为
诗
而
诗
”
现代主义文学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纯诗”与侯马的诗
3
作者
杨志学
出处
《绿风》
2014年第5期121-124,共4页
文摘
我从"纯诗"角度来谈论侯马的诗歌不是没有缘由的。我想至少有两个原因。其一,我以前在写作一篇诗学论文时曾经全文引用过侯马的一首诗题就叫做《纯诗》的诗,但当时只是作为例子罗列,没有具体阐释;其二,关于"纯诗"的表述,从西方到中国,远远没有终结;围绕"纯诗"展开的争论,从过去到现在,也是远远没有终结。最近相对集中地阅读侯马,再一次触发了我关于"纯诗"
关键词
为
诗
而
诗
先锋
诗
生活阅历
诗
神
转山
前沿地带
文本价值
公安战线
徐江
象征意味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关于诗是“独立世界”的思考
4
作者
石天河
出处
《诗刊》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57-59,共3页
文摘
有这样一种"诗歌观":认为"诗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尽管它与现实社会生活与人的诸种精神形态具有千丝万缕、难解难分的联系"),但它却是一个独立的"以创造性的语言为媒介的直观的情感与表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的情感、欲念、憧憬,意绪,人在客观真实世界中无法完全实现的本质力量得到了创造性的展示,诗架起了从有限到无限,从必然到自由的桥梁。"(见1986年1月号《诗刊》载《青春诗论》)
关键词
《
诗
刊》
精神形态
诗
学观
这个世界
超验性
为
诗
而
诗
第五十七个黎明
现实社会生活
艺术想象
文学流派
分类号
I227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为艺术而艺术”之剖析
5
作者
王承祖
出处
《音乐探索》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8-11,共4页
文摘
“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观认为:“艺术本身就是目的;把艺术作为手段以求达到某种别的、即使是最崇高的目的,那就等于降低艺术作品的价值。”十九世纪末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齐奥菲勒·戈底叶的长篇小说《莫邦小姐》的序言里就明确地声称“艺术本身就是目的。”随后,英国的文艺批评家布拉德雷又提出了“为诗而诗”的口号。他认为:“诗的本质并非真实世界(我们通常理解的真实世界)的一个部分,或一个摹本,而是独自存在的一个世界,独立的、完整的、自己管理的”。二十世纪以来,西方资产阶级的绝大部分美学家都主张艺术有它自身的目的,不应服从艺术之外的其它目的。
关键词
为
诗
而
诗
布拉德雷
末法
浪漫主义作家
十九世纪
文艺批评家
奥菲
现实生活
高蹈派
革命激情
分类号
J6 [艺术—音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读路偶拾
6
作者
曾有云
出处
《南方文坛》
1989年第6期38-41,共4页
文摘
1 上班、很累。下班,很累。用餐,很累。闲聊,很累。翻开一部诗集,试图获取些许轻松,些许欢愉,些许美的享受。目光如掘土的十指,被磨秃磨短。扒开杂草(只有乳名没有学名), 扒开腐叶(不知腐于何时), 扒开瓦砾(不知是哪座教堂坍塌的), 扒开沉积岩层(未标明姓氏性别), 方发现一枚泥尘封裹的小小的心形卵石。
关键词
沉积岩层
掘土
月是故乡明
为
诗
而
诗
独自一人
生命之树
一朵花
生命形式
新
诗
发展
对我说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云南的三位诗人(外一篇)
7
作者
米思及
出处
《滇池》
2007年第3期78-81,共4页
文摘
寂寞的灿烂小有不适,坐在阳光里,拿起郁东送来的诗歌自选集翻阅,远在千里之外水目山下的一片山花,慢慢在眼前舒展开来,灿烂起来。我在阳光里的孤独仿佛找到了一个温暖的所在;在诗人自由、清丽、慢板式的吟唱中找到了共鸣,得到了释放。那种远离尘嚣、远离伪善、远离夸饰的亲情,也"在窗口,用陌生的乳名唤我。唤我,我的名字渐渐暖起来"(文中除注明出处以外的诗句皆引自作者的诗集)。
关键词
千里之外
自选集
远离尘嚣
水目山
为
诗
而
诗
野葵花
张问陶
鸟鸣
高春林
写景状物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在启蒙与审美之间——对民国时期爱伦·坡接受情况的一次辨析
8
作者
管丽峥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CSSCI
2018年第4期230-239,共10页
文摘
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文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尽管人们认识到现代文学在积极为现代启蒙'服务',但似乎还无法充分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正是西方社会现代性反思的突出表现。所以,对于大量引介过来的外国文学,也更多关注其启蒙精神的文化姿态,而乏力于审视其美学与社会的矛盾因素。
关键词
爱伦·坡
波德莱尔
文学场
为
诗
而
诗
摩罗
诗
人
民国时期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I712.06
原文传递
题名
现代诗歌符号美学论纲
9
作者
周晓风
出处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6-16,共11页
文摘
现代诗歌符号美学论纲周晓风现代诗歌艺术及其理论批评的发展总是在不断提出新的美学课题。各种新兴学科的产生和理论方法的更新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和远景。其结果必将导致新兴艺术科学门类的出现。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现代诗歌符号美学就是属于这种情况。按照...
关键词
现代
诗
歌
美学流派
诗
歌美学
论纲
诗
歌艺术
诗
歌审美
诗
歌语言
新兴艺术
为
诗
而
诗
诗
歌批评
分类号
I052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博而返约 学而能思——治学漫谈
10
作者
吴调公
出处
《文史知识》
1986年第11期3-7,共5页
文摘
刚写下这一个题目,我不由想起清初著名文学理论家叶燮在《己畦集》中谈起的一段话。他说《原诗》的写作得力于冥思力索的不少。这也就是他自己说的'探其趣而究其归'。换句话说,他这部伟大的诗学力作,里面有不少的精辟见解,是他从长期涵茹的古籍精华的旨趣中经过穷源溯流探索而得的。因为当时他手头没有更多的书可供查检,由于兵戈扰攘和社会动乱,家里很多藏书都已经散失了。可是他过去却读了很多书,而且深有所得,因而他能够吸收那些蓄之已久的多方面的营养,作为反思的材料。从浩瀚知识中汲取精华。
关键词
文学理论家
《原
诗
》
兵戈扰攘
社会动乱
古典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
李商隐研究
为
诗
而
诗
唐
诗
研究
破碎支离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流动在诗歌里的心灵史
11
作者
孙忠晓
机构
临汾市作协
临汾市诗歌学会
出处
《五台山》
2016年第2期20-20,共1页
文摘
时光荏苒,对诗歌的钟爱已有十几年。前期的诗歌属于信笔涂鸦、杂乱无章型类,写作冲动的驱使,将生活隐秘而婉约地在心灵的一片位置安放下来。这段时期为诗而诗的痕迹很浓。时间久了,竟也有厚厚的一本,曾认真抄录,配以线装,至今仍保存在时光的抽屉里。
关键词
为
诗
而
诗
心灵史
时光荏苒
信笔涂鸦
一本
潞潞
五彩斑斓
昔我往矣
雨雪霏霏
朗诵会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诗有题而诗亡”考辩
12
作者
卫剑阙
向回
机构
武汉大学文学院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90-97,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乐府制度通论”(18BZW076)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刊稿五十五则写“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此语是有些偏颇绝对的,但仔细思量之下,王氏此言依然有许多值得探究之处。仅仅就“诗有题而诗亡”而论,“诗有题”者,诗自何时“有题”,古人何时开始产生自主制题之意识,诗之有题又何以意味着“诗亡”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思索。本文拟通过对诗题发展史进行考证,探索中国古代推崇“诗无题”论的批评家潜在的审美倾向,以及王国维“诗无题”视角中更深层次的美学内涵。
关键词
王国维《人间词话》
诗
歌制题
诗
有题
而
诗
亡
Keywords
Poetic Remarks on the Human World
When did Peotry"have the title"
Poetry Dies when Poetry has a Title
分类号
I207.23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现代诗学史上的“为诗而诗”论
龙泉明
邹建军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爱伦·坡对于赓虞诗学“现代性”意识的影响
管丽峥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纯诗”与侯马的诗
杨志学
《绿风》
2014
0
原文传递
4
关于诗是“独立世界”的思考
石天河
《诗刊》
北大核心
1989
0
原文传递
5
“为艺术而艺术”之剖析
王承祖
《音乐探索》
北大核心
199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读路偶拾
曾有云
《南方文坛》
1989
0
原文传递
7
云南的三位诗人(外一篇)
米思及
《滇池》
2007
0
原文传递
8
在启蒙与审美之间——对民国时期爱伦·坡接受情况的一次辨析
管丽峥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CSSCI
2018
0
原文传递
9
现代诗歌符号美学论纲
周晓风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博而返约 学而能思——治学漫谈
吴调公
《文史知识》
1986
0
原文传递
11
流动在诗歌里的心灵史
孙忠晓
《五台山》
2016
0
原文传递
12
“诗有题而诗亡”考辩
卫剑阙
向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