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的若干重大问题 被引量:73
1
作者 张澍军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8-135,共8页
学科前沿问题,主要呈现为理论与实际的矛盾。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的重大问题,就要检视分析学科边界不够明晰、学科理论层次不够明晰、学科内容规范不够明晰以及运动形式不够明晰等矛盾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呼声&qu... 学科前沿问题,主要呈现为理论与实际的矛盾。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的重大问题,就要检视分析学科边界不够明晰、学科理论层次不够明晰、学科内容规范不够明晰以及运动形式不够明晰等矛盾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呼声"。目前需求明确自觉地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中国认识"与"认识中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特别是打造"中国认识"的元理论体系,创造学科理论双维度的国际对话交流平台;拓深拓展"专业学术槽",包括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厘清论域和理论层次、探索更新学科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观 中国认识
原文传递
试论“他者”认识与日本中国认识形成的内在机理 被引量:7
2
作者 田庆立 《日本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1-84,158,共14页
基于意识形态的森然对垒、国家属性的判然有别以及依托"先进—落后"图式的界定,日本将"他者"中国作为不同时期日本国家整合的主要参照系,通过"他者"中国的映照和比对确立"自我"的主体意识,从... 基于意识形态的森然对垒、国家属性的判然有别以及依托"先进—落后"图式的界定,日本将"他者"中国作为不同时期日本国家整合的主要参照系,通过"他者"中国的映照和比对确立"自我"的主体意识,从而在民族认同层面树立信心和权威。这也是战后日本中国认识形成的内在机理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认识 中国认识 中国形象
原文传递
后藤朝太郎“中国游记”中的宁波书写与中国认识
3
作者 张楠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0-60,共11页
后藤朝太郎作为近代日本的中国学研究者,一生来华50余次,留有百余种中国社会的研究著作。在其诸多“中国游记”中有着大量关于宁波的书写,内容包括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历史名胜、自然风光以及与日本风土人情的比较等。后藤关于宁波的书... 后藤朝太郎作为近代日本的中国学研究者,一生来华50余次,留有百余种中国社会的研究著作。在其诸多“中国游记”中有着大量关于宁波的书写,内容包括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历史名胜、自然风光以及与日本风土人情的比较等。后藤关于宁波的书写,既是对古代的怀念与想象,又反映着宁波社会近代风貌的变迁。其纪行文的亲经性及互文性,在文化思想传播的过程中,影响着近代日本文人中国认识的形成与演变。后藤朝太郎“中国游记”中的宁波书写,反映了在近代中日关系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日本人的中国认识及其思想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藤朝太郎 中国游记 宁波 中国认识
下载PDF
日本“江户三学”中的中国认识辨析 被引量:6
4
作者 赵德宇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8-100,159-160,共13页
在江户时代(1603—1867年),日本三大学问体系都对"中华崇拜"意识提出了质疑。由于诸学派的学问目标各异,各自的中国认识也显示出不同的特征:儒学在崇尚先秦孔孟思想的同时对中国宋学进行了批判和扬弃,表现为厚古薄今的修正主... 在江户时代(1603—1867年),日本三大学问体系都对"中华崇拜"意识提出了质疑。由于诸学派的学问目标各异,各自的中国认识也显示出不同的特征:儒学在崇尚先秦孔孟思想的同时对中国宋学进行了批判和扬弃,表现为厚古薄今的修正主义;国学为宣扬日本中心主义和神国史观而"逢华必反",表现为非理性的民族主义;兰学以对日本社会的实用价值为标尺,对中国思想文化进行了相对客观的评判,表现为经世致用的功利主义。各种中国认识也有交叉重叠之处,以至于衍生出兼通三学而提出侵吞中国的计划和理论。上述中国认识都以不同的话语形式延续到近代日本,影响着近代日本人的对华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户时代 华夷变态 兰学 日本中心主义 中国认识
原文传递
近代日本中国认识的原型及其变化机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岳兵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8-162,共15页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中国认识的种种类型在近代以前的日本就已经开始出现,决定日本中国认识变化的不仅仅是中日两国力量的对比,日本如何对象化中国、如何类型化中国以及在各种类型中国认识的转化过程中,日本的"主体性选择"起到...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中国认识的种种类型在近代以前的日本就已经开始出现,决定日本中国认识变化的不仅仅是中日两国力量的对比,日本如何对象化中国、如何类型化中国以及在各种类型中国认识的转化过程中,日本的"主体性选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是其变化机制的核心。日本如何认识中国是与日本如何认识其自身密不可分的。随着历史状况和主体需要的变化,某种潜在的或既存的中国认识,如同盟论、威胁论、征服论或妖魔化中国认识等都可能在日本一时成为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认识 对象化中国 类型化中国 主体性选择
原文传递
《中国游记》与芥川认识 被引量:5
6
作者 单援朝 《日本学论坛》 2008年第2期24-29,共6页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被介绍到中国为时已久。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这部作品的阅读理解有了变化,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本文主要针对这些倾向,基于重视同时代语境和批评的观点,通过夏丏尊、鲁迅对这部作品的"接受"及对...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被介绍到中国为时已久。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这部作品的阅读理解有了变化,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本文主要针对这些倾向,基于重视同时代语境和批评的观点,通过夏丏尊、鲁迅对这部作品的"接受"及对作品文本细部的比较分析来解读作品,力求排除阅读上的误区,还芥川与《中国游记》本来的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中国游记》 中国认识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之建构 被引量:1
7
作者 韩影 邢云 庞金晶 《现代教育科学》 2023年第3期103-109,共7页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建构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时代趋势。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赋予“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现代化人才、体制、内容、手段之能...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建构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时代趋势。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赋予“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现代化人才、体制、内容、手段之能。依据学科赋能,建构过程中要与党的建设统筹,强化理念培养;与国家治理结合,健全体制支撑;与伟大实践融合,丰富内容解读;与科学创新匹配,打造数字传播,做到“理念—体制—内容—手段”的全要素现代化,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中国认识 中国式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 建构
下载PDF
越南使臣对晚清中国社会的观察与评论 被引量:5
8
作者 陈国保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5-67,共13页
"入华行纪"是越南使臣自镇南关进入中国以后,沿途依其见闻而逐日逐程所作的记录。现存越南燕行文献中,"入华行纪"大多出自晚清越南使臣之手,主要包括燕行记和使清日记。这是一批重要的域外汉文典籍,其所保留的越南... "入华行纪"是越南使臣自镇南关进入中国以后,沿途依其见闻而逐日逐程所作的记录。现存越南燕行文献中,"入华行纪"大多出自晚清越南使臣之手,主要包括燕行记和使清日记。这是一批重要的域外汉文典籍,其所保留的越南使臣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观察、记录和评论,反映了他们对晚清中国了解和认知的程度。而由此通过对呈现在他者视野中的"天朝"异域形象的解读,则可以在越南赴华使臣与清代中国社会互动的特定历史情景中,发现晚清中国社会的不同面相,看到掩藏在朝贡礼仪背后的清代中越宗藩关系的邦交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使臣 入华行纪 晚清社会 中国认识
原文传递
江户时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以“漂流事件”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9
作者 孟晓旭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4-129,共6页
因为披难而经中国遣返的日本漂流民对清朝的热心救助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他们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与见闻更是"锁国"时期日本的重要海外情报,甚至影响了日本幕府的外交政策;根据日本当地儒者与漂到日本的中国漂流民笔谈的记录,这... 因为披难而经中国遣返的日本漂流民对清朝的热心救助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他们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与见闻更是"锁国"时期日本的重要海外情报,甚至影响了日本幕府的外交政策;根据日本当地儒者与漂到日本的中国漂流民笔谈的记录,这些儒者对清朝统治下的中国怀有一种既尊崇又鄙夷的矛盾的心态。值得注意的是,江户时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对江户时代日本自身身份界定和本国意识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户时代 日本 中国认识 漂流事件
下载PDF
横光利一的中国认识与文本依据——以长篇小说《上海》为中心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天慧 尚侠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8-131,共4页
《上海》是横光利一在"新感觉派"文学鼎盛时期以中国的"五卅运动"为题材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关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现代社会,是近代以降日本知识分子从未中止过的步履。在这个意义上,这部作品同时成为作家中国... 《上海》是横光利一在"新感觉派"文学鼎盛时期以中国的"五卅运动"为题材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关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现代社会,是近代以降日本知识分子从未中止过的步履。在这个意义上,这部作品同时成为作家中国认识的一种艺术样态,蔑视中国人与社会的倾向是作品的主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光利一 《上海》 中国认识 意识图示
下载PDF
从《七十八日游记》看德富苏峰的中国认识 被引量:4
11
作者 连永平 薛秋昌 《社会科学论坛》 2011年第8期71-77,共7页
《七十八日游记》是德富苏峰1906年历时两个月零十天游历中国的见闻及感想,很好地反映了日俄战争后德富苏峰中国认识的主要内容及特征。他在《七十八日游记》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中国人的自私自利、软弱、缺乏公益心、没有进取心、缺少... 《七十八日游记》是德富苏峰1906年历时两个月零十天游历中国的见闻及感想,很好地反映了日俄战争后德富苏峰中国认识的主要内容及特征。他在《七十八日游记》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中国人的自私自利、软弱、缺乏公益心、没有进取心、缺少国家国民意识等这样一种负面形象,并阐述了他对当时中国社会及政治局势的看法。不可否认,苏峰对当时中国(人)的认识是存在一定客观性的,但是苏峰的这些记述也是多有偏颇,行文中充满了作为"兴盛国家的国民"的自负与骄傲,以及对中国的鄙视情绪,也正是这样的一种原因,造成了德富苏峰的上述中国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十八日游记 德富苏峰 中国认识
下载PDF
《上海》与横光利一的中国观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天慧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9-132,共4页
长篇小说《上海》是横光利一在到访中国后的1931年完成的。这是日本作家唯一一次取材于"五卅运动"创作的小说,同时也被誉为新感觉派文学的集大成之作。近代以后的日本知识分子始终没有停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探寻,... 长篇小说《上海》是横光利一在到访中国后的1931年完成的。这是日本作家唯一一次取材于"五卅运动"创作的小说,同时也被誉为新感觉派文学的集大成之作。近代以后的日本知识分子始终没有停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探寻,小说《上海》实际上是日本知识分子从文学角度观察中国的一个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光利一 《上海》 中国认识 日本知识分子 殖民主义 文化元素
下载PDF
从《中国漫游记》看德富苏峰的中国认识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兴芹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4年第3期79-81,共3页
《中国漫游记》是德富苏峰在继《七十八日游记》后写的第二部中国游记。1918年,德富苏峰的帝国主义思想日趋严重。《中国漫游记》的创作意图便是使日本人更加透彻地了解中国,同时为日本政策制定者对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在《中国漫游... 《中国漫游记》是德富苏峰在继《七十八日游记》后写的第二部中国游记。1918年,德富苏峰的帝国主义思想日趋严重。《中国漫游记》的创作意图便是使日本人更加透彻地了解中国,同时为日本政策制定者对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在《中国漫游记》中,德富苏峰更加细致、透彻地分析中国政治和各方面的优劣势,并分别给中国和日本提出了一些"建议"。这部游记是德富苏峰中国观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漫游记 中国认识 德富苏峰
下载PDF
裨治文中国观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少甫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47,80,共7页
第一个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C.Bridgman,1801—1861)是美国中国观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位关键人物。在认识中国的问题上,裨治文主张客观、如实地观察、描述中国。他既反对16世纪以来西方美化中国的倾向,同时也批评当时新教传教士刻意... 第一个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C.Bridgman,1801—1861)是美国中国观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位关键人物。在认识中国的问题上,裨治文主张客观、如实地观察、描述中国。他既反对16世纪以来西方美化中国的倾向,同时也批评当时新教传教士刻意夸大中国社会黑暗面的简单化方法。但作为新教传教士,思想深处的基督教文明至上论又使其在认识中国时无法摆脱二元对立的简单化思维。裨氏中国观中的两重性是其传教策略两面性在中国认识上的体现。研究裨氏的中国观便于我们进一步从纵向上把握美国中国观的演变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裨治文 中国 中国认识
下载PDF
战争语境下幸田露伴的中国认识 被引量:3
15
作者 商倩 《外国问题研究》 2019年第1期31-36,118-119,共7页
本文将幸田露伴与中国相关的作品、研究文本置于战争的历史语境下进行考察,以期更加切近这个以往被视为"有气节的""非战"作家中国认识的复杂形态。可以说,幸田露伴对中国、对战争的认识与他对时局、对日本的态度息... 本文将幸田露伴与中国相关的作品、研究文本置于战争的历史语境下进行考察,以期更加切近这个以往被视为"有气节的""非战"作家中国认识的复杂形态。可以说,幸田露伴对中国、对战争的认识与他对时局、对日本的态度息息相关,他在战争中既有沉默与妥协,也有犹疑与摇摆,甚至一度被利用,而他在战争中呈现的矛盾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中国研究与中国题材创作。拙文期望还原一段历史真相,为客观评价幸田露伴与中国相关的作品、研究、翻译活动提供一个有效的视角,进而为深入探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文学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田露伴 战争 中国认识
下载PDF
有关甲午战争宣战前日本报刊对中国报道的研究——以《朝日新闻》报道李鸿章及清军动向为中心 被引量:3
16
作者 郭海燕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3-111,共9页
报刊媒体是明治日本民众接触和了解国内外政情的主要渠道。甲午战争期间特别是中日宣战以前,《朝日新闻》在报道日本政策和日军活动的同时,还报道了很多有关中国方面的情况,呈现出内容范围涉及广泛、详细、具体的特点。其报道形式多为... 报刊媒体是明治日本民众接触和了解国内外政情的主要渠道。甲午战争期间特别是中日宣战以前,《朝日新闻》在报道日本政策和日军活动的同时,还报道了很多有关中国方面的情况,呈现出内容范围涉及广泛、详细、具体的特点。其报道形式多为短讯新闻,通过列举清军的具体数据、具体事例,向日本民众传递中国军队素质差、实力弱、不受朝鲜政府和当地朝鲜人欢迎的信息。这些有关清国政情和清军动向的新闻报道,成为日本民众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也是其形成具体的中国认识的主要基础。可以说,整理和分析日本报刊对中国报道的内容和特点,是理解日本报刊媒体视角的甲午战争和日本民众形成中国认识的具体过程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日新闻》 甲午战争 清国动向 细节事例报道 中国认识
原文传递
二战后日本人“中国观”的历史流变 被引量:2
17
作者 柯劲松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6-92,共7页
"日本人的中国观"属于民间层面对中国的认识,"日本的中国观"则属于政府层面对中国的认识。二战后的日本(人)中国观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邦交断绝期(1945—1971年)。日本政府在冷战环境和意识形态下对华采取对立、... "日本人的中国观"属于民间层面对中国的认识,"日本的中国观"则属于政府层面对中国的认识。二战后的日本(人)中国观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邦交断绝期(1945—1971年)。日本政府在冷战环境和意识形态下对华采取对立、政经分离的政策,而民间的主流意识认为,发展日中友好是日本争取民族独立和实行民主政治的保障,反省战争罪恶则是日中友好的基础。2.邦交正常期(1972—1995年)。日本政府重视对华经济合作,以友好和利益共存为基调,民间层面的中国观也受其良性影响,普遍对中国抱有好感,两国之间成功地建立了近代以来的最良好关系。3.邦交转型期(1996—2014年)。日本政府困惑于应该如何应对日益强大的中国,且不断涌现新民族主义思潮,导致国民层面的中国观受到负面影响,对中国的印象不断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日本人 日本 中国认识 二战后
下载PDF
尾崎秀实的中国研究和中国认识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静波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4-131,共8页
既具有共产主义的内质又担任过近卫内阁参议和满铁调查部特别研究员的尾崎秀实,在被捕入狱前出版了6部中国研究的专著及上百篇的论文,以在中国问题上不同凡响的见解而为世人瞩目。他在揭示了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基本特性... 既具有共产主义的内质又担任过近卫内阁参议和满铁调查部特别研究员的尾崎秀实,在被捕入狱前出版了6部中国研究的专著及上百篇的论文,以在中国问题上不同凡响的见解而为世人瞩目。他在揭示了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基本特性的同时,还指出了民族解放运动是中国社会的主要动向,这一认识可谓超越了所有同时代的日本中国研究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崎秀实 战前 日本人 中国认识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美国记者对中国认识的异同——以埃德加·斯诺为中心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奇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74-277,共4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混乱局面,很多美国记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竞相报道中国这片热土上发生的一切。而这些记者的视角不同、立场不同,因此向世界发出的声音也迥然不同。在历史的验证下,埃德加·斯诺的报道最为客观且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混乱局面,很多美国记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竞相报道中国这片热土上发生的一切。而这些记者的视角不同、立场不同,因此向世界发出的声音也迥然不同。在历史的验证下,埃德加·斯诺的报道最为客观且富有正义感。文章通过斯诺与美国其他记者对中国认识的比较,一方面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铭记历史,另一方面鼓励我们学习埃德加·斯诺"用事实说话"的精神,深入实际、注重调查的优良作风,学习其努力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状态,争取和平社会的人道主义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埃德加·斯诺 美国记者 中国认识
原文传递
幕末维新时期日本的中国认识模式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青 《外国问题研究》 2013年第2期62-66,共5页
通过对日本幕末维新时期精英阶层的言论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近代日本对中国认识模式构筑于幕末维新时期;对西洋列强而言,清朝政府已病入膏肓,统治机构早已腐朽,而日本则视清朝为日本抵抗西洋列强威胁的天然屏障,急欲与清政府同... 通过对日本幕末维新时期精英阶层的言论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近代日本对中国认识模式构筑于幕末维新时期;对西洋列强而言,清朝政府已病入膏肓,统治机构早已腐朽,而日本则视清朝为日本抵抗西洋列强威胁的天然屏障,急欲与清政府同盟合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形成了断然实行侵略中国的基本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末维新时期 日本 精英阶层 中国认识 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