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积极主义刑法观 被引量:185
1
作者 付立庆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9-111,共13页
中国当下刑事法网划定的总体趋势仍是适度犯罪化,与此相适应,刑法介入社会生活也应该更加积极一些,采纳积极主义刑法观。积极主义刑法观既与现代社会发展的情势变化相关联,也部分地得到了立法实践的印证,还和刑法谦抑原则不冲突。与功... 中国当下刑事法网划定的总体趋势仍是适度犯罪化,与此相适应,刑法介入社会生活也应该更加积极一些,采纳积极主义刑法观。积极主义刑法观既与现代社会发展的情势变化相关联,也部分地得到了立法实践的印证,还和刑法谦抑原则不冲突。与功利主义刑法观、常识主义刑法观、民生刑法观、实质刑法观以及刑法家长主义等各有不同,在罪刑法定主义的总体框架下,积极主义刑法观强调尽可能实现刑法在个案处理中的妥当性、合理性,逐渐培植刑法的权威。需要承认刑法和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平等关系和刑法独立性思想。判断立法上的犯罪化是否"适度"需要从刑事政策上宏观把握,而判断司法上的犯罪化"适度"与否,则需要落实到阶层式犯罪成立体系各个阶层的具体解释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主义刑法观 适度犯罪化 刑法谦抑 刑法独立性
原文传递
我国轻罪化社会治理模式的立法反思与批评 被引量:75
2
作者 冀洋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4-139,共16页
我国先后十一部刑法修正案新增28个轻罪,但表现出了“轻重并进,重罪为主”的立法特征,轻罪制度并未成为立法主线,“轻罪化”之所以屡被用于渲染当前的犯罪化立法及其趋势,源于对“废除劳教制度”法治意义的误解。劳教制度被废的根本原... 我国先后十一部刑法修正案新增28个轻罪,但表现出了“轻重并进,重罪为主”的立法特征,轻罪制度并未成为立法主线,“轻罪化”之所以屡被用于渲染当前的犯罪化立法及其趋势,源于对“废除劳教制度”法治意义的误解。劳教制度被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从教育帮扶性措施异化为罪刑失衡的监禁处罚,因而轻罪化立法不应是“劳教功能”的栖身之所。“轻罪化”作为刑法参与社会治理的立法方案源于“严而不厉”的目标导向,但“严而不厉”内含“严”与“厉”概念交叉、狭义解读刑法谦抑性、迷信刑法积极预防功能等不足,在“去重刑化”目标尚未实现之前追求法网之“严”,则导致刑法结构“又严又厉”。增设轻罪也不是校正.重刑主义司法偏向的恰当措施,重罪构成要件的司法扩张是解释者背离罪刑法定原则使然,应正视司法恣意性的根源而非通过轻罪化立法为之开脱,否则将陷入“司法无限倒逼立法”的恶性循环。因此,追求法网严密的轻罪化立法应予放弃,从而为发挥刑法之外其他规范及其主体的功能让渡空间,真正促成社会治理所需的多元共治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修正案(十一) 轻罪化 社会治理 重刑主义 积极刑法观
下载PDF
走向刑法的现代化 被引量:47
3
作者 储槐植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5-9,共5页
刑法现代化是一个宏观问题,涉及到刑法结构及其调整。刑法现代化应从"厉而不严"转向"严而不厉"。"不严"的问题有一元化而不是二元化的立法体制、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等。"厉"的问题在于有死刑... 刑法现代化是一个宏观问题,涉及到刑法结构及其调整。刑法现代化应从"厉而不严"转向"严而不厉"。"不严"的问题有一元化而不是二元化的立法体制、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等。"厉"的问题在于有死刑、罪名都规定了监禁刑、罚金适用不多,决定刑罚体系是一个重刑体系。应当注意对法定刑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现代化 刑罚结构
下载PDF
释法抑或造法:由刑法历次修正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33
4
作者 杨柳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88-303,共16页
刑法历次修正表明,我国刑法正从"厉而不严"走向"严而不厉"。然而,刑法修正所追求的目标应是法网严密,即"疏而不漏"。作为严密刑事法网的不同进路,释法并不绝对排斥造法,但在位阶上应当优先于造法使用。... 刑法历次修正表明,我国刑法正从"厉而不严"走向"严而不厉"。然而,刑法修正所追求的目标应是法网严密,即"疏而不漏"。作为严密刑事法网的不同进路,释法并不绝对排斥造法,但在位阶上应当优先于造法使用。频繁犯罪化的刑事造法本质上是刑法工具思维和刑法功能泛化的体现,对之应保持警惕并予以限制。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的背景下,"立法中心主义"应向"释法中心主义"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修正 释法 造法
原文传递
对风险社会刑法思想的辩证思考 被引量:32
5
作者 康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0-153,共4页
面对风险社会给人类带来的诸多新问题,世界多数国家的刑法作出了刑事干涉普遍化和刑罚处罚提前化的反应,但这种反应可能会使刑法过于膨胀并进一步工具化,从而侵犯到公民的个人自由。在中国,尤其需要协调好保障公民个人自由与防范社会风... 面对风险社会给人类带来的诸多新问题,世界多数国家的刑法作出了刑事干涉普遍化和刑罚处罚提前化的反应,但这种反应可能会使刑法过于膨胀并进一步工具化,从而侵犯到公民的个人自由。在中国,尤其需要协调好保障公民个人自由与防范社会风险、维护社会安全之间的关系,应当贯彻严而不厉的刑事政策,合理地应对风险社会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社会 罪责刑法 安全刑法
下载PDF
犯罪圈与刑法修正的结构控制 被引量:32
6
作者 白建军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9-90,共22页
对刑法修正是否犯罪圈非理性扩张的问题,本文以一个"看得见的犯罪圈"作为检验工具,对刑法修正的合理性进行实证检验。在范伯格犯罪化理论的犯罪定义学再解读的基础上,以我国刑法新老文本全部罪名为样本进行比较观察,研究发现... 对刑法修正是否犯罪圈非理性扩张的问题,本文以一个"看得见的犯罪圈"作为检验工具,对刑法修正的合理性进行实证检验。在范伯格犯罪化理论的犯罪定义学再解读的基础上,以我国刑法新老文本全部罪名为样本进行比较观察,研究发现一个犯罪圈三环结构。其中心部分由所有可还原为暴力、偷窃、欺骗的典型犯罪构成,中环部分由典型性较弱的定制之罪构成,外环部分是犯罪圈的模糊边界。犯罪圈的三环结构及其比例分布与深埋在大量法条中的某些理论原则相暗合。将20年来刑法修正涉及的一百多个罪名导入三环结构后发现,有69.6%的新罪名和78.3%的放宽入刑范围罪名分布在犯罪圈的中心,是严密典型犯罪刑事法网的正常操作;26.8%的新罪名和18.3%的放宽入刑范围罪名分布在犯罪圈的中环,使某些不典型犯罪为什么入刑获得部分解释;只有3.6%的新罪名和3.3%的放宽入刑范围罪名落入犯罪圈边界,存在一定超越应然犯罪圈边界的风险。基于严而不厉理念和结构控制方法,本文提出,未来刑法修正应体现"结构还原"、"比例控制"、"罪刑有序"三个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圈 犯罪化 刑法修正 结构控制
原文传递
犯罪圈均衡化与刑罚轻缓化:轻罪时代我国刑事立法发展方向 被引量:26
7
作者 刘艳红 《中国刑事法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共15页
轻罪时代我国的刑法结构应从传统重罪时代的厉而不严转向严而不厉,防止出现又严又厉的局面。轻罪时代我国刑法采用严而不厉的结构,应秉持适度犯罪化与适当非犯罪化,从而维系犯罪圈的均衡化。构建严而不厉的刑法结构不能过于严密化,不合... 轻罪时代我国的刑法结构应从传统重罪时代的厉而不严转向严而不厉,防止出现又严又厉的局面。轻罪时代我国刑法采用严而不厉的结构,应秉持适度犯罪化与适当非犯罪化,从而维系犯罪圈的均衡化。构建严而不厉的刑法结构不能过于严密化,不合理的轻罪化同样属于过度犯罪化,而应合理控制轻罪立法的规模并限缩犯罪的成立范围。在刑罚设置上,我国刑罚应秉持轻缓化的理念并朝着轻刑化的方向发展,避免不断提升旧罪的法定刑。随着刑法修正案数量的增加,刑法需要在整合的意义上进行再法典化。以犯罪圈的均衡化与刑罚的轻缓化来推动我国刑法结构从厉而不严转向严而不厉,应是我国刑法再法典化的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罪治理 刑法结构 刑法修正案 刑法再法典化
原文传递
刑罚威慑的理论重构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21
8
作者 吴雨豪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7-137,共21页
"刑罚具有有效的威慑效力"这一论断被广泛认可,但是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关于刑罚威慑的研究并没有充分展开。既有的研究常常聚焦于理性人假说的循环论证,并将刑罚威慑等同于利用刑罚严厉性进行威慑,忽视对刑罚威慑实际效果的实... "刑罚具有有效的威慑效力"这一论断被广泛认可,但是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关于刑罚威慑的研究并没有充分展开。既有的研究常常聚焦于理性人假说的循环论证,并将刑罚威慑等同于利用刑罚严厉性进行威慑,忽视对刑罚威慑实际效果的实证检验。在理论构造上,刑罚威慑由于依托于潜在犯罪人对刑罚的主观感知因而具有复杂的因果路径,其可以通过严厉性、确定性以及及时性三个维度对犯罪发挥遏制作用。运用"动态因果模型"对我国36年来犯罪与刑罚的互动关系所展开的实证研究显示,刑罚的各个维度对严重的暴力犯罪均没有威慑效力。对一些非暴力的财产犯罪,刑罚确定性则具有稳定而显著的威慑效力。在刑罚严厉性的维度中,仅有提高收监率可以低程度地增加威慑效力,而提高重刑率不但不能起到遏制效果,反而会对许多类型的犯罪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罚威慑 刑事政策 刑罚主观感知 犯罪率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毒品犯罪刑事政策的检讨与修正 被引量:19
9
作者 曾粤兴 孙本雄 《法治研究》 CSSCI 2019年第2期104-113,共10页
当代中国惩治毒品犯罪的刑事政策是严重偏向"从严"的刑事政策,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均是如此。这样的刑事政策不能有效地预防犯罪,对于减少毒品犯罪收效甚微,甚至有可能成为侵犯人权的帮凶、会影响我国整体的犯罪治理绩效,应当... 当代中国惩治毒品犯罪的刑事政策是严重偏向"从严"的刑事政策,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均是如此。这样的刑事政策不能有效地预防犯罪,对于减少毒品犯罪收效甚微,甚至有可能成为侵犯人权的帮凶、会影响我国整体的犯罪治理绩效,应当予以修正。修正后的毒品犯罪刑事政策在刑法立法上应当坚持从严为主、以严济宽,在刑事司法中应当坚持宽严相济、以宽济严。为了充分贯彻修正后的毒品犯罪刑事政策,应当对刑法立法和刑事司法解释或具有刑事司法解释性质的文件予以修改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品犯罪 刑事政策 相济
下载PDF
“刑法危机”的症结何在——就犯罪圈、刑罚量问题的些许感想 被引量:15
10
作者 付立庆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7年第5期63-66,共4页
本文从新近的一种人格刑法的有力主张入手,首先给出了对于当下刑事法网是"厉而不严"而非"又严又厉"的基本判断,在此基础上,认为破除刑法危机、实现刑法机制的良性运转应该以"严而不厉"为基本保障,从而主... 本文从新近的一种人格刑法的有力主张入手,首先给出了对于当下刑事法网是"厉而不严"而非"又严又厉"的基本判断,在此基础上,认为破除刑法危机、实现刑法机制的良性运转应该以"严而不厉"为基本保障,从而主张在刑罚轻缓化的同时,还必要强调刑法调控范围的适度扩张即犯罪化,并且,为这样的一种主张与时下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刑事立法意义上找到了某种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危机 犯罪化 非犯罪化 相济
下载PDF
刑事政策视域下我国腐败犯罪立法的重构 被引量:18
11
作者 姜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74,共8页
当下我国"厉而不严"的刑事政策模式过于注重提高刑度在腐败犯罪治理中的作用,但却疏于以严密法网堵截腐败犯罪的发生,以至于出现了惩罚几率下降与防卫重心偏离等政策乱象。腐败犯罪的严重危害及犯罪利益对犯罪人的极大诱惑,... 当下我国"厉而不严"的刑事政策模式过于注重提高刑度在腐败犯罪治理中的作用,但却疏于以严密法网堵截腐败犯罪的发生,以至于出现了惩罚几率下降与防卫重心偏离等政策乱象。腐败犯罪的严重危害及犯罪利益对犯罪人的极大诱惑,决定一国治理腐败犯罪必须采取零容忍刑事政策,"严而不厉"就是实现这一刑事政策的立法选择,这不仅需要扩大具体个罪的犯罪圈,以严密刑事法网,而且还需要调整腐败犯罪的刑罚结构,降低刑罚的惩罚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政策 腐败犯罪 零容忍政策 破窗理论
下载PDF
“中罪中刑”的刑法结构之提倡——对“严而不厉”的一点质疑 被引量:16
12
作者 卢勤忠 《当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8-49,共12页
"严而不厉"的刑事政策是我国著名刑法学家储槐植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末综合世界上主要国家对罪刑配置深入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刑法结构。该刑法结构从入罪和刑罚的角度上提出了我国刑法应当向"严而不厉"的刑事政... "严而不厉"的刑事政策是我国著名刑法学家储槐植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末综合世界上主要国家对罪刑配置深入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刑法结构。该刑法结构从入罪和刑罚的角度上提出了我国刑法应当向"严而不厉"的刑事政策靠拢。但是,在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背景下,"严而不厉"需要反思和进一步发展。"中罪中刑"的刑法结构值得提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圈 轻缓化 中罪中刑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轻罪制裁体系的系统反思与优化 被引量:14
13
作者 牛忠志 于鸿峣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6-202,共7页
当前,中国的轻罪制裁范围日趋泛化,制裁手段过于严苛,制裁程序以繁为主,严重阻碍了以自由、教化、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当代法治价值之实现,故而急需予以系统反思与优化。源于“轻重分离”的治理需求、“轻者轻处”的政策导向、“恶小必罚... 当前,中国的轻罪制裁范围日趋泛化,制裁手段过于严苛,制裁程序以繁为主,严重阻碍了以自由、教化、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当代法治价值之实现,故而急需予以系统反思与优化。源于“轻重分离”的治理需求、“轻者轻处”的政策导向、“恶小必罚”的观念革新,轻罪制裁体系应以形塑“严而不厉”为目标,通过恪守谦抑以适度严密轻罪法网,通过宽缓处置以实现轻罪轻罚,通过程序分流以提高诉讼效益,最终实现轻罪治理能力与体系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罪治理 制裁体系 谦抑 轻重分流
下载PDF
我国刑事法网的基本现状及发展趋势——兼评积极主义刑法观 被引量:14
14
作者 肖鹏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9-165,共17页
消极主义刑法观的缺陷并不当然意味着积极主义刑法观的合理性。后者仍然需要从正面完成自身的理论建构。积极主义刑法观预设了从"厉而不严"到"严而不厉"的刑法结构变化趋势,但是这一理论预设不能成立。我国当今的... 消极主义刑法观的缺陷并不当然意味着积极主义刑法观的合理性。后者仍然需要从正面完成自身的理论建构。积极主义刑法观预设了从"厉而不严"到"严而不厉"的刑法结构变化趋势,但是这一理论预设不能成立。我国当今的刑法结构不能被简单概括为"厉而不严",发展方向也不能被简单描述为"严而不厉"。根据具体治理领域的不同,刑法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不仅当今我国存在"又严又厉""严而不厉""厉而不严""不严不厉"这四种刑法结构,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这四种刑法结构的分工配合,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与其在宏观、整体的层面展开积极主义刑法观与消极主义刑法观的争论,不如进入到具体细分领域,深入研究每一个具体领域中最合适的刑法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主义刑法观 刑事政策 刑法发展趋势
原文传递
从“厉而不严”到“严而不厉”:中国刑法结构的发展趋向 被引量:12
15
作者 关振海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09年第4期108-112,共5页
"严而不厉"和"厉而不严"是我国著名刑法学家储槐植教授在对世界各国罪刑配置深入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的两种刑法结构类型。前一结构更有利于实现刑法关于犯罪控制和人权保护的两大机能。刑法和刑事政策的转变表明,我... "严而不厉"和"厉而不严"是我国著名刑法学家储槐植教授在对世界各国罪刑配置深入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的两种刑法结构类型。前一结构更有利于实现刑法关于犯罪控制和人权保护的两大机能。刑法和刑事政策的转变表明,我国刑法结构正在由"厉而不严"向"严而不厉"这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结构 刑事政策
下载PDF
新型盗窃行为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强军 李莉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5期114-119,共6页
刑法修正案八将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进行了犯罪化处理,并且将三种行为的既遂形态限定为情节犯,从而扩大了盗窃罪的打击范围。为了实现刑法保护机能和保障机能的统一,有必要基于社会常识并坚持实质解释的观念,从功能和物理形式... 刑法修正案八将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进行了犯罪化处理,并且将三种行为的既遂形态限定为情节犯,从而扩大了盗窃罪的打击范围。为了实现刑法保护机能和保障机能的统一,有必要基于社会常识并坚持实质解释的观念,从功能和物理形式来限定"户"的范围;有必要在对"凶器"的范围做出限定的基础上,对携带凶器盗窃中的"凶器"再限定,排除盗窃工具被认定为凶器的可能;有必要明确扒窃应当具有多次性的特征,司法机关可以通过刑事推定确定是否具有多次性,同时允许行为人提出反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户盗窃 凶器 扒窃 刑事推定
下载PDF
刑事政策视域下的行贿罪——以《刑法修正案(九)》为背景的思考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志祥 刘婷 《知与行》 2015年第4期44-52,共9页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贿赂犯罪立法来看,相较于受贿罪,我国对行贿罪一直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但贿赂犯罪的治理成效不尽如人意。十八大以来,国家倡导加大反腐力度,严惩贿赂犯罪,尤其要从源头上惩治行贿。在此背景下,对行贿罪的刑事政策有...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贿赂犯罪立法来看,相较于受贿罪,我国对行贿罪一直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但贿赂犯罪的治理成效不尽如人意。十八大以来,国家倡导加大反腐力度,严惩贿赂犯罪,尤其要从源头上惩治行贿。在此背景下,对行贿罪的刑事政策有必要进行检讨。2015年8月29日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对行贿罪的修订仍然遵循"厉而不严"的刑事政策,强调提高行贿罪的处罚力度,而忽视提高处罚几率。从行贿罪的本质和司法实践的角度看,对行贿罪的刑事政策应从"厉而不严"向"严而不厉"进行根本性的转变。为此,在立法上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即严密行贿罪的刑事法网,适当下调行贿罪的处罚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政策 行贿罪 刑事法网 处罚力度
下载PDF
食品安全犯罪“从严”刑事政策检讨 被引量:7
18
作者 章桦 《法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29,共14页
食品安全犯罪"从严"刑事政策下的立法修正和司法处遇,并未取得明显的社会效果,食品安全犯罪的治理仍不乐观,食品安全的形势依然严峻。通过对立法、司法及相关规范性文件(1953年-2017年)、学术论文(1985年-2018年)、8 062例量... 食品安全犯罪"从严"刑事政策下的立法修正和司法处遇,并未取得明显的社会效果,食品安全犯罪的治理仍不乐观,食品安全的形势依然严峻。通过对立法、司法及相关规范性文件(1953年-2017年)、学术论文(1985年-2018年)、8 062例量刑裁判(2008年-2018年)、司法统计公报(2002年-2016年)、行政监管(2006年-2017年)大数据集合进行多维度的挖掘,发现食品安全犯罪刑事政策在"从严"结构上存在立法采取"既严又厉"与学界倡导"严而不厉"的冲突,该冲突引起食品安全犯罪刑事政策在"从严"实现路径和着力点上的分歧,形成与"从严"刑事政策相背离的司法"瓶颈":轻刑率高、有期徒刑和罚金刑整体偏轻、缓刑适用率高、禁止令和从业禁止适用混乱,导致"从严"刑事政策在实质上向从轻异化。在保障人权和推进刑罚轻缓化的基础上,对"从严"进行"两维度、两层次"的解构,提出"司法严密-司法严厉-立法严厉-立法严密"的刑事政策顺序结构,确立食品安全犯罪"从严"刑事政策的应有立场和司法回归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犯罪 刑事政策 司法“瓶颈”
原文传递
刑法结构优化论——与“严而不厉”和“中罪中刑”两种刑法结构论商榷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志祥 韩雪 《人民检察》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14-19,共6页
从宏观角度来看,刑法结构是犯罪圈与刑罚投入量的搭配组合形式。在我国刑法学界,围绕刑法结构的最优化模式,有"严而不厉"刑法结构论和"中罪中刑"刑法结构论两种观点。受研究所处的时代和研究视角的限制,上述两种理... 从宏观角度来看,刑法结构是犯罪圈与刑罚投入量的搭配组合形式。在我国刑法学界,围绕刑法结构的最优化模式,有"严而不厉"刑法结构论和"中罪中刑"刑法结构论两种观点。受研究所处的时代和研究视角的限制,上述两种理论均存在不够完善之处。应吸收借鉴其中的合理要素,对我国刑法结构进行优化,科学划定犯罪圈、科学确定刑罚投入量,确保二者之间的组合形式合理、配置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结构 中罪中刑 犯罪圈 刑罚投入量
原文传递
中国特色轻罪治理体系之建构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勇 于菲 《人民检察》 2024年第6期30-35,共6页
随着我国犯罪结构的变化,轻罪治理体系建构成为紧迫课题。建构中国特色轻罪治理体系需要立足本国实践,充分吸收传统“慎刑”思想、“和”文化精髓,以刑事一体化为视角,着眼于立法与司法、实体与程序、行政与刑事、刑罚轻缓化与前科封存... 随着我国犯罪结构的变化,轻罪治理体系建构成为紧迫课题。建构中国特色轻罪治理体系需要立足本国实践,充分吸收传统“慎刑”思想、“和”文化精髓,以刑事一体化为视角,着眼于立法与司法、实体与程序、行政与刑事、刑罚轻缓化与前科封存四重关系、八个维度,构建中国特色轻罪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科学、合理把握立法扩张与司法谦抑的互动关系,贯通实体法与程序法的一体化出罪机制,加强行政处罚前端截堵与不起诉后端治理的衔接,完善轻罪刑罚轻缓化与前科封存制度,全方位、立体化构建中国特色轻罪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罪治理 实质解释 程序出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