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世界哲学高潮和科学中心关系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47
1
作者 刘则渊 王海山 《科研管理》 1981年第1期9-23,共15页
本文用统计方法从量的抽象上描述了哲学史上早已昭彰的哲学高潮转移的客观现象,说明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近代世界哲学高潮从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顺序兴起和转移,是导致科学中心在这些国家渐次形成和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统计结果... 本文用统计方法从量的抽象上描述了哲学史上早已昭彰的哲学高潮转移的客观现象,说明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近代世界哲学高潮从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顺序兴起和转移,是导致科学中心在这些国家渐次形成和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统计结果表明,每一国家科学高潮之前都出现一个哲学高潮,其“哲学超前期”,按二者高潮起始年代间隔和峰值年代间隔,分别平均为六十年和三十年,揭示了哲学革命是科学革命的前导。通过对处于哲学高潮的各国哲学界主要人物及其思想倾向的历史分析,进一步定性阐述了哲学对科学的深远影响。最后还探讨了英国、法国、德国几个典型国家迭次发生“哲学革命——社会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这一有趣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革命 哲学 历史考察 科学革命 世界哲学 工业革命 科学家 社会革命 自然科学 哲学
下载PDF
民族志:一种广义人文关系学的界定 被引量:46
2
作者 王铭铭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9-140,共12页
"民族志"之名,来自古希腊文的"民族+志",指"记录的民族学",而"民族学"则常被理解为"举各民族物质上行为上各种形态而比较他们的异同"(蔡元培)。"民族+志"这一组合是近代... "民族志"之名,来自古希腊文的"民族+志",指"记录的民族学",而"民族学"则常被理解为"举各民族物质上行为上各种形态而比较他们的异同"(蔡元培)。"民族+志"这一组合是近代的发明,与欧洲国族观念有着既相合又相离的两可关系。就多数经典民族志呈现的面貌看,尽管有将民族志视作"民族研究"的基本方法者,但民族志研究单元一般超脱于"民族",其描绘的物质、社会和精神世界,是"ethnos(民族)"的真正含义,指与近代西方"个人"不同的其他"人的观念"。在民族志中,"人"是内在差异化、人格外在化、非个人的多元复合场所,其属性不可单独以"世间性"来理解。在此意义上的"人",是含有人、神、物诸存在者之间的关系的存在者。"人"的这些内容,曾被界定为"文化"的诸"因子"或"方面",而近一个世纪的民族志研究表明,"文化"最好被理解为人文关系的总体状态。人文关系,是"己"与广义的"它"之间的关系,是"世内存在者"与"世界"的关系。所有这些关系分布在大小不一的社会共同体中,即使我们观察的是一个范围狭小的村庄,这些关系依然可以得到清楚的表现。对民族志书写者而言,所有地方,都是"世界性的",在人文关系的"世界"中,"己"与"它"的关联性被分解为几类关系及其认知,但其本来面目是浑然一体的。它"因地制宜",形成人中心、神中心、物中心的形貌,相互之间存在差异,但在等级与互惠的复合性意义上,却普遍一致,从而使场景远离"我者"的民族志,总是关乎于"己"——作为众多"世界"中的一个,这包括"民族",但不等于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 民族学 国族 人文关系 己/它 世界哲学
原文传递
中国哲学:通向世界的地方性知识 被引量:24
3
作者 陈少明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41,127,共11页
本文从动态的观点探讨中国哲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受人类学的启发,笔者把中国哲学理解为起源于地方性知识,且保持其特征的知识形态。本文认为中国哲学的本质必须通过对哲学史的考察才能揭示出来:一方面,中国哲学中的相关概念或范畴植根... 本文从动态的观点探讨中国哲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受人类学的启发,笔者把中国哲学理解为起源于地方性知识,且保持其特征的知识形态。本文认为中国哲学的本质必须通过对哲学史的考察才能揭示出来:一方面,中国哲学中的相关概念或范畴植根于具体的文化经验之中;另一方面,中国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又呈现出思想普遍化的理性倾向。反观西方哲学传统,也能发现类似的思想现象。在此考察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分层次发展中国哲学的方案:一种是从拓宽思想的广度着手,作观念普遍化的努力;另一种则是为显示经验之厚度,从事观念史的探讨,由此把中国哲学的世界化做成有根基的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世界哲学 地方性知识
原文传递
“启蒙的反思”学术座谈 被引量:17
4
作者 杜维明 黄万盛 +14 位作者 秦晖 李强 徐友渔 赵汀阳 谢文郁 高全喜 陈来 彭国翔 杨学功 杨立华 干春松 卢风 唐少杰 牛可 叶苇 《开放时代》 CSSCI 2006年第3期5-56,共52页
本刊2005年第3期刊出杜维明和黄万盛先生的长篇学术对话《启蒙的反思》后,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推进此一话题的讨论,哈佛燕京学社协同本刊和《世界哲学》杂志社邀集京城学界名家,于2005年12月15日在北京大学临湖轩举办“启蒙的反思... 本刊2005年第3期刊出杜维明和黄万盛先生的长篇学术对话《启蒙的反思》后,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推进此一话题的讨论,哈佛燕京学社协同本刊和《世界哲学》杂志社邀集京城学界名家,于2005年12月15日在北京大学临湖轩举办“启蒙的反思”学术座谈。以下文字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并经发言人审校(除李强先生外)。发言标题为编者另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界 世界哲学 学术对话 北京大学 杜维明 杂志社
原文传递
从功夫论到功夫哲学 被引量:19
5
作者 倪培民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9-54,共6页
功夫论不只是理解中国哲学整体特征的钥匙,哲学之于功夫论也不只是一个新的标签。从功夫论到功夫哲学的转向包含了两个向度:一是哲学的功夫转向,即通过将功夫概念引入哲学,克服理智主义的局限,开发哲学功夫学的研究,运用功夫视角建立功... 功夫论不只是理解中国哲学整体特征的钥匙,哲学之于功夫论也不只是一个新的标签。从功夫论到功夫哲学的转向包含了两个向度:一是哲学的功夫转向,即通过将功夫概念引入哲学,克服理智主义的局限,开发哲学功夫学的研究,运用功夫视角建立功夫哲学理论;二是功夫的哲学转向,即对传统功夫论作进一步的哲学梳理、分析、反思和提升。这一转向的意义远远超出对儒学功夫论的局部研究,它面向的是整个哲学,是让功夫论在世界哲学的语境中成为当代的、世界范围的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夫论 功夫视角 功夫哲学 世界哲学
原文传递
世界哲学视域中的智慧说--冯契与走向当代的中国哲学 被引量:15
6
作者 杨国荣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22,33,共19页
以近代"古今中西之争"为思想背景,冯契的智慧说既在一定意义上参与了"世界性的百家争鸣",也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创造性形态融入世界哲学之中。通过基于现实基础的智慧追寻,冯契对当代哲学中智慧遗忘与智慧抽象化作... 以近代"古今中西之争"为思想背景,冯契的智慧说既在一定意义上参与了"世界性的百家争鸣",也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创造性形态融入世界哲学之中。通过基于现实基础的智慧追寻,冯契对当代哲学中智慧遗忘与智慧抽象化作了双重扬弃。作为智慧学说的具体化,冯契的广义认识论展现为认识论、本体论、价值论的统一。以理性直觉、辩证综合、德性自证为实现转识成智的内在环节,冯契不仅回答了形上智慧如何可能的问题,而且展示了关于智慧如何落实于现实的具体思考。基于自由个性和社会性、理与欲、自然原则与人道原则的统一,冯契沟通了"何为人"与"何为理想之人",并进一步展开了自由人格的学说。通过名实、心物问题上的论辩,冯契既上承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言、意、道之辩,又参与了当代哲学关于语言、意识、存在关系的讨论,后者在更内在的层面展现了世界哲学的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哲学 智慧说 广义认识论
原文传递
杨国荣:从“道”到“事”--中国哲学可以为世界哲学提供资源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国荣 贡华南 郭美华 《船山学刊》 2018年第6期16-22,共7页
实践智慧,这两个都看得懂的汉字词组,在哲学里有特别的含义.亚里士多德曾论证过,康德也提过与之相近的“实践理性”,杨国荣以逻辑分析与辩证思维为方式,同时又引入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资源.《人类行动和实践智慧》一书因为中西融通又... 实践智慧,这两个都看得懂的汉字词组,在哲学里有特别的含义.亚里士多德曾论证过,康德也提过与之相近的“实践理性”,杨国荣以逻辑分析与辩证思维为方式,同时又引入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资源.《人类行动和实践智慧》一书因为中西融通又富有原创性,创建于1683年的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2016年将之翻译成英文出版.同样的原因,《成己与成物》一书由有百年历史的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哲学 中国哲学 杨国荣 资源 “事” “道” 学术出版社 实践智慧
下载PDF
重启世界哲学的宣言:中国哲学的意义 被引量:10
8
作者 斯洛特 刘建芳 +1 位作者 刘梁剑 彭国翔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6-42,共7页
当前,英美哲学家非常满足于延续过去的做法,赞成一种纯理性或纯认知的处理问题的进路,对于情感以及与之相关的"同情"等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包括认识论、心灵哲学、伦理学等在内的各个哲学领域都存在着大量的限制、不平衡之... 当前,英美哲学家非常满足于延续过去的做法,赞成一种纯理性或纯认知的处理问题的进路,对于情感以及与之相关的"同情"等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包括认识论、心灵哲学、伦理学等在内的各个哲学领域都存在着大量的限制、不平衡之处以及错误的假定有待更正。中国思想从未被带入西方强劲的理性主义,中国及其他非西方国家在未来几十年的学术影响力可能会有效地帮助我们成功地开启世界哲学的新方向。中国从来没有像西方那样以一种不健康的、至少是受蒙蔽的方式贬低情感。所以,中国人可以给予西方或为西方贡献某些东西,在这方面中国人无需心生怯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理性主义 情感 同情 世界哲学 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走向世界哲学--从雅斯贝斯的观点看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汝伦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50,共8页
世界哲学是雅斯贝斯晚年提出的重要思想。其提出一方面缘于他的交流理论;另一方面是由于他在纳粹统治时期对东方文化的了解和对西方文明的批判反思。如下三个基本条件决定了世界哲学的可能性:哲学内在的可交流性;人类共同的起源和共同目... 世界哲学是雅斯贝斯晚年提出的重要思想。其提出一方面缘于他的交流理论;另一方面是由于他在纳粹统治时期对东方文化的了解和对西方文明的批判反思。如下三个基本条件决定了世界哲学的可能性:哲学内在的可交流性;人类共同的起源和共同目标;人类的共同现在。世界哲学不是一种地方的哲学,而是不同哲学彼此交流的空间。世界哲学的思想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哲学 雅斯贝斯 轴心时代 交流 对话
下载PDF
中国哲学史百年述评与展望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文英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1年第1期29-38,共10页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世界哲学 西方哲学 子学 风雨 经学史 智慧 成绩 学科 学术队伍
下载PDF
“大哲学”视野中的现代中国的哲学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敦华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22-25,共4页
现代中国的哲学包括中国传统哲学以及现代中国学术界对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大哲学”。“大哲学”是与“纯哲学”相对照的一个概念。从历史上看,西方哲学呈现出危机和发展的一盈一缩的现象,实际上是... 现代中国的哲学包括中国传统哲学以及现代中国学术界对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大哲学”。“大哲学”是与“纯哲学”相对照的一个概念。从历史上看,西方哲学呈现出危机和发展的一盈一缩的现象,实际上是“纯哲学”与“大哲学”的交替。所谓的哲学危机是纯哲学危机和“大哲学”凸显的时期,而走出危机之后的哲学发展是“纯哲学”发展和“大哲学”淡出的时期。现在的哲学处在危机时期,现代中国的哲学应当自觉地发展“大哲学”,提倡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推进东西方比较哲学,使现代中国的哲学走向世界,朝着世界哲学的方向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哲学 比较哲学 世界哲学 跨学科研究 对话
下载PDF
迈向人类大共同体的哲学思维──雅斯贝尔斯未来世界哲学思想引论 被引量:6
12
作者 梦海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65-69,共5页
关键词 雅斯贝尔斯 世界哲学 哲学思想 哲学思维 大共同体 未来世界 世界秩序 人类的统一 政治统一 历史哲学
下载PDF
走向世界的中国哲学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晨阳 《船山学刊》 2023年第3期1-15,共15页
中国哲学已经成为世界哲学舞台上一个重要区域代表。当前,中国哲学成为世界哲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使中国哲学成为在世界哲学舞台上构建当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有机部分,并做出贡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防止中国哲学的历史化,即不可以把... 中国哲学已经成为世界哲学舞台上一个重要区域代表。当前,中国哲学成为世界哲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使中国哲学成为在世界哲学舞台上构建当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有机部分,并做出贡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防止中国哲学的历史化,即不可以把中国哲学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思想史的研究,也不可以仅仅用历史的方法解决哲学的问题。同时,比较哲学是推动中国哲学成为世界哲学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研究 历史研究 历史化 比较哲学 哲学建构
下载PDF
时代精神境况与哲学主题的演变——兼论21世纪哲学的“世界”主题和任务 被引量:5
14
作者 梦海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19,共7页
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说,其永恒主题是人、世界和超越存在。但是,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生活的哲学,其主题是随着时代的精神境况而不断演变的。本文从时代精神境况人手,着重考察了西方哲学史上各个时期哲学主题的演变,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21世... 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说,其永恒主题是人、世界和超越存在。但是,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生活的哲学,其主题是随着时代的精神境况而不断演变的。本文从时代精神境况人手,着重考察了西方哲学史上各个时期哲学主题的演变,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21世纪哲学的“世界”主题和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精神 哲学主题 21世纪 演变过程 世界哲学 任务 哲学
下载PDF
雅斯贝尔斯世界哲学及其对普遍交往的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H.哈留克·埃德姆 金寿铁(译)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23,共6页
世界哲学是一种新的思维尝试。在"世界哲学"中,"世界"一词标明人类互相理解的空间向度。世界哲学旨在克服"欧洲中心论"的视野,针对的是欧洲哲学与所有文化思想的相遇和讨论。雅斯贝尔斯世界哲学的理念与... 世界哲学是一种新的思维尝试。在"世界哲学"中,"世界"一词标明人类互相理解的空间向度。世界哲学旨在克服"欧洲中心论"的视野,针对的是欧洲哲学与所有文化思想的相遇和讨论。雅斯贝尔斯世界哲学的理念与自身"哲学世界史"的庞大规划直接地联系在一起。哲学世界史是普遍的,因为它同样投入从事哲学思维活动的人们的那个最遥远、最陌生的文化圈子之中。对于实现世界哲学而言,对于普遍交往的可能性而言,哲学世界史是一个根本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哲学 哲学世界 永恒哲学 普遍交往 跨文化哲学
下载PDF
哲学教学应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淮春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0-12,共3页
哲学教学应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李淮春如何搞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有效地、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这是多年来哲学教学改革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我认为,虽有成绩,但并不显... 哲学教学应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李淮春如何搞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有效地、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这是多年来哲学教学改革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我认为,虽有成绩,但并不显著,不尽人意,还不能说已经获得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教学改革 中国哲学 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 中国文化 哲学教材 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哲学
原文传递
对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思考 被引量:6
17
作者 吴根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64,共10页
撇开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仅从纯粹的文化传承角度看,任何民族与任何时代的思想创造都离不开知识视野与思想视野的扩展。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史,就是通过"三教纷争"再到"三教合一"的历史过程而实现的。佛教与道... 撇开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仅从纯粹的文化传承角度看,任何民族与任何时代的思想创造都离不开知识视野与思想视野的扩展。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史,就是通过"三教纷争"再到"三教合一"的历史过程而实现的。佛教与道家道教思想的发展也是如此。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就需要通过对三大思想传统,即中国哲学传统、西方哲学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融合而实现广义的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而就狭义的中国哲学而言,在思想的视野里至少要通过融合新仁学、自由意志、社会实践等观念,实现自己的创新。全球化的时代早已经到来,"世界哲学"的观念已经产生,而且正在形成的过程之中,而"世界哲学"恰恰要实现自己"求通"哲学的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实践 自由意志 儒学 世界哲学
下载PDF
重思“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视角 被引量:6
18
作者 彭国翔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0-75,206-207,共16页
对比分析西方哲学传统中以柏拉图哲学为代表的"metaphysics"与中国哲学传统中以儒家哲学为代表的"形而上学",可见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西方metaphysics所包括的本体论与宇宙论两部分泾渭分明,而在中国哲学中,二者则... 对比分析西方哲学传统中以柏拉图哲学为代表的"metaphysics"与中国哲学传统中以儒家哲学为代表的"形而上学",可见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西方metaphysics所包括的本体论与宇宙论两部分泾渭分明,而在中国哲学中,二者则相互贯通。如将现代中国哲学中较有代表性的几种"形而上学"建构视作对于西方"metaphysics"的回应,通过进一步考察"援中入西"所可能产生的理论效果可以发现,当前中西哲学发展的前提与前景在于世界哲学的共生共成,以及双方应当如何在这一格局下自处和发展。在一个世界哲学"彼此互动"、"共生共成"的整体脉络中,中国哲学传统对于当今西方哲学的发展能够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不囿于中西哲学的传统而去思考一些人类经验普遍面对的根本哲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PHYSICS 形而上学 中国哲学 世界哲学 援中入西
原文传递
中国哲学研究之检讨及建议 被引量:5
19
作者 劳思光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9-91,159,共13页
本文在世界哲学思潮的背景下,分别检讨中国人自身对中国哲学的两种研究态度(哲学史研究的态度、传道的态度),以及西方学人研究中国哲学的两种主要态度(汉学的态度、宗教研究的态度),并指出这些研究态度均不能解决中国哲学的部分主张已... 本文在世界哲学思潮的背景下,分别检讨中国人自身对中国哲学的两种研究态度(哲学史研究的态度、传道的态度),以及西方学人研究中国哲学的两种主要态度(汉学的态度、宗教研究的态度),并指出这些研究态度均不能解决中国哲学的部分主张已经失效的问题,更不能恢复中国哲学的生命力。要使中国哲学成为"活的哲学",一方面必须使它在学院研究中,被视为哲学的一分子,不与世界哲学隔离而又保持中国哲学的特性;另一方面则使它在文化生活中发挥与客观实际相应的功能。就学院研究而言,应重新解释哲学的功能:扩大西方哲学中"理论效力"的观念,将"指引效力"作为新观念纳入其中;这样,着重指引功用的中国哲学,便可作为一种指引的哲学而重新发展。从文化功能看,必须清理中国哲学中的失效成分,针对当前文化问题,一方面提炼、建立具普遍意义的观念和具体主张,另一方面针对自身内在缺陷而作出重建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的哲学 理论效力 指引效力 中国哲学 世界哲学
原文传递
金岳霖论翻译 被引量:4
20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6年第4期1-5,共5页
这是本刊第二次刊登一位中国现代哲学家的哲学文章。第一次“论语言”,86年秋季号刊出。第二次“论翻译”,在本期冬季号刊出。作者金岳霖先生是哲学家,即是说,毕生从事哲学研究、博通世界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学者,不是街头挂一块什么牌子... 这是本刊第二次刊登一位中国现代哲学家的哲学文章。第一次“论语言”,86年秋季号刊出。第二次“论翻译”,在本期冬季号刊出。作者金岳霖先生是哲学家,即是说,毕生从事哲学研究、博通世界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学者,不是街头挂一块什么牌子教训人,以导师自居的“哲学家”。他的语言并不通俗,但非常准确。他的目的是说理,不是宣教。 这篇论翻译的哲学文章有两点与众不同。第一、他没有提到严复,而只讨论译意和译味的问题。第二、他承认翻译是困难的,也承认有的不可译。读这位哲学家文章,到处可以感到他的通脱明达。 金先生的原稿在排印过程中,编辑做了一定的加工,特别是那极不雅观的“六点虚点”,这次一律除掉了。此外,大小标题也改得较为醒豁,以方便读者。国内翻译家发表的个人经验已经不少了,这里发表一篇“通论”,欢迎读者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岳霖 论翻译 中国现代哲学 哲学 中国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研究 语言文字 翻译家 个人经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