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离文字与不立文字——谈言和意 被引量:8
1
作者 徐时仪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31-136,共6页
佛教自东汉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而达到其全盛时期。唐代儒释道并重,在统治阶级的提倡下,佛教融合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思想和社会风尚,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和神学唯心主义体系,各大宗派相继创立。在传教方式上,... 佛教自东汉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而达到其全盛时期。唐代儒释道并重,在统治阶级的提倡下,佛教融合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思想和社会风尚,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和神学唯心主义体系,各大宗派相继创立。在传教方式上,密宗一派宣扬不离文字,自致成佛;禅宗一派则声称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本文拟就此对言和意的关系略作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立文字 不离文字 语言文字 《一切经音义》 禅宗 言与意 陀罗尼 经验体悟 密宗 《二十二子》
下载PDF
元好问在河南文论著作简论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基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95-101,共7页
奠定元好问在中国文论史上地位的是他在河南居留期间的论著。元好问主要的文论著作可以说都是这一时期写成的。这些论著体现了元好问文艺思想的主要内涵,研读这些作品对于理解把握元好问的文艺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 元好问在河南居留... 奠定元好问在中国文论史上地位的是他在河南居留期间的论著。元好问主要的文论著作可以说都是这一时期写成的。这些论著体现了元好问文艺思想的主要内涵,研读这些作品对于理解把握元好问的文艺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 元好问在河南居留近20年,创作了大量诗文,也写下了不朽的文论著作。 继杜甫论诗诗《戏为六绝句》后,中国文论史上最著名的论诗诗是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写作时年二十八岁,在三乡(今河南宜阳县)。当时,他结识了不少文友,也有机会研讨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好问 诗歌创作 《论诗三十首》 文艺思想 杜诗学 论诗绝句 文艺之道 河南 文论史 不离文字
原文传递
禅宗与艺术 被引量:3
3
作者 钱正坤 《美术研究》 1986年第3期10-15,共6页
禅——这种起源于印度,发展、成熟于中国,播及日本的古老东方智慧,在现代引起东西方人极大重视,这是同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1870—1966)的努力弘扬分不开的。西方第一次有系统地了解禅学是得力于这位对禅学有极高造诣,而又精于英... 禅——这种起源于印度,发展、成熟于中国,播及日本的古老东方智慧,在现代引起东西方人极大重视,这是同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1870—1966)的努力弘扬分不开的。西方第一次有系统地了解禅学是得力于这位对禅学有极高造诣,而又精于英文的学者。铃木于1927年发表了英文版的《禅学论文集》(至1934年共出版三卷),1943年出版《禅之思想》,1949年出版了铃木研究禅宗的总结之作《临济的基本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时空概念 平常心是道 物理时空观 不离文字 主观唯心主义 艺术家 自性 艺术教育 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诗俏禅门原微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树海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8-25,94,共9页
在文学家族的所有成员中,唯诗歌与佛禅结缘深长。诗俏禅门原因有三:一是禅家“不立文字”和“不离文字”的深刻悖论,使其终于找到了“不确语”亦“不诳语”的诗歌,诗歌那种似无指证的含混性,正是禅家旨意得以传达又免除了尴尬的那... 在文学家族的所有成员中,唯诗歌与佛禅结缘深长。诗俏禅门原因有三:一是禅家“不立文字”和“不离文字”的深刻悖论,使其终于找到了“不确语”亦“不诳语”的诗歌,诗歌那种似无指证的含混性,正是禅家旨意得以传达又免除了尴尬的那种“文字”;第二,两者在思维的直觉方式上合乎逻辑地走到了一起,诗家称“费尽心机做不成”,禅家认为“理奥绝思量”,他们都借重于直觉把握世界,诉诸“妙悟”而“不涉理路,不落言銮”;生命传达的诱惑以及为这种诱惑所驱使的生命之实行精神,构成了相辅相成的浑整的第三教外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门 不离文字 直觉 实行精神
下载PDF
禅宗文本的语言学阐释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景丹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7-140,共4页
佛教禅宗最引人注意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语言观——不立文字,以及由这种语言观所带来的超常的语言实践。禅宗语录文本形式多样,具有口语通俗性、句型多样性、文字简练性、象征暗示性和乖谬怪诞性等特点,都是为更好地传播其思想服务的。禅... 佛教禅宗最引人注意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语言观——不立文字,以及由这种语言观所带来的超常的语言实践。禅宗语录文本形式多样,具有口语通俗性、句型多样性、文字简练性、象征暗示性和乖谬怪诞性等特点,都是为更好地传播其思想服务的。禅宗的语言观,一方面深刻地揭露了直觉体悟与语言文字之间的矛盾和关联;一方面又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语言的哲学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禅宗语录 不立文字 不离文字
下载PDF
概论宋代混融三教的文字禅
6
作者 麻天祥 段淑云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8-732,共5页
禅宗意境虽不可说,但却可以借助文字有所显示。文字禅所强调的“文以载道”,即是谓此。宋代文字禅的兴起,使禅宗语言哲学完成了由不立文字、道断语言,到不离文字、不执文字的无痕换骨,充分展现了禅宗在语言哲学和方法论上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 文字 不离文字 不执文字
下载PDF
元好问文艺美学思想论析
7
作者 张仁香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81-83,共3页
关键词 文艺美学思想 元好问 论诗绝句 论析 《沧浪诗话》 “风骨” 建安风骨 陈子昂 不离文字 建安时期
下载PDF
元好问美学思想简论
8
作者 邹吉忠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5期85-88,共4页
元好问美学思想简论邹吉忠一、生平、著述及思想特征元好问是金元时代最有成就的诗人和史学家。就美学思想而言,早年所著《论诗绝句》(三十首)和晚年所写的一些序文,发表了他对诗的见解,并以自己的创作,开创了完全不同于南宋江西... 元好问美学思想简论邹吉忠一、生平、著述及思想特征元好问是金元时代最有成就的诗人和史学家。就美学思想而言,早年所著《论诗绝句》(三十首)和晚年所写的一些序文,发表了他对诗的见解,并以自己的创作,开创了完全不同于南宋江西诗派的诗风和诗歌艺术美学理论,对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好问 美学思想 平淡自然 吟咏性情 现实主义 不离文字 中华民族精神 汉魏风骨 真实性 诗歌美学
下载PDF
略论唐至辽宋禅宗对悉昙文字及汉语言文字研究之贡献 被引量:1
9
作者 谭世宝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6-113,共8页
一、慧能创立的南禅宗学说既超越北宗而且包容北宗。由于中唐以后的禅宗已经是南宗的天下,没有南宗与北宗的分门别派的对立斗争。故在中唐以后南禅的高僧兼传北宗的学说是正常的。因此,禅宗既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 一、慧能创立的南禅宗学说既超越北宗而且包容北宗。由于中唐以后的禅宗已经是南宗的天下,没有南宗与北宗的分门别派的对立斗争。故在中唐以后南禅的高僧兼传北宗的学说是正常的。因此,禅宗既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这类新颖的思想语言行为,也同时有继续发展传统的悉昙文字及汉语言文字音韵学之研究和贡献。因而才会有"祖师禅"与"文字禅"两种并行不悖的流行传教方式,以及有教外之儒家大师郑樵所作的"释氏以参禅为大悟,通音为小悟"之总结性说法流行于当时与后世。二、辽宋时期的中国佛教,仍然是不分南北宗派的禅宗天下。其对语言文字研究的重视与贡献之例,可以辽地北方僧人行均的《龙龛手镜》为首要。据燕台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僧人智光在《龙龛手镜》之序文说:"释氏之教,演于印度;译布支那,转梵从唐。虽匪差于性相,披教悟理,而必正于名言。名言不正,则性相之义差,则修断之路阻矣。故只园高士,探学海洪源,准的先儒,导引后进,挥之宝烛,启以《随函》……",既表明当时中国佛教界对语言文字问题的重视,亦表明中国佛教高僧在语言文字方面是一直坚持兼通梵汉与佛儒的经典文献,其贡献影响也是惠及佛教内外。三、以往有很多学者诸如罗振玉、潘重规等人都误以为《龙龛手镜》只是为教内之人阅读佛经而编写的。有人甚至把它说成是专门为阅读敦煌写本佛典而编写的字典。影响至今,演变为各种大同小异的流行误说。本文对此作较为全面的商榷厘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立文字 不离文字 禅门悉谈章 龙龛手镜 通音为小悟
原文传递
禅宗的语言观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娟 《青年与社会》 2013年第11期299-300,共2页
宗教是被终极关怀所攫住时的存在状态。但凡宗教,都预设有自己的"终极指向"。描绘和解释"终极指向"是一切宗教必备的功课。禅宗也强调终极关怀,即明心见性,彻见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就是"终极指向"描述"终极指向"挑战了... 宗教是被终极关怀所攫住时的存在状态。但凡宗教,都预设有自己的"终极指向"。描绘和解释"终极指向"是一切宗教必备的功课。禅宗也强调终极关怀,即明心见性,彻见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就是"终极指向"描述"终极指向"挑战了语言的终极描述能力。这也是元语言哲学的研究内容。禅宗的语言观大体上经历了由"不离文字"到高唱"不立文字",再到回到"不离文字"的演变过程。因此,禅宗的语言观也大致分为"不立文字"、"不离文字"和"因指见月"三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极关怀 禅宗 不立文字 不离文字 因指看月
下载PDF
句法与意蕴并重:禅宗语言观对黄庭坚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海燕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1-146,共6页
黄庭坚信仰佛教,爱好禅宗,受禅宗"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的语言观影响,他借鉴了禅宗一些语言表达方法用于诗歌创作,但在他的诗学思想中,讲究句法是与追求意蕴是并重的,只有在高远意境的役使驱动下,造语精工才有意义。
关键词 黄庭坚 禅宗 不立文字 不离文字 活句
下载PDF
略论禅宗的特质——“不立文字”说
12
作者 张振铎 侯玉瑛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52-56,共5页
禅宗是扎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佛教宗派,具有区别于其他教派的独有品质,它以禅悟为主要修行方式,强调的是亲身体验。强调亲身实践也就形成了禅宗"不立文字"的特质,然而"不立文字"不是说摒弃文字或脱离文字,而是指不... 禅宗是扎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佛教宗派,具有区别于其他教派的独有品质,它以禅悟为主要修行方式,强调的是亲身体验。强调亲身实践也就形成了禅宗"不立文字"的特质,然而"不立文字"不是说摒弃文字或脱离文字,而是指不过分依赖"文字"。因禅师在表达或传授其思想时,不可能完全做到抛弃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不离文字"的,而公案便是禅宗不离文字的重要佐证。由此可见,禅宗虽是不立文字,亦是不离文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不立文字 起源 含义 不离文字
下载PDF
不立文字 不离文字——浅论禅宗的语言观
13
作者 胡骄键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78-80,共3页
禅宗的语言观是其区别于其他宗派的鲜明特色之一,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即"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其形似乎截然相对,其实却是圆融会通的,若得涅透悟,二则一也。
关键词 不立文字 不离文字
下载PDF
禅宗语言中道观研究
14
作者 马永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3-86,共4页
无论是禅师还是学者,对禅宗"不立文字"之说历来争议颇多。禅宗的语言观也大体经历了从"不离文字"到"不立文字",再回到"不离文字"的阶段。究竟是两者兼顾还是绝对的"不立",取决于禅... 无论是禅师还是学者,对禅宗"不立文字"之说历来争议颇多。禅宗的语言观也大体经历了从"不离文字"到"不立文字",再回到"不离文字"的阶段。究竟是两者兼顾还是绝对的"不立",取决于禅宗的修行方式以及禅者的修养境界。禅宗认为,对宇宙真相的认识,既不立文字,又不离文字。这是禅宗对文字认识的中道原则,也是禅宗的语言特色。两者看似矛盾,实则融通无碍,互为一体。"不离文字"是认识禅理的前提条件,"不立文字"是在"不离文字"的基础上对文字的超越,是领悟文字以外禅理的终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禅理 不立文字 不离文字 语言中道观
原文传递
“翻空”的想象与“征实”的语言——从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谈起
15
作者 李成武 《泰山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165-167,共3页
文学创作是语言的艺术,同时又一刻也离不开想象。文学作品里的声与情、音(音节)与气(神气)、语言与意境、语言与性格等范畴,都是语言与想象关系的不同变形。元好问《陶然集诗序》说:“诗家圣处,不离文字,不在文字。”意即:作家语言的妙... 文学创作是语言的艺术,同时又一刻也离不开想象。文学作品里的声与情、音(音节)与气(神气)、语言与意境、语言与性格等范畴,都是语言与想象关系的不同变形。元好问《陶然集诗序》说:“诗家圣处,不离文字,不在文字。”意即:作家语言的妙处,不离文字,也不离语言。说明语言与想象的关系是文学创作的客观规律,是文学语言的中心环节。如何理解并在实践中正确把握和恰当处理两者的关系呢?从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里的有关论述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神思》 自然语言符号 逻辑思维 文学创作 不离文字 刘勰 语言形式 象思维 艺术想象 想象活动
下载PDF
石头禅风浅绎
16
作者 萧父 《船山学刊》 CSSCI 1997年第2期82-85,共4页
关键词 《参同契》 石头 禅风 中国化 文化心态 不离文字 《肇论》 语言艺术 《五灯会元》 “不可说”
下载PDF
禅宗精神的当代启示
17
作者 刘威 《法音》 2019年第11期16-17,共2页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宗派。自从唐朝创立以来,经过与儒家、道家文化的融合发展、淬炼,逐步成为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和中国精神品格的信仰样式,对中国人的哲学思维、生活方式、文化习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禅宗已成为中国乃至东亚文...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宗派。自从唐朝创立以来,经过与儒家、道家文化的融合发展、淬炼,逐步成为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和中国精神品格的信仰样式,对中国人的哲学思维、生活方式、文化习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禅宗已成为中国乃至东亚文明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源泉。禅宗有历史脉络可寻,也有众多祖庭作为其文化传承的载体,但禅的精神是什么?正如佛教所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但其文化的发展又不离文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中国化 不离文字 不立文字 祖庭 当代启示 精神品格 思想源泉 东亚文明
原文传递
试用“遮诠”法分析两首禅诗
18
作者 彭婷婷 《中国商界》 2009年第8期361-361,共1页
佛经阐释学中的'遮诠'一法很好地解决了'不立文字'和'不离文字'之间的矛盾.本文试从'遮诠'法的运用入手,分析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春杏小>一词及另外一首禅诗对'遮诠'一法的巧妙运用.
关键词 分析 巧妙运用 不立文字 不离文字 蝶恋花 阐释学 苏轼 矛盾 佛经 禅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