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涛“一画”论美学思想新探 被引量:5
1
作者 施荣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82-87,共6页
石涛的“一画”论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主要从现代美学理论的高度 ,探讨了石涛美学思想中具有现代意识的主体艺术体验论。论文认为 ,形成石涛丰富美学思想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复杂而深刻的故国黍离的遗民思想 ;二是以“造... 石涛的“一画”论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主要从现代美学理论的高度 ,探讨了石涛美学思想中具有现代意识的主体艺术体验论。论文认为 ,形成石涛丰富美学思想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复杂而深刻的故国黍离的遗民思想 ;二是以“造化”为师 ,遍游名山大川的实践艺术观 ;三是禅宗“超佛越祖”大彻大悟的至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涛 “一画”论 《画语录》 主体艺术体验论 “法自我立” 不似
下载PDF
不似似之——试论石涛山水画艺术的原创性 被引量:3
2
作者 白联晟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1-103,104,共4页
本文试以"不似似之"为切入点,立足于石涛对传统"形神论"独特的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之上,从写生、传承等方面加以论述,体现了石涛以其强烈的革新意识贯穿于山水画艺术实践始终,并形成了石涛绘画作品中独具个性魅力的笔... 本文试以"不似似之"为切入点,立足于石涛对传统"形神论"独特的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之上,从写生、传承等方面加以论述,体现了石涛以其强烈的革新意识贯穿于山水画艺术实践始终,并形成了石涛绘画作品中独具个性魅力的笔墨语言,从而揭示了石涛山水画艺术的原创性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涛 不似 原创 形神 写生 传承
原文传递
画法“关”通书法“津”——也谈石涛的一画论 被引量:1
3
作者 薛永年 《美术研究》 1988年第1期53-57,共5页
一 石涛不但是位影响久远的绘画大师,也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出入于苏东坡、倪云林,参用隶法写经,风格别具。他的行楷与隶书,或瘦劲生秀,或圆熟烂漫,或奇趣横生。齐白石并称其诗书画曰:迈古超时具别情,诗书兼善妙诸王。... 一 石涛不但是位影响久远的绘画大师,也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出入于苏东坡、倪云林,参用隶法写经,风格别具。他的行楷与隶书,或瘦劲生秀,或圆熟烂漫,或奇趣横生。齐白石并称其诗书画曰:迈古超时具别情,诗书兼善妙诸王。逋亡乱世成三绝,千古无惭一阿长。诗中所谓的诸王,当指王羲之、献之一家。妙诸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画论 书法家 不似 绘画思想 《画语录》 不似 中国书法 以书入画 象形文字 书法艺术
原文传递
写意人物画的造型设计
4
作者 赵靖 《文化产业》 2023年第25期130-132,共3页
真正意义上的水墨人物画鼻祖是北宋的石恪,其笔意纵逸苍劲,开大写意人物画之先河。其在用笔上否定描摹而提倡“书写”,在形象上反对“拘以体物”而中意“不似似之”。其中还涉及人物画的造型问题。这里所说的“造型”并非特指传统人物... 真正意义上的水墨人物画鼻祖是北宋的石恪,其笔意纵逸苍劲,开大写意人物画之先河。其在用笔上否定描摹而提倡“书写”,在形象上反对“拘以体物”而中意“不似似之”。其中还涉及人物画的造型问题。这里所说的“造型”并非特指传统人物画的造型,而是在“引西入中”的写实主义的造型手法的影响下,用笔墨表现客观物象而形成的“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意人物画 水墨人物画 石恪 不似 造型设计 客观物象 写实主义 造型手法
下载PDF
中国古代艺术形神论刍议(下) 被引量:3
5
作者 侯安智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48-51,共4页
“离形得似”与“以形写神”(上篇)相对应,构成了中国艺术形神论中的有神论一派。对此,较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的是庄子,到唐代又有了更大的发展与充实。“离形得似”的审美内涵有三:一是反对把形似作为神似的基础,不认为形似与神... “离形得似”与“以形写神”(上篇)相对应,构成了中国艺术形神论中的有神论一派。对此,较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的是庄子,到唐代又有了更大的发展与充实。“离形得似”的审美内涵有三:一是反对把形似作为神似的基础,不认为形似与神似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二是主张由内而外,以神写形,追求“不似似之”的变形效果。二是在艺术形象创造上强调以“真”为核心,侧重于主体内在精神的对象化。这在今天仍有其理论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形得 传神写照 不似 幻中求真
下载PDF
石涛画论浅议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波 《大连大学学报》 1994年第2期256-260,共5页
明朝大画家石涛的画论,极大地影响着当时的画坛和他以后各代画坛。本文论述了石涛关于“一画”、“皴法”、“似与不似”等理论。
关键词 石涛 一画 皴法 不似
下载PDF
语文教学中的模糊艺术运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徐筱红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1998年第12期27-29,共3页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在教学审美过程中,处处存在着模糊性。所谓模糊艺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在不影响学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教学重点、达到预定教学目的的前提下,用模糊、不确定的教学艺术手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思,以...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在教学审美过程中,处处存在着模糊性。所谓模糊艺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在不影响学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教学重点、达到预定教学目的的前提下,用模糊、不确定的教学艺术手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思,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模糊教学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教学艺术 语文教学 模糊艺术 教学过程 不似 诗无达诂 审美过程 教学效果 朦胧美 课堂教学
下载PDF
朦胧美略论
8
作者 昌前 昌启 《殷都学刊》 1985年第3期51-56,共6页
朦胧,是创造诗美的一种艺术手段。所谓“朦胧美”,是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在欣赏者心目中取得的“不似似之”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朦胧美 不似 轻纱 不似 珠帘 景物 诗的意境 朦胧状态 雾淞 神姿
下载PDF
石涛山水画整体性精神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索启 《作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202-203,共2页
石涛是清初成果丰硕的艺术家,也是颇为著名的美学理论家。他在山水画笔墨技法的表现及创作上主张变革和创新,其山水画创作既充分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却又不会墨守旧有法规,敢于打破成规,使得他在山水画上的成就及精神指向独树一帜。今... 石涛是清初成果丰硕的艺术家,也是颇为著名的美学理论家。他在山水画笔墨技法的表现及创作上主张变革和创新,其山水画创作既充分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却又不会墨守旧有法规,敢于打破成规,使得他在山水画上的成就及精神指向独树一帜。今天看来这种关注到山水画整体精神的艺术创造,仍然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涛 山水画性情 一画论 不似
原文传递
形神刍议: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10
作者 杨北 《美苑》 CSSCI 1996年第4期62-63,共2页
关于形神之辩证关系,原是中国哲学史上和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大学术问题。1989年版《辞海》修订本云:“形神①中国哲学术语。指形体和精神的关系。如庄子提出‘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庄子·知此游》)之说。荀子肯定有形体才... 关于形神之辩证关系,原是中国哲学史上和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大学术问题。1989年版《辞海》修订本云:“形神①中国哲学术语。指形体和精神的关系。如庄子提出‘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庄子·知此游》)之说。荀子肯定有形体才有精神。以后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发展了荀子的命题,如汉代桓谭、王充等针对汉代流行的谶纬迷信,先后提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新论·形神》),‘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论衡·论死》),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则。南北朝时期,形神问题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范缜作《神灭论》,论证‘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还用‘刃利之喻’来论证形神关系,驳斥了佛教认为人死灵魂不灭的迷信思想,基本上解决了形神关系问题。清初医学家王清任提出‘脑髓’说,一扫‘心为虑本’的传统观点。近代章炳麟则根据近代理化知识对人的生死等作了新的解释,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神观又前进了一步。②中国古代美术概念。指形体与神采。常用以评价诗文、书画。一般认为神寓于形,以形显示形象和创作主体精神、气质,神似高于形似,既要求‘形神兼备’,又可以‘离形得似。’” 美学概念的基础是哲学思想。所以,要想弄清美术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与神 “离形得 形神观 不似 形神关系 哲学思想 辩证关系 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美术史 与神
原文传递
创意与自然的和谐──姚鸣京山水画艺术新探
11
作者 王金石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2期84-86,共3页
关键词 山水画艺术 传统山水画 景物造型 山水画创作 形式美感 绘画语言 符号性 抽象绘画 不似 自然景物
下载PDF
中外文论“比较”评析之一
12
作者 黄宗高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40-47,共8页
我这里借用了“世界语”来说明中外文论中某些共同语言,包含两个方面特定含义:一是论述的观点大体一致;二是表述方式也类同。本文专就几种绕有兴趣的部分论点,作一些粗浅的评析,并一遇机会,即“借题发挥”,荒谬之处,请识者不吝指教。
关键词 外文 艺术真实 艺术作品 不似 外国文论 未来文艺 艺术感觉 “味” 相象 作家
下载PDF
不似之似似之——谈石涛山水画中的形神观美学思想
13
作者 陈秋阳 《书画世界》 2021年第7期86-87,共2页
"不似之似似之"是石涛提出的重要美学思想.石涛突破束缚,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物象,贯山川之形神,在笔墨表现中也实现了造化万物"神"与"形"的高度契合.
关键词 石涛 山水画 "不似" 形神观
下载PDF
对生命语境的强调——简议石涛“不似之似似之”
14
作者 伏晓姝 《科技信息》 2010年第33期121-121,共1页
石涛"不似之似似之"形神观念,强调艺术作品的最终目的是强调生命语境,表达作者的感情,对于后世的齐白石等大师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石涛 不似 生命语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