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内侧倒“L”形入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
作者 王富明 陈小华 隆晓涛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2期232-234,共3页
目的总结并分析应用后内侧倒"L"形入路治疗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7年3月在重庆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采用后内侧倒"L"形入路治疗累及后柱的71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 目的总结并分析应用后内侧倒"L"形入路治疗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7年3月在重庆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采用后内侧倒"L"形入路治疗累及后柱的71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29例;根据Schatzker分型,Ⅱ型3例、Ⅲ型6例、Ⅳ型14例、Ⅴ型11例、Ⅵ型37例;根据"三柱理论"分型,单纯P型2例,P+M型7例,P+L型11例,P+M+L型41例。结果 71例患者获得12~21个月的随访,平均(16.8±2.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4~24周,平均(16. 6±1.4)周;术后1年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为65°~140°,平均(114.6±6.3)°;术后Rasmussen放射学评价优良率为87.3%(62/71),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优良率为85.9%(61/71)。结论倒L形入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可以安全、有效暴露后柱,并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倒L形入路 内固定 后柱 三柱理论
下载PDF
运用“三柱”理论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 被引量:2
2
作者 徐鹏 刘延辉 +2 位作者 俞伟忠 何建新 刘心探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5年第4期447-449,共3页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复杂骨折在“三柱”理论指导下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8月-2014年5月,以“三柱”理论为基础,采用掌侧或掌背侧联合切口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25例。结果术后随访5~18个月(平均11.8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平均...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复杂骨折在“三柱”理论指导下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8月-2014年5月,以“三柱”理论为基础,采用掌侧或掌背侧联合切口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25例。结果术后随访5~18个月(平均11.8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平均掌倾角10°,尺偏角24.1°,未见桡骨轴向短缩和关节面错位。腕关节功能评分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优19例,良5例,可1例。结论运用“三柱”理论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可使骨折得到满意复位和可靠的内固定,手术方法可行,治疗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复杂骨折 三柱理论 锁定钢板
下载PDF
三柱分型理论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入路选择中的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明文义 戴海东 +2 位作者 赵进征 吴旭东 武理国 《浙江医学》 CAS 2016年第12期928-931,972,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三柱分型理论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和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0例,均为三柱骨折。其中观察组30例采取漂浮体位下前外侧入路联合膝关节后内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 目的探讨应用三柱分型理论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和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0例,均为三柱骨折。其中观察组30例采取漂浮体位下前外侧入路联合膝关节后内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对照组30例采取仰卧位下取膝前正中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负重时间早于对照组,术后创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Rasmussen评分及膝关节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根据三柱分型理论指导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采取漂浮体位联合切口,软组织损伤小,骨折手术显露充分,固定更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开始功能锻炼,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三柱分型理论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三柱分型理论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董乃健 周长嵩 《基层医学论坛》 2016年第29期4100-4102,共3页
目的研究三柱分型理论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行仰卧位下膝前正中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试验组40例... 目的研究三柱分型理论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行仰卧位下膝前正中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试验组40例,应用三柱分型理论,行漂浮体位下前外侧入路、膝关节后内侧L形入路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Rasmussen评分为(21.4±3.1)分,低于试验组的(26.2±2.7)分,治疗优良率(72.5%)低于试验组(92.5%),并发症发生率(22.5%)高于试验组(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三柱分型理论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三柱分型理论 临床疗效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三柱分型理论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魏林文 黄聿峰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32期50-52,55,共4页
目的 研究三柱理论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收治的6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三柱理论分型结果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并于患者出院后1、3、6个月及... 目的 研究三柱理论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收治的6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三柱理论分型结果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并于患者出院后1、3、6个月及1年定期复查,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1年的膝关节HSS评分。结果 65例患者中,单柱骨折42例,双柱骨折20例,三柱骨折3例。单柱骨折手术时间为(72.5±3.5)min,双柱骨折为(90.6±4.7)min,三柱骨折为(107.4±9.6)min,不同骨折分型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骨折分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单柱骨折为(83.2±1.3)分,双柱骨折为(75.3±1.2)分,三柱骨折为(71.1±1.1)分,不同的骨折分型患者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柱分型理论用于指导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确切,患者膝关节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其恢复程度仍受分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柱分型理论 胫骨平台骨折 临床效果
下载PDF
三柱分型理论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6
作者 袁志磊 《中国民康医学》 2020年第13期37-39,共3页
目的:观察三柱分型理论指导的入路方式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膝前... 目的:观察三柱分型理论指导的入路方式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膝前正中入路,观察组以三柱分型理论为指导,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和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柱分型理论指导的入路方式应用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可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和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提高治疗优良率,效果优于膝前正中入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柱分型理论 手术入路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并发症 治疗优良率
下载PDF
延期切开复位并三柱固定理论在Pilo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许胜贵 林成寿 +2 位作者 林旺 林伟民 郭卫中 《吉林医学》 CAS 2020年第12期2875-2877,共3页
目的:探讨在三柱理论指导下延期切开复位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闭合性Pilon骨折患者28例,术前均完善X线片,采用CT扫描检查行三柱分型,其中11例采用跟骨牵引,17例采用石膏外固定。根据三柱理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 目的:探讨在三柱理论指导下延期切开复位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闭合性Pilon骨折患者28例,术前均完善X线片,采用CT扫描检查行三柱分型,其中11例采用跟骨牵引,17例采用石膏外固定。根据三柱理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物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12个月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及X线结果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5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AOFAS评分标准,优19例,良8例,可1例。其中2例出现皮缘坏死,1例出现合并浅表感染,经口服抗生素及换药处理后治愈。结论:在三柱固定理论指导下的延期切开复位治疗复杂Pilon骨折,具有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ON骨折 三柱固定理论 延期切开复位 锁定钢板内固定
下载PDF
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中根据三柱分型理论选择手术入路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沈小军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第18期112-115,共4页
目的:分析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中根据三柱分型理论选择手术入路的效果。方法:在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106例患者,将其随机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根据Schatz... 目的:分析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中根据三柱分型理论选择手术入路的效果。方法:在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106例患者,将其随机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根据Schatzker法进行骨折分型,给予前侧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根据三柱分型理论进行骨折分型,给予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L型入路手术治疗。术中均使用钢板作为内固定物。之后对治疗效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不良预后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相比,P>0.05。在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方面,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预后总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中根据三柱分型理论选择手术入路的效果良好,能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患者康复的时间,降低其不良预后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三柱分型理论 手术入路
下载PDF
三柱分型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分析
9
作者 张金玉 李乐彩 +1 位作者 伦学刚 张新华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4年第29期64-65,共2页
目的:探究与分析在三柱分型理论指导下进行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7例,基于CT重建为基础的三柱分型方法分成30例三柱骨折及37例双柱骨折,全部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 目的:探究与分析在三柱分型理论指导下进行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7例,基于CT重建为基础的三柱分型方法分成30例三柱骨折及37例双柱骨折,全部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该组患者未出现切口感染、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随访后发现优48例(71.64%),良15例(22.39%),可4例(5.97%),优良率94.03%。结论:在三柱分型理论指导下进行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可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术后恢复情况较好,无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柱分型理论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三柱理论在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中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33
10
作者 鲍飞龙 刘涛 +4 位作者 高伟 胡义明 亢世杰 李清玉 程坤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研究和验证桡骨远端复杂骨折在三柱理论指导下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8年8月~2010年1月以三柱理论为基础,采用掌侧或掌背侧联合切口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6例。AO分型:C3型3例,C2型6例,C1型7例。急诊手术1例,余均在4~7 d内手术。术中植... 目的研究和验证桡骨远端复杂骨折在三柱理论指导下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8年8月~2010年1月以三柱理论为基础,采用掌侧或掌背侧联合切口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6例。AO分型:C3型3例,C2型6例,C1型7例。急诊手术1例,余均在4~7 d内手术。术中植骨2例。术中桡侧辅助固定6例,尺骨茎突固定4例,背侧辅助钢板固定2例。结果经随访2~15个月(平均6.3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照Gartland-Werley(GW)评价系统对腕部进行功能评估,本组:优13例,良3例。结论以三柱理论为指导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可使骨折得到满意的复位和可靠的内固定,防止复位丢失、避免关节僵硬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三柱理论 锁定解剖钢板
原文传递
两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C”型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27
11
作者 周德杰 田军 +1 位作者 徐军 刘财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81-486,共6页
[目的]探讨掌侧"T"型锁定加压钢板和桡背侧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桡骨远端"C"型骨折40例,采用掌侧"T&... [目的]探讨掌侧"T"型锁定加压钢板和桡背侧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桡骨远端"C"型骨折40例,采用掌侧"T"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20例,采用桡背侧双锁定加压钢板治疗20例,比较两种内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4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个月。腕关节功能按conney评分方法评价,放射学评价按改良Lidstrom-Radiographic标准评价。腕关节功能评价掌侧"T"型锁定加压钢板组优良率60%,桡背侧双锁定加压钢板组优良率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学评价掌侧"T"型锁定加压钢板组掌倾角(9.50±2.37)°,尺偏角(17.80±2.48)°,桡骨高度(9.50±2.83)mm,关节面台阶(2.00±1.30)mm;桡背侧双锁定加压钢板组掌倾角(11.05±2.06)°,尺偏角(20.10±2.34)°,桡骨高度(11.25±2.02)mm,关节面台阶(1.10±0.72)mm。两组掌倾角、尺偏角、关节面台阶、桡骨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后早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远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背侧移位桡骨远端"C"型骨折,桡背侧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方法腕关节功能恢复优于掌侧"T"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方法,桡背侧双锁定加压内固定术术后桡骨远端关节面恢复优于掌侧"T"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两种内固定方法早、远期并发症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三柱理论 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万向锁定加压掌侧双柱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被引量:26
12
作者 李建峰 赵民 +3 位作者 赵亮 刘井达 王小磊 李大村 《临床骨科杂志》 2012年第5期559-560,563,共3页
目的总结万向锁定加压掌侧双柱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临床效果。方法对3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掌侧入路,应用AO 2.4 mm桡骨远端万向锁定加压掌侧双柱接骨板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观察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 目的总结万向锁定加压掌侧双柱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临床效果。方法对3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掌侧入路,应用AO 2.4 mm桡骨远端万向锁定加压掌侧双柱接骨板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观察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Sarmiento改良的Garland&Werley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24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为92.1%。结论 AO 2.4 mm桡骨远端万向锁定加压掌侧双柱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符合三柱理论,内固定更加牢固,可早期功能锻炼,避免复位丢失,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三柱理论 锁定加压钢板
下载PDF
三柱理论指导外固定架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24
13
作者 吴同岭 侯伟东 唐向阳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7期697-700,共4页
目的探讨三柱理论指导下采用外固定架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10—2017-01在三柱理论指导下手术治疗的40例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其中18例采用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锁定钢... 目的探讨三柱理论指导下采用外固定架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10—2017-01在三柱理论指导下手术治疗的40例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其中18例采用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锁定钢板组),22例采用可调节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治疗(外固定架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末次随访时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Garland-Werley评分。结果 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6~18)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均在3个月内愈合,均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及骨萎缩。与锁定钢板组比较,外固定架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但末次随访时掌屈、旋前、旋后活动度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时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腕关节功能Garland-Werle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柱理论指导下采用外固定架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C型桡骨远端骨折 三柱理论 外固定架 锁定钢板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22
14
作者 胡波 张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62-765,共4页
[目的]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不同手术方法进行疗效评价。[方法]从2010年1月~2013年6月分别对21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双钢板或者三钢板内固定,其中男13例,女8例,根据Schatzker分型,Ⅴ型14例,Ⅵ型7例;联合采用三柱分型,骨折累及内外侧柱... [目的]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不同手术方法进行疗效评价。[方法]从2010年1月~2013年6月分别对21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双钢板或者三钢板内固定,其中男13例,女8例,根据Schatzker分型,Ⅴ型14例,Ⅵ型7例;联合采用三柱分型,骨折累及内外侧柱者11例,累及3柱者10例。三钢板固定6例,双钢板固定15例。术后根据HSS评分、Rasmussen评分以及胫骨内翻角和后倾角测量等指标,对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结果]随访时间12~21个月,平均15.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7周,平均14.2周。术后即刻,3个月,12个月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后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0~95分,平均为86.5分,膝关节总屈伸度110°~145°,平均128.5°。术后Rasmussen评分为13~18分,平均14.9分,优5例,良16例。[结论]对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和不同入路可取得满意的骨折复位效果和良好的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三柱理论 HSS评分 SCHATZKER分型
原文传递
三柱理论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立坤 孙正考 +3 位作者 于腾波 张亦军 张增方 纪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95-498,共4页
目的 探讨三柱理论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分析.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41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男26例,女15例;年龄23~56岁,平均35.7岁;按照三柱分型:双柱骨折22例,三柱骨折1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三柱理论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分析.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41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男26例,女15例;年龄23~56岁,平均35.7岁;按照三柱分型:双柱骨折22例,三柱骨折1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根据三柱理论采用合理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结果 33例患者随访12 ~ 24个月(平均17.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0~ 15周(平均14.3周),完全负重时间为12~ 16周(平均14.9周).膝关节活动度7例伸直受限,受限范围小于10°,平均活动范围121.1°(95°~133°).3例患者术后前外侧伤口裂开,经换药后愈合,未发生深部感染;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术后内侧平台后倾角平均为8°(6°~10°),外侧平台后倾角平均为6°(5°~9°).根据Rasmussen评分系统评定膝关节功能:优20例,良9例,可4例,优良率为87.9%.结论 利用三柱理论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可以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三柱理论
原文传递
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临床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曾卫平 《海南医学》 CAS 2011年第7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6例患者术前均经CT扫描及三维重建,全部采用后路和前外侧、后路和前内侧联合入路,后路小钢板和前侧锁定钢板联合固定,同时植骨。结果术后X线片检查示达到解剖复...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6例患者术前均经CT扫描及三维重建,全部采用后路和前外侧、后路和前内侧联合入路,后路小钢板和前侧锁定钢板联合固定,同时植骨。结果术后X线片检查示达到解剖复位12例,功能复位4例。1例切口皮缘坏死,经清创后愈合。16例均获12个月以上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6.5~9个月,平均7.8个月。Rasmussen评分结果:优7例,良5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7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可帮助医生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并后路小钢板固定和前侧锁定钢板联合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联合入路 三柱理论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膝关节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7
作者 姚龚 林文 +3 位作者 李敏 张鹏翼 冷云飞 于沈敏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6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患者共21例,均采用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平均...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患者共21例,均采用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5.8±4.3)岁。根据骨折AO分型,均为B型骨折,其中B1.1型8例、B2.1型6例、B2.2型4例、B3.1型3例;按三柱分型则均为外侧柱+后柱骨折。术后进行随访,并采用美国特种外侧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价患者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21例病例手术平均时间为(141±10.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91±13.4)mL。术后随访6~8个月。按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2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5.7%。2例患者出现前外侧伤口感染,经积极抗炎治疗后好转,并发症率9.52%。结论膝关节前外侧入路结合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手术视野清晰,内固定可靠且符合生物力学,术后关节功能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膝关节 三柱理论 内固定
下载PDF
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良乐 汤呈宣 杨国敬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8-150,共3页
自20世纪50年代末,椎弓根螺钉被应用于脊柱后路内固定以来,经椎弓根固定技术已成为脊柱外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内固定技术之一[1]。椎弓根是三柱理论中较强的固定点,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强大的把持力和三维控制力,能提高固定的稳定性,从... 自20世纪50年代末,椎弓根螺钉被应用于脊柱后路内固定以来,经椎弓根固定技术已成为脊柱外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内固定技术之一[1]。椎弓根是三柱理论中较强的固定点,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强大的把持力和三维控制力,能提高固定的稳定性,从而减少固定和融合节段,并避免了钩子侵入椎管的危险性.最初被应用于腰椎.后扩展至胸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弓根螺钉固定 置入技术 胸椎 脊柱后路内固定 椎弓根固定技术 内固定技术 脊柱外科 三柱理论
下载PDF
三柱理论在C3型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9
19
作者 石宇 贾宗海 +5 位作者 智丰 梁高峰 张满盈 段超鹏 贾晶 杨亚龙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年第S1期56-57,共2页
目的探讨三柱理论在C3型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中的指导意义及应用体会。方法根据腕关节三柱理论,采用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20例。结果 20例获6~20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达到骨性愈合,腕关节功能... 目的探讨三柱理论在C3型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中的指导意义及应用体会。方法根据腕关节三柱理论,采用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20例。结果 20例获6~20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达到骨性愈合,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Werley评分:优16例,良3例,可1例。结论三柱理论可有效指导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三柱理论 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器
原文传递
三柱理论固定治疗粉碎性pilon骨折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金洪 王人彦 +6 位作者 王国平 张玉良 张亚军 陈世龙 王勇 蓝国华 赵剑锋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90-1092,共3页
目的评价应用三柱理论固定治疗粉碎性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62例粉碎性pilon骨折患者,男43例,女19例;年龄21~67岁,平均45.6岁;骨折按Rfiedi—Allgower分型:Ⅱ型17例,Ⅲ型45例。术前准备后采用三柱理... 目的评价应用三柱理论固定治疗粉碎性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62例粉碎性pilon骨折患者,男43例,女19例;年龄21~67岁,平均45.6岁;骨折按Rfiedi—Allgower分型:Ⅱ型17例,Ⅲ型45例。术前准备后采用三柱理论进行三柱固定,术后积极地进行功能锻炼,根据Bourne标准评定疗效。结果59例患者术后获13~25个月(平均19.3个月)随访。9例患者术后出现踝部创口边缘张力性水疱,无发生皮肤坏死、感染及内置物异物反应;59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5~4.5个月(平均3.1个月)。术后12~25个月(平均17.3个月)取出内固定。疗效根据Bourne标准进行评定:优41例,可15例,差3例,优良率为94.9%。结论粉碎性pilon骨折根据三柱理论进行三柱确切固定,有利于踝关节的早期活动功能锻炼,获得良好功能,减少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三柱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