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流变及其美学意义 被引量:16
1
作者 杜贵晨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9-14,共6页
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构想源于先民对数字“三”的特殊认识。由先秦“卜筮不过三”、“礼以三为成”演为后世“事不过三”,中国古代小说乃有了“三复情节”现象。“三复情节”萌芽于汉魏六朝,形成于唐代,宋元时的《三国志平话... 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构想源于先民对数字“三”的特殊认识。由先秦“卜筮不过三”、“礼以三为成”演为后世“事不过三”,中国古代小说乃有了“三复情节”现象。“三复情节”萌芽于汉魏六朝,形成于唐代,宋元时的《三国志平话》至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使之发展到成熟,此后祖构者众。其美学意义在于体现了美的比例、尺度和节奏,合乎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习惯,是中国古代小说一个具体而鲜明的民族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节 中国古代小说 国志通俗演义》 国演义》 国志平话》 进” 情节模式 《红楼梦》 美学意义 流变
下载PDF
“三而一成”与中国叙事艺术述论 被引量:9
2
作者 杜贵晨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第1期50-62,共13页
"三而一成"用指中国人观念中处事的过程或成物的要素,只要是达至三次或三个的组合,就可以成功了。表现于史传、小说、戏曲等叙事的艺术,主要有"三复情节"、"三变节律"、"三极建构"、"三... "三而一成"用指中国人观念中处事的过程或成物的要素,只要是达至三次或三个的组合,就可以成功了。表现于史传、小说、戏曲等叙事的艺术,主要有"三复情节"、"三变节律"、"三极建构"、"三事话语"、"一事三结"等五种模式。五种模式各有典型,能够清楚地区别开来,但某些个案却可能同时具备不止一种模式的特征。"三而一成"诸模式是中国叙事艺术最合乎中国人审美理想的造型,同时合乎普遍的美学原理,是中国古代叙事艺术广泛应用的情节模式和一个具体而鲜明的民族特色,作为古代叙事艺术的典范,至今仍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而一成” 叙事艺术 情节 变节律” 极建构” 事话语” “一事结”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三”理念对巴金《家·春·秋》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刘福泉 王新玲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4-97,共4页
巴金自称是受外国文学影响最多的作家之一,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创作在无形中的影响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巴金的小说尤其是在长篇小说《家.春.秋》创作中就处处可见"尚三"传统的影响,形成了几种独特的创作现象:三事... 巴金自称是受外国文学影响最多的作家之一,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创作在无形中的影响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巴金的小说尤其是在长篇小说《家.春.秋》创作中就处处可见"尚三"传统的影响,形成了几种独特的创作现象:三事话语,三复情节,三变情节,三极建构,三而后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渗透融合,是巴金能够成为文学大师的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话语 情节 极建构 而后成
下载PDF
《儒林外史》的“三复情节”及其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杜贵晨 《殷都学刊》 2002年第1期87-93,共7页
《儒林外史》研究向来较少注意到它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前代小说传统的联系,其实此书暗用“三顾茅庐”之类“三复情节”模式不止一端,其用笔隐微几于使人不觉,而作品的讽刺意义因而更为深广,如马二先生游西湖是从“食色,性也”... 《儒林外史》研究向来较少注意到它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前代小说传统的联系,其实此书暗用“三顾茅庐”之类“三复情节”模式不止一端,其用笔隐微几于使人不觉,而作品的讽刺意义因而更为深广,如马二先生游西湖是从“食色,性也”角度写他内心理欲之争等。这既是前代小说“三复情节”模式的影响,更是古代礼数观念和社会上“事不过三”等重“三”的风习潜移默化的结果。这一发现使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模式的普遍性获得新的证明,也使“三复情节”概念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理论意义得到加强。这对于总结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民族特点以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论也应当能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情节 意义
下载PDF
元杂剧中的“三复”与戏剧叙事演进 被引量:1
5
作者 欧阳江琳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9-165,共7页
“三复”是民间文学一种常见的情节叙述模式。元杂剧使用“三复”的剧作比比皆是,发展出三复情节、三复表演,它们在元杂剧的组织结构、人物塑造与艺术表演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元杂剧中的“三复”呈现为一种寓变化于整齐的结构形... “三复”是民间文学一种常见的情节叙述模式。元杂剧使用“三复”的剧作比比皆是,发展出三复情节、三复表演,它们在元杂剧的组织结构、人物塑造与艺术表演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元杂剧中的“三复”呈现为一种寓变化于整齐的结构形态,是元杂剧自觉探索叙事形式的结果,不仅丰富了元杂剧自身美学结构形态,而且促成了演剧与叙事的结合,有力推动了戏剧叙事体制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情节 表演 结构形态 叙事演进
原文传递
浅论《聊斋志异》的“三复情节”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文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24-26,共3页
本文根据杜贵晨先生的“三复情节”理论,列举了《聊斋志异》中运用“三复情节”的诸多例子,分析了它在作品中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并指出了《聊斋志异》暗用这一理论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 《聊斋志异》 情节 杜贵晨 艺术 古典小说
下载PDF
论《红楼梦》的“三复情节” 被引量:1
7
作者 梁雁 《泰安师专学报》 2002年第4期66-68,共3页
“三复情节”是杜贵晨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提出的理论概念 ,“三复情节”在《红楼梦》中有多方面新鲜别致的运用 ,不仅发展了传统“三复情节”的叙事技巧 ,更增强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三复情节”的研究进一步... “三复情节”是杜贵晨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提出的理论概念 ,“三复情节”在《红楼梦》中有多方面新鲜别致的运用 ,不仅发展了传统“三复情节”的叙事技巧 ,更增强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三复情节”的研究进一步说明 ,“三复情节”是“以全民族的眼睛去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情节" 古代小说 叙事理论 人物形象
下载PDF
试论明清章回小说中神秘数字“三”的使用
8
作者 聂小雪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18-120,共3页
通过对明清章回小说代表作中神秘数字"三"的使用情况分析,探寻出神秘数字"三"在小说作者的叙事话语、结构情节、塑造人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探寻其深层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 神秘数字“ 事话语 情节 人物形象塑造
下载PDF
“三”与《红楼梦》中人物关系
9
作者 裴雪莱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10期105-106,共2页
《红楼梦》是谜一样的梦,处处笼罩在梦的预言当中。因其人物乃至整个贾府、整个社会的命运都处于某种规律的支配之下。概而言之,即"平衡→打破平衡→恢复平衡"的普遍规律。如果试图把《红楼梦》中几位人物的命运轨迹与数字&qu... 《红楼梦》是谜一样的梦,处处笼罩在梦的预言当中。因其人物乃至整个贾府、整个社会的命运都处于某种规律的支配之下。概而言之,即"平衡→打破平衡→恢复平衡"的普遍规律。如果试图把《红楼梦》中几位人物的命运轨迹与数字"三"结合起来分析,我们当能有新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节 而一成 级建构
原文传递
试论《醒世姻缘传》之原始文化因素及以“三复情节”模式为重要特征的深层结构机制
10
作者 施文斐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年第5期54-67,共14页
该文以杜贵晨先生的"文学数理批评"理论为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论证了"三复情节"模式是《醒世姻缘传》深层结构机制的重要特征。同时从神秘数字"三"的数理内涵,即极数、礼数、定数入手,对该文本中的三复情... 该文以杜贵晨先生的"文学数理批评"理论为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论证了"三复情节"模式是《醒世姻缘传》深层结构机制的重要特征。同时从神秘数字"三"的数理内涵,即极数、礼数、定数入手,对该文本中的三复情节加以分类,并提炼出三复情节的一个变体,即"三事一结"模式,以期能为"文学数理批评"理论做一点有益的补充。在此基础之上,论述了定数"三"的分界点意义之于人物命运的走向以及小说文本中宿命论色彩的形成所发挥的深层作用。最后,从定数"三"、宿命论、阴阳秩序这一原始文化因素的角度出发,为《醒世姻缘传》创作主旨问题的探讨提供一个富于启发性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节 宿命论 定数“ 命运走向 阴阳秩序
下载PDF
古代小说与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新探索
11
作者 蔚然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80-81,共2页
杜贵晨学术新作《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详尽考辨,探讨古代小说的某些规律,把理论思辨与直觉感悟相会通,力求构建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古典小说理论,在多方面均给读者带来新的收获。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古代小说 传统文化 情节 家庭小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