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1
篇文章
<
1
2
…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历代辞赋总汇》前言
被引量:
8
1
作者
马积高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9-55,共7页
本文首先论述了辞赋这种文学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及主要贡献 ,历代文人对辞赋创作的重视。然后介绍了汉以后各代辑录整理辞赋的概况。最后对编集《历代辞赋总汇》作了说明。
关键词
历代辞赋
总汇
辑录整理
七
体
对问
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称谓调遣见匠心——汉代七体赋管窥
被引量:
6
2
作者
孙晶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18-123,共6页
汉代七体赋是一种因袭较重的作品 ,但在主客称谓上却能匠心独运 ,推陈出新。本文即从主客称谓入手 ,分析其由现实向虚拟的转变 ,认为《七发》的宾主关系实为战国时期士人帝王师情结的余绪 ;东汉基本道家化的主客称谓则凝聚了先秦以来道...
汉代七体赋是一种因袭较重的作品 ,但在主客称谓上却能匠心独运 ,推陈出新。本文即从主客称谓入手 ,分析其由现实向虚拟的转变 ,认为《七发》的宾主关系实为战国时期士人帝王师情结的余绪 ;东汉基本道家化的主客称谓则凝聚了先秦以来道家式的审美体验 ,与两汉之际隐逸之风关系密切 ,是文学招隐主题的一种外化方式。最后从文学创作因袭与超越的角度 ,分析了张衡《七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谓
汉代
七
体
赋
隐逸
招隐
文学创作
文学评论
原文传递
“七体”文三说
被引量:
4
3
作者
熊良智
XIONG
Liang-zhi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0-52,共3页
“七体”是继枚乘《七发》而产生的一种文体 ,从古到今 ,人们都对它的文体特征、源流演变有不少的讨论。但是不少观点望文生义 ,甚至以讹传讹 ,本文为此作了正本清源的梳理。
关键词
《
七
发》
《
七
谏》
《
七
哀》
'
七
体
'
源流
古代文学
辞赋
文
体
特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七体的形成和演进
被引量:
4
4
作者
宋志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71-74,共4页
七体是赋的分支 ,具有与其它赋类相区别的特点 ,其基本体制由西汉枚乘《七发》确立。七体在其流变过程中 ,招隐取代问疾成为题材上的突破 ,仕隐之辩为文人表述个人情性、价值取舍及德政标准提供了合适的途径。
关键词
七
体
形成
演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文选》“七”看七体题材内容之演变
被引量:
4
5
作者
孙津华
《中国韵文学刊》
2005年第4期52-55,共4页
《文选》中所收三篇“七”体,主题上表现出从“问疾”到“招隐”的演化;而每篇各小节也不断有新的题材因子融入,从而使文人价值标准的变化、文学观念的演进、政治思想的变迁对作品的影响和制约,作品对现实的艺术化反映等都能在这三篇“...
《文选》中所收三篇“七”体,主题上表现出从“问疾”到“招隐”的演化;而每篇各小节也不断有新的题材因子融入,从而使文人价值标准的变化、文学观念的演进、政治思想的变迁对作品的影响和制约,作品对现实的艺术化反映等都能在这三篇“七”体中得到很好的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
七
体
主题内容
演变
题材
文学观念
价值标准
政治思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七体:文体演变的缩影
被引量:
2
6
作者
李士彪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2000年第5期83-85,共3页
七体的演变过程表明文体是文学发展的产物 ,其自身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种文体的独立与否 ,跟它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同时还受到文化心理。
关键词
七
体
文
体
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七体”题材的突破与创新——唐后“七体”创作管窥
被引量:
3
7
作者
孙津华
《中国韵文学刊》
2008年第4期47-51,共5页
七体在汉魏六朝的创作达到了顶峰,创造了"问疾"和"招隐"的七体传统题材。唐及后世七体的创作数量虽然萎缩,但却开拓出了以柳宗元《晋问》和以袁桷《七观》为代表的"都邑风土"和"谈艺论学"新的...
七体在汉魏六朝的创作达到了顶峰,创造了"问疾"和"招隐"的七体传统题材。唐及后世七体的创作数量虽然萎缩,但却开拓出了以柳宗元《晋问》和以袁桷《七观》为代表的"都邑风土"和"谈艺论学"新的题材领域,打破了陈陈相因的模拟,理应受到后世研究者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
体
题材
突破
都邑风土
谈艺论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方朔《七谏》及其与“九体”之关系
被引量:
2
8
作者
侯少博
高长山
《华夏文化论坛》
CSSCI
2017年第2期87-95,共9页
东方朔《七谏》取'七体'之体式,又吸收'吊屈原'及'哀时命'的主题以成篇。其各章相对独立、自拟标题,这一创作形式成为拟骚文学的重要范式,被王褒《九怀》、刘向《九叹》所吸收。随着屈原《九章》的编定,两汉士...
东方朔《七谏》取'七体'之体式,又吸收'吊屈原'及'哀时命'的主题以成篇。其各章相对独立、自拟标题,这一创作形式成为拟骚文学的重要范式,被王褒《九怀》、刘向《九叹》所吸收。随着屈原《九章》的编定,两汉士人拟骚之作遂由七章改为九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九体'。《七谏》虽然仅列七章,但其在内容和形式上对'九体'多有开创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七
谏》
九
体
七
体
拟骚
原文传递
北京大学藏汉简《反淫》篇与七体
被引量:
3
9
作者
常昭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46-51,共6页
北京大学藏汉简中的《反淫》一篇从形式上看属于赋体文献。《反淫》的面世在辞赋史上意义重大。由"五"到"七"数理的变化透露出早期赋体文学发展的脉络。"七体"的论述方式,适应了汉代大赋追求叙事全面、...
北京大学藏汉简中的《反淫》一篇从形式上看属于赋体文献。《反淫》的面世在辞赋史上意义重大。由"五"到"七"数理的变化透露出早期赋体文学发展的脉络。"七体"的论述方式,适应了汉代大赋追求叙事全面、气魄宏大的审美要求。《反淫》所设主客二者为虚无飘渺的形象,其问答实为人的两面性进行心理斗争的过程,借以展示人内心的丰富复杂以及自我理性成长的自豪感。《反淫》为"七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汉简
辞赋
《反淫》
七
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文献著录看“七体”的演变
被引量:
1
10
作者
孙津华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70-74,共5页
"七"在中国古代文体史上立为一体,由来已久,其文体地位在古代史书、类书、书目等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著录;随着创作的发展变化,七体在后世总集中的归类及收录范围有所变化,据此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七体的文体属性和发展演变,也可看...
"七"在中国古代文体史上立为一体,由来已久,其文体地位在古代史书、类书、书目等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著录;随着创作的发展变化,七体在后世总集中的归类及收录范围有所变化,据此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七体的文体属性和发展演变,也可看出文体分类及演变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
体
文献著录
归类变化
文
体
演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建立汉赋散化体制的枚乘赋风
11
作者
阮忠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25-30,共6页
骚赋出,衣被辞人,产生纵贯两汉的骚赋之流。这种情形并非仅限于骚赋,两汉文人善寻楷模,以之为启我的创作规范,倒不在意继承乃为创新。西汉赋家中,枚乘率先获得这种殊遇,他的《七发》问世,继作者接踵摩肩,形成所谓的“七体”。三国时,被...
骚赋出,衣被辞人,产生纵贯两汉的骚赋之流。这种情形并非仅限于骚赋,两汉文人善寻楷模,以之为启我的创作规范,倒不在意继承乃为创新。西汉赋家中,枚乘率先获得这种殊遇,他的《七发》问世,继作者接踵摩肩,形成所谓的“七体”。三国时,被人誉为“才高八斗”的曹子建还在说:“昔枚乘作《七发》,傅毅作《七激》,张衡作《七辩》,崔驷作《七依》,辞各美丽,余有慕之焉。遂作《七启》,并命王粲作焉”(《七启序》)。他未能遍举汉人的“七体”之制,但就此而论,也足以看出《七发》在文坛上的深远影响。今传枚乘的赋,《七发》外尚有《梁王菟园赋》、《柳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七
发》
骚赋
七
启
汉赋
崔驷
七
激
七
体
辞人
梁王菟园赋
柳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招隐与遁世——“七”体和“设论”交映下的东汉文人心态
被引量:
2
12
作者
王允亮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6-168,共3页
东汉文坛上,"七"体和"设论"是创作很兴盛的两类文体,但这两类文体的主题倾向却是相反的。"七"体自西汉枚乘创立,到东汉时主题已经变为招隐;"设论"自西汉东方朔创立,到东汉时主题日趋遁世。这...
东汉文坛上,"七"体和"设论"是创作很兴盛的两类文体,但这两类文体的主题倾向却是相反的。"七"体自西汉枚乘创立,到东汉时主题已经变为招隐;"设论"自西汉东方朔创立,到东汉时主题日趋遁世。这两类文体创作的兴盛,显示了东汉文人思想上的矛盾性,这是由东汉国力的强盛和儒学的发达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
体
设论
文人心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枚乘作《笙赋》说质疑
被引量:
2
13
作者
程章灿
张巍
《古典文献研究》
2004年第1期227-232,共6页
《文选》卷十八收载马融《长笛赋》,其序有云:"追慕王子渊枚乘刘伯康傅武仲等箫琴笙颂,唯笛独无,故聊复备数,作《长笛赋》。"李善注云:"王子渊作《洞箫赋》,枚乘未详所作,以序言之,当为《笙赋》。《文章志》曰:‘刘玄,...
《文选》卷十八收载马融《长笛赋》,其序有云:"追慕王子渊枚乘刘伯康傅武仲等箫琴笙颂,唯笛独无,故聊复备数,作《长笛赋》。"李善注云:"王子渊作《洞箫赋》,枚乘未详所作,以序言之,当为《笙赋》。《文章志》曰:‘刘玄,字伯康,明帝时,官至中大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赋
洞箫赋
笙赋
中大夫
《文选》
傅毅
君子阳阳
《
七
发》
七
体
赋史
原文传递
论唐前七体文骈偶句式的生成
被引量:
2
14
作者
林家骊
汪妍青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0-198,共9页
唐前七体文骈偶句式的表现方式依句式长短大致可拟分为五类。每一类骈偶句式又因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的异同而呈现出多种样式。骈偶句式的生成原理则与各类句式序列规律的构建相关。而对句序意脉承接方式的多层次探索与对七体文的文体功...
唐前七体文骈偶句式的表现方式依句式长短大致可拟分为五类。每一类骈偶句式又因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的异同而呈现出多种样式。骈偶句式的生成原理则与各类句式序列规律的构建相关。而对句序意脉承接方式的多层次探索与对七体文的文体功能及篇体结构的适应则是促成唐前七体文骈俪化进程的主要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
体
骈偶句式
表现方式
生成原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陈山毓《赋略》及其赋学观
被引量:
1
15
作者
冷卫国
踪凡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0-132,共3页
《赋略》是一部将选赋、论赋与辑录赋学资料相结合的赋学专著。该书陈氏自序是一篇精粹的赋学论文,从裁、轴、气、情、神五个方面来探讨赋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绪言》辑录历代的赋论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分成五个部分来加以编排,藉以表达著...
《赋略》是一部将选赋、论赋与辑录赋学资料相结合的赋学专著。该书陈氏自序是一篇精粹的赋学论文,从裁、轴、气、情、神五个方面来探讨赋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绪言》辑录历代的赋论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分成五个部分来加以编排,藉以表达著者的赋学思想;《列传》专门辑录历代赋家的传记资料,内容丰富,颇便读者;正篇与外篇选录先秦至明代的著名赋作,兼及七体、颂体、楚辞体,偶作评点,颇有识见。在明代未年的学术著作中,《赋略》对赋文学进行了最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其编纂体例及学术观点都值得后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学
基本理论问题
《绪言》
传记资料
学术著作
全面系统
学术观点
编纂
体
例
辑录
楚辞
体
历代
明代
赋论
赋家
赋作
七
体
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反”体——以北京大学藏汉简《反淫》为例
被引量:
1
16
作者
常昭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7-153,共7页
"反"体是中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一种文体,文章的逻辑方式强调返回到事物的源头加以反思或批判。北京大学藏汉简《反淫》的面世标志着"反"体赋作的产生时间又向前推进了一百多年。《反淫》开创了辞赋创作的新形式,...
"反"体是中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一种文体,文章的逻辑方式强调返回到事物的源头加以反思或批判。北京大学藏汉简《反淫》的面世标志着"反"体赋作的产生时间又向前推进了一百多年。《反淫》开创了辞赋创作的新形式,代表着汉赋逐步走向丰富繁荣的新阶段,在辞赋史上意义重大。《反淫》一文为"反"体的创始文体文本,扬雄的《反离骚》属"反"体的次生文体文本。《反淫》篇题即表明随着脉理慢慢返回去寻找源头来遏止人们过剩的物欲追求,与《七发》在创作旨意上有区别,不可简单视为七体。古代辞赋史上存在的"反"体文,大多遵循着反其道而行之的为文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
汉简
《反淫》
七
体
“反”
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所存两汉文考论
被引量:
1
17
作者
林家骊
汪妍青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54-62,共9页
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所录两汉文,具有较高的史学与文学价值,有整篇可补入严辑《全汉文》与《全后汉文》之文,亦可补足严辑全两汉文中断章残句之文,并可与严辑互校文字之误、互定脱衍之文,补严辑缺漏之字,校正严辑文字、时间及颠倒...
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所录两汉文,具有较高的史学与文学价值,有整篇可补入严辑《全汉文》与《全后汉文》之文,亦可补足严辑全两汉文中断章残句之文,并可与严辑互校文字之误、互定脱衍之文,补严辑缺漏之字,校正严辑文字、时间及颠倒之误。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所存录崔骃四巡颂、王粲《七释》等"颂体"文与"七体"文,不仅能校正严辑讹误、顺通文本之意,更能进一步还原文本写作的历史现场,同时在文本的互校与补遗中发现关键性的原创问题,推进"颂体"与"七体"的写作与研究进程,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作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馆词林》
校订
颂
体
七
体
原文传递
建安七体的发展
18
作者
马黎丽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72-80,共9页
建安七体较汉代七体,在知识与文采方面均有丰富和超越。王粲《七释》与曹植《七启》在名物的种类和相关知识方面予以拓展,引入歌舞表演等新的题材因素,展现出建安赋家的博物修养。王粲《七释》思想观点和说理论证的技巧较汉代七体有较...
建安七体较汉代七体,在知识与文采方面均有丰富和超越。王粲《七释》与曹植《七启》在名物的种类和相关知识方面予以拓展,引入歌舞表演等新的题材因素,展现出建安赋家的博物修养。王粲《七释》思想观点和说理论证的技巧较汉代七体有较大发展。曹植《七启》注重文学趣味的营造和表现,赋名物以美感和趣味,运用具有神话色彩的想象和意象,展现出较高的文学性。建安七体较汉代七体的发展,是赋家之政治追求及博物风气与文学表达手段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安
七
体
《
七
释》
《
七
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七发》结构模式之渊源及其演变
被引量:
1
19
作者
路成文
《文史知识》
2000年第9期110-114,共5页
七体简称“七”,是一种完全基于模拟机制的文体,它的成立乃在于后世文人惊羡于枚乘《七发》的巨丽,因而纷纷效仿,最后竟成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一体。《七发》
关键词
《
七
发》
枚乘
七
体
文学史
文人
文
体
一
体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成立
渊源
原文传递
建安七体文论析
被引量:
1
20
作者
朱秀敏
宋金民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33-136,152,共5页
七体自枚乘《七发》首创之后,作者继踵。建安七体文皆是虚构一主一客问答的招隐型作品,但它们并不是简单的模拟之作,在思想倾向上,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却也体现出当时对刑名之学的重视;在情感倾向上,作者的情感已由讽谏转向颂美,名为招...
七体自枚乘《七发》首创之后,作者继踵。建安七体文皆是虚构一主一客问答的招隐型作品,但它们并不是简单的模拟之作,在思想倾向上,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却也体现出当时对刑名之学的重视;在情感倾向上,作者的情感已由讽谏转向颂美,名为招隐,实为自招,并成为激励士人的劝仕之作;在艺术技巧上,注重语句的对仗工整,讲究音律的和谐,用典成分增多,体现出较强的骈化趋势。总之,建安七体文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受到了那个时代社会风气和政治背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安
七
体
思想倾向
情感倾向
艺术技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历代辞赋总汇》前言
被引量:
8
1
作者
马积高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9-55,共7页
文摘
本文首先论述了辞赋这种文学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及主要贡献 ,历代文人对辞赋创作的重视。然后介绍了汉以后各代辑录整理辞赋的概况。最后对编集《历代辞赋总汇》作了说明。
关键词
历代辞赋
总汇
辑录整理
七
体
对问
体
Keywords
cifu in successive dynasties confluence compile and arrange Qiti the form of inquiry
分类号
I207.3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称谓调遣见匠心——汉代七体赋管窥
被引量:
6
2
作者
孙晶
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18-123,共6页
文摘
汉代七体赋是一种因袭较重的作品 ,但在主客称谓上却能匠心独运 ,推陈出新。本文即从主客称谓入手 ,分析其由现实向虚拟的转变 ,认为《七发》的宾主关系实为战国时期士人帝王师情结的余绪 ;东汉基本道家化的主客称谓则凝聚了先秦以来道家式的审美体验 ,与两汉之际隐逸之风关系密切 ,是文学招隐主题的一种外化方式。最后从文学创作因袭与超越的角度 ,分析了张衡《七辩》
关键词
称谓
汉代
七
体
赋
隐逸
招隐
文学创作
文学评论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七体”文三说
被引量:
4
3
作者
熊良智
XIONG
Liang-zhi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0-52,共3页
文摘
“七体”是继枚乘《七发》而产生的一种文体 ,从古到今 ,人们都对它的文体特征、源流演变有不少的讨论。但是不少观点望文生义 ,甚至以讹传讹 ,本文为此作了正本清源的梳理。
关键词
《
七
发》
《
七
谏》
《
七
哀》
'
七
体
'
源流
古代文学
辞赋
文
体
特征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七体的形成和演进
被引量:
4
4
作者
宋志民
机构
长沙教育学院中文系
出处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71-74,共4页
文摘
七体是赋的分支 ,具有与其它赋类相区别的特点 ,其基本体制由西汉枚乘《七发》确立。七体在其流变过程中 ,招隐取代问疾成为题材上的突破 ,仕隐之辩为文人表述个人情性、价值取舍及德政标准提供了合适的途径。
关键词
七
体
形成
演进
Keywords
The 'Qi' style
formation
evolution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文选》“七”看七体题材内容之演变
被引量:
4
5
作者
孙津华
机构
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中国韵文学刊》
2005年第4期52-55,共4页
文摘
《文选》中所收三篇“七”体,主题上表现出从“问疾”到“招隐”的演化;而每篇各小节也不断有新的题材因子融入,从而使文人价值标准的变化、文学观念的演进、政治思想的变迁对作品的影响和制约,作品对现实的艺术化反映等都能在这三篇“七”体中得到很好的展示。
关键词
《文选》
七
体
主题内容
演变
题材
文学观念
价值标准
政治思想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七体:文体演变的缩影
被引量:
2
6
作者
李士彪
机构
山东大学古籍所
出处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2000年第5期83-85,共3页
文摘
七体的演变过程表明文体是文学发展的产物 ,其自身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种文体的独立与否 ,跟它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同时还受到文化心理。
关键词
七
体
文
体
文学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七体”题材的突破与创新——唐后“七体”创作管窥
被引量:
3
7
作者
孙津华
机构
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
出处
《中国韵文学刊》
2008年第4期47-51,共5页
文摘
七体在汉魏六朝的创作达到了顶峰,创造了"问疾"和"招隐"的七体传统题材。唐及后世七体的创作数量虽然萎缩,但却开拓出了以柳宗元《晋问》和以袁桷《七观》为代表的"都邑风土"和"谈艺论学"新的题材领域,打破了陈陈相因的模拟,理应受到后世研究者的关注。
关键词
七
体
题材
突破
都邑风土
谈艺论学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方朔《七谏》及其与“九体”之关系
被引量:
2
8
作者
侯少博
高长山
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华夏文化论坛》
CSSCI
2017年第2期87-95,共9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两周乐政与乐官的文学活动研究”(项目编号:15CZW011)阶段性成果
文摘
东方朔《七谏》取'七体'之体式,又吸收'吊屈原'及'哀时命'的主题以成篇。其各章相对独立、自拟标题,这一创作形式成为拟骚文学的重要范式,被王褒《九怀》、刘向《九叹》所吸收。随着屈原《九章》的编定,两汉士人拟骚之作遂由七章改为九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九体'。《七谏》虽然仅列七章,但其在内容和形式上对'九体'多有开创之功。
关键词
《
七
谏》
九
体
七
体
拟骚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北京大学藏汉简《反淫》篇与七体
被引量:
3
9
作者
常昭
机构
济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46-51,共6页
文摘
北京大学藏汉简中的《反淫》一篇从形式上看属于赋体文献。《反淫》的面世在辞赋史上意义重大。由"五"到"七"数理的变化透露出早期赋体文学发展的脉络。"七体"的论述方式,适应了汉代大赋追求叙事全面、气魄宏大的审美要求。《反淫》所设主客二者为虚无飘渺的形象,其问答实为人的两面性进行心理斗争的过程,借以展示人内心的丰富复杂以及自我理性成长的自豪感。《反淫》为"七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关键词
北大汉简
辞赋
《反淫》
七
体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文献著录看“七体”的演变
被引量:
1
10
作者
孙津华
机构
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
出处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70-74,共5页
文摘
"七"在中国古代文体史上立为一体,由来已久,其文体地位在古代史书、类书、书目等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著录;随着创作的发展变化,七体在后世总集中的归类及收录范围有所变化,据此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七体的文体属性和发展演变,也可看出文体分类及演变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
七
体
文献著录
归类变化
文
体
演变
Keywords
Qi Genre
document records
classification change
genre evolution
分类号
I209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建立汉赋散化体制的枚乘赋风
11
作者
阮忠
出处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25-30,共6页
文摘
骚赋出,衣被辞人,产生纵贯两汉的骚赋之流。这种情形并非仅限于骚赋,两汉文人善寻楷模,以之为启我的创作规范,倒不在意继承乃为创新。西汉赋家中,枚乘率先获得这种殊遇,他的《七发》问世,继作者接踵摩肩,形成所谓的“七体”。三国时,被人誉为“才高八斗”的曹子建还在说:“昔枚乘作《七发》,傅毅作《七激》,张衡作《七辩》,崔驷作《七依》,辞各美丽,余有慕之焉。遂作《七启》,并命王粲作焉”(《七启序》)。他未能遍举汉人的“七体”之制,但就此而论,也足以看出《七发》在文坛上的深远影响。今传枚乘的赋,《七发》外尚有《梁王菟园赋》、《柳赋》。
关键词
《
七
发》
骚赋
七
启
汉赋
崔驷
七
激
七
体
辞人
梁王菟园赋
柳赋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招隐与遁世——“七”体和“设论”交映下的东汉文人心态
被引量:
2
12
作者
王允亮
机构
郑州大学文学院
出处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6-168,共3页
文摘
东汉文坛上,"七"体和"设论"是创作很兴盛的两类文体,但这两类文体的主题倾向却是相反的。"七"体自西汉枚乘创立,到东汉时主题已经变为招隐;"设论"自西汉东方朔创立,到东汉时主题日趋遁世。这两类文体创作的兴盛,显示了东汉文人思想上的矛盾性,这是由东汉国力的强盛和儒学的发达引起的。
关键词
七
体
设论
文人心态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枚乘作《笙赋》说质疑
被引量:
2
13
作者
程章灿
张巍
出处
《古典文献研究》
2004年第1期227-232,共6页
文摘
《文选》卷十八收载马融《长笛赋》,其序有云:"追慕王子渊枚乘刘伯康傅武仲等箫琴笙颂,唯笛独无,故聊复备数,作《长笛赋》。"李善注云:"王子渊作《洞箫赋》,枚乘未详所作,以序言之,当为《笙赋》。《文章志》曰:‘刘玄,字伯康,明帝时,官至中大夫。
关键词
笛赋
洞箫赋
笙赋
中大夫
《文选》
傅毅
君子阳阳
《
七
发》
七
体
赋史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唐前七体文骈偶句式的生成
被引量:
2
14
作者
林家骊
汪妍青
机构
浙江大学中文系
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0-198,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6AZW005)
文摘
唐前七体文骈偶句式的表现方式依句式长短大致可拟分为五类。每一类骈偶句式又因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的异同而呈现出多种样式。骈偶句式的生成原理则与各类句式序列规律的构建相关。而对句序意脉承接方式的多层次探索与对七体文的文体功能及篇体结构的适应则是促成唐前七体文骈俪化进程的主要动因。
关键词
七
体
骈偶句式
表现方式
生成原理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陈山毓《赋略》及其赋学观
被引量:
1
15
作者
冷卫国
踪凡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出处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0-132,共3页
文摘
《赋略》是一部将选赋、论赋与辑录赋学资料相结合的赋学专著。该书陈氏自序是一篇精粹的赋学论文,从裁、轴、气、情、神五个方面来探讨赋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绪言》辑录历代的赋论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分成五个部分来加以编排,藉以表达著者的赋学思想;《列传》专门辑录历代赋家的传记资料,内容丰富,颇便读者;正篇与外篇选录先秦至明代的著名赋作,兼及七体、颂体、楚辞体,偶作评点,颇有识见。在明代未年的学术著作中,《赋略》对赋文学进行了最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其编纂体例及学术观点都值得后人借鉴。
关键词
赋学
基本理论问题
《绪言》
传记资料
学术著作
全面系统
学术观点
编纂
体
例
辑录
楚辞
体
历代
明代
赋论
赋家
赋作
七
体
文学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G212 [文化科学—新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反”体——以北京大学藏汉简《反淫》为例
被引量:
1
16
作者
常昭
机构
济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7-153,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简帛文学文献集成及综合研究"(15ZDB06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文学研究"(17YJA751004)
文摘
"反"体是中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一种文体,文章的逻辑方式强调返回到事物的源头加以反思或批判。北京大学藏汉简《反淫》的面世标志着"反"体赋作的产生时间又向前推进了一百多年。《反淫》开创了辞赋创作的新形式,代表着汉赋逐步走向丰富繁荣的新阶段,在辞赋史上意义重大。《反淫》一文为"反"体的创始文体文本,扬雄的《反离骚》属"反"体的次生文体文本。《反淫》篇题即表明随着脉理慢慢返回去寻找源头来遏止人们过剩的物欲追求,与《七发》在创作旨意上有区别,不可简单视为七体。古代辞赋史上存在的"反"体文,大多遵循着反其道而行之的为文方式。
关键词
北京大学
汉简
《反淫》
七
体
“反”
体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所存两汉文考论
被引量:
1
17
作者
林家骊
汪妍青
机构
浙江树人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出处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54-62,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6AZW005)
文摘
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所录两汉文,具有较高的史学与文学价值,有整篇可补入严辑《全汉文》与《全后汉文》之文,亦可补足严辑全两汉文中断章残句之文,并可与严辑互校文字之误、互定脱衍之文,补严辑缺漏之字,校正严辑文字、时间及颠倒之误。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所存录崔骃四巡颂、王粲《七释》等"颂体"文与"七体"文,不仅能校正严辑讹误、顺通文本之意,更能进一步还原文本写作的历史现场,同时在文本的互校与补遗中发现关键性的原创问题,推进"颂体"与"七体"的写作与研究进程,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作深入探讨。
关键词
《文馆词林》
校订
颂
体
七
体
Keywords
Wenguan Cilin
correction
Song Ti
Qi Ti
分类号
G256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建安七体的发展
18
作者
马黎丽
机构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出处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72-80,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3XZW009)。
文摘
建安七体较汉代七体,在知识与文采方面均有丰富和超越。王粲《七释》与曹植《七启》在名物的种类和相关知识方面予以拓展,引入歌舞表演等新的题材因素,展现出建安赋家的博物修养。王粲《七释》思想观点和说理论证的技巧较汉代七体有较大发展。曹植《七启》注重文学趣味的营造和表现,赋名物以美感和趣味,运用具有神话色彩的想象和意象,展现出较高的文学性。建安七体较汉代七体的发展,是赋家之政治追求及博物风气与文学表达手段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关键词
建安
七
体
《
七
释》
《
七
启》
Keywords
Jian’an
Seven Style
Qi Shi
Qi Qi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七发》结构模式之渊源及其演变
被引量:
1
19
作者
路成文
机构
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史知识》
2000年第9期110-114,共5页
文摘
七体简称“七”,是一种完全基于模拟机制的文体,它的成立乃在于后世文人惊羡于枚乘《七发》的巨丽,因而纷纷效仿,最后竟成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一体。《七发》
关键词
《
七
发》
枚乘
七
体
文学史
文人
文
体
一
体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成立
渊源
分类号
K892 [历史地理—民俗学]
I206.2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建安七体文论析
被引量:
1
20
作者
朱秀敏
宋金民
机构
怀化学院中文系
出处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33-136,152,共5页
基金
湖南省社科基金"地域文化视阈中的湖南竹枝词研究"(12YBB206)
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文摘
七体自枚乘《七发》首创之后,作者继踵。建安七体文皆是虚构一主一客问答的招隐型作品,但它们并不是简单的模拟之作,在思想倾向上,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却也体现出当时对刑名之学的重视;在情感倾向上,作者的情感已由讽谏转向颂美,名为招隐,实为自招,并成为激励士人的劝仕之作;在艺术技巧上,注重语句的对仗工整,讲究音律的和谐,用典成分增多,体现出较强的骈化趋势。总之,建安七体文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受到了那个时代社会风气和政治背景的影响。
关键词
建安
七
体
思想倾向
情感倾向
艺术技巧
Keywords
Jian' an
the Qi (seven) style
mentality
affective tone
artistry
分类号
I207.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历代辞赋总汇》前言
马积高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称谓调遣见匠心——汉代七体赋管窥
孙晶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2
6
原文传递
3
“七体”文三说
熊良智
XIONG
Liang-zhi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七体的形成和演进
宋志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从《文选》“七”看七体题材内容之演变
孙津华
《中国韵文学刊》
2005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七体:文体演变的缩影
李士彪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200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七体”题材的突破与创新——唐后“七体”创作管窥
孙津华
《中国韵文学刊》
200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东方朔《七谏》及其与“九体”之关系
侯少博
高长山
《华夏文化论坛》
CSSCI
2017
2
原文传递
9
北京大学藏汉简《反淫》篇与七体
常昭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从文献著录看“七体”的演变
孙津华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建立汉赋散化体制的枚乘赋风
阮忠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招隐与遁世——“七”体和“设论”交映下的东汉文人心态
王允亮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枚乘作《笙赋》说质疑
程章灿
张巍
《古典文献研究》
2004
2
原文传递
14
论唐前七体文骈偶句式的生成
林家骊
汪妍青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陈山毓《赋略》及其赋学观
冷卫国
踪凡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论“反”体——以北京大学藏汉简《反淫》为例
常昭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所存两汉文考论
林家骊
汪妍青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7
1
原文传递
18
建安七体的发展
马黎丽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论《七发》结构模式之渊源及其演变
路成文
《文史知识》
2000
1
原文传递
20
建安七体文论析
朱秀敏
宋金民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5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