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三生空间”演变特征、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7
1
作者 孔冬艳 陈会广 吴孔森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16-1135,共20页
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利用转移矩阵对中国"生产—生活—生态"结构转型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引入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分析中国1990—2018年"三生空间&... 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利用转移矩阵对中国"生产—生活—生态"结构转型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引入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分析中国1990—2018年"三生空间"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中国生态环境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应的空间分异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生产、生活空间增加,生态空间减少,总体呈现"入不敷出"的态势。(2)中国1990—2018年生态环境质量的高值区以中国的南部和东北部为主,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西北部;其他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对草地和林地生态空间的挤占是导致研究期内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3)坡度、年平均降水量、土地利用强度、海拔、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和年平均气温等是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各因素作用效应的空间差异明显。未来中国的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应考虑"三生空间"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主导影响因素,促进"三生空间"用地结构的合理分布,推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时空特征 生态环境效应 影响因素 中国
原文传递
“三生空间”统筹的科学基础与优化途径探析 被引量:74
2
作者 江东 林刚 付晶莹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85-1101,共17页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举措,以及"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要求。通过文献调研和总结归纳法,系统梳理了"三生空间"统筹优化的研...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举措,以及"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要求。通过文献调研和总结归纳法,系统梳理了"三生空间"统筹优化的研究进展。总结发现,现有工作主要从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与比较优势等角度开展了"三生空间"统筹优化研究。但由于对"三生空间"科学内涵的认识不足、定量识别方法与分类体系的构建不完善,目前"三生空间"统筹优化的技术途径存在诸多问题尚待明晰。未来"三生空间"统筹优化的技术途径应以美丽中国建设愿景为目标导向,以人地耦合系统理论为核心,系统构建识别与优化国土空间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统筹优化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原文传递
县域“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特征及可能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西婺源县为例 被引量:54
3
作者 焦庚英 杨效忠 +2 位作者 黄志强 张潇 陆林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52-1267,共16页
基于"三生空间"理论,对婺源县国土空间按功能属性分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婺源县"三生空间"的分布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并采用空间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三生空间"功能转换面积的空间... 基于"三生空间"理论,对婺源县国土空间按功能属性分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婺源县"三生空间"的分布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并采用空间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三生空间"功能转换面积的空间分异特征,以揭示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县域"三生空间"的演变特征;同时采用冗余分析方法(RDA)对可能影响"三生空间"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解析"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原因。结果显示:2002—2018年婺源县"三生空间"中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平均斑块面积和聚集度逐渐减少,而生活空间的平均斑块和聚集度逐渐增大,说明不断增大的城镇规模和生活空间割裂了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的连续性,使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更加分散化、破碎化。从转入与转出的角度来看,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是生活空间面积变化的主要来源,生产空间中转为生活空间的占生活空间面积变化的56%,主要以耕地为主;生态空间转为生活空间的面积占生活空间转入面积的44%,且以林地或草地为主。婺源县"三生空间"中生活空间面积呈明显的增加趋势,生态空间面积呈缓慢的增加趋势,生产空间面积则呈显著的下降趋势。这一演变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关系,其中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住宿与餐饮业收入对生态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说明旅游经济在加速婺源县城镇化的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空间演变 景观格局指数 核密度估计 RDA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乡村多功能评价的城市边缘区“三生”空间划分研究 被引量:53
4
作者 马晓冬 李鑫 +1 位作者 胡睿 KHUONG Manh Ha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82-1392,共11页
城市边缘区乡村多元价值凸显,迫切需以乡村多功能理论为指导划分'三生'空间,以空间重构促进转型发展。论文首先从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方面评价城市边缘区多功能时空变化;其次进行图斑尺度'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两者共... 城市边缘区乡村多元价值凸显,迫切需以乡村多功能理论为指导划分'三生'空间,以空间重构促进转型发展。论文首先从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方面评价城市边缘区多功能时空变化;其次进行图斑尺度'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两者共同得到基于乡村多功能的'三生'空间适宜性;最后据此设计算法划分'三生'空间。研究发现:①城市边缘区乡村休闲娱乐、观光农业等功能显现,需要重构多功能空间促进转型发展;②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乡村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主要分布在与中心城区较近地区,农业空间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远郊外围,生态功能则表现出高度空间异质性,农业、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在提升,而生态功能则普遍下降;③县域'三生'空间划定需多尺度联合,既要考虑乡镇尺度多功能差异,还要体现图斑尺度适宜性,才能为空间规划提供有意义的借鉴。论文提出的基于乡村多功能评价的'三生'空间划分可为即将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多功能 城市边缘区 “三生”空间 江苏徐州铜山区
原文传递
河南省“三生”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2
5
作者 谢晓彤 李效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43-252,共10页
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国土空间功能格局产生剧烈演变,探讨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为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国土空间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河南省县域单元为例,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维度构建指标... 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国土空间功能格局产生剧烈演变,探讨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为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国土空间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河南省县域单元为例,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评价区域2000、2006、2012年及2018年“三生”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及演化规律,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诊断“三生”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河南省各县域“三生”功能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态势,空间上“三生”功能存在地域分异特征,生产功能空间梯度差异显著,生活功能由市辖区向外逐渐减弱,生态功能呈现“山地丘陵区>平原区>市辖区”的梯度变化;2)2000—2018年河南省“三生”功能发展变化明显,24.39%的县域生产功能明显减弱,86.99%的县域生活功能水平得到提升,而生态功能平稳发展,减弱区域较少;3)粮食保障、社会保障、生态维持是影响河南省“三生”功能演变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与生态承载是基础性影响因素,说明不同影响因子间形成共同推力才能促进“三生”功能的良性发展。研究结果可为促进国土空间规划及空间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 土地利用 “三生”空间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主成分分析 河南省
下载PDF
基于生态网络效用的昭通市“三生空间”碳代谢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杜金霜 付晶莹 郝蒙蒙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08-1223,共16页
解析"三生空间"碳代谢有助于实现区域"三生空间"要素整合和结构优化,是寻求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以昭通市为例,通过计算垂直方向上碳通量,构建水平方向的碳流模型,系统分析了2010—2018年"三生空... 解析"三生空间"碳代谢有助于实现区域"三生空间"要素整合和结构优化,是寻求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以昭通市为例,通过计算垂直方向上碳通量,构建水平方向的碳流模型,系统分析了2010—2018年"三生空间"碳代谢的时空分布,利用生态网络分析方法评价了"三生空间"演化对城市碳代谢的综合影响。结果显示:(1)2010—2018年间昭通市垂直方向上净碳通量和水平方向上净碳流均为负值,"三生空间"演化对昭通市碳代谢平衡产生了消极作用,造成碳排放量的增加。(2)"三生空间"用地在碳代谢系统中的生态关系以限制掠夺关系为主,生态空间被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挤占,影响了昭通市的碳代谢平衡。(3)整体生态效用函数J的值为0.85,小于1,说明"三生空间"演化对区域整体碳代谢平衡的综合作用是消极的,这与净碳流显示的结果相同。研究结果可为昭通市国土空间利用优化与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这种研究方法可为国土空间优化与"三生空间"优化提供前期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碳代谢 碳流 生态网络分析
原文传递
成渝城市群“三生空间”时空格局与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扬 陈雨露 +2 位作者 张杨 张莹 龚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9-125,共7页
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区,以区县为分析单元,基于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开展2010—2020年“三生空间”功能识别及耦合协调研究,揭示“三生空间”功能空间布局、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空变化特征。通过构建基于土地利用分类的“三生空间”功能评分... 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区,以区县为分析单元,基于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开展2010—2020年“三生空间”功能识别及耦合协调研究,揭示“三生空间”功能空间布局、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空变化特征。通过构建基于土地利用分类的“三生空间”功能评分表测算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得分,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识别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冷热点分布及其变化,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各区县“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2010—2020年成渝城市群总体生产空间功能保持稳定,生活空间功能稳步提升,生态空间功能有一定下降。成渝城市群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功能热点区分别呈现越来越明显的“圈层分布”“双极核”“一热点两冷点”空间格局。耦合度、协调度高值区主要为成都市、重庆市主城区、部分地级市主城区,并在研究期内逐步扩散到周边区县。对于大多数区县来说,研究期间“三生空间”变化的主要特征是生活空间功能的增加,进而带来耦合协调水平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时空格局 空间自相关 耦合协调度 成渝城市群
下载PDF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传导机制 被引量:15
8
作者 林元城 杨忍 葛语思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18,共7页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作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乡村土地利用问题的重要举措,关系着乡村地区人口、土地、产业等核心发展要素的转型重构,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国土空间优化重组的关键。文章构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衔接框...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作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乡村土地利用问题的重要举措,关系着乡村地区人口、土地、产业等核心发展要素的转型重构,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国土空间优化重组的关键。文章构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衔接框架,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三生’空间优化—乡村全面振兴”为逻辑主线,揭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三生”空间优化的作用关系,指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乡村“三生”空间重组、乡村全面振兴三者具有紧密的逻辑与衔接关系,其传导机制在于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动乡村“三生”空间优化重组,进而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并从土地功能、结构和要素等维度探索国土空间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耦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 乡村空间转型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近40 a广西边疆地区景观生态风险及地形梯度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有小 刘少坤 +3 位作者 陆汝成 林树高 梁庆璇 包博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86-1595,共10页
以广西边疆地区1980、2010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高程(DEM)数据为基础,通过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从“三生”(即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视角对广西边疆近40 a的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同时探... 以广西边疆地区1980、2010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高程(DEM)数据为基础,通过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从“三生”(即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视角对广西边疆近40 a的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同时探究“三生”空间功能转型及地形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活空间扩张明显。研究期内,生活空间扩大9134.97 hm^(2),而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分别缩减3899.60和5235.40 hm^(2),生态和生产空间被生活空间挤压。(2)景观生态风险表现为整体风险程度较低,而部分地区生态风险呈现先加剧后减缓的态势。(3)农业生产空间-林地生态空间和城乡生活空间-农业生产空间的用地功能转型对景观生态风险的贡献率较高,分别为1.01%和0.21%。(4)从景观生态风险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看,海拔和坡度与景观生态风险程度成反比关系。研究结果可为促进区域“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和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土地利用优化布局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景观生态风险 地形梯度 广西边疆地区
下载PDF
“三生”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功能变化及调控路径——以长沙市为例 被引量:12
10
作者 崔树强 朱佩娟 +2 位作者 周国华 张鸿辉 邓新忠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733-1745,共13页
认知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变化规律既是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及其格局优化的内在依据。以长沙都市区为实证区,以遥感影像、城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等为主要数据源,选取2000、200... 认知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变化规律既是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及其格局优化的内在依据。以长沙都市区为实证区,以遥感影像、城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等为主要数据源,选取2000、2009、2016年为研究时间节点,基于土地主体功能的差异构建"三生"功能评价体系,采用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和样带分析等方法,探究长沙市"三生"功能的变化特征并提出调控路径。结果表明:(1)长沙都市区整体的生产、生活功能持续强化,但生态功能有所减弱;(2)长沙都市区内部"三生"功能强弱亦发生变化,不同功能空间重组,"三生"功能的均衡性提高;(3)长沙都市区"三生"综合功能水平持续提升,高水平区域逐渐向城市中心集聚,呈现单核集聚→单核集聚-多核分散→网络均衡化的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但"三生"功能空间单元变化模式各异;(4)应从"三生"功能用地结构的"质"与"量"两方面对长沙都市区空间格局进行综合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功能 “三生”空间 综合功能水平 调控路径 长沙市
原文传递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供需逻辑及国土空间规划实现路径 被引量:7
11
作者 陶德凯 张子建 夏季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共9页
通过梳理生态产品的概念内涵及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结合供需均衡理论,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供需角度解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逻辑基础,指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供给层面生态优势难发挥、转化层面空间管控不严谨、需求层面“双评价”实... 通过梳理生态产品的概念内涵及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结合供需均衡理论,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供需角度解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逻辑基础,指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供给层面生态优势难发挥、转化层面空间管控不严谨、需求层面“双评价”实用性不强等现实问题,并深入剖析国土空间规划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由此,进一步将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划分为多个子空间,从生态空间持续性、生产空间效率性、生活空间便利性等方面提出规划优化建议,以引导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国土空间规划 “三生”空间 供需逻辑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与评价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曹君丽 刘聪聪 徐勇戈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0-107,共8页
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号召建立生态宜居城市,并以生态宜居城市作为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首先,界定生态宜居城市内涵,提出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的四个目标:营造舒适平等环境、坚持问题导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次,从“... 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号召建立生态宜居城市,并以生态宜居城市作为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首先,界定生态宜居城市内涵,提出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的四个目标:营造舒适平等环境、坚持问题导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次,从“三生”空间视角出发,构建了包括生产水平、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三个准则层的生态宜居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利用熵值法计算了各指标层的具体权重并计算了生态宜居综合指数,选取四个中心城市与西安市进行空间对比以及水平时间演变分析,并基于PSR模型对西安市2012—2019年的城市生态宜居性进行了评价。最后,分析西安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评价结果并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宜居 “三生”空间 PSR模型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城乡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及空间格局匹配评价——以江西省乐平市为例 被引量:9
13
作者 冯晓菁 罗志军 +1 位作者 许巾 李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14-2024,共11页
【目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推进的加快,城乡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侵占周边农田和生态用地,导致"三生"空间相互挤压。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对缓解用地结构矛盾、平衡"三生"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推进的加快,城乡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侵占周边农田和生态用地,导致"三生"空间相互挤压。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对缓解用地结构矛盾、平衡"三生"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江西省乐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生"空间协调优化的视角,首先对"三生"空间划定进行探讨,然后从生态安全、自然条件、粮食安全和区位条件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限制系数评价模型,对城乡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并测算城乡建设用地承载力和可承载城乡建设用地丰度,最后分析城乡建设用地承载力和现状开发状态之间的空间匹配关系。【结果】乐平市的生产空间为650.15 km^(2)、生活空间170.29 km^(2)和生态空间面积1159.73 km^(2);城乡建设用地适宜区42.28 km^(2)、较适宜区230.52 km^(2)、一般适宜区149.48 km^(2)、较不适宜82.62 km^(2)、不适宜区475.27 km^(2);乐平市建设用地可承载临界值为21.33%,各乡镇(街道)可承载临界值为0.21%~52.70%,可承载城乡建设用地丰度在0.005~1.89之间,差异较大。【结论】剩余开发强度、可承载城乡建设用地丰度和空间匹配度呈正相关关系,反映了现状开发与合理开发之间的差距,为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利用及优化配置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适宜性评价 城乡建设用地可承载临界值 空间匹配度 乐平市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耦合特征分析 ——以七星关区为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丹丽 孙建伟 +3 位作者 刘艳 罗静 赵宇鸾 张继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7-344,共8页
为探究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农村居民点斑块为研究单元,运用核密度估计和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分析了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及其“三生”空间分异特征,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及其两两之间的耦合... 为探究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农村居民点斑块为研究单元,运用核密度估计和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分析了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及其“三生”空间分异特征,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及其两两之间的耦合度与协调度。结果表明:(1)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整体呈“大散居、小聚居”特征,其生活空间圈层结构突出,生产空间南北差异显著,生态空间则较为零散;(2)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功能呈现4种耦合度类型,5种耦合协调度类型,耦合协调状态服从“核心—边缘”模式;(3)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功能两两之间耦合协调状态呈现较强中心城区指向,其中生产—生态空间耦合协调状态较好,生活—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较差。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耦合协调水平有待提升,需科学规划乡村“三生”空间,促进喀斯特山区乡村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三生”空间 高斯两步移动搜索 耦合协调模型 喀斯特山区
下载PDF
40年来长江经济带“三生”空间时空演化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亚楠 肖潇 +3 位作者 蒲金芳 王数 王维佳 王汶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5-225,共11页
科学认知区域长时间序列下的“三生”空间数量增减关系和空间格局演化过程是实现国土空间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前提。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地学信息图谱、重心模型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了1980—2020年长江经济带内“三生”空间数... 科学认知区域长时间序列下的“三生”空间数量增减关系和空间格局演化过程是实现国土空间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前提。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地学信息图谱、重心模型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了1980—2020年长江经济带内“三生”空间数量变化和格局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980—2020年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类型以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为主,且不同国土空间类型数量变化差异明显。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分别减小39 403 km^(2)和248 km^(2);非农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分别增加14 804 km^(2)和27 271 km^(2)。1980—2020年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变化空间指向性和地区差异性显著。1980—2020年长江经济带不同国土空间类型互动增减关系差异显著且空间异质性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三生”空间 时空演化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洞庭湖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雅萍 赵先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49-259,共11页
为探索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演变规律,该研究综合运用遥感影像、兴趣点、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3个维度构建了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GIS空间分析对2010—2020年洞庭湖区乡... 为探索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演变规律,该研究综合运用遥感影像、兴趣点、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3个维度构建了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GIS空间分析对2010—2020年洞庭湖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开展了动态评价,并利用障碍度模型诊断了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洞庭湖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效明显,但区域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其人居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在空间上呈现西南部相对下降,东北部逐渐上升的演变趋势;2)从乡村人居环境系统内部来看,2010—2020年生产空间质量指数稳定上升,较高及以上质量等级县域的分布已从洞庭湖区南部转向东部,空间格局发生较大变化;生活空间质量指数明显提高,呈现由市辖区逐渐向外扩张发展的空间演变规律;生态空间质量指数基本保持不变,空间上呈现顺序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梯度递减的分布特征;3)影响洞庭湖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为乡村经济活动强度、生物丰富度指数、乡村休闲设施密度、农业机械化水平、乡村电力设施水平、医疗情况和水文指数。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充实、丰富了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理论成果,同时也为推进洞庭湖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和乡村振兴状态监测提供了数据与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人居环境质量 生态 "三生"空间 动态演化 障碍度 洞庭湖区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张家口市“三生”空间格局演化及碳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天昊 冀正欣 +1 位作者 段亚明 许月卿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3-522,共10页
基于“三生”空间识别与碳源(汇)属性分类体系,分析2000—2020年张家口市“三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测算“三生”空间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碳效应,探讨“三生”空间演化的生态关系及其对碳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张家口市“... 基于“三生”空间识别与碳源(汇)属性分类体系,分析2000—2020年张家口市“三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测算“三生”空间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碳效应,探讨“三生”空间演化的生态关系及其对碳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张家口市“三生”空间时空格局变化显著,生态空间增加710.24km^(2),生产-生活空间增加652.55km^(2),生产-生态空间减少1362.79km^(2),3类空间相互转化的幅度愈加强烈。垂直方向上,碳通量从2695.18万吨上升到4894.36万吨,碳排放远大于碳吸收,碳收支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水平方向上,生态空间的碳吸收强度逐渐上升,生产-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活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20年间,积极碳流增加823万吨,消极碳流减少1182万吨,整体净碳流为负值。张家口市“三生”空间生态关系冲突明显,主要表现为掠夺-限制与竞争的关系,对碳效应产生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演化特征 碳效应 生态关系 张家口市
下载PDF
面向城市更新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良国 赵耀龙 柯恩童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8-914,共17页
我国城镇化处于后期增速放缓及质量提升阶段,城市增长方式逐步从“增量发展”向“存量提质”过渡,进入城市更新的城镇化新模式。城市更新作为城市国土空间全域范围内持续完善功能、优化空间布局、提升环境品质、激发经济社会活力的空间... 我国城镇化处于后期增速放缓及质量提升阶段,城市增长方式逐步从“增量发展”向“存量提质”过渡,进入城市更新的城镇化新模式。城市更新作为城市国土空间全域范围内持续完善功能、优化空间布局、提升环境品质、激发经济社会活力的空间治理活动,地理空间信息正在其中发挥重要的技术和思维支撑作用。本文在“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简称“三生空间”)视角下,重新审视了城市更新的内涵,指出城市更新本质上是对“三生空间”的统筹优化。基于“城市认知”中的感知、评估和优化等全过程,构建了“三生空间”视角下的城市更新逻辑架构,并基于此架构梳理了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三生空间”中要素感知、效益评估和空间优化方面的应用与研究现状。立足城市更新实际需求,基于现代地理空间信息技术,通过对城市的综合感知、综合评估和综合优化,提出构建涵盖“感知-评估-优化”城市认知全过程的全空间城市更新技术体系,以提高城市适应未来发展的自我调控能力,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地理空间信息 三生空间 要素感知 效益评估 空间优化
原文传递
喀斯特山地城市“三生”空间格局演化及碳代谢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19
作者 王莎 周国富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期205-213,共9页
以贵阳市为例探索喀斯特山地城市“三生”空间格局演变与城市碳代谢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三生”空间资源协同优化,为未来低碳城市规划提供参考。通过构建“三生”空间及碳源(汇)属性分类体系,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贵阳市2010-2020年“三... 以贵阳市为例探索喀斯特山地城市“三生”空间格局演变与城市碳代谢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三生”空间资源协同优化,为未来低碳城市规划提供参考。通过构建“三生”空间及碳源(汇)属性分类体系,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贵阳市2010-2020年“三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并运用碳流模型和生态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三生”空间演化的碳代谢过程及其生态关系。结果表明:①2010-2020年,贵阳市“三生”空间格局变化显著,工业生产空间、城镇生活空间呈持续增长态势,农村生活空间呈现先增后减的态势,其余空间用地则呈现减少态势;②贵阳市垂直方向碳通量和水平方向净碳流值均为负,“三生”空间格局演化造成了碳排放量增加,碳收支存在明显不平衡现象;③整个研究期间掠夺限制关系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互惠共生关系也明显增加,随着“三生”空间格局演化程度愈发剧烈,竞争关系也随之出现。贵阳市“三生”空间格局演化对促进彼此绿色发展生态关系具有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存在问题,需进一步打造低碳城镇化建设布局,促进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碳代谢 生态网络分析 贵阳市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浙江省海岸带陆海生态测度与统筹
20
作者 钱玥 乔观民 +1 位作者 周艺 马静武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1-622,635,共13页
运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建立了陆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测度了2000—2020年浙江省海岸带湾区生态环境质量演化特征和陆海统筹水平,结果表明:(1)在“三生”空间视角下海岸带生态环境质量格局与国土空间开发... 运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建立了陆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测度了2000—2020年浙江省海岸带湾区生态环境质量演化特征和陆海统筹水平,结果表明:(1)在“三生”空间视角下海岸带生态环境质量格局与国土空间开发具有内在连接性。生产-生活空间对应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生态空间与近海蓝色屏障具有一致性。(2)海岸带生态环境效应恶化,其主要原因是快速城市化导致陆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3)陆海生态环境统筹水平逐步提高。浙东北湾区协调度较高,海陆联动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浙东南湾区海陆联动治理效果不佳。浙江省海岸带生态环境格局表现为,陆域高强度开发,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海域注重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湾区陆海耦合协调模式属于陆域带动型,因此需进一步加强陆域生态环境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生态环境效应 陆海统筹 美丽海湾 浙江省海岸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